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与猫:从冰河时代走来的末世战友vs主动选择蹭吃蹭喝的佛系室友
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末次冰盛期LGM)即将结束的某个时候,西伯利亚东北部的草原上一群已然长出铲型门齿的人类手持石器追逐着长毛象,这只离群的大家伙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前方数只似狼非狼的生物早已锁死了它的去路。
是的,早在23000年前,被完全驯化的狗狗便与人类结伴而行[1][2]:巡视、狩猎、与人类并肩而战。在那四分之一的世界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它们的足迹也伴随人类向全世界扩散,有的留在欧亚大陆、有的伴随主人一路漂洋过海到了美洲[3],一万年后,全世界都有了它们的踪迹[4]——末次冰盛期限制了人口的增长,但并不阻碍人类与犬只进一步加深友谊——在那个低温少雨的时代[5],与犬类共谋生计的记忆可以说是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
(狗与狼确切分化约在20000-45000年前[4][6],狗可能起源于一个已灭绝的狼谱系)
在跟随人类迁徙的同时,狗狗也为更适应人类产生了明确的进化:读懂人类的面部表情并感知他们的情绪[7][8]、把之于人类的兴奋反应在一个单独的脑分区[9]、模仿人类的动作与行为[10][11]甚至进化出控制眉眼的肌肉做出更丰富的表情来向人类撒娇[12]...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依恋理论最重要的实验“陌生环境实验”(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13][14],有不少学者在狗狗身上也做了这个实验[15][16],得出的结论是在与主人别离又重逢后,狗狗的表现类同于相同情况下婴儿之于母亲的行为。狗狗的行为举止和心率等生理指标也与主人紧密关联[17][18]。
人类呢,也与狗狗产生了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即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一起变得更加擅长消化淀粉[19]。此外,一项研究表明人与狗相互凝视会导致双方产生类似于母亲与婴儿之间的那种激素反应[20]。
显而易见,人与狗狗的纽带跨越了时空与物种。
反观猫咪,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位于中东新月沃土地带的早期人类首先进入了农业定居时代,最早的谷物贮藏引来了家鼠,吃饱喝足的家鼠又引来了分布于中东的野猫亚种非洲野猫(F.s.lybica)。
随着人类的聚居,原先偏好独居的野猫们在这个稳固的生态位上演化成了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家猫,形成自己稳固的聚居群体与人类共生[21][22]。简言之,相比被人类通过行为交流和指令诱导进行选择的狗狗,猫咪是主动抱上了人类大腿[23][24],比起狗与人的从属关系,猫咪更像是人类的室友。
尽管猫咪也进化出了用喵喵叫这种暴露自己位置的行为取悦与呼唤人类的“语言”系统[25],但它们与人类的一些互动依然建立在它们乐意且没厌烦的基础上(比如被抚摸这种“异体理毛行为”[26],愿意给你撸就给,不乐意或者厌烦了吭哧就一口)。
东京大学认知与行为科学学院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中心的科学家们在动物行为学期刊ANIMAL COGNITION上一篇文章[27],他们研究了20只猫咪在家时之于自己主人和陌生人呼唤声的反应,研究表明喵星人只会在听到主人叫它们名字时才会抖动耳朵认真倾听,而在陌生人叫它们时表现的无动于衷(可悲的是,该调查中没有一只猫会在听到主人叫后,起身去寻找主人),仅仅是向下动几下耳朵,这表示“我在听”。比起一被呼唤就弹射起步的狗狗,猫咪显然没用那么热情╮(╯▽╰)╭
当然,猫咪的性格分化比狗狗要大,生活中也不乏毛毛的粘人精~
试图安慰自己点说,我家猫依然会每天蹲在门前,等待它唯一的、可以信赖的大英雄狩猎归来。
末世主题的电影,往往充斥着着物资匮乏、环境恶化、文明倒退、人类互相攻击等元素,在一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一只更默契、忠诚且拥有一定扑咬与携行能力的狗狗,自然还是要比猫咪靠谱许多,对吧?
对不起拿错图了Σ( ⚆൧⚆)
知乎日报收录、官方微博推荐的零基础养狗攻略:
日报专题双收录的手把手教你养猫工具文:
这个提问很有意思!
作为「动物行为学」话题下的活跃答主,我就抛砖引玉,试着来答一下。
(由于答主阅片量不多,不太能确定「狗多于猫」的现象是否符合数据,但基于观影印象,我也赞成该结论,本回答即是在这一前提下展开,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我将从3个方面尝试分析「末世电影中狗多于猫」的成因(借助动物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编剧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①猫、狗驯化史差异;
②猫、狗对人的依赖程度;
③猫、狗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差异。
首先,猫与狗的驯化历史非常不同,目前认为,狗的驯化时间要远长于猫。
狗的驯化,最早可能始于4万年前[1][2],最晚也可追溯到1万5千年前[3];而猫的驯化,则可能始于4千年前到1万年前[4][5][6][7][3],也有观点认为,猫的驯化至少在9500年前就开始了[3],但总归还是短于狗的。
狗的祖先:狼,最初可能是被人类营地的残羹冷炙所吸引[8],如吃剩的骨头等,而开始逐渐聚集到人类营地周边。
狼与人这两个群体,互相都保持着警惕[9],在尾随人类捡剩饭的过程中,狼通过叫声预警危险的本能,在无意间,很可能也为人类带来了好处;甚至在人类捕猎时,这些「营地狼」也提供了一些帮助,随着人类选择性地接纳那些、攻击性更低的狼,人为筛选的作用开始介入自然选择,于是,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成了原始人类狩猎采集生活的好帮手[8][2][3]。
而猫的祖先,则是被人类的农业发展所吸引。人类在农业上的成功,带来了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定居,以及粮食贮藏技术[10],而保存着粮食的粮仓,则引来了啮齿动物,例如老鼠[5],而老鼠又引来了猫,于是,粮招鼠、鼠引猫,事就这样成了。
当人类驯化狗(狼)的时候,还过着狩猎采集式的生活,又由于需要经常迁移,因此,如何捕到猎物、以及如何在迁移中保护自身安全,都是人类迫切要解决的生存问题,而这样的场景,恰恰暗合着末世题材。
从某种角度来说,末世背景往往也意味着回归原始
——「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捡」
同时,狗的3个技能都与末世场景非常契合:
①预警技能,暗示着环境的危机四伏;
②搜寻技能,暗示着物资的短缺;
③协助狩猎的技能,暗示着丛林法则。
而猫与人类农业的紧密联系,使其相比狗而言更具「现代气质」,若非人类农业文明的丰饶,人与猫,或许就不会相遇,因此在猫与狗中,后者显然更具「末世气质」。
漫长的驯化,不但改变了狼的行为,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解剖结构。例如,狗与狼相比,在眉毛的位置多了一种肌肉,让狗的眉毛能做出更多运动[11],形成一些类似「眼神」的表情。
虽然电影中的猫或狗,完全可以通过特效来制作,不一定需要动物演员,但为了更加逼真,还是得尽量贴近现实中的动物,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狗可以做出更多的「面部表情」,在「表演」方面的发挥空间更大,也就更具镜头表现力。
在《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一书中,将诸如《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灾难电影,归类为「麻烦家伙」型影片,意指:身处特殊环境中的普通人,遭遇了一个大麻烦[12]。问题中所列举的《我是传奇(I Am Legend)》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型(但《芬奇(Finch)》应该不算)。
在「麻烦家伙」型影片中,最关键的一条法则就是:麻烦越大,效果越好。主角面临的挑战难度越大,就越能彰显主角的伟大,影片往往也就越精彩[12];同时,主角所对抗的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也越有利于人物和故事的充分发展[13]。
因此,像《我是传奇》这样的电影,通常就要把主角置于比较绝的绝境中;比如,不仅要让主角处于丧失病毒泛滥的末世,还要让他「孤身一人」,没有(或缺少)人类同伴。
但,我们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很强的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14],我们希望与他人建立持续且正向的社会关系,以产生归属感[14][15];与人产生联结,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14];而加入一只动物角色,通常就能在不给主角带来太多助力的情况下,展现出人物在绝境中对社会关系的需要。
而从「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这一角度来说,相比偏向独居的猫,狗通常是更适合的选角。人和狗都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同时二者构建社会群体的方式也非常相似[9];通常来说,人在家庭中饲养狗的同时,狗也将人纳入到了自己的社会体系中[16][17],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认为,狗对饲主的「信赖」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将饲主当成父母,二是将饲主看作「狼群」中的一员[18]。
在电影《我是传奇》中,主角的狗:萨姆(Sam),一出场就追随主角左右,作为主角在末世中最亲近的朋友和精神寄托,萨姆的存在凸显了主角内心的孤独[19]。
而《我是传奇》原著小说中的狗,则是主角在求生过程中所遇到的流浪狗。小说中对人狗初次相遇时的描写,同样深入展现了在末世之下,主角的孤独和无助:
[20]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伴,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一只活生生的狗,却在片刻之间又失去它了。就算那只是一只狗。只是一只狗?对罗伯特·内维尔来说,那只狗是整个地球演化的最巅峰。
在心理学的依恋理论中,有一种现象叫「安全基地效应」(secure-base effects),例如,当幼儿在感到害怕时,就会向着母亲爬去[21],这时母亲就像环境中的一个「安全基地」[22],可以让幼儿感到安心;有研究表明,狗可能会对饲主有类似的需要[23][24][25],而猫则不太有这类需要[26]。
因此,从猫与狗不同的行为表现来说,在末世背景下,狗与人更容易演绎出「相依为命」的戏剧效果。
虽然在今天看来,将西方文化简单地视做一个整体,是粗糙且不严谨的方式,但本回答并非专业的学术文章,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所以我就不做细分了,望知友们谅解~
在西方文化中,「人狗平等」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27]。狗被视作家庭的一员[8][28],还有人主张不对狗使用「宠物」这一称呼[8]。
在他们的语言中,也有这种平等观念的体现,例如「You lucky dog!」意为「你真是个幸运儿!」[29],以及「Every dog has his/its day」意为「人人都有得意时」[29][30];与此类似,狗在英语中通常带有褒义[28][31][30],同时也是忠诚、警惕、乖巧的象征[32][28][30]。
而在西方文化中,对猫的印象则多偏向于负面[33],猫被认为是虚伪的和懒惰的[34][18][33],是不详的象征[33][30],通常被与巫术和神秘力量联系在一起[35][36],甚至还成了恶魔的化身[35][33][31]。
因此,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如果要塑造一个正面的动物形象,狗比猫的出场率更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作为一名「动物行为学」爱好者,我更赞成康拉德·劳伦兹在《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37]中所提出的观点:真实的、自然的动物,要比「拟人化的动物」更加有趣且迷人。
其实是文化因素。
末世主题的电影,思想内核来源基本上是基督教/天主教的“末日审判”。而同样在基督教/天主教盛行的区域,在中世纪,有一场持续数百年的盛大的行动:
而伴随这场行动的,还有一种动物是受到大规模牵连的:猫——尤其是黑猫。他们认为猫就是和恶魔有深度关联的,甚至女巫和猫可以相互变化。哪怕是我们不熟悉这段历史,从流传下来极度净化版本的女巫童话里,也经常能发现故事里的女巫身边会有只黑猫,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也有只杜撰品种的猫(是不是黑的我忘了)。
再多说一句:把女人和猫深度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也是起源于此。例如说pussy这个单词都能同时直接指代这两者——甚至这个词的第三个含义也是和这有关的:当时普遍认为魔鬼就是通过第三个含义来和女巫沟通并且控制女巫的。
所以,在这种宗教题材为内核的电影的制作团队种,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还是观众,都在潜意识里是不会觉得猫是一种善良亲人的动物,自然就不会安排猫出境了。
防止把主角送上heaviside layer。
(取自于音乐剧《猫》)
恐怕是因为拍电影时狗比猫听话。
狗可以训练成暴力合作伙伴,对猎杀和争夺都有益,可以成果共享(虽然吃剩的)。猫是农业社会以后才有用的东西,人要猫是看粮食防老鼠用的,你都末世自己吃不上饭了,老鼠都看不起你,你想要猫猫也看不上你啊。
狗比猫好训练,拍电影,动物演员当然优先找好训练听指令的,别说末世主题电影了,真实动物参演的动物主题电影,狗片也要比猫片多。更不用说末世背景下,狗的功能性更是强于猫,辅助战斗、狩猎、预警,牵着就跟你走,可以进行游猎。猫虽然能抓老鼠,但是那也得是定居的前提下才有意义。都末世了,生存第一对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