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从小在绘本里泡大的孩子在上学后却不会阅读?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家长们困惑的问题。明明在家里,孩子对着绘本如鱼得水,指着图画能滔滔不绝讲上老半天,可一到了学校,面对那些只有文字的课本,就好像突然“失灵”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拆解一下。

首先,绘本阅读和独立识字阅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能力门槛。

想象一下,绘本就像一个精心包装的礼物盒,外面有精美的插画,里面有文字描述。孩子通过指着图画,听家长朗读文字,或者自己看着熟悉的故事,来理解内容。这个过程,家长的声音、图画的引导,都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脚手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是:

故事的结构和叙事逻辑: 知道事情是怎么开始、发展、结尾的。
词汇的积累和语感: 通过重复听到的词语,对语言产生熟悉感。
观察力和联想能力: 图画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文字意思,比如看到一只“兔子”,就能联系到图上的小动物。
对阅读的兴趣和乐趣: 绘本的趣味性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

而学校里的独立识字阅读,就好比拆开了那个礼物盒,只留下包装纸和里面的说明书。孩子需要自己去辨认那些陌生的符号(文字),理解它们组合起来的意义,并且还要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这个过程,就要求孩子具备以下能力:

拼音和字音的对应: 知道每个字的发音。
字形和字义的关联: 认识字形,理解字的意思。
组词和造句的能力: 将零散的字组合成有意义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 有些课本内容可能不像绘本那样直接描绘具体事物,需要更强的抽象思维。

所以,从绘本到独立识字,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能力断层”。孩子在绘本中积累的可能更多是“理解故事”的软实力,而学校需要的是“解码文字”的硬功夫。

其次,学校教学方式与家庭阅读环境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绘本阅读的“陪伴式”和“个性化”: 在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朗读的节奏、语调,停下来解释词语,或者反复阅读孩子喜欢的片段。这种一对一的互动,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关注。
学校教学的“群体式”和“标准化”: 学校需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老师的教学自然需要遵循一个统一的进度和方法。如果孩子在基础识字阶段没有跟上,就很容易产生“听不懂”、“跟不上”的感觉,从而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再者,我们得承认,有些绘本的“图文分离”程度较高,或者是以图为主,文字量很少。 孩子可能更依赖于图画来理解故事,对文字本身的“粘性”并不强。当脱离了图画的辅助,孩子就无所适从了。

此外,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容忽视。

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速度和学习风格都不一样。有些孩子天生对文字符号更敏感,学习起来就比较快;有些孩子则需要更多时间来熟悉和掌握。在绘本阅读中,他们可能表现出的是对故事的喜爱,但内在的识字能力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孩子对“学校”这件事的认知还没完全建立。

在家里,阅读是“玩”,是“享受”。在学校,阅读是被赋予了“任务”和“目标”的。孩子可能还没能将“阅读”这件事从娱乐属性转化为学习属性,或者还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在学校里进行这样的“努力”。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弥合这个断层呢?

在家就适当地引导孩子关注文字: 在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多指着文字,告诉他们“你看,这里写的也是‘兔子’”。可以尝试让孩子“指读”,跟着你的手指念。
循序渐进地引入桥梁书或分级读物: 这类读物图文并茂,语言相对简单,可以作为从绘本到纯文字书的过渡。
在学校给孩子一些耐心和支持: 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在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强调阅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识字: 即使孩子识字能力暂时弱一些,也要鼓励他们继续接触文字,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比如,如果他喜欢恐龙,就找一些关于恐龙的、文字量适中的书给他读。

总而言之,从小爱读绘本,说明孩子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将这份兴趣转化为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引导和支持。这就像是孩子从小在花园里玩耍,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但要让他们自己去打理花园,就需要学习园艺的知识和技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版业烂透了,一些童书感觉上是童书,其实拿来教边牧,边牧都觉得太简单。

user avatar

感谢点赞。分享一册出版于1899年的瑞典绘本,算是原回答的一个案例。

作者系瑞典水彩大师卡尔拉森。布面精装,图书尺寸:370x510x20mm,略小于正度纸4开本[1]。绘本主体为26幅水彩画,单面印刷,背面留空;前言为长篇纪实散文,描述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双面印刷,有速写插图20余枚。
  • 阅览对象:家庭成员;
  • 图书分类:亲情绘本。

以下是部分书影:


~~保留原回答,随手订正个别词句~~

这是最近十年绘本热带给众多家庭的苦酒。错不在孩子,是媒体和家长联手酿造。个人对媒体无能为力,只好和家长叨咕几句,不爱听就不用点开了。

首先,绘本阅读需要历史传承,得慢慢来。

目前网上不难找到十八十九世纪欧美很多国家的海量绘本故事,从寓言童话到生活常识,从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应有尽有。因而经典作品无数,可以让后来的父母和孩子省去选择和误读的困扰。然而我们的出版界早已不再引进那些经典作品了,只侧重最近几十年的东西,且内容远离国内孩子成长现实。这种带货跟风猪也飞的行为模式多半不蠢也坏。

稍微有一点育儿经验或人类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期智力开发不太需要与时俱进(体力开发和饮食营养或许必要),没有快车道,无需赶时髦;不存在先进与落后,好像哪儿哪儿都是起跑线似的,和家长学历年薪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其次,绘本仅仅是儿童正式阅读前的短暂过渡。

绘本本来就是引导孩子说话的辅助工具,家里实在没有读书氛围的时候应应急还凑合。当然优秀绘本不妨也是少年时期的阅读伴侣或点缀,但从来不是三岁以上儿童阅读材料的主体,六岁还离不开绘本的孩子离弱智就不远了。在正常国家,少儿出版物多半标注阅读年龄参考,通常家长最简单的做法是,不选择年龄限以外的读本和绘本,年末及时弃旧。同时鼓励孩子广泛选择年龄限之内的读本和绘本(不是家长选择,亦不必都买回家)。而在孩子三岁以后,就应该基本告别绘本以读本为主了。

不久前看望生三胎的同事,聊到儿童阅读话题。同事说我们家比较简单,老二听老大的,老大听我们俩的。他俩中班开始不看绘本,但喜欢做故事拼贴,攒了好几本不给我们看。家里的绘本基本糟蹋完了,哈哈哈哈。有一天哥俩神秘兮兮地向我们宣布,妹妹的绘本哥俩承包了。

第三,绘本使用需要家长和孩子相互讲读、互扮角色表演。

绘本和读本的基本区别是文字简单,图意丰富(当然劣质绘本不算),因此,绘本的最直接功能就是「看图说话」,即鼓励孩子学说话讲故事勤表达,而不是家长反客为主。体现在讲读表演上就是,主角经常换、主题经常变,然后相互问答为什么这次与上次讲的不一样,尤其孩子可以很快把图中任何可识别事物当成故事主角。

只有在这样的情景下,绘本内容才能引发孩子特别的好奇、联想与想象。绘本的最大隐性价值是,启蒙孩子对其它事物的兴趣和理解,包括但不限于:文字阅读、语言表达、肢体表达、热爱自然、体育舞蹈、音乐绘画等。这些启发功能单靠绘本本身当然不够,除了前期万物识别的积累[2],还必须家长用心参与才有可能。

第四,绘本需要与相应的儿童生活发生联系和互动

儿童借助他人或认知工具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内容能否与孩子的实际生活发生频繁的联系与互动,教师和工具合格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做到这一点。这是孩子成长早期将一切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的关键,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本能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在任何比较正常的家庭,都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会同龄孩子百分之九十以上生存技能、学习技能、肢体技能和表达技能,并具备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剩下百分之十仅仅是个别项目的数量或程度差异。

这种联系和互动当然是孩子每天可以接触的人和事、情与景,不必和王子公主城堡妖怪神话传说发生什么瓜葛,自己的家和亲人朋友、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自己的喜怒哀乐念念不忘、自己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样子能经常出现在绘本(或学习)中就太好了。这显然也是实现绘本上述价值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五,严格说起来,文字极少的绘本完全不是儿童成长的必需品。

这个问题涉及面比较广,不在这里展开。听说不少一年级孩子常常为学校的「看图写话」作业发愁,甚至还有价格不菲的专业培训班一度生意兴隆。这好像是过去绘本短缺时代极少发生的事情,因为「看图说话」的图随时都在孩子们身边眼前耳畔甚至触手可及,可以聊天说话吹牛的玩伴随时可以相聚。如今私车与网络普及,孩子们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观看各种图画了,可是他们却没有什么机会说话,难怪写起来发愁。

已经到家的绘本,极少数可以作为六岁以上少年的绘画参考,少数作为三岁以下孩子的涂鸦练习册,大部分可以用作幼儿园小朋友的手工拼贴素材。还有一些儿童绘本则是不错的成人读物。

前些年有朋友从米国发过来几十册绘本,平均十美分一册,说是家门口书店打折,记着我家孩子爱画画,特意挑选一些随公司货物一同发售。留意了一下出版日期,才不过两三年吧。当然原价也不贵,纸质、色彩、装订好得一塌糊涂,优于国内大部分专业画册图册。把最好的东西呈现给孩子,并非家长的专利。

最后,建议新绘本到家后,逐页打开置于阳台晾晒一周后再交给孩子。

解释超纲,免了。

参考

  1. ^2006年新版,大16开,比原书小了很多。 https://www.amazon.com/Home-Paintings-Bygone-Age/dp/0863155499
  2. ^ 万物识别的话题可提及一点,家长可以用手机很快找到小孩子感兴趣的任何事物的清晰图片和准确信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