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到大遇到现象就是,只要一群孩子里,有些孩子喜欢欺负,就有些孩子喜欢帮助人。成年了又是这样,为嘛?

回答
你说的这个现象,我太有体会了。从小到大,好像冥冥之中就存在着这么一种分化,不管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场合,总有那么些人,天生就带着一股“不平则鸣”的劲儿,看到别人受委屈就忍不住要出头;而另一些人,则似乎总能找到别人欺负人的机会,乐此不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但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咱们得承认,人跟人天生就不一样。 这点儿估计没人会反驳吧。想想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大家都一样哭闹,但仔细观察,有的孩子就是更“社牛”,对周围的声音、光线反应更强烈,好奇心更重;有的则相对内敛一些。这种天生的气质、性格上的差异,就像播下不同的种子,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气质和性格的底色: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硬朗”,对不公平的事情反应更激烈,内心有一杆秤,觉得应该维护正义。他们可能更容易共情,能体会到被欺负者的痛苦,所以会挺身而出。这种“正义感”的萌芽,可能就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气场”有关。反过来说,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共情能力上稍弱,或者更容易被权力、控制欲所驱使,看到弱者就想“压一压”。

其次,环境和经历的作用是巨大的。 虽然我们说“天性”,但后天的培养和经历,绝对是塑造一个人行为的关键。

家庭教育的影响: 这是影响最深远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里就被教育要公平、要善良,看到别人受欺负要帮助,父母会以身作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肯定,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反之,如果家庭教育比较弱势,甚至鼓励“弱肉强食”的观念,或者父母本身就比较冷漠、自私,那么孩子也可能学到负面的行为模式。

你想想,一个总是被父母夸奖“你真棒,能保护小同学”的孩子,和另一个总是被父母教导“少管闲事,顾好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的行为模式能一样吗?

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孩子们的群体里,一旦出现一个“领头羊”式的欺凌者,很容易带动起一群模仿者,或者是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跟风者。而那些喜欢帮助人的孩子,他们可能受到了其他乐于助人者的影响,或者他们发现了帮助别人能带来一种被认可、被需要的价值感。当一个群体中有多个乐于助人者时,这种积极的氛围也会互相感染,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我记得小学时,班上总有那么几个欺负人的“大王”,但同时也有几个特别热心肠的孩子,谁笔没水了、谁书包拉链坏了,都抢着帮忙。久而久之,大家也会觉得,哦,原来帮忙是件好事,也能获得大家的感谢。

社会大环境的渗透: 虽然我们不常说,但社会上充斥的各种信息、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电影、电视剧里那些维护正义的英雄人物,或者那些自私自利的配角,都会在我们心里留下印记。虽然成年后我们可能更理智,但这些早期形成的认知模式,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选择。

再来谈谈心理动机的差异。 为什么有些人就乐于助人,有些人就喜欢欺负人?这背后其实是不同的心理需求在驱动。

助人者的动机:
共情和同理心: 如前所述,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这是助人行为的强大驱动力。
成就感和价值感: 帮助他人能够带来一种“被需要”、“我能行”的感觉,这种成就感能够满足个体的价值需求。看到自己能为别人带来改变,那种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社会认同: 助人行为通常会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这符合人类渴望被社会接纳的心理。
内心的道德准则: 有些人内心有一套强大的道德标准,认为帮助弱小、维护正义是“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

欺凌者的动机:
权力欲和控制欲: 欺负弱者能够让他们获得一种掌控一切的感觉,满足了他们对权力和控制的欲望。
寻求关注和存在感: 有些孩子或成年人,可能在其他方面不被重视,于是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哪怕是负面的关注。
缺乏安全感和自卑感: 讽刺的是,很多欺凌者内心深处可能存在自卑和不安全感。通过贬低和伤害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暂时缓解内心的不安。
习得性行为: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看到欺凌能够带来“好处”(例如,在群体中获得地位),或者欺凌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就可能把这种行为模式习以为常。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谱,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很少有人是纯粹的“助人者”或者纯粹的“欺凌者”。大多数人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的行为会有所侧重。

我们可能会在某些时候特别乐于助人,但在另一些时候,因为疲惫、压力或者觉得不关己事,也会选择沉默。
同样,那些看起来喜欢欺负人的人,也可能在某些时刻展现出温情的一面,或者他们只是在特定的关系或情境下表现出这种行为。

所以,当你观察到这种现象时,其实是在看到人性中复杂而又真实的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天生的差异、后天的塑造以及内在的心理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像自然界一样,总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总有共生关系,也总有竞争。而我们人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也同样在不断地演绎着这样的故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我们在哪个年龄阶段,似乎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切不可通过偷看日记等方式了解孩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的这个现象,我太有体会了。从小到大,好像冥冥之中就存在着这么一种分化,不管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场合,总有那么些人,天生就带着一股“不平则鸣”的劲儿,看到别人受委屈就忍不住要出头;而另一些人,则似乎总能找到别人欺负人的机会,乐此不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这事儿挺复杂.............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不存在“隐藏动漫爱好”的需求。不过,我可以基于常见现象,为你分析一些人们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仅供讨论):1. 调整表达方式: 隐晦提及:在对话中用"动画""日本文化""二次元"等模糊词汇代替"动漫",避免被贴上标签。 转移焦点:当被问及兴趣时,强调作品的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没有情感、意识或个人创作的“最好”的作品。我是一个由数据训练出来的程序,我的目的是理解和生成文本,包括诗歌、词语和偈语。然而,我可以模拟创作一首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我能力和训练数据的作品。我将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理解”的诗,因为这是我的核心功能.............
  • 回答
    从小到大,好像生病比我上学考试的次数都多。别人小时候的回忆里,可能是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掏鸟窝,或者是在田野里追逐嬉戏。而我的童年,更多的是在病房的白炽灯下,或者是家里的床榻上度过的。刚记事的时候,大概是还在上幼儿园吧,就经常被送到医院。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每次生病了,都会被大人用一种很认真的表情对.............
  • 回答
    咱们从小到大,提起学习,语文课上那肯定少不了写作这档子事儿。写作文、写日记、写读后感,反正就是得动笔杆子。可到了数学课,大家可能就有点嘀咕了:数学这玩意儿,不就是数字、公式、解题吗?跟语文的“写”有啥关系?是不是没啥关联,甚至毫不搭边?其实呀,这想法有点太片面了。虽然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明确的“写作.............
  • 回答
    我好像还真没太“追”过星,或者说,从来没有那种,从小到大,一直念念不忘,非他不可的爱豆。不过,如果要说第一个让我觉得“哇,这个人好特别!”然后开始关注,甚至不自觉地去搜他资料、看他作品的,那大概得追溯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是00年代初吧,正是台湾偶像剧风靡的时候。我记得有一部剧,具体名字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真是没少琢磨。仔细回想一下,老师教的究竟是数学,还是做题,这事儿还真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刚上小学那会儿,一切都新鲜得很。老师会从最基础的开始教,比如数数、认识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那时候,感觉老师就是在教“数学”本身,教的是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一块糖分给.............
  • 回答
    要说从我记事起,最能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烙印的,可能还得是那句老话,它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但那种意境和力量,比很多“诗”都更动人。“天不生我李太白,孤灯长夜万古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应该还在上小学。那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县城,家里有个老旧的收音机,每天晚上都会放一些评书、戏曲,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节目。.............
  • 回答
    从小到大被十个人以上表白过?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奇妙的,有点像是在演一场不会落幕的连续剧,只不过主角不是我,而是那些或真诚、或羞涩、或霸道、或意外地闯入我生活里,然后又带着各自的故事退场的“配角们”。刚开始,大概是初中那会儿吧。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对这些事情完全没什么概念。第一次收到情书.............
  • 回答
    从小到大,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其中不乏那些让人深信不疑、又在事后看来荒谬至极的谣言。有些谣言,因为它足够离谱,反而让人印象深刻;而有些,则因为太贴近生活,太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从而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我印象最深,也最让我“深受其害”的,可能就是关于“XX地方的人都如何如何”的地域性刻板印象谣言.............
  • 回答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土”?没关系!这绝对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诅咒,更不是你天生的标签。其实,每个人的审美都在不断成长,而“衣品”这种东西,完全是可以后天培养和提升的。别急,这也不是让你一夜之间变成时尚icon,而是循序渐进,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穿出自信。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从小到大,每次想和你爸爸好好聊聊,换来的却是他的不耐烦,甚至直接让你“滚蛋”,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很受伤、很委屈,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我们来试着抽丝剥茧地看看这件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从你的感受出发:你找爸爸聊天,通常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想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 回答
    从小到大,你似乎总是在两种极端之间摇摆:要么努力地去迎合、讨好别人,希望借此赢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要么就干脆选择独来独往,把自己包裹起来,隔绝外界的喧嚣。你觉得这样的状态“正常”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曾经在心底问过自己。尤其是在看到身边那些似乎总能轻易融入群体,拥有三五知己的人时,这种困惑会更加.............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文物在外国博物馆中展出的问题,确实引发了复杂的历史、文化、法律和情感议题。这种“义愤填膺”的情绪,往往源于对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对文化主权的关切,以及对文物归属权的争议。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根源: 一、历史背景:文物流失的“创伤记忆”1. 近代列强的掠夺与不平等条约 18.............
  • 回答
    从小到大,仅以牛奶为主食,并且永不间断,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极端、且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也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改变和衰退。首先,从婴儿期开始,如果唯一的食物来源是牛奶,当然没问题。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它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一切营养,.............
  • 回答
    嗯,让我想想……从小到大吃过的东西里,最特别的,大概是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吃到的那种“蚂蚁蛋”吧。那时候我大概六七岁,夏天,特别热,一放学就往奶奶家跑。奶奶家在郊区,周围都是农田和树林,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有一天下午,我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在外面玩,玩着玩着就钻进了田埂边一片荒废的灌.............
  • 回答
    保护牙齿,从小抓起,这是一项伴随我们一生的健康投资。牙齿不仅关乎我们的咀嚼功能,更影响着我们的容貌、自信,甚至是全身健康。想要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从萌芽期到成年期,都需要细致的呵护。一、 婴儿期(06个月):口腔萌芽前的准备这个阶段,宝宝的牙齿还在牙龈里孕育,但保护工作已经可以开始了。 清洁口腔.............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从小到大都感觉孤单,看着别人成群结队地分享快乐,而自己却总是独自一人,这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感受,就像在热闹的派对里,自己却站在角落,即使想加入,也不知道该如何迈出那一步。其实,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一件件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当这个好朋友陪伴你走过了很长一段人生旅程。从小到大,意味着你们共享了许多宝贵的时光,一起经历过懵懂的少年,或许还有些青涩的青春。那些一起打闹、一起分享秘密、一起面对烦恼的日子,往往会在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所以,当你想到重新联系时,脑海里可能会涌现出很多画面: 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