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呵呵 ——————————————
有位朋友看了微博上的某些言论,就以为是真理了。
然后说我没干货,只有情绪,还号召知乎的人醒醒。
咱对事儿不对人,只说宾大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不是靠谱。
这是那位伙计的原文,他完全相信那个叫 @文物医院 的微博账号的言论。
而在他引用的微博里,无非就是两个观点。
第一:加固封护的壁画没那么脆弱。
第二:人流量不会对二氧化碳环境造成过大影响。
我先得说,这个文物医院的言论,完全无视了中西壁画载体的差异。
宾大的傻老外也就因为他们一贯的傲慢与无知,把中国壁画当欧洲壁画处理了。
西方壁画多是湿壁画,石灰墙吸水后直接吸纳颜料,耐久性很高。
中国壁画是什么?就是在一层墙皮上画,颜色掉了就没了。
这完全是两种东西,能一概而论?这叫耍流氓。
至于加固封护的壁画到底是脆弱还是不脆弱,呵呵,我引用一段文章。
图是我直接从微博网友 @宅宋喵 那里扒过来的,这位巨巨是位牛人,有兴趣的请关注他。
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文物脆弱程度是很难想象的。
说句实话,把所有隐患都高估一下,绝对没有坏处。
毕竟一旦出现损失,是很难弥补的。
然后宾大把中国壁画裸展。
然后宾大把中国壁画展厅包出去办宴会。
然后那位 @文物医院 还在说只要不抽烟就如何如何……
别闹了行吗?都特么租出去办婚宴了,你还指望能多清净啊?
以为加固了就不脆弱了?
宾大是怎么干的?把壁画展厅租出去办宴会,各种酷炫的灯光打个痛快。
说真的,他们就差摆一个迪斯科球了。
西方的博物馆,他们对待外来文物的态度,四个字就可以归纳。
就是:简。单。粗。暴。
非要再加四个字,就是:无。脑。弱。智。
东方文物的材质与保护手段,跟西方文物根本就是两回事儿。
这帮傻老外以他们向来的傲慢,自以为是地把自家文物的保护措施套用到异文明文物上。
完全不顾事实上两者之间材质、工艺的差异,对可能的风险视若无睹。
把他们这种脑残当合理,还给他们找理由,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不得而知。
我不敢说宾大的举措一定就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但我很肯定,绝对是十二万分的不妥。
强光、温度、灰尘、湿度,任何一样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刺激到脆弱的文物。
壁画这种东西,甚至不如古画皮实。 保存时对空气温湿与光线强度要严格监控。
按照傻老外那个尿性,把中国壁画裸展,曝露在灯光强照之下。
再过几年,慢慢地色彩全都看不见,那也一点不奇怪。
去敦煌看看呗,这么多年下来,中国人已经摸索出一套保护中国壁画的方法了。
这里面还有许多成果是和美国人一起鼓捣出来的,还真是讽刺。
微博上那位 @文物医院 为啥要用双重标准给傻老外洗地,我是不知道原因。
没准就是惯性思维,认为傻老外永远光荣正确呢。
当然我肯定也没人家高明,想说点正经的,都只能从 @宅宋喵 那儿摘现成的。
不过那位伙计呼吁别人醒醒,他自己居然还如此迷信一位微博网友不着四六不负责的言论。
这还真是有意思啊……
诚然我就是个二五眼的水准,不过我好歹是用自己的脑子判断傻老外不靠谱。
而一以贯之神话傻老外,认为他们什么事儿都好都对都标准,实在不适合标榜自己会思辨。
顺便推荐一下 @螺旋真理 文物和博物馆方面的事儿他是正经明白人。
玩微博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 @宅宋喵 大大,知识水平很高,有三四层伊谢尔伦那么高。
评论里有些朋友对我表达的情绪和用词不满。
因为我不爽傻老外对中国文物的态度。
我没必要为了在网上顾及别人的阅读喜好或感受掩饰我的不爽。
而且我他妈真的是很不爽啊。
你想象一下白景琦看见郑三旦踩百草厅的匾时是什么心情?
白景琦当时有多不爽,我看到傻老外祸祸中国文物就有多不爽。
《女史箴图》他们都能糟蹋,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我凭什么不能表达我很不爽?管你怎么想呢,你也不爽就把我屏蔽掉多好。
说真的,想要干货自己读书看报去。
巴望着网上的人多认真负责的普及专业知识?
谁都不是你们学校老师,别给人家安排这义务。
认真写知识,那叫积德行善。随便聊两句,那叫合情合理。想知道更多?自己学习去。
——————————————呵呵完了——————————————
我刚才在微博上看见了很有意思的东西,瞬间觉得应该更新到这里来。
微博上有一个姑娘贴了几张图片。
图中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物馆,显而易见,是中国展厅。
白人老爷们正在这里举办一场他妈了个逼的婚宴。
被这群白人老爷当做婚宴装点的都是些什么呢?
呵呵。
同学们都参加过婚宴吧?都吃过西餐吧?
不说会不会有切不开的肉排溅射出汁液,沾到文物上。
也不考虑会不会有喝美了的傻逼白人站在文物前口沫横飞。
壁画是什么总知道吧?
壁画保存需要恒温、恒光、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然后这帮白人老爷在存放中国壁画的展厅里塞进一帮人来办婚宴。
然后居然还他妈有人给卢芹斋洗地,说白人老爷做的对,做的有理。
我操。给一个巧取豪夺连偷带骗的文物走私贩子洗地。
不知道卢芹斋是什么人的,请去查书。
把这个名字等同于流氓、汉奸、下三滥、狗娘养的,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卢芹斋这辈子造的孽,不是区区一台打字机可以弥补的。
一帮歪果仁,靠着你家里的败类,把你家的好东西全偷走了。
然后他们也不好好珍惜,就当做战利品一样,炫耀自己曾经的荣光。
这期间已经有无数文物毁于傻逼白人无知无畏瞎胡闹式的保存,未来还会有更多。
你告诉我你不生气,你觉得他们做得对,你觉得白人老爷就是好。
你真牛逼。
这他妈的不是个例、特例。
这他妈的就是中国文物在国外保存的常态。
他们就是这么蠢,就是这么外行,就是这么业余,就是这么烂,就是这么不当回事儿。
他们就是在糟蹋我们自己家里被偷走的东西。
我这回答下面有位高冷人士贴了费城美术馆对于我拍的家具保存状况的说明。
如果你觉得这种屁话可信,那你就信好了。
我也给那帮臭傻子写过信,对我的说辞和评论里那位一般无二。
那么我问一句,是把文物保存好重要,还是还原所谓的文物原始环境重要。
为了让参观者更方便观赏文物,而将其毫无保护措施的暴露人前,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
再说了,他们怎么对自己家的文物不这么干啊?!
明清家具连个栏杆都不给,就杵在哪儿,路过的人靠一下摸一下,简直毫无障碍。
然后自己家的破烂货到保护的挺周全,呵呵。
中国文物在海外的保存现状就是个笑话。
如果还有人对此心存幻想,他不是太善良就是别有用心。
面对这一切还不生气的人,只能说他超越了民族超越了文化已经进化成银河系公民了。
那就请您回自己的星球吧。
========================7月16日更新========================
我一点都不想更新这个答案。
但总得把话说明白了。
省的总有人思维发散,生拉硬拽。
我对博物馆一窍不通,真正的行家是
@螺旋真理。
他的回答比我有营养多了。
我只能摆事实,讲点道理。
这几天又看见不少神奇的逻辑。
“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回来不会被贪官吞了?”
“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回来不会再来一次动乱给毁了?”
“在国内动乱时候肯定保不住,幸亏在国外。”
这些观点,根本是胡扯淡。
我不反驳,直接用你们的逻辑,换个方向说。
“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留在国外不会因为反华运动全被毁掉?”
“你怎么知道美国黄石火山一定不会爆发把整个美国连带大都会博物馆轰成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轰炸毁了多少文物啊,幸亏国博的东西没在欧洲。”
“加州大地震板块塌陷怎么办?圣地亚哥还有好几副莫奈的画呢!”
“英伦三岛发生巨大自然灾害沉没了怎么办?大英博物馆有好多东西呢!”
这种毫无营养的假设谁不会啊?
我问一句,你们签过合同么?
签正规商业合同的时候都会写上一条,“如遇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云云”。
说明一下遇到这些事情时怎么办,责任归属。
从来没人会因为不可抗力‘不签合同’!
在这说些没用的假设,来论证文物回归没意义?
这跟商人因为怕遇上自然灾害所以不做买卖了一样滑稽。
永远不要用已经发生的,和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来判断问题。
因噎废食听说过么?
你肯定有噎死的风险,那你还吃饭么?
文物保护法看过么?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真发生什么被贪官吞没的这些屁事儿总有法律管。而且我说实话,人家贪官还真看不上馆藏文物。
或者你不相信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这么多灾难后正在一点点变好?
那就想辙把她变好行吗?
妓女还能从良呢!
不需要你出钱赎。
别再鼓吹负面情绪了行吗?
最后我必须再把对某人的回复贴上来一下。
“第一,博物馆级别是一个伪概念。
我猜你如果不是从事艺术品买卖,就是至少跟这帮人打过交道。
所谓的‘博物馆级别’只是媒体报道用的噱头,和文物贩子唬人的空话。
文物分级根本没有什么‘博物馆级别’一说。
只有一级珍贵文物、二级珍贵文物、三级珍贵文物和一般性文物。
第二,中国各地方的博物馆收藏文物都有标准,各地会根据需要自行决定,一般性文物和一级珍贵文物一样,都有可能被博物馆馆藏。
别告诉我你没在博物馆里见过新石器时代的骨头渣子和碎陶片。
第三,不-要-用-商-业-价-值-去-衡-量-文-物。 ”
我下面贴那堆照片不是给你们评论明清大四件柜的。
是跟美国费城收藏的其他家具待遇做对比。
我要说的是:
在美国人眼里,18世纪费城本土一把没什么稀罕的椅子,比明朝的大衣柜有价值。
所以人家会把自己家一把烂椅子当宝。
把我们明朝的东西扔在角落里落灰。
美国佬能分辨出自己家破椅子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显然他们理解不了明朝大四件柜的文物价值。
所以要把这些东西想辙要回来,给能理解其文物价值的人看!
就这么简单的事儿,弄这么麻烦……
========================更新完了========================
呵呵哈哈嘿嘿。
有这么多理智帝啊。
似乎好多理智帝的逻辑都是“放自己家里也未必能保存好,还是让洋人老爷存着放心。”
还有特别甜美可爱的观点,譬如“洋人老爷肯定会善待这些宝贝!”
不知道理智帝们真的去过外国的博物馆么?
我不多说,就上几张照片。
此为费城美术馆。
在这个厅里,一共有两套大四件柜,明清各一套。
全都摆放在两个门的两边,倒是挺对称的。
那个白人大叔身后的就是一件清代四件柜。
四件柜旁边那个很像消防柜的是另一件清代家具。
就是这么个保存环境。
现在来看一张近图。
瞧瞧,在白人老爷的细心呵护下,保存的多好啊。
连个玻璃罩子都没有,就这么杵在原地,真的是再也没有比这好的保存方式了不是么。
说真的,如果你愿意,可以随便抠上面的漆皮。真的,没人会发现。
留下油乎乎的指纹就更是小意思!
第一张图那个大叔你看到没有?我眼瞅着他戳了一下。
你觉得因为这只是清代的,所以没啥价值?明代的肯定保存的更好?
嘿!你猜怎么着?!你还真说对了!
我们来看看明代大四件柜~
有个台子!看到了没有?!
果然明代的就是受重视!可以不站在原地!太棒了!
保存的真好!我觉得这个高度,如果有人对着她打喷嚏,只有三分之一会被唾沫星子喷到!
您觉得我在咋呼?这玩意不是什么明代家具?
哦,你看白人老爷是怎么说的。
好吧,现在你会想,认真负责又识货的白人老爷就是这么保存家具的?
所有家具都是这种待遇?
好吧,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呢?
哇哦,神圣不可侵犯的椅子。
这些椅子太神圣了,他们承载过白人老爷尊贵的屁股。
可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亵玩,玻璃罩子是他们应得的!
你猜这些椅子是什么时期的?
我猜肯定是伊丽莎白一世御用的,见证过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毁灭。
在波涛巨浪中,这些椅子们面对凌厉的炮火波澜不惊,历史的沧桑镶嵌在了它们每一条木纤维中。
………呃。
好吧,18世纪费城本地造……
享受高贵冷艳的玻璃罩子待遇……
那么,请问白人老爷,什么时期的家具,和我大明16世纪漆木大四件柜同一待遇呢?
……哦。
===========================
以上照片都是本人去年11月在费城美术馆拍的,欢迎理智帝亲自验证。
如果您非说明代大四件柜不值钱,属于街货,不值得好好保管,那……你先去看病吧。
@螺旋真理说的对……
“文化的见证物流到国外,基本上都被外国观众以猎奇的心态在观赏,文物离开了自己的原生文化,承载的信息必然会衰减。”
一件异域文物流落到异国他乡,土著们只会用猎奇的眼光打量她。
因为她并没有承载任何一点点这帮土著的文化,土著们不会稀罕她的,更不会体会她的价值。
你把象征华夏正统的传国宝玺摆在大英博物馆,他们也只会觉得这是块雕的很奇怪的大石头。
承载文化传承的文物应该让可以理解她的人欣赏、品味、学习。
不是给一群强盗种看新鲜,在拍卖行里满足土大款扭曲的收藏欲望的。
我们的前辈干了很多脑子抽风的事儿,铸成了很多大错。
但是强盗就可以理直气壮了么?
在那个民智未开,全面落后的年代,中国人要先想办法在列强夹缝里求生存,顾不上文物。
我们那时候对文物缺乏重视,就被强盗钻了空子。
他们利用愚民的贪婪巧取豪夺。
你觉得这么大的浮雕是特么怎么被美国佬运到大都会博物馆的?!
而且据说这《帝后礼佛图》的浮雕不是原件,真品在美国人盗取的时候被他们凿坏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去敦煌看看,这群贪婪的老外才是第一批大肆破坏中国古迹文物的凶手。
以前中国人窝囊,顾不上这些。
现在终于醒过味来了,开始在意真正重要的东西了,居然有理智帝说没必要?
自晚清之后流了那么多血保留下来的文化传承,你当是闹着玩呢?
现在的中国没有办法,也不可能马上追讨回所有流失海外的文物。
但这绝对是中国人必须要完成的一个目标。
一点点开始,一点点前进,总会一点点的取得进展。
我确信在实现这目标的过程中,这个民族的文化总会迎来又一次繁荣。
无关虚荣心和自卑,这是归属。
===================================
鉴于神逻辑理智帝的出现,我必须再啰嗦几句。
我根本不奢求理智帝能看懂,只是但愿少俩人被理智帝们误导。
一件文物在其所属文化圈内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除了能带点异域风情,什么都不会剩下。
外太空文明最有价值的神器掉在地球上了,谁能明白这是什么?
因为老外重视埃及文物胜过中国文物所以他们看得更多?
这有逻辑关系么?
不论是不是中国的,一个人首先最认同的肯定是自己归属的文化。
所有人都这样。
埃及神庙的方尖碑在法国人眼里的重量恐怕还不会超过一个19世纪的香水瓶。
你了解、认识、你有归属感,所以在你心里有价值。
缺乏前提的情况下,一个中国人面对中国文物都不会有什么感触。
但这个前提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成长环境培养的。
说简单了就是两条。
一,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没认同,所以不懂中国文物的价值,好东西放他们那儿没任何意义。
二,与其放别人家里烂着,不如要回来熏陶自己人,因为自己人能理解这东西的价值。
那这么做有意义么?
有。
因为民族不以血统传承,而是文化。
生命最原始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繁衍,传递自己的基因。
而人除了血统的自然基因,还有一个灵魂的文化基因。
文化的基因代表了人在世界一切归属感的源头,是一个人的标签。
传递自然基因是为了血统不死,传递文化基因是为了灵魂永生。
中国人在对自己文化彻底漠视的时候就能算是亡国灭种了。
好好看看人家西方人是怎么保护自己文化的吧,理智帝。
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总能见到让人觉得没啥稀奇的破烂玩意。
谁家爷爷用过的眼镜,奶奶坐的摇椅,都保护的好好的供着。
美国一些老州,稍微上点年月的建筑都会好好保护。
其土地所有者不得随意改建拆毁,必须要上报市政厅。
人家就靠这样贴心精细的维护着自己三百来年的文化。
真以为现在美国人的自尊自傲全是大炮导弹撑起来的?
我从来没见过正常的美国人不为自己短暂的文化自豪,面对悠久文明时更不会自卑。
对文化的保护从来不需要每个美国人实际付出什么。
许多人一辈子从来没给公共博物馆捐过款。
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都知道,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
很多时候都只要有个态度,不添乱就够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正干事的人才能踏踏实实把事儿办好,不担心有智残拖后腿。
整天嚷嚷学美国那个,学西方这个,到了这时候怎么就死活不愿意睁开眼睛了?
理智帝的理智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懒惰而存在的。
一点点民族责任感实在太沉重了,哪怕不需要你实际付出什么。
=============================================
说点闲篇儿吧。
我有个朋友,在美东某州看上块地,想买了干点产业。具体啥产业不废话。
问题是这块地上有个九十多年的破烂建筑,已经看不出来是什么倒霉玩意了。
但是这东西不许拆,也不许改建。因为属于那个镇的文化遗产。
据说当地政府曾经动过念头,想拆了这东西,因为太丑了,有碍观瞻。
结果被愤怒的群众臭卷了一顿,遂绝此念。╮(╯_╰)╭
.
1923年6月27日,紫禁城建福宫忽起大火,大火肆虐一夜,最后在地上留下一个焦黑龙形。
起火前,紫禁城内偷盗成风,溥仪刚下令彻查,大火便在深夜莫名烧起。
那个喧闹长夜,炙热又冷寂。火光之外,成片宫殿沉溺在阴影中,如垂暮老人。
数日后清点,大火烧毁了2665尊金佛,1157件历代名人字画,435件珍稀古玩,以及数万册内府古书。
溥仪并不痛惜,他早想在宫中建一座网球场,清理后的火场正好用作此途。
内务府以50万元价格,将火场灰烬卖给了城里金店。金店又从灰烬中炼出了一万七千多两黄金。
那年的新年典礼,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受邀登上城楼。
皇帝的讲话依旧华美庄严,但远天一直有乌鸦盘旋。
9个月后,国民军在景山架起大炮,限清室两小时内移出宫城。
溥仪正在储秀宫内,和婉容吃苹果聊天。大臣们踉跄跑来,溥仪惊起,咬了一口的苹果滚落在地。
国民军安排汽车候在角门。下午4时10分,末代皇帝,告别了家族占据260年的宫城。
数月后,民国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
众人进入宫城,每一处院落都蓬蒿满地,高与人齐,只能手持镰刀开路。
“一进神武门洞无法行走,因为西北风打得身子直转,身不由己地撞在神武门洞两壁,可以说是打着转进宫的。”
查点工作完成后,旧宫城正式定名为故宫博物院,并于1925年10月10日对民众开放,票价半块银元。
开放日,十万民众涌入,“六宫之中,无处不如蚁聚焉”。
储秀宫内,被褥凌乱,盆花枯萎,桌上还特意放了咬了一口的苹果。
宫里自鸣钟最受游客喜爱,扔一块钱,它就可以表演一次写字,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
当时,故宫共藏编号文物117万件,成为民众心中中华重地。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决定将文物南迁,结果遭遇空前反对。
每天都有民众堵在故宫门口,声称“有文物才是北京”。爱国人士寄出恐吓信,扬言在铁轨上装了炸弹。
将军李左翔要求拍卖文物,购买500架飞机。而日本人发文称,中国的宝物,也可由日本民族代管。
最终,时任院长易培基说:“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
1933年2月5日,夜幕中,一大批板车载满木箱,出午门,前往前门火车站。
车上共有13427箱零64包文物。除了车辆声音,一路无人说话,队伍沉默凄凉。
押送队伍先到上海,又转战南京,最后兵分三路转移。
押送员以命相护,一路也有如天佑。
存放文物的湖南大学图书馆,文物搬出不到4月就被炸毁;重庆几个仓库在文物搬出后不到一个月内被炸掉;存放南郑文庙的文物,运出后刚12天,庙宇被7枚炸弹夷平。
“我们前头跑,后头日本飞机追。我跟你说这也怪,我们只要前脚一走,后脚那儿就炸。”
他们穿越秦岭、横渡长江、辗转蜀道,行走于破碎的山河。
多年后,他们终于又回到故宫。那13000多箱故宫文物,无一损坏丢失。
离宫不久后,溥仪移居天津,通过旧臣变卖文物。皇族们纷纷效仿。
民国公子张伯驹酷爱收藏,听闻皇室收藏的国宝《照夜白图》,最后卖给日本人,痛心不已。
后来,他几经周折,抢在日本人之前,在皇族溥儒手中,重金购得中国书法之祖《平复帖》。
1941年,他在上海被特务组织绑架,索要钱财。张伯驹告诉家人,“我死不要紧,字画一张都不能动”。
僵持八个月后,绑匪妥协,降低赎金,他妻子四处借款,将其赎出。
此后战火连绵,张伯驹把《平复帖》在内所有字画,缝入衣被,流亡西安。
日本战败后,溥仪在东北出逃,他留下的1000多幅字画遭遇伪军哄抢,不少被撕毁焚烧。
古玩商马霁川等人前往长春,收购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画之祖展子虔的《游春图》。
张伯驹听说后,建议故宫博物院收藏,得知对方经费困难。
“院方经费困难,伯驹愿代为周转。”
字画最终定价200两黄金。
为此张伯驹卖掉15亩的宅院,又当掉夫人的首饰。但交付的金条成色不足,张伯驹答应补齐。
散尽家财的民国公子已囊中羞涩。卖家多次催促,1948年底才补到170两。
南京总统府秘书张群曾愿以500两黄金买下《游春图》,张伯驹回绝。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1952年,张伯驹先后把《游春图》、《平复帖》等22件国宝级书画,以捐献等形式送归故宫博物院。1964年春,他又将余下的重要藏品捐赠吉林博物馆。
故宫曾奖励他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
此后世事变幻,故宫一度尘锁宫门。
皇宫的皮货、药材卖给了药材公司,皇帝的脚垫扔掉了,近九成八旗盔甲都处理给了电影厂。
盔甲衬里,被人拿去当小孩子尿布。里面江南丝绵被拆下,折价卖给员工做棉被。
张伯驹一度下放农村。70岁那年,夫妻两人被公社拒收,在大雪中返回北京。
当年的民国公子,成了房屋被占、没有粮票、没有户口的落魄老人。
他为自己写了幅挽联:
“法书宝绘,渺渺浮生,尽烟云变幻”
1978年,宫门重开,久未打理的故宫库房,墙壁已长出白色的菌丝。
当年押送员梁廷炜的儿子,从内蒙返回北京,成为故宫的泥水匠。
每年春天,他都爬上故宫的屋顶,用百年不变的技法,为每个琉璃瓦缝隙压灰。
瓦片被晒得滚烫,胶鞋踩上去刺啦作响。
墙下的外国记者举起相机,留下故宫重见天日时的剪影。
什么都变了。红墙,老树与昏鸦,依旧守着夕阳。
全世界的博物馆,藏品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珍贵文物只有塔尖一点。
唯有故宫,珍贵文物占了93.2%。中国4700多家博物馆,珍贵文物401万件,故宫一家占去4成多。
李敖曾放言,北京故宫的精品都搬到台北了,北京没有瓢子,只余空壳。
2005年,他受邀携妻儿游览故宫,漱芳斋内,历代珍品琳琅满目。
狂人收敛傲气,拿出放大镜仔细研看,“我对以前对故宫的评议,表示忏悔”。
那些书画尚在,曾守护他们的人已经远去。
晚年张伯驹,靠亲友接济度日。
80年代恢复名誉后,有人看到他在莫斯科餐厅点了两片面包,吃完一片,把腐乳如黄油般细细涂抹在另一片上,再用手绢包好,悄然离去。
每当故宫举办画展,老先生都会独自前往。他看得潦草,如老友相见。
1980年夏天,他与启功等学者游颐和园,同行领导问他,何不考虑将自己的藏品收录成册,流传于世?
他淡然说“我的东西都在故宫了,不用操心。”众人肃然起敬。
1982年2月,张伯驹因感冒住进医院,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内。
家人提出换个单人间或双人间,便于老人休息。
院方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
数日后,张伯驹病逝。
有学生到医院门口放声大哭: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1992年开始,海外回流文物,拍卖价格一路飙升。
1995年,故宫竞拍宋代《十咏图》,600万起价,多轮举牌后落锤在1800万。
有买家曾想加价,大家高喊:“就给故宫吧!”,这才作罢。
2018年4月2日,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故宫武英殿举办纪念展。
大殿之内,满目铁画银钩,历代书画珍品连成笔墨江河。
那些书画沉默无言,但它们亲历过的故事永难磨灭。
时光在此鞠躬致敬。
天下重器,国士无双。
有趣文章很多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mdxiaoyu)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
“摩登中产”(modernstory)
地方性太强,世界性不足。
心理是健康的,只是欠缺见识。出国旅游为了什么,白扔钱住酒店,人挤人,花钱受罪,都不是,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世界性。
因为大部分都是非法流出的。文化的见证物流到国外,基本上都被外国观众以猎奇的心态在观赏,文物离开了自己的原生文化,承载的信息必然会衰减。此外随着国际信息的透明,我们发现国外博物馆并未很好的保存中国文物,将中国画采取和式装裱导致文物损坏(大英博物馆),珍贵的壁画裸露展出(加拿大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以及前一段时间的英国博物馆中国文物失窃案表示外国人并非真正重视中国文物,我希望飘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最终能回到国内来。
发现很多人对猎奇、文物的价值理解的不准,只好做一点补充:一个文明的历程,被看做是一个系统,文物在原生文化的环境中,可以起到自明的作用,使原生文化的普通观众了解文明发展的历程和脉络,甚至会促使普通观众去学习文明的发展史,在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文化的认同。有些人认为普通观众未必看得懂文物,其实观众基本上是在博物馆中观看文物,博物馆的展览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此外,尽管可能理性上难以理解,但是普通观众在博物馆展览环境下的感性理解,即一种宛若对话的体验(文物说明牌在此时非常关键)也十分重要。
但是异质文明,或者说外国人,在观看其他文明文物的时候,是不会有这种从自明到认同的作用的,他们会带着一种先进文明欣赏落后文明的先赋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猎奇。有些博物馆甚至会迎合这种猎奇,譬如大英博物馆为了迎合白种人最优论,而把希腊的埃尔金石雕磨去一层露出白色的石料底色,以试图说明古埃及人和现代西欧的日耳曼人同根同种。这种对文物的犯罪,也是被掠夺文物在海外的最大危险。
再度补充一下中央民族大学杜辉博士的一些观点:
侵略是艺术帝国主义最为主要的形式,它在罗马时代被制度化。在此后漫长的征服时代,艺术品的劫掠往往与侵略并存,它们被视为战利品以证明征服者强有力的铁骑,并且成为政治凯旋论的重要工具。同时,对艺术品的占有逐渐具有合法性,征服者为艺术品的劫掠和据有提供了看似正当的理由,即这是对牺牲者的补偿;其文 化的优越性理应对艺术杰作进行保管等等,甚至在1918年前的国际法中承认了征服者拥有此种权利。文物流失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机会主义式的。例如,埃尔金大 理石雕便是以此种方式获取,获取者并非是以侵略为目的进入艺术品来源国,而是通过临摹或复制古希腊艺术品的计划而拥有了获得珍宝的机会,最终实现文物转移。此外,在20世纪中叶之前国际考古学界大多遵循文物分成的做法,即外国考古队和文物来源国平等分配发掘出土的文物,这也成为欧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然而1970年代前后的伊拉克立法预示着这一标准的终止。最后一种形式是文物聚积,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史中,艺术品在被殖民的历程中不断流失,它们通过馈赠、交换或是征收等途径脱离于原持有者或是社会,导致帝国主义掌控下的博物馆中的文物不断聚积,而殖民地各民族的文物则不断枯竭。
随着后殖民主义及民族主义的崛起,博物馆——作为殖民主义的工具以及被统治者或殖民地的阐释中心而备受质疑,昔日的被殖民国家对文物返还的诉求也将西方博物馆推向风口浪尖。西方博物馆与文物来源国就文物返还的不同立场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形成多重叙事话语。其中最具争议性的是博物馆普世性价值与民族主义,以及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不同理解下的文化财产,这两对看似难以协调甚至针锋相对的概念构成国际上关于文物返还的两大立场。
其中,詹姆斯·库诺、约翰·梅里曼以及库尔特·G.希尔赫等学者持有博物馆应坚持普世性的价值及文化财产国际主义的观点。库诺坚决反对具有民族主义和保留主义倾向的文化政策,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品应当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并且博物馆应承担起藏品托管的职责,即:为了公众利益,博物馆托管人有义务维护并完善藏品。为此,博物馆应尽可能的接触世界多元文化的物品,进而达到去伪存真,传播知识并提高品位的目的,而民族主义和保留主义无疑将削弱普世性博物馆做出的贡 献。诸如埃尔金大理石雕及奈费尔提蒂半身像的归还问题,学者们多从法律层面对博物馆拥有合法的文物所有权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在道德和伦理层面提出不应予以返还的依据。认为要求归还珍稀文物是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偏见,以及承载了认同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多重体现,同时也违背了《海牙公约》对文化国际主义的倡导。只有保持其现状,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博物馆教育、丰富文化涵养和利用的职能,进而更好地对艺术品进行保存、维持完整性和散播,使其免受损害而服务于公众。不仅如此,因文物返还而引发的“水闸效应”势必将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这也是文物返还带来的负作用。
威廉·圣克莱尔、库尔特·G.希尔赫则提出与以上诸位学者不同的见解,他们质疑了所谓的博物馆“普世性”价值,尤其是希尔赫与尤赖斯的观点截然对立。帝国主义背景的文物据有往往是非正当性的,并指出应坚持文化财产的完整性,一旦分割,应当重聚;原属国的考古发现因为为该国所保有;应当支持曾遭帝国主义侵害的国家收集散落的文化瑰宝。所谓的“普世性”不过是现代西方博物馆为据有文物的又一说辞,并且与过去的普世性人文主义理想,扩大民众对艺术的了解几乎没有关系。这一术语与19世纪发明的“挽救”、“代为管理”等词一样是试图掩盖殖民掠夺及为帝国主义辩护的话语,使其行为具有合法性。事实上与博物馆声称的“文物挽救”恰恰相反,这一珍贵文物在“管理”中曾多次遭到破坏,如埃尔金及其后的“小埃尔金”对考古遗址的破坏性发掘,对白色的崇拜以及长久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实践及意义阐释使艺术品早已脱离原意,而被杜撰的意义则常为政治及意识形态所利用。在圣克莱尔看来,文物的去留问题不应由掌握话语权的政府或学者代言,民众应该握有最终的决定权。
事实上,如此针锋相对的争论之最终目的是试图寻求对话的可能,一些学者,如塔拉特·哈尔曼、威拉德·L.博伊德、迈克尔·F.布朗、戴维·托马斯等,从几十年来的文物返还之路中总结、积累经验和教训,摒除两种观点中的偏见,在权衡二者的条件下以更为中立的角度重新审视文物返还,从而在多元文化和跨种族背景下寻求最佳途径,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原住民墓葬保护与文物返还问题的处理。1990年,美国通过NAGPRA(《美国原住民墓 葬保护与文物返还法》)。虽然该法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如有待于统计的数量庞大的原住民遗骸,核实并确认其文化归属,庞大的财政支出,以及评估过程中原住民部落隐秘或敏感信息的公开与法律程序间存在的矛盾。但是NAGPRA所带来的困难却为改善原住民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在文物返还实践中,原住民和博物馆不断纠正错误、摒弃偏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
那么,今日对文物所在的争执,实际上是后殖民时代原殖民、半殖民关系崩溃之后,国际社会和文化秩序重建的过程。“普世主义”代表着旧殖民时代价值观的延续,“民族主义”代表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重建本国、本文化文化体系和文化表达的强烈反思,“折衷主义”试图超越前两者构架出新的国际文化关系。由于国际社会的发展逐步多元化,新兴国家对原有强国的冲击越大,文物所在的冲突矛盾也就越强。
那么对当今的中国来说,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构建文化表达甚至多元文化表达的阶段,原有的文化表达(威权时代的“中国通史陈列”和当下的“古代中国”已经无法满足一个复杂多元社会的要求)已经崩溃或者日渐边缘,不但全国层面在追求一种文化表达,各地也在试图构建自己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而这种表达,是无法离开文化载体——文物、或曰文化遗产的参与的。
所以,无论是文化、政治还是社会层面,对把流失文物纳入中国文化表达之中的需求,是异常迫切和强烈的。中国想参与到国际文化的交流当中,这一部分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回首历史,米国建立世界霸权,固有战争债务带来的财富转移、纳粹迫害带来的智慧转移、更有以美国博物馆的海外征集带来的文化转移。我想,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也该到了重构文化架构,树立国际视野,将半殖民时代流失的文化元素整合回文化本体的阶段了。而且我们尤其要注意杜辉博士的一个观点,流失文物在被其他国家“管理”的过程中,“已脱离原意,而被杜撰的意义则常为政治及意识形态所利用”。此外,多元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发展的、完备的、体系化的多元文化交流,而不是一元文化和其他文化碎片之间的“多元交流”。
说一点点我知道的事儿。
前阵子学校历史系正好有一个关于藏品归还的讨论会。我引用他们发言的一些小观点吧,不算正式的。在理论上,法国(不太了解其他欧洲国家法律)法律规定是所有collection dans la liste是不能够买卖,赠予丢弃,因而理论上不能归还。和unesco签署条例的170多个国家是有义务归还曾经非法掠取以及非法贸易的藏品,但只追溯到1970(我对这个还比较奇怪,没去翻条例证实),讨论会上其主要还是针对二战中德国掠取其他国的财富而议。有5min讨论到中国兽首事件,俩位prof都是说,哦,中国人自己觉得很重要,其实是个robinet(水龙头)而已。其可见国外对于脱离原生文化的遗产并不能充分认可价值和理解价值(当然不代表所有欧洲人,只是部分人持有的观点)。关于为何还有许多1970后不归还的文物,理由竟然有些好笑,因为“我们开始归还那就全部归还了,并且那些国家没有我们保护得好。”
当时在座也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每个国家都很希望自己文化遗产能够回归,这个帖子里我看到很多人不希望回归的调侃,我希望你们不是真心的,不然也太悲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