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中国动车组没有专门的司机室门?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中国的高铁动车组,确实会发现司机室(也叫驾驶室)与车厢之间,并没有像普通火车那样一道厚重的、独立的“门”隔开。与其说“没有专门的司机室门”,不如说它的设计方式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门”不太一样。这背后其实是出于一系列的技术、安全和效率的综合考量。

首先,我们得理解动车组司机室的设计思路。现代高速动车组,尤其是我们国家引进和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产品,其驾驶室并非一个孤立的房间,而是高度集成化、系统化的一个操作核心。它更像是一个航空驾驶舱的延伸,所有与列车运行相关的设备、显示屏、控制杆都集中在这里,并且需要与列车的其他系统保持实时、高效的通信和联动。

那么,为什么没有那种我们想象中的“单独的门”呢?

1. 安全通道的连续性与集成设计:
逃生与救援: 动车组设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概念,那就是“逃生通道”。在极端紧急情况下,司机需要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驾驶室,并与其他车厢的乘务人员或乘客汇合,共同进行疏散。如果有一个厚重的、需要密码或钥匙才能打开的独立门,在火灾、断电等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阻碍快速逃生。
一体化结构: 驾驶室本身就是车体结构的一部分,它与相邻车厢通过一个高度密封、但同时又设计有紧急解锁和通道功能的连接结构相连。这个连接结构通常比我们日常理解的门要复杂得多,它既要保证驾驶室的隔音、隔热、防风雨性能,又要能在必要时迅速打通。

2. 信息与系统的连续性:
远程监控与协助: 动车组的运行非常复杂,司机的视野、工作状态,以及列车运行的各项数据,都需要被调度中心、列车长甚至其他的乘务人员所了解。驾驶室的“门”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内部人员的进出,同时也考虑到必要时其他人员的进入协助(例如,在非正常运行情况下)。
通信集成: 司机与车内的乘务员、调度中心的通信是持续的。如果有一个厚实的隔断,可能会影响通信的顺畅度,或者需要额外安装专门的通信设备。

3. 空间利用与人性化设计:
空间最大化: 动车组的车厢内部空间非常宝贵,每一寸都要被有效利用。一个传统的、厚重的门扇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且在开启时需要更大的回转半径。而动车组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的是内嵌式、折叠式或者更紧凑的过渡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车厢内部空间的占用。
工作环境: 驾驶室是一个司机长时间工作的场所,需要保持相对独立和安静。但同时,司机也需要与车厢内的其他工作人员保持一定的沟通和协同。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独立性与连接性。

4.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
引进消化再创新: 中国高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引进国外技术,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例如,早期引进的日本新干线E2、E3系列,以及德国ICE系列,它们的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的连接方式就已经是高度集成化的。中国在后续的CRH系列和复兴号系列动车组的研发中,更是将这种设计理念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标准化与模块化: 随着动车组型号的增多,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驾驶室与车厢的连接方式,也趋向于标准化,方便批量生产和维护。

具体来说,它可能是什么样的?

你看到的“门”,更像是一个带有特殊功能的过渡舱段。它通常会是:

集成式屏蔽门/隔断: 看起来可能更像是一个带有高强度玻璃的、可以完全滑开或折叠收起的隔断。玻璃部分是为了让司机在必要时能观察到车厢内部的情况,或者与其他乘务人员进行目视交流。
紧急解锁装置: 即使有隔断,也会有内部和外部的紧急解锁装置。司机可以从里面迅速打开,而其他授权人员(如乘务长)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通过内部沟通或指令,由内部人员打开。
密封性与安全性: 材质上会使用高强度合金,并且有非常好的密封性,以保证车厢内的空调效果,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来自车厢内的噪音和气味。

所以,与其说“没有专门的司机室门”,不如说中国动车组的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一种高度集成、安全优先、便于疏散和通信的通道式设计,它通过特殊结构和材料的组合来实现“门”的功能,但形式上与我们传统认知的“门”有很大区别。这体现了现代轨道交通设计对安全、效率和集成化理念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RH2A车型司机室门上有一个小窗,可以打开通风。

谢邀!

国内最开始引进的动车组有三种型号,CRH1型,CRH2型及CRH5型车,CRH1型及CRH5型没有发展出多种型号,司机室布局没有大的改变,主要是CRH2型车发展出了多种型号,车头外型及司机室布局发生了很大改变。

我值乘得比较多的车型有CRH2统型车及CRH2B型车,头车都取消了司机室侧门。CRH2型车的改型在进口的原型车的基础上,从客室条件到司机的操控上,有很大的提升。至于取消司机室侧门,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动车组司机室门和普通机车司机室门有所不同,CRH2A车门关上后,通过压缩空气将车门压紧,保证列车的气密性,因此成本较高。编组8辆的动车组就有4个司机室门,取消这个设置可以降低动车组造价。

二是动车组司机的值乘方式发生了改变。在引进动车组时,多采用双班单司机值乘方式,时间长,一个司机值乘,另一个司机休息,2A车型司机室内有一个走廊,司机携带简易睡垫或睡袋在走廊上打地铺休息。由于铁路的高速发展,动车司机紧缺,现在多采用单班单司机值乘,取消了司机室门,司机室面积减少,还可以增加客室面积,增加载客量。

三是动车运用环境有了改变。动车组引进时主要是根据国内的司机值乘方式及运用环境进行设计的。刚开行动车组时,很多线路都不具备开行条件,大多数铁路局都没有开行,人员也没有培训,没有动车组运用的经验。为了保证安全,动车组在各局间的调拔,以及进行高级修时都是采取无火回送方式。

无火回送时,动车组使用机车牵引,限速120km/h,不能升弓,空调及通风系统都不能工作。狭小的司机室里空气污浊,这时可以把司机侧门上的小窗打开通风换气。(CRH1型和CRH5型司机室侧窗可以打开通风换气。)
回送动车组非常辛苦,夏天闷热要中暑,冬天带几床棉被都要冻得发抖。后来无动力回送时,加挂发电车才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四横四纵高铁网络已经完成,动车组的营运有了作业标准,有了经验。我到兰州接车和送车到长春厂大修,都是几个司机,直接把动车组开去开回。

进口的原型车操作开关门的按钮不是设置在操纵台上,而是在司机室侧门旁,开关门作业由随车机械师操作,开、关门时由机械师和运转车长联控确认,机械师在停稳会开小窗确认停车位置正确后开门,和列车长联控确认乘降完毕后关闭车门,防止车门夹伤旅客。后续全部改造,将开关门按钮设置在司机操作台上,由司机来操作开关门。


因为这几个原因,动车组司机室侧门就没有那么重要,在后续的CRH2系列动车组国产改型都取消了司机室侧门。

司机室门取消降低了制造成本,增加了客室面积,本来是极好的事情。可是司机室面积压缩到了变态的状态,除去司机座椅,可以站立的位置面积不足两个平方米。面积太小,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是空间上压抑的感觉,容易让人疲倦和烦躁。
司机室侧门有专门设计的上下车扶手杆和脚踏板,取消后司机在库内接车和下班时,都从第一位客室门处乘降。第一位客室门是内置扶手杆,而且客室门过于宽大,上下车对司机的人身安全有很大隐患。

user avatar

去掉司机室车门可以有效缩减司机室面积,从而客室可多安排一排座位,此一。

司机开闭乘客门时可由监控查看乘客乘降,不用到车外观察,此二。

我国没有在后端司机室另外安排车掌(即原先机辆客车的运转车长,列车长只负责乘客,不会通过联控直接指挥司机),且未来可实现无人驾驶,更不需要司机,此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中国的高铁动车组,确实会发现司机室(也叫驾驶室)与车厢之间,并没有像普通火车那样一道厚重的、独立的“门”隔开。与其说“没有专门的司机室门”,不如说它的设计方式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门”不太一样。这背后其实是出于一系列的技术、安全和效率的综合考量。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火车,特别是中国的高铁动车组,能轻轻松松跑到两三百公里的时速,而咱们开的汽车,就算是个跑车,想达到这个速度也得费老大劲,甚至根本不可能。这背后其实是物理原理、工程设计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差异在作祟。一、 什么是“轻松”?首先得明白,“轻松”在这里不是说它不费力,而是指在达到那个速度时,动车组.............
  • 回答
    “讲正统”这个说法,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出现的频率确实挺高,而且好像很多人一遇到争论,就习惯性地搬出“正统”这个大旗。这究竟是中国人特有的“毛病”,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普遍心理呢?咱们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在中国文化里,“正统”这词儿的分量不轻。你想想,从帝王将相到学术流派,从艺术风格到生活习俗.............
  • 回答
    中国体操之所以有一些动作被“禁”了,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国际体操界的规则更新和安全考量,也有中国体操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运动员健康和技术走向的调整。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我们常说的“禁赛动作”并非是中国体操独有的,而是国际体操联合会(FIG)根据整体发展趋势和运动员安全制定的规则。但由于中国体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说的是“很不错的中国动漫”,这说明你对国产动漫是有期待,也有接触的,但却没能从中找到那种让你沉浸其中的乐趣。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挺复杂的,不像看一部烂片那样直接能找到“差”在哪里,而是你明明知道它“不错”,却感受不到“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没有你身上的影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这么个现象!影视和动漫里叫“塞巴斯蒂安”的管家,一抓一大把。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黑执事》的影响力。你如果稍微对动漫有点了解,立马就能想到《黑执事》里的那位完美执事——塞巴斯蒂安·米卡艾利斯。这位塞巴.............
  • 回答
    中国古代出动几十万大军,而近代满清战争却难以凑齐十万人,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人口增加”就能解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组织能力、军事制度、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古代中国为何“动不动”几十万大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古代“几十万大军”的说法,虽然常见于史书,但并非每次战争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我也觉得,现实生活中,真心穿出动漫里那种神乎其神效果的白丝,确实是凤毛麟角。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现实不如二次元”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多了去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反差。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动漫里的白丝,本质上是艺术加工。想想看,动漫里的角色,那都是.............
  • 回答
    关于末世主题电影中狗比猫出现得多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多层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人类情感、电影叙事需求以及动物自身特性的综合考量。与其说是“很少有猫”,不如说是猫咪的存在方式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使得它们在描绘一个破碎、危险的世界时,不像狗那样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主角的伙伴或象征。首先,我们得聊.............
  • 回答
    许多日本动漫作品热衷于将角色送往异世界,而这些异世界往往带有浓厚的欧洲中世纪色彩,这一点确实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而是多种文化、历史和现实需求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详细探讨其中的缘由:1. 文化的吸引力与历史想象的基石: 西方奇幻的深厚根基: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其文学和艺术.............
  • 回答
    说起动漫里第一次看到就让人惊艳的招式,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画面,绝对是《火影忍者》里,那个戴着面具、神秘莫测的男人——卡卡西,使出的那招“千鸟”。当时,卡卡西刚开始接触第七班,大家对他这位神秘的写轮眼使用者既好奇又有点敬畏。在那个鸣人还在学习体术、佐助还没真正觉醒咒印的年代,《千鸟》的出现,简直就像.............
  • 回答
    关于“冲冠一怒为红颜”作为反派的动机是否“low”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这得看你怎么去“冲冠”,怎么去“一怒”,以及这个“红颜”到底是谁,她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老实说,把“冲冠一怒为红颜”写得俗套、扁平,那确实是有点“low”。想象一下,一个本来叱咤风云的人物,突然为了一个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女.............
  • 回答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狮子的社会结构和捕食行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性别分工,其中雌狮挑起捕食的重担,而雄狮则相对较少涉足捕猎活动。这种看似奇特的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策略的考量。1. 体型与力量的差异:狩猎的效率选择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狮子本身在体型和力量上的性别差异。雄狮通常比雌狮体型更大,.............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中国女孩子不化妆?”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说“很多中国女孩子不化妆”本身就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实际情况可能比这更 nuanced。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这种现象也在不断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导致一些中国女孩子选择不化妆.............
  • 回答
    在探讨为何部分中国人会支持俄罗斯以及希望其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中获胜的原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情感、媒体宣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历史渊源与情感联系:首先,中俄两国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在过去,两国曾是盟友,共同抵御过外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也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民族情感紧密相连。与其说是一种“认为”,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一种驱动力,甚至在某些群体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信心或优越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分析: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回响: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深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如果说普遍现象的话,可能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对韩国人的反感度,有时候会比对日本人的反感度来得更突出一些。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摩擦”的叠加: 日本: 说到日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