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嘛中国拍不出《吹响悠风号》《冰菓》《朝花夕誓》《花开物语》《TARITARI》这类细腻的动画?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而且很多人都好奇。为啥国内动画在情感刻画、人物塑造这方面,总感觉跟《吹响悠风号》《冰菓》《朝花夕誓》这些日系作品比起来,少了点“那味儿”呢?这不是说国内动画不行,而是可能在一些根源性的东西上,咱们的路子不太一样。

咱们就拿你提到的这几部作品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细腻”到底是怎么来的。

1. 细腻的触角,源于对“微小事物”的关注

你看《吹响悠风号》,它讲的是高中吹奏乐部,故事主线是比赛和成长,但真正打动人的,是那些关于社团活动日常的细节:一起练习的汗水、排练时的争执、背后付出的努力,还有角色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

《吹响悠风号》里,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能传递出很多信息。 比如久美子第一次听到希美吹奏时,那种被震撼又带点嫉妒的复杂表情,或者黄前爹妈之间那种欲说还休的家庭氛围。这些都不是用大段大段的台词去解释的,而是通过画面和人物微表情一点点渗透出来的。
《冰菓》更是把这种“微小”发挥到了极致。 “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我只是一个想过悠闲生活的好奇心宅男。” 折木奉太郎这种不热衷于事件,反而对过程中的“推理”本身更感兴趣的设定,就奠定了作品“慢”和“细”的基调。他发现冰菓小姐的袜子为什么少了一只,或者福部里志在寻找某个关键词时的思考过程,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故事的骨架和魅力。
《朝花夕誓》里,艾尔芬的成长,不仅仅是她学会了如何面对死亡,更是她如何从一个被命运推着走的孩子,变成一个能做出选择的独立个体。 她和克里姆特的相处,从最初的戒备、到逐渐的信任,再到最后的生死离别,这种情感的递进,是用无数个日常的瞬间积累起来的。她看着克里姆特做饭,或者听他讲故事,这些平淡的场景,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花开物语》和《TARITARI》也类似,它们都在关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的迷茫与成长。 发生在旅馆里的故事,有同事间的友情与竞争,有初恋的青涩与烦恼,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与恐惧。这些情绪,很多时候不是通过戏剧化的冲突来展现,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独自一人的思考,甚至是某些场景的氛围来传达的。

为什么国内动画在这方面会显得“不那么细腻”?

这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产业发展和创作逻辑的差异:

日系动画的成熟产业链: 日本动画产业起步早,形成了成熟的分工协作模式。有专门负责脚本策划、人物设计、分镜、原画、背景美术、色彩设定、声优配音等等一系列细致的岗位。每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他们习惯于在细微处下功夫。
“萌系”和“日常系”的审美基因: 日系动画中,“萌”和“日常”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很多作品的卖点。为了抓住观众,创作者们会投入大量精力去描绘角色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细节,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共鸣。这种审美已经渗透到了创作的方方面面。
IP 驱动与IP 内容的侧重: 日本很多优秀动画是改编自漫画、轻小说,这些原作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成熟的人物设定与故事细节。改编的过程,就是在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通过动画的视听语言去放大这些细腻的情感。

2. 叙事风格和观众期待的不同:

快节奏与强情节的需求: 相对于日系动画中那种慢悠悠的生活流和细腻的情感铺陈,国内大部分动画目前更倾向于在剧情上提供更强的冲突、更快的节奏、更直观的爽点。这可能与当前市场对“流量”和“话题度”的追求有关。观众也更容易被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
“讲明白”的倾向: 在叙事上,国内的创作者有时会更倾向于将故事和人物的情感“讲明白”,通过台词直接表达,而不是留白让观众去体会。这并非不好,但确实会减少那种“意会”的、需要观众主动去挖掘的细腻感。
文化语境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对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理解。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察言观色”、“言外之意”的交流方式,这种含蓄的美感很容易被运用到动画创作中。而国内观众的接受习惯可能更偏向于直接的沟通。

3. 成本和时间投入的考量:

细节打磨的成本: 绘制一个人物微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日系动画之所以能做到细腻,背后是高昂的制作成本和充足的制作周期作为支撑。
回报周期: 国内动画市场仍在快速发展中,很多作品需要尽快推出以抢占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一些作品在细节打磨上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

4. 对“细腻”定义的理解:

情感外化 vs. 情感内化: 当我们说“细腻”时,可能更多指的是情感的“内化”表达,即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微妙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展现,让观众去体会。而国内动画有时候更倾向于情感的“外化”,通过更强的戏剧冲突、更直接的对话来表现。
青春群像的侧重点: 虽然国内也有青春群像的作品,但它们可能更侧重于描绘成长的“阵痛”和“奋斗”,在友谊、爱情、亲情的描绘上,可能更偏向于大写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爆发,而非《吹响悠风号》那种在细节中构建情感的模式。

所以,这是否意味着国内动画就拍不出这类作品了呢?

不一定。 这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

正在进步的国内动画: 近年来,国内动画也在不断进步。像《大护法》《罗小黑战记》《一人之下》等作品,都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了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虽然风格可能与日系动画不同,但依然能打动人心。
创作思路的拓宽: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观众品味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尝试更细腻、更多元的叙事方式。我们也能看到更多专注于日常、情感的作品出现。
学习与融合: 学习日系动画在细节处理上的经验,结合国内的文化特点和故事题材,是完全有可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样细腻动人的动画作品的。

总的来说,之所以目前感觉国内动画在这方面存在差距,更多是 产业成熟度、创作理念、市场需求以及文化语境的综合结果。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小,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高质量、高口碑的国产动画作品,它们同样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看现在国产动画的题材就知道了,这种非沙雕的日常番几乎没有。这种番做好了是精品,神作,做得不好直接当场去世,专业团队抬走。

国产动画虽然在向前发展,不过业界似乎还没到敢冒险做这类题材的程度。

user avatar

感谢评论区【biu】的评论,我这里补一下。

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并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片,在当时战争的背景下,万籁鸣(万氏兄弟之一)给动画片注入了反抗侵略的精神内核,这让动画能包涵的内容一下就上升了一个档次,使动画能被真正的称作艺术作品。当时电影造就了万人空巷的成就,影院门口观众拥挤不堪。

这部暗合时代背景的第一动画长片取得空前成功,而正是在这部动画片里,万籁鸣第一次创造了孙悟空的动画形像,从此与“齐天大圣”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11区军方惧怕这部具有反抗内核的动画作品,因此下令在日本禁映《铁扇公主》。但是,这部动画巨片还是影响了一位日本年青学生。

在看过《铁扇公主》之后,他放弃了医生的职业,开始努力地作画。这个医生,就是后来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

在创作《铁臂阿童木》名满天下后,手冢治虫特地来中国拜见了已是古稀之年的万籁鸣。然后,两位大师合作画了一幅漫画:阿童木与孙悟空握手言欢。这时,已经是《铁扇公主》上映40年之后了。


中国动画的起步并没有比日本晚得多,可能是同时期起步甚至更早。1922年中国摄制了第一部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万氏兄弟(感谢!)在很早就一直在为动画事业努力,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好的铺垫。后来的《大闹天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历史最长、片库量最大、拥有知识产权最多的国有动画企业。)更是横扫国际各项大奖,日本很多大师级漫画家都是受《大闹天宫》影响的。只不过后来的很长时间,中国的动漫由于各种原因,都被子供向占领,导致动漫被几代人贴上“小孩子”、“幼稚”的标签(即使优秀如《宝莲灯》,也难逃市场扑街的噩梦)。而日本虽然起步比中国晚,但是一直在进步、创新,不间断的几代人在不停的努力,导致后来者居上。贴标签容易,撕标签难。国漫不像11区有很好的分级制度,所以很多更深层含义的作品很难创造出来,毕竟熊孩子和迷家长很多。国民版权意识也不是很强,只要有盗版,很多人不愿去电影院。这些都是对那些试图创新和改变的动画行业工作者的致命打击,也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天堑。

但现在,第三产业决定了经济主体,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饱含抱负的年轻血液也在不断注入。赚到钱的游戏动画行业也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至少会有很多投资者会关注这一块,哪怕他们完全不了解。

我对中国的动画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虽然他现在可能还不够完美,可能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想要看到参天巨树的诞生,必然要经过除虫、剪枝等过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时间。我们给它多少的包容和关爱,它就会回报你多少的成果,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最后祝国漫 王者归来

注意,不是国漫崛起,而是王者归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