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司机从油车换到电车之后控制不好油门,开车一窜一窜的?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身边就有好几个从油车换电车的朋友,刚开始没少折腾。你说那“一窜一窜”的,绝对是很多新手司机都经历过的尴尬。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趣的,也挺科学的。

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油车和电车在“动力输出”这块儿,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油车的“脾气”:有个“缓冲带”

油车发动机,简单理解就是靠燃油燃烧产生动力。这个动力传输到车轮上,中间有个很重要的“中间人”——变速箱。变速箱它就像个奏乐队的指挥,需要根据车速、发动机转速来决定用哪个挡位。

你想啊,你想加速,踩油门,油门踏板踩下去,首先是告诉发动机“加大供油量”,发动机转速上去,然后变速箱得“思考一下”,是换挡还是保持当前挡位,然后它再去执行。这个过程,哪怕是自动挡,也是有个延迟和顿挫感的。尤其是一些老款油车或者调校偏运动的车,你油门踩下去的深度,和动力响应的线性程度,是有个“缓冲带”的。你踩一点,它反应一点,你再深踩,它再给你更猛一点的力。这种“渐进式”的动力输出,我们开习惯了,就好像在跟一个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傅打交道,他能理解你的意图,动作也比较舒缓,你习惯了他的节奏。

而且,油车加速的逻辑,很大程度上跟发动机的转速有关。低转速时扭矩小,你需要把转速拉上来,车子才会更有劲。所以你感受到的加速力,往往是随着转速升高而线性增加的。这种线性的感觉,我们身体也习惯了。

电车的“豹子”:瞬间爆发力惊人

再来看看电车,特别是现在主流的纯电动车。它的动力来源是电池驱动的电机。电机有个巨大的优势:扭矩瞬间输出。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电车电机在零转速的时候就能输出最大扭矩。你刚一碰油门踏板(电车的“油门踏板”更准确说应该是“电门踏板”),电机就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一股巨大的力量就这么“嘭”地一下压在你身上。

这就好比你原来是跟一位慢慢悠悠的老爷爷散步,突然一下子换成了跟一个精力充沛的运动员一起跑百米冲刺。老爷爷走得慢,你慢慢适应,但运动员那是瞬间爆发力,你没心理准备,很可能就被带得往前一趔趄。

这种“瞬间爆发力”,用更专业的词来说,就是电车的响应速度极快,且扭矩输出非常线性且平滑(在电机层面)。很多电车为了让驾驶体验更好,会尽量抹平电机本身的平顺性,但这种平顺的背后是极高的扭矩输出。

为什么新手容易“一窜一窜”?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从油车转电车的司机容易“一窜一窜”了:

1. 踏板灵敏度差异与肌肉记忆的冲突: 我们开油车养成的习惯是,起步或者低速蠕行时,油门踏板会踩得比较轻柔,并且对踏板的深度有一定的预判和肌肉记忆。你踩多少,动力就上来多少,这个过程是线性的,你习惯了这种“渐进感”。

而电车,那个“电门踏板”的灵敏度是完全不同的。它太“贼”了!你稍微一动,甚至只是脚不小心碰到一下,电机就能收到指令,瞬间爆发出不小的动力。你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哦,我要加速了”,身体已经被那股劲儿推得往前了。你本以为自己只是轻微地给一点点动力,结果电车却给了你一个“惊喜”。

2. 动力输出的“突变性”: 油车是线性的,电车是“爆发式”。油门踩下去的“幅度”和“最终获得的动力”之间的关系,在油车上是一种相对平缓的斜坡,而在电车上,尤其是在零到低速这个区间,感觉更像是一个陡峭的阶梯。你习惯了爬坡,结果它给你一个台阶,你没站稳自然容易晃。

3. 缺乏对电车动力特性的预判: 开油车开久了,你对发动机的噪音、转速表的变化、变速箱换挡的感觉已经非常熟悉,这些都是你预判动力输出的“线索”。你通过这些线索来调整你的油门控制。

但电车非常安静,几乎没有发动机噪音和换挡顿挫(除了某些模拟声浪),速度的提升完全靠你眼睛和耳朵捕捉外面的景物变化来判断。这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很多“预警信号”。你只知道踩了踏板,然后下一秒就感觉到了速度的提升。如果你的预判和实际的力度不符,就会出现那种突然加速的顿挫感,让你感觉“一窜一窜”。

4. 刹车和油门的“协同”问题: 很多电车为了实现动能回收,松开“电门踏板”本身就会产生一定的制动效果。新手司机刚上手,可能在需要刹车时,不自觉地把脚从油门移开,结果那个动能回收的制动效果也会让他们感觉车子突然慢了下来,或者与他们预期的制动力度不匹配,这也会增加驾驶的不顺畅感。有时候可能是在准备踩刹车的时候,不小心又碰到了电门踏板,导致了动力和制动在瞬间的混乱切换。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说白了,就是需要一个“适应期”和“重新学习”的过程。

“温柔”练习: 一开始开电车,找个空旷的地方(比如空旷的停车场或人少的路段),静静地感受一下电门踏板的每个细微动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动力变化。就好像学写毛笔字,先从最简单的点、横、竖开始,慢慢体会力道。
脚踝发力: 油门控制更多的是用脚踝的力量,而不是整个小腿的挪动。用脚踝去细微地调整踏板的深度,会比用小腿去控制更精确。
相信眼睛和耳朵: 学会通过观察车窗外的景物变化来感知速度,而不是依赖那些油车特有的声音和震动。
了解动能回收: 如果你的电车动能回收力度比较强,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松开踏板产生的减速感。有些电车可以调节动能回收的强度,可以先调低一点,等适应了再慢慢调高。
耐心: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但多练习几次,找到平衡点,就会越来越熟练。

总的来说,电车司机初期遇到的“一窜一窜”,本质上是驾驶习惯和车辆动力输出特性的不匹配造成的。这就像你习惯了用勺子吃饭,突然给你一双筷子,一开始肯定会有些笨拙,但只要花点时间适应,用对了方法,你就会发现电车的乐趣所在。那份瞬间的响应和线性持续的动力,一旦掌握了控制的诀窍,开起来那叫一个顺滑和畅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会去开电瓶车的司机,绝大多数之前开的是天朝特色的低排量廉价油车。

低排量廉价油车的油门特色是加速响应极差,涡轮增压的廉价车,油门前半段基本上没什么响应,后半段会突然推背。自然吸气的则全程都没什么响应。再加上劣质的驾驶教育,这些司机会一脚一脚地踩油门,缺乏把油门精准地控制在某个开度保持速度的技能。

这种破烂技能到了电瓶车上,自然就会变成一冲一冲的眩晕驾驶。搞笑的是电瓶车司机还会对此赞不绝口,电瓶车就是牛,加速块,秒杀油车。

真正开过大排量高档油车的司机开上电车,只需稍微适应一下油门响应,就可以平稳地开电车。实际上高档油车之间也有油门响应的差异,响应速度虽不及电车,但高档车的普遍特性是油门线性(无论是自然吸气还是机械/涡轮增压),老司机很容易适应。

user avatar

不同车的油门线性都不一样,越便宜的车这方面越奇怪,从一辆奇怪的车切换到另外一辆奇怪的车无论如何都很难受。油门线性好的车,用油还是用电都可以提供很好的体验。

豪华车在驾驶体验上的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哪打哪的感觉,也就是司机进行操作时直觉觉得结果是怎样的,车实际做出的反应就是怎样的。可能一个简单的操作需要经过一个非常高科技的黑箱才能获得符合直觉的结果。油门当然也是如此。(我不把 Tesla 看作传统豪华车,豪华车有的很多东西 Tesla 都没有,但 Tesla 又有很多豪华车不干上的科技。)

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我开了 9 年纯油的 Q5,发现混动的 Q5 油门线性虽然不完全一样但足够的相似,即使在纯电模式也如此。在纯电模式消耗尽电池后,切换到烧油的过程是非常流畅的。内燃机点着然后切花过去,整个过程感觉不到加速度有任何变化。

这一切都是可以用钱解决的,即使不可能完美解决也可以把体验做得很好。

user avatar

电动车分扭矩特性和燃油车不一样。

起步和刹车的G值不容易控制。

而厂家没有刻意模拟燃油车渐渐增加的扭矩来提升舒适性。

结果就是乘坐电动车感觉不舒服,敏感的人会晕车。

以前这个问题是自吸和涡轮的问题,涡轮有延迟和突然扭矩增加,也不去自吸的车舒服

所以很多人愿意要大排量自吸,怠速开始慢慢踩,车也慢慢加扭矩。车上的人感觉很舒服。

这个不是技术问题,就是目前还不够精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身边就有好几个从油车换电车的朋友,刚开始没少折腾。你说那“一窜一窜”的,绝对是很多新手司机都经历过的尴尬。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趣的,也挺科学的。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油车和电车在“动力输出”这块儿,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油车的“脾气”:有个“缓冲带”油车发动机,简单理解就是靠燃油燃.............
  • 回答
    说起ETC,很多开车的朋友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ETC在很多地方推广得风生水起,但确实也有不少人不太积极去办理,甚至有些车上就一直没装。这背后的原因,细究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麻烦” 是很多人不办ETC最直接的感受。你想象一下,办ETC这事儿,不像买张电话卡那么简单.............
  • 回答
    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并非所有司机都如此,但确实有一部分驾驶员有这样的习惯,而且这习惯的养成,也多半是出于咱们老百姓常说的“图个省事儿”、“留点余地”的心理,当然,也有点历史原因和个人经验的积累。咱们先来说说停车留下一格车位这事儿。首先,这是一种“空间预留”的心理。你想啊,红灯停车,前面还有一.............
  • 回答
    在咱们开车这行当里,很多开了年头的“老司机”,跟那些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比起来,确实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方式有点儿不太一样。就拿提醒前车这件事儿来说,你会发现他们更倾向于用远近光灯的切换,而不是直接按喇叭。这可不是瞎闹腾,里面门道儿多着呢,老司机们这么做,多半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而且这些考虑,也都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中国的高铁动车组,确实会发现司机室(也叫驾驶室)与车厢之间,并没有像普通火车那样一道厚重的、独立的“门”隔开。与其说“没有专门的司机室门”,不如说它的设计方式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门”不太一样。这背后其实是出于一系列的技术、安全和效率的综合考量。首先,我.............
  • 回答
    您好!关于货拉拉事件,您提出的疑问触及了公众舆论中非常核心和敏感的几个层面:社会责任、平台责任、个体权利保护以及舆论的发酵与认知偏差。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结合人民日报的通报精神,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司机“无责”,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民日报通报传达的核心精神:人民日报作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武侠小说爱好者的核心疑问。确实,在如今的武侠江湖里,金庸和古龙是当之无愧的“巨头”,他们俩的名字几乎是武侠小说的代名词。但要说梁羽生、还珠楼主、司马翎、王度庐、温瑞安这几位,似乎就没那么“国民级”了,虽然他们在圈内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为什么会这样?咱们这就掰开了揉.............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对宗教的排斥现象确实存在,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碰撞1. 传统宗教的本土化与社会功能 中国本土宗教(如儒家、道家)长期与政治、伦理体系融合,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
  • 回答
    关于管虎导演的争议与《前夜》《金刚川》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虎屁股歪"的语境与争议来源"管虎屁股歪"这一说法源于网络对管虎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立场的质疑。具体争议点包括:1. 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 管虎在《金刚川》中采用"战争中的小人物"视角,聚焦士兵的个体.............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国人会支持乌克兰”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国人”这个说法本身是一个概括,实际情况可能非常复杂,支持乌克兰的声音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种现象可能出现的原因:1. 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的普遍认同感: 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际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末世小说中。它触及了人类的心理、社会结构、生存本能以及叙事创作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叙事驱动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制造高潮和紧张感: 敌人、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末世的威胁仅仅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故事可能会变得平淡.............
  • 回答
    很多年轻人害怕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城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态集合,涉及到个人发展、社会机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职业发展与个人成就的天花板: 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和单一性: 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化,涵盖了金融、科技、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众多行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