问题

中国男冰队长称「我的祖辈流落北美,但中国一直在叶家的传统里」,如何看待中国冰球队华裔归化球员的发言?

回答
中国男子冰球队队长叶劲的这番话,在“华裔归化球员”这个话题上,无疑投下了一颗颇有分量的石子,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品。

首先,从叶劲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中国”这个概念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理解。他说“我的祖辈流落北美”,这说明他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也承认家族历史的迁徙和发展。但紧接着,“中国一直在叶家的传统里”这句话,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这通常意味着,尽管身体和生活重心在北美,但中华文化、家族观念、民族认同,这些无形的东西,在他心中,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传承和维系。这种“传统”,可能包含了语言、习俗、家庭价值观,甚至是某种精神上的归属感。他并没有否认自己的北美成长经历,而是将中国视为精神上的根基,一种文化上的血脉连接。

然后,从中国冰球队和“归化球员”这个大背景下看,叶劲的发言可以说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正当化”和“情感化”的解释。

情感纽带与民族认同的重塑: 过去,我们谈论归化球员,可能更多的是从体育竞技、国家队实力的角度出发。但叶劲的话,把焦点拉回到“人”本身,以及他们与中国的“情感连接”。他强调的是,这些球员并非完全的“外来者”,而是因为某种契机,或者说,重新连接了他们家族与中国的传统。这给“归化”这个略显功利的概念,注入了更多人情味和文化层面的意义。他是在说,我们不仅仅是来帮助中国队拿成绩的“洋枪洋炮”,我们也是身上流淌着中华血脉,继承着中国传统的人。

“叶家传统”的象征意义: “叶家传统”在这里,可以看作是所有这些归化球员与中国连接的一种隐喻。每个球员背后,可能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祖辈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中国,但中国文化、家庭的根,依然在某种形式上保留着。这些球员的“回归”,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种回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叶家传统”在今天的中国冰球场上得以延续和发扬。

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中国身份”: 随着全球化进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口流动也更普遍。像叶劲这样的归化球员,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在拓展我们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叶劲的发言,可以被理解为在努力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中国身份”——它不只局限于出生地或成长环境,更包含了文化认同、家族情感和对这片土地的贡献意愿。

对质疑的回应: 当然,这种发言也可能是在回应一些外界可能存在的质疑。比如,为什么选择代表中国队?他们真的“属于”中国吗?叶劲的表述,就像是在说:“你们看到的只是我的现在,但我心里装着我的过去和我的根。中国,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国籍,更是一种流淌在我血液里的传统。”

如何看待?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看待:

1. 积极和正面的解读: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表述,它试图弥合身份的隔阂,将这些有中国血脉的球员与中国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有助于提升球队的凝聚力,也能让国内的球迷更容易地接受和认同这些球员。这种“情感上的认同”和“文化上的归属”确实是中国体育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

2. 理解其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身份认同是一个非常个人和复杂的问题。叶劲能这样说,说明他内心确实有这样的感受,并且愿意表达出来。但对于其他归化球员,或者对于我们这些观察者来说,理解的层次和感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要求所有归化球员都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中国心”。

3. 关注实际贡献: 最终,无论他们的发言多么动人,外界的评价还是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以及他们为中国冰球发展带来的实际贡献。他们的言论,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和承诺,但真正的认同,还需要通过时间和行动来检验。

总的来说,叶劲的这句话,让“归化球员”这个话题不再只是冰冷的竞技层面,而是加入了更深沉的个人情感和文化维度。它提醒我们,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球员身上承载的复杂身份和他们努力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意义。这是一种尝试,一种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真诚表达,也是对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侨真的是北美华人里最惨的一支

好几年前中学的时候看过方文山这样解释华人世界:包括两岸三地、新马的华人,还有北美的新移民。我当时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强调“新”。

中国人最早进入北美的是劳工身份,从排华法案颁布到二战末期因为当时的中美蜜月期废除该法案,几乎是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内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禁止已经在美国的中国人入籍。孤立无援,是我能想到的描述他们当时处境的词汇。因为去的大多是单身男子,很多人其实是没有留下后代的。等再次有大量中国人移民美国已经是49前后经台湾去美的“民国人”,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在美华人人口是50万上下,主要是老侨以及一些身份地位还不错的民国移民。

黄柳霜是老侨的代表人物,清末出生的她已经第三代华裔了,所以她的祖父也是北美最早的中国劳工的一员。现在网络上流传了很多她的视频,比如用英文讲解中国时尚,到上海跟胡蝶会面,看起来还是很光鲜亮丽的。毕竟她是女演员。但是,她身上的悲剧色彩同老侨群体是一样的,在美国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只得出演一些风尘角色,也因此在国内上了国民政府的黑名单。

从台湾过去的那帮各省人就条件好多了,也并未把老侨真正看作自己的同胞,老侨多住在唐人街,而“台湾人”们并不。老侨多以餐饮业为生,“台湾人”们看不上,炒杂碎怎么能代表中华美食,誓让美国人看看什么才是高级的中餐。而且老侨们讲台山口音的粤语,可能后代也不识中国字,“台湾人”们讲国语。

回到“华人世界”那个词条,“台湾人”的二代三代们,对我们而言就不像黄柳霜那般陌生了,不少回了中国当大明星,比如某力宏啊。他们同步两岸华人圈时下流行的东西,甚至,是他们创造的。所以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华人世界包括北美的新移民,突出定语“新”。而这时候老侨的后代,在新大陆隔离了一个世纪,已经和主流华人圈脱节了。而且“台湾人”们在两岸都吃得开,因为祖辈是经台湾去美国的外省人。以阿宏为例,回台湾他们就是台湾人,到大陆也可自称浙江义乌人。“台湾人”留在美国发展成名的也有比如刘玉玲,刘姐父母是台湾过去的北京人和上海人。她出道之初也是不顺的,但这点歧视只是Asian American里的平均水平。比起两头不讨好的黄柳霜,《霹雳娇娃》成名,《致命女人》翻红,她是幸运的。

87之后老侨们迎来了一批“老乡”,香港移民潮。香港人本身也是个融合体,籍贯以广东为主也有福建江浙沪北方,不过到80年代的时候基本融合完成了。虽然香港人也讲粤语,和老侨一样,多数也是籍贯意义上的广东人,但是他们大概率也并不把老侨当作完全的自己人。阶级地位使然。香港人二代大家也不陌生,冠希啦,阿sa啦。

还有最后两批。

80年代第一批新中国留学生的二代。今年的大明星谷爱凌啊,还有她的对比对象陈巍。这类人其实也是中国人眼里很典型的华裔,爸妈可能还是自己的什么亲戚,小孩就很拿自己当外宾了。陈巍一个劲儿说自己中文不好,其实这很正常。但是了解一下北美华人史又会觉得…你爸妈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同志,这出去才多少年啊,到你这就是帮美国打过独立战争怎么着。

还有一批就是新新移民了,爸妈干什么的都有,有条件好的也有一般的,什么地方的都有。这批可以形容为“拿外国身份的中国人”,其实跟国内人差别很不大了,甚至是国内出生的。可能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用中文晒国外生活的网友。不过也特喜欢被拿国籍起绰号,刘亦菲啊,某凡啊。

今天在美华人华侨超过500万,老侨的后代只占十分之一样子,但曾经他们是那片土地上唯一的华人群体,与生活抗争,承受了主流社会对亚裔、对中国的所有偏见和排挤。比起拿自己当外宾的二代,老侨后代回祖先的国家效力真的超酷的。

————————————————————

老侨出人头地的代表人物还有,骆家辉。

美国的三个华裔部长里面,骆家辉是老侨、赵小兰和朱棣文都是“台湾人”。

骆家辉的祖父是台山人,令人熟悉的19世纪中叶前去美国。前文提到过老侨里男女比例失衡,骆的祖父回到中国娶妻生子,受制于排华法案,骆的祖母无法去美,骆的父亲还是出生在国内。过了几年后去了美国。骆母系是香港人,其父母在香港成婚后返美。

骆家辉其人在国内评价偏向负面,因为那句“别人总以为我是中国人”。但他另一句话确实又很励志,一百年前他爷爷在距离州长官邸一英里处给人做佣人,一百年后他入住华盛顿州州府,一英里路他走了三代人。

而“台湾人”又一次突显了相比老侨的幸运,且两人也是很典型的台湾过去的华人,籍贯大陆+出身精英阶级。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父母在大陆时期都是高知或名门,去台后父亲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在美国生下朱棣文。赵小兰父亲赵锡成是江苏嘉定人(现在属于上海),母亲是安徽人,两边也都是知识份子+商政人士,在台湾生下赵小兰(她倒是正儿八经台湾人不用带引号)后全家赴美。

一个是打工仔的后代,一个是旧中国精英阶级的后代,也难怪“台湾人”们不跟老侨住一起。

user avatar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

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你管他是财富密码还是真有中国魂,其实都不关旁人啥事。

在互联网上很多人痛恨权利,又希望权利去吊死资本家。这其实是一件很分裂的事。

而且吊死资本家,你也不会成为资本家。

不要因为自己没有资本才去痛恨资本。

屠龙者注定会变成巨龙。

除非你不想做屠龙者也不想做龙,只想永远做个被巨龙蹂躏后,指着天骂骂咧咧的凡人。

user avatar

如果这位真的是华工的后代,那还是比某位扯什么“我在中国是中国人,在美国是美国人”的强的


奥林匹克的一次比赛上,主持人突然说:下面请认为中国国籍好的同志坐到会场的左边,认为美国国籍好的同志坐到会场右边。大部分人坐到了左边,少数人坐到右边,只有一个人还坐在中间不动。

主持人:那位同志,你到底认为中国国籍好还是美国国籍好?

回答:我在中国的时候是中国人,在美国的时候是美国人。

主持人慌忙说:那请您赶快坐到主席台上来。

user avatar

大概率是财富密码。

他现在快37岁了,到了退役年龄了,才来代表中国队参赛。如果他真的那么爱中国,为什么不在当打之年加入中国队呢?他很可能只是打算在退役之前最后捞一笔钱。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中国的举国体制使得文体人员能够拿到过高的不恰当的报酬。

user avatar

我觉得印象最深的两点:

一个是袁俊杰还诚恳发出邀请:“我诚意邀约世界各领域的精英们一同回国,为中华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一起向未来!”感觉就是一呼百应的样子,脑子里有个画面:流落各地的游子拧成一股绳,一起冒着严寒风雪,最终成功到达终点。突然想起来一个老电影《东归英雄传》。

另一个是叶劲光说:“如果有一个中国运动员20年后站上冰球最高舞台,人们问他为什么练习冰球,他会回答‘2022年,我看了中国队的比赛’,那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成功。”至少是说明他把这个事当做个事业来看,而不是说我2年以后拿多少代言,有多少流量。

我不管他们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爱国,多挣钱不是应该的么,如果他们长期这么做,那么讨论他们是真是假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假的,那不就挣点短平快的钱而已。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是问题么?

user avatar

欢迎游子回家。

现在叫作华工,当年连大清的买办也称呼为“猪仔”的越洋工人,本质与被从非洲骗走或抓捕的黑人差不多,他们大多来自福建、广东一带,忍住一口气甘心被骗上“猪仔船”,在闷罐儿一样的船舱里熬过太平洋的风浪颠簸(虽然较之大西洋还是好很多)和疫病横行(当时没有检疫),最后到了北美,开始在歧视与重压中为了一点儿改善家中生存条件的金钱任劳任怨。

非常惭愧的是,以上的细节大部分不是仓鼠从华工后人口中调查得知,而是来自留学时homestay的邻居之一,一位曾担任州政府会计的爱尔兰裔老爷子。

这位老爷子在某次邻里下午茶时跟仓鼠说,他祖上是和华工差不多前后脚抵达美帝的爱尔兰难民之一,当年和华工们编入同一个工程队,铺设大名鼎鼎的太平洋铁路。

老爷子的祖先因为1850年马铃薯大歉收,全家十七口人饿死十四口,幸存的无法忍受带英趁乱压榨,只得逃到北美;然鹅当时加拿大英领地歧视他们,只得转向美帝;可是那时美帝的传统清教徒也厌恶爱尔兰人,老爷子的祖先只能一路颠沛流离往西,最后来到了太平洋铁路工地。

当时修铁路的工人主力是从大清治下的华南招来(实为买来)的华工,虽然为了舆论需要,呈现在重大场合的记者镜头之下以爱尔兰工人为主……但是老爷子跟仓鼠说,祖先传下来的说法(有日记佐证)是“没有华工,铁路得修一百年”。

在老爷子的祖先等爱尔兰工人眼里,华工是一群装束奇异、发型古怪(留辫子,但后来大多剪掉了)、身材瘦小(营养不良)但非常灵活、勤劳吃苦、团结悍勇的人,在修建“唐纳隧道”(位于内华达山脉)时天公不作美,遭逢美帝历史上罕见的严冬,爱尔兰工人被冻死不少,借酒驱寒很快演变为借酒浇愁,最后大打出手、闹事罢工;而华工们三五成群,找片儿空地坐下来烧水煮茶,兼思考对策,最后华工搭建了一条37英里长的雪滑梯运送物资和人员,反而使得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从那时起,老爷子的祖先甚为震撼,他把华工的成功归结为三条准则:喝热水(煮茶)、不喝酒闹事、把钱存起来寄回家。

当然这三条不能概括华工的成功背后付出的巨大艰辛。由于华工以广东人为主,大多没见过冰雪,结果第一个冬天就有不少人死于严寒(美帝工头不给提供毛毯和火炉),亏得后来被震撼的老爷子祖先伸手援助才避免因严寒减员。后来在1867年,老爷子的祖先又协助华工罢工成功,与爱尔兰人同工同酬。

到了开春,长达1600英尺的唐纳隧道被开通,只用不到三个月,相当于一天最多铺设16公里的铁路;当时工人为表示尊敬,在铁路边儿给华工立了纪念路标。

后来出了冰雪地带,进入犹他州大盐湖地界,那里热得要死,华工们理都不理,于是在工地上出现了华工走前面、爱尔兰人走后面跟着学的景象。

最后铁路铺设完成,美帝工方承认,华工的进度使得太平洋铁路完工期整整提前了七年。

但是之后,令老爷子的祖先非常失望的是,美帝资本家和很多同乡翻脸不认账,开始搞排华,因为害怕华工抢饭碗。

作为当时社会中都遭受歧视的底层可怜人,老爷子的祖先毫无意识形态,就觉着太不公平,加之当年跟华工一起出生入死,他和几个朋友反对歧视华工,结果被迫离群索居,过了好几年,他们和其他“下等白人”才总算为华工争取了一点儿“权益”——也就是初代唐人街的建立。

却说华工一方虽然感谢这帮“下等白人”的两肋插刀,但回国实在是太遥遥无期,除了船票非常昂贵,就是回去了也不见得能真过上好日子,为了家乡父老能摆脱贫困,相当一部分华工一咬牙留在了美帝唐人街。

在这个过程中,老爷子的祖先也加深了对华工的理解,比如说“这些人信奉教义是与世无争的多神教(道教)”“他们所在地即是家”等等。

后来老爷子的祖先在美帝与同乡成家,带动着家人维持那份儿友谊,在他去世后,至少有一代人和华工后代通婚,也从始至终贯彻了他归结的华工成大事三准则;至少,他们家人一向很长寿且开朗。

又过了快一百年,老爷子的父亲才终于有机会回到爱尔兰故土拜访,而这时候华工后裔已经回国拜访多次了。

“游子必回家,根基永不忘。”老爷子说这是他父亲讲的,原文是通婚的那一代所留,以中文书写。

无论是黄土地,还是大海中的爱尔兰岛,都是灵魂无法忘记的所在。老爷子家里布置得犹如爱尔兰精灵出没的森林和跑马牧羊的草原,书架上点缀着来自东方的纪念品,如同梦中的故土,和当年与华工一同为之抛洒血汗的时期。

是时候该回去了,老爷子一代已经融入当地,但是华工后裔还有机会。

欢迎回来。

user avatar

叶队是华工后代

1881年,叶劲光的曾祖父辗转搭上前往加拿大的轮船,开始闯荡海外。他与上千名华人劳工加入到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北美西海岸社区,留下了早期华人移民许多艰辛的故事,也留下了中国人热爱家庭,勤苦不惰的精神品格。

1985年,叶劲光作为中国移民的第四代出生在温哥华。

叶劲光进入波士顿大学深造,学习犯罪现场调查专业。

我们欢迎真正认同自己华人血脉的华人回归中国国籍。

引自网友评论:

叶队说,当未来的某个时候,有个中国人入选冰球联盟。问他为什么打冰球,他回答他小时候看到中国队在2022北京冬奥会的冰球比赛拼搏过。那他们这代就做到了。为每个拼搏的人喝彩。

冬奥会中国男冰队输给美国八个球~~96年的亚冬会,中国队输哈萨克克斯坦21个球,输日本16个球。从目前来看,中国男冰进步很多了,真得进步很多。我国八九十年代和美国冰球比赛最少要输20个球,我们一直在进步。





叶妈妈也很自豪自己孩子能够代表中国队出战冬奥会。

参考阅读:

user avatar

很多人忽视了国内财富的数量和质量已经发生了质变。

人均GDP8000美刀的时候,迪士尼开始谋求大陆拓展,刚好人均GDP1万美刀的时候开业赚钱。文旅地产开始火。而国内能叫的出来的名号就长隆和欢乐谷。后来又来了国外的环球影城。A股上市的文旅类公司就太多了。

这就是风口,就是时代的潮流。在我们人均GDP达到2万美刀的路上,鹰酱的屁股还会被我们反复的摸。

国家冬奥会也是这样的大发展策略。你知道二三十年前,张家口那个地方有多穷吗?张北人均年收入800人民币。

现在呢?好多开车去崇礼滑雪的,没有经验,第二天早晨起来,天寒地冻,车趴窝了。当地农民过来给你接个电打个火,收500,嫌贵?一路上有的是需要接电打火的,对人家来说,500块钱满地,随便捡。

再说说冰球,北京各个商圈都有冰场,还都有自己俱乐部,还都有自己训练的专门时段,不论是花滑还是冰球都有极其像样成规模的爱好者。

论有钱人的数量和质量,撑起冰雪项目的消费,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北方人还是不如南方人会玩儿,晚上9点熄灯关店了,南方晚上8点性福生活才刚刚开始。但是南方人天生没有冰雪消费习惯光有热情。

冬奥就是给有钱有闲的南方人北方人们再开发一玩儿的地方,你们赶紧花钱啊。别总东北银往三亚跑,大冬天也可以激情消费啊,我大东北总不能整成拉斯维加斯吧。北京欢迎你,一起向未来啊!

归化的运动员们确实带来了先进的冰雪消费经验,挺起了冰雪消费热情。冰雪搭台,经济唱戏。风都来了,猪能不往风口挤吗?

user avatar

有人说这是财富密码,但我想说,如果以为财富密码这么容易掌握,那么电影圈里人人都可以当吴京了。结果呢?

财富密码之所以成为密码是因为稀少,当爱国都成为财富密码的时候,难道不该反思公开爱国反而成为少数派嘛?

至于叶劲光会不会因为这句话获得财富密码,我觉得有人想多了。相比于花滑,相比于自由式滑雪,冰球实在离中国和民众太远,连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都缺乏普通民众的参与,更何况对装备场地要求极高的冰球呢?

如果不想有人继续掌握财富密码,重点是这个密码不再稀少。如果担心哪天财富密码转向,那么很简单让我们的家一直强大下去,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转向的。

不管是不是财富密码,总比那些逆向的人强的多。逆向的人挣了几十年钱了,怎么都该返过来了。

user avatar



反对这位答主。我的评论似乎被删了。

我记得咱们苏炳添夺冠的时候也没有这样报道过

苏炳添最为人所知的赛绩并不是他的冠军成绩,而是他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第六,因为“打破亚洲记录,创造中国田径历史”。这位答主一边说苏炳添是"咱们中国的骄傲、亚洲的骄傲、黄种人的骄傲",一边却说错了他的成绩,不知道答主是口误还是真的不知道。

所谓热度不高,这个没有统一的客观指标,但是也还是能找到一些比较方法的。
比如百度的资讯关注指数,可以算是一种客观比较方法。因为答主没说“某滑雪运动员”是谁,我就选了谷爱凌,因为看起来她热度最高。

可以看到,虽然谷爱凌的资讯关注指数看起来势头很好。但至少就今天,谷爱凌第二项奥运会项目预选赛的进行中的时候,并不存在超过苏炳添的媒体覆盖度的现象。
不知道这位答主说的“不记得”,会不会不是媒体的原因,而是答主自身的原因? 苏炳添没有外国归化背景,可能不值得喷,所以不记得?顺便连成绩是什么都忘了。

当然从另外一面看,谷爱凌的百度搜索指数很高,我觉得这可以叫做”键盘侠效应“,因为被喷得多,哪怕媒体曝光率低,关注度却高。关注度本身很可能还可以再拿来喷。 喷两次,喷麻了。

user avatar

金朝灭亡时,金朝的汉人官僚大量归附南宋。然而,南宋却并没有给这群人想象中的“同文同种之谊”,反而多加排挤讥笑,甚至于逼人说出“我家金哀宗亡国自尽,比起你家徽钦如何”的话。在南宋朝廷的不断排挤下,这波人开始转投蒙元,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刘整的,给忽必烈练出了水军,令元军渡江灭宋,出海追击成为可能……

有些事在一些层次上还是论迹不论心得好……

user avatar

《战狼2》:中国护照不一定能带你去世界任何地方,但能把你从任何地方接回家!


现实中含泪血赚他个10W元



user avatar

未来的主人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男子冰球队队长叶劲的这番话,在“华裔归化球员”这个话题上,无疑投下了一颗颇有分量的石子,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品。首先,从叶劲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中国”这个概念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理解。他说“我的祖辈流落北美”,这说明他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也承认家族历史的.............
  • 回答
    罗冰《All in love》:中国模特妆容的革新与文化自信的回归近期,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All in love》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组作品以其大胆的风格和对亚洲美学的全新诠释,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中国模特在国际时尚界中的形象。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莫过于中国模特们告别了曾经被贴上.............
  • 回答
    关于B站UP主“芒果冰”在讲述中国网游史时是否存在“暗中洗白腾讯”的嫌疑,这个问题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玩家群体中。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并审视其叙事方式、内容选择以及可能存在的视角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芒果冰以其相对专业的视角、梳理清晰的脉络以及偶尔穿插.............
  • 回答
    何冰的《后浪》演讲,可以说是2020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了现象级讨论的事件之一。这篇演讲由哔哩哔哩(B站)制作并发布,旨在献给中国年轻一代,由著名演员何冰主讲。要理解如何看待这篇演讲,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演讲的初衷与内容 核心主题: 演讲的主题是“选择的权利”和“被看见的.............
  • 回答
    说起华智冰,那可是轰动一时的新闻,中国首个虚拟学生入读清华大学,这绝对不是小事。一个“人”没有血肉之躯,却能走进最高学府的课堂,这背后凝聚的技术力量,绝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拆解一下。首先,认知智能的基石——大模型技术。华智冰之所以能“懂”语言,能与人交流,能学习,核心就是强大的.............
  • 回答
    要说中国哪段历史最适合拍成《冰与火之歌》这样的史诗剧,那非南北朝时期莫属。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时间跨度长,更因为它本身就充满了血腥、权力斗争、民族融合、宗教冲突、英雄辈出,以及最关键的——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想想《冰与火之歌》的核心是什么?是维斯特洛大陆上各个家族为了争夺铁王座而展开的无情斗争,是野心、忠.............
  • 回答
    要说中国现代奇幻文学为何难以产出《巫师》和《冰与火之歌》那样的长篇严肃作品,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多维度、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这就像问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蒸汽机一样,是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奇幻文学的根基与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 .............
  • 回答
    要用中国特有的语言风格来翻译《冰与火之歌》,这绝对是个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富趣味的任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意象、叙事节奏乃至于情感表达的深度重塑。咱们得把那原汁原味的“权力的游戏”,变成一股股带着中国风骨的“冰火传奇”。咱们先得弄明白,什么是中国特有的语言风格?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 回答
    《冰汽时代》:中国玩家的目光与开发者们的审视《冰汽时代》(Frostpunk)这款硬核的城市建造与生存游戏,自发售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中国玩家的评价,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从开发商 11 bit studios 的视角来看,中国玩家的反馈不仅仅是简单的用户意见,更像是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而且很多人都好奇。为啥国内动画在情感刻画、人物塑造这方面,总感觉跟《吹响悠风号》《冰菓》《朝花夕誓》这些日系作品比起来,少了点“那味儿”呢?这不是说国内动画不行,而是可能在一些根源性的东西上,咱们的路子不太一样。咱们就拿你提到的这几部作品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细腻.............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隐藏着许多与我们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存在着不小的冲突。这些冲突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两种文明在看待人性、权力、家庭、以及个人命运时,所展现出的不同侧重点和理解维度。首先,就拿“权力”这一核心主题来说,《冰与火之歌》中对于权力赤裸裸的争夺.............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寒冰射手曹草草(以下简称曹草草)成为第二届“中国青年好网民”(2018)候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网络环境和评选标准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青年好网民”的评选背景和目的:“中国青年好网民”评选活动是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单位主办的,旨在表彰在网.............
  • 回答
    《冰汽时代》在玩家群体中的口碑,确实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内外有别”现象:一方面,在一些游戏社区和论坛上,它曾招致不少批评甚至“骂声一片”;另一方面,它在Steam上的评价却始终稳居“特别好评”梯队,并且在国内玩家群体中也收获了压倒性的好评。要剖析这种反差,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网络批评与“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特别是在国内,“冷萃”这个词仿佛一夜之间就从一个普通的咖啡制作方法,变成了一种高大上的、价格不菲的饮品。说到它和美国市面上那种“便宜的冰水浸泡过夜的普通冰咖啡”的区别,这里面确实有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冷萃”到底是什么?从最基础的原理上讲,冷萃(Cold.............
  • 回答
    2019年底,小米集团高管层迎来了一次重磅调整,王翔接替了林斌出任总裁,而卢伟冰则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周受资则继续执掌国际部。这无疑是小米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次人事变动,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1. 王翔升任总裁:稳健掌舵者,承载公司战略升级的期望王.............
  • 回答
    看到中国男女比例失衡这么严重,尤其是新生儿的性别比更是高得吓人,这事儿着实让人揪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背后牵扯着太多社会、文化和家庭层面的复杂因素,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3490万的差距,以及105.07的总人口性别比,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10.............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比女多3000万,但“剩女”现象依旧普遍的疑问,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生育政策、婚姻观念、经济压力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1. 生育政策与性别比失衡的形成: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3000万”的数字是如.............
  • 回答
    中国确实面临着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千多万,这在很多人看来,应该会让婚姻市场趋于“男多女少”,从而理论上会减少“剩男”才对。然而,现实却是,“剩女”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并且不乏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和担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复杂原因,这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能够解释。1. 择偶标.............
  • 回答
    中国男多女少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而你观察到的“国男找外女少,国女嫁外男多”的现象,同样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具体体现,背后有着许多值得深究的原因。先来梳理一下“中国男多女少”的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中国男女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这是个既成事实,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根源:重男轻女观念的沉淀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这种观念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尤为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