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末世主题的电影中出现的动物总是狗,很少有猫?

回答
关于末世主题电影中狗比猫出现得多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多层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人类情感、电影叙事需求以及动物自身特性的综合考量。与其说是“很少有猫”,不如说是猫咪的存在方式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使得它们在描绘一个破碎、危险的世界时,不像狗那样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主角的伙伴或象征。

首先,我们得聊聊狗和猫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渊源和它们扮演的角色。狗,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已经和我们紧密地共存了数万年。它们从最初的狩猎伙伴、守护者,逐渐演变成家庭成员、工作助手。这份悠久的历史和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将狗塑造成了“人类忠诚的伙伴”的形象。在末世电影里,这种忠诚和陪伴显得尤为珍贵。当世界崩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时,一只始终不离不弃的狗,更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成为混乱中的情感寄托和希望的象征。它们会保护主人,指引方向,甚至在绝境中带来一丝温情。

相比之下,猫在人类历史上的驯化历程要晚得多,而且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更像是“互惠互利”的合作,而非全然的服从和陪伴。猫更多地是作为捕鼠者被引入人类聚居地,它们保持着相对独立的个性,更倾向于自主行动,而不是时刻围着人类转。这种独立性在许多情况下是它们的魅力所在,但在末世电影的叙事框架下,就变成了一个天然的障碍。电影需要角色之间有明确的互动和情感连接来推动剧情和塑造人物。一只猫,即使它也可能生存下来,但它很难像狗那样,主动地成为主角的“助手”或者“战友”。它可能只是偶然出现,独自觅食,或者在某个角落里悄然消失,这种疏离感和不可控性,在需要角色之间产生强大情感羁绊的末世设定下,就不太容易被挖掘和放大。

再者,从电影的视觉呈现和叙事功能上来看,狗的存在更容易被戏剧化。一只狗可以被训练来执行各种动作,比如追击、吠叫、甚至传递信息。它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更加丰富和直接,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解读,从而传递出紧张、悲伤、喜悦等情绪。在紧张的追逐戏中,狗可以成为主角的“追击者”,增加危险性和紧迫感;在安静的时刻,它可以依偎在主人身边,带来宁静和思考的空间。这些都为电影的画面和情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猫,虽然同样能表达情绪,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含蓄、更不易捉摸,更像是自然界的独立个体。在强调生存挑战和人际互动(即使是和动物的互动)的末世题材中,猫的这种“不可驯服”和“难以预测”,使得它们在成为重要配角上显得不那么“好用”。

还有一点,就是观众的心理预期和文化符号。狗在很多文化中都被赋予了忠诚、勇气、守护等积极的含义,这些特质与末世英雄所需要的品质不谋而合。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一只狗,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其与“忠诚的伙伴”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符号。而猫,虽然也深受喜爱,但在集体潜意识中,它们更多地与神秘、优雅、独立甚至有些疏离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些特质在末世背景下,可能更多地被解读为“独善其身”,而不是“共同抗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末世电影里就没有猫。只是它们出现的频率和扮演的角色会与狗有所不同。有些电影中,猫可能会作为一种象征出现,比如代表着曾经的宁静生活,或者是一种难以捕捉的生命力的象征。它们可能在废弃的建筑中探头探脑,带来一丝诡异或孤独的气息。但要让一只猫成为像“汪汪队”那样深入剧情、与主角生死与共的伙伴,难度系数确实要大得多。

总结一下,末世主题电影中狗比猫更常见,并非是简单的喜好偏好,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渊源与情感连接: 狗与人类数万年的共同进化史,造就了它们作为“忠诚伙伴”的文化标签,这在绝望的末世环境中极具情感共鸣。
叙事功能与可塑性: 狗的易于训练、丰富的表达能力,使其在电影中更容易被赋予复杂的功能和情感色彩,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元素。
文化符号与观众预期: 狗所代表的忠诚、勇气等特质与末世英雄形象契合,而猫的独立、神秘等特质在末世语境下则不那么容易被直接转化为叙事动力。
动物自身特性: 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得它们在与人类紧密合作的末世生存故事中,不如狗那样能自然地成为主角的“辅助者”。

所以,当你下次再看末世电影时,留意一下那些在废墟中奔跑、守护、安慰主角的狗狗,你会发现它们不仅仅是电影里的道具,更是人类在最艰难时刻对陪伴、忠诚和希望的向往的具象化体现。而那些偶尔闪现的猫影,则更多地是为这个破碎的世界增添一丝难以言喻的神秘和疏离感,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也构成了末世景观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犬与猫:从冰河时代走来的末世战友vs主动选择蹭吃蹭喝的佛系室友

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末次冰盛期LGM)即将结束的某个时候,西伯利亚东北部的草原上一群已然长出铲型门齿的人类手持石器追逐着长毛象,这只离群的大家伙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前方数只似狼非狼的生物早已锁死了它的去路。

是的,早在23000年前,被完全驯化的狗狗便与人类结伴而行[1][2]巡视、狩猎、与人类并肩而战。在那四分之一的世界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它们的足迹也伴随人类向全世界扩散,有的留在欧亚大陆、有的伴随主人一路漂洋过海到了美洲[3],一万年后,全世界都有了它们的踪迹[4]——末次冰盛期限制了人口的增长,但并不阻碍人类与犬只进一步加深友谊——在那个低温少雨的时代[5],与犬类共谋生计的记忆可以说是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

(狗与狼确切分化约在20000-45000年前[4][6],狗可能起源于一个已灭绝的狼谱系)

在跟随人类迁徙的同时,狗狗也为更适应人类产生了明确的进化:读懂人类的面部表情并感知他们的情绪[7][8]、把之于人类的兴奋反应在一个单独的脑分区[9]、模仿人类的动作与行为[10][11]甚至进化出控制眉眼的肌肉做出更丰富的表情来向人类撒娇[12]...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依恋理论最重要的实验“陌生环境实验”(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13][14],有不少学者在狗狗身上也做了这个实验[15][16],得出的结论是在与主人别离又重逢后,狗狗的表现类同于相同情况下婴儿之于母亲的行为。狗狗的行为举止和心率等生理指标也与主人紧密关联[17][18]

人类呢,也与狗狗产生了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即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一起变得更加擅长消化淀粉[19]。此外,一项研究表明人与狗相互凝视会导致双方产生类似于母亲与婴儿之间的那种激素反应[20]

显而易见,人与狗狗的纽带跨越了时空与物种。

反观猫咪,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位于中东新月沃土地带的早期人类首先进入了农业定居时代,最早的谷物贮藏引来了家鼠,吃饱喝足的家鼠又引来了分布于中东的野猫亚种非洲野猫(F.s.lybica)。

随着人类的聚居,原先偏好独居的野猫们在这个稳固的生态位上演化成了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家猫,形成自己稳固的聚居群体与人类共生[21][22]。简言之,相比被人类通过行为交流和指令诱导进行选择的狗狗,猫咪是主动抱上了人类大腿[23][24]比起狗与人的从属关系,猫咪更像是人类的室友。

尽管猫咪也进化出了用喵喵叫这种暴露自己位置的行为取悦与呼唤人类的“语言”系统[25],但它们与人类的一些互动依然建立在它们乐意且没厌烦的基础上(比如被抚摸这种“异体理毛行为”[26],愿意给你撸就给,不乐意或者厌烦了吭哧就一口)。

东京大学认知与行为科学学院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中心的科学家们在动物行为学期刊ANIMAL COGNITION上一篇文章[27],他们研究了20只猫咪在家时之于自己主人和陌生人呼唤声的反应,研究表明喵星人只会在听到主人叫它们名字时才会抖动耳朵认真倾听,而在陌生人叫它们时表现的无动于衷(可悲的是,该调查中没有一只猫会在听到主人叫后,起身去寻找主人),仅仅是向下动几下耳朵,这表示“我在听”。比起一被呼唤就弹射起步的狗狗,猫咪显然没用那么热情╮(╯▽╰)╭

当然,猫咪的性格分化比狗狗要大,生活中也不乏毛毛的粘人精~

试图安慰自己点说,我家猫依然会每天蹲在门前,等待它唯一的、可以信赖的大英雄狩猎归来。

末世主题的电影,往往充斥着着物资匮乏、环境恶化、文明倒退、人类互相攻击等元素,在一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一只更默契、忠诚且拥有一定扑咬与携行能力的狗狗,自然还是要比猫咪靠谱许多,对吧?

对不起拿错图了Σ( ⚆൧⚆)

知乎日报收录、官方微博推荐的零基础养狗攻略:

日报专题双收录的手把手教你养猫工具文:

参考

  1. ^ Larson G , Bradley D G , Andersson L . How Much Is That in Dog Years? The Advent of Canine Population Genomics[J]. PLOS Genetics, 2014, 10(1):e1004093-.
  2. ^ Larson G , Bradley D G , Andersson L . How Much Is That in Dog Years? The Advent of Canine Population Genomics[J]. PLOS Genetics, 2014, 10(1):e1004093-.
  3. ^ Perri A R , Feuerborn T R , Frantz L , et al. Dog domestication and the dual dispersal of people and dogs into the America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6).
  4. ^ a b Pavlidis P & Somel M.,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e7823 (2020).
  5. ^ 叶佰生, 李世杰. 从末次冰盛期冰川规模探讨当时的气候环境[J]. 冰川冻土, 1997.
  6. ^ Laura R. Botigué, Song S , Scheu A , et al. Ancient European dog genomes reveal continuity since the Early Neolithic[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6082.
  7. ^ Custance D , Mayer J . Empathic-like responding by domestic dogs (Canis familiaris) to distress in humans: An exploratory study[J]. Animal Cognition, 2012, 15(5):851.
  8. ^ Natalia, Albuquerque, Kun, et al. Dogs recognize dog and human emotions[J]. Biology Letters, 2016, 12(1):20150883-20150883.
  9. ^ Shaw A . How dogs love us: A neuroscientist and his dog decode the canine brain. Gregory Berns[J]. Mpra Paper, 2015, 5(1):1-7.
  10. ^ Merola I , Prato-Previde E , Marshall-Pescini S . Social referencing in dog-owner dyads?[J]. Animal Cognition, 2011, 15(2):175-185.
  11. ^ Bowlby J . the dog-human bond[J]. Galody Com.
  12. ^ Kaminski J , Waller B M , D Rui, et al. Evolution of facial muscle anatomy in dog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29):201820653.
  13. ^ Ainsworth M , Blehar M C , Waters E , et al.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78, 23.
  14. ^ Main M , Kaplan N , Cassidy J .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J].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0(1/2):66-104.
  15. ^ Prato-Previde E , Custance D M , Spiezio C , et al. Is the dog-human relationship an attachment bond? An observational study using Ainsworth's strange situation[J]. Behaviour, 2003, 140(2):225-254.
  16. ^ Topál, József, Miklósi, ádám, Csányi, Vilmos, et al. Attachment Behavior in Dogs (Canis familiaris): A New Application of Ainsworth's (1969) Strange Situation Test[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998, 112(3):219-229.
  17. ^ Palestrini C , Prato-Previde E , Custance D M , et al. Heart rate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s of dogs (Canis familiaris) in the Ainsworth's Strange Situation Test: A pilot study. 2001.
  18. ^ Brubaker, Lauren, Udell, et al. Are Dogs Social Generalists? Canine Social Cognition, Attachment, and the Dog-Human Bond[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16.
  19. ^ Shannon L M , Boyko R H , Castelhano M , et al. Genetic structure in village dogs reveals a Central Asian domestication origi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13639-44.
  20. ^ H. Ross, L. J. Young,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affiliative behavior. Front Neuroendocrino 30, 534–547 (2009).
  21. ^ CHARLOTTE, CAMERON-BEAUMONT, SARAH, et al. Evidence suggesting preadaptation to domestication throughout the small Felidae[J].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2.
  22. ^ “The Evolution of House Cats”, Carlos A. Driscoll, Juliet Clutton-Brock,《SCIENTIFIC AMERICAN》, 2009.6
  23. ^ Cluttonbrock T . SOCIAL-BEHAVIOR IN FLUCTUATING POPULATIONS - COCKBURN,A[J]. NATURE, 1988, 334(6177):24---24.
  24. ^ Veitch C R .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The eradication of feral cats (Felis catus) from Little Barrier Island, New Zealand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Zoology - Volume 28, Issue 1[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Zoology.
  25. ^ McComb K, Taylor AM, Wilson C, Charlton BD (2009) The 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 Curr Biol 19:R507–R508
  26. ^ 比较心理学辞典/任仁眉 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27. ^ Saito A , Shinozuka K . Vocal recognition of owners by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J]. Animal Cognition, 2013, 16(4):685-690.
user avatar

这个提问很有意思!

作为「动物行为学」话题下的活跃答主,我就抛砖引玉,试着来答一下。

(由于答主阅片量不多,不太能确定「狗多于猫」的现象是否符合数据,但基于观影印象,我也赞成该结论,本回答即是在这一前提下展开,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我将从3个方面尝试分析「末世电影中狗多于猫」的成因(借助动物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编剧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①猫、狗驯化史差异;

②猫、狗对人的依赖程度;

③猫、狗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差异。

(一)猫与狗的驯化史差异

——末世气质与镜头表现力

(1)猫的驯化时间短于狗

首先,猫与狗的驯化历史非常不同,目前认为,狗的驯化时间要远长于猫。

狗的驯化,最早可能始于4万年前[1][2],最晚也可追溯到1万5千年前[3];而猫的驯化,则可能始于4千年前到1万年前[4][5][6][7][3],也有观点认为,猫的驯化至少在9500年前就开始了[3],但总归还是短于狗的。

(2)驯化起源与末世气质

狗的祖先:狼,最初可能是被人类营地的残羹冷炙所吸引[8],如吃剩的骨头等,而开始逐渐聚集到人类营地周边。

狼与人这两个群体,互相都保持着警惕[9],在尾随人类捡剩饭的过程中,狼通过叫声预警危险的本能,在无意间,很可能也为人类带来了好处;甚至在人类捕猎时,这些「营地狼」也提供了一些帮助,随着人类选择性地接纳那些、攻击性更低的狼,人为筛选的作用开始介入自然选择,于是,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成了原始人类狩猎采集生活的好帮手[8][2][3]

而猫的祖先,则是被人类的农业发展所吸引。人类在农业上的成功,带来了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定居,以及粮食贮藏技术[10],而保存着粮食的粮仓,则引来了啮齿动物,例如老鼠[5],而老鼠又引来了猫,于是,粮招鼠、鼠引猫,事就这样成了。

当人类驯化狗(狼)的时候,还过着狩猎采集式的生活,又由于需要经常迁移,因此,如何捕到猎物、以及如何在迁移中保护自身安全,都是人类迫切要解决的生存问题,而这样的场景,恰恰暗合着末世题材。

从某种角度来说,末世背景往往也意味着回归原始

——「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捡」

同时,狗的3个技能都与末世场景非常契合:

①预警技能,暗示着环境的危机四伏;

②搜寻技能,暗示着物资的短缺;

③协助狩猎的技能,暗示着丛林法则。

而猫与人类农业的紧密联系,使其相比狗而言更具「现代气质」,若非人类农业文明的丰饶,人与猫,或许就不会相遇,因此在猫与狗中,后者显然更具「末世气质」

(3)驯化造就镜头表现力

——狗面部肌肉的进化(演化)

漫长的驯化,不但改变了狼的行为,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解剖结构。例如,狗与狼相比,在眉毛的位置多了一种肌肉,让狗的眉毛能做出更多运动[11],形成一些类似「眼神」的表情。

虽然电影中的猫或狗,完全可以通过特效来制作,不一定需要动物演员,但为了更加逼真,还是得尽量贴近现实中的动物,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狗可以做出更多的「面部表情」,在「表演」方面的发挥空间更大,也就更具镜头表现力。

(二)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

——独立的猫、依赖人的狗

(1)编剧原理与社会需要

在《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一书中,将诸如《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灾难电影,归类为「麻烦家伙」型影片,意指:身处特殊环境中的普通人,遭遇了一个大麻烦[12]。问题中所列举的《我是传奇(I Am Legend)》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型(但《芬奇(Finch)》应该不算)。

在「麻烦家伙」型影片中,最关键的一条法则就是:麻烦越大,效果越好。主角面临的挑战难度越大,就越能彰显主角的伟大,影片往往也就越精彩[12];同时,主角所对抗的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也越有利于人物和故事的充分发展[13]

因此,像《我是传奇》这样的电影,通常就要把主角置于比较绝的绝境中;比如,不仅要让主角处于丧失病毒泛滥的末世,还要让他「孤身一人」,没有(或缺少)人类同伴。

但,我们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很强的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14],我们希望与他人建立持续且正向的社会关系,以产生归属感[14][15];与人产生联结,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14];而加入一只动物角色,通常就能在不给主角带来太多助力的情况下,展现出人物在绝境中对社会关系的需要。

而从「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这一角度来说,相比偏向独居的猫,狗通常是更适合的选角。人和狗都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同时二者构建社会群体的方式也非常相似[9];通常来说,人在家庭中饲养狗的同时,狗也将人纳入到了自己的社会体系中[16][17],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认为,狗对饲主的「信赖」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将饲主当成父母,二是将饲主看作「狼群」中的一员[18]

在电影《我是传奇》中,主角的狗:萨姆(Sam),一出场就追随主角左右,作为主角在末世中最亲近的朋友和精神寄托,萨姆的存在凸显了主角内心的孤独[19]

而《我是传奇》原著小说中的狗,则是主角在求生过程中所遇到的流浪狗。小说中对人狗初次相遇时的描写,同样深入展现了在末世之下,主角的孤独和无助:

[20]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伴,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一只活生生的狗,却在片刻之间又失去它了。就算那只是一只狗。只是一只狗?对罗伯特·内维尔来说,那只狗是整个地球演化的最巅峰。

(2)安全基地效应

——独立的猫、依赖人的狗

在心理学的依恋理论中,有一种现象叫「安全基地效应」(secure-base effects),例如,当幼儿在感到害怕时,就会向着母亲爬去[21],这时母亲就像环境中的一个「安全基地」[22],可以让幼儿感到安心;有研究表明,狗可能会对饲主有类似的需要[23][24][25],而猫则不太有这类需要[26]

因此,从猫与狗不同的行为表现来说,在末世背景下,狗与人更容易演绎出「相依为命」的戏剧效果。

(三)西方文化中的猫、狗形象差异

虽然在今天看来,将西方文化简单地视做一个整体,是粗糙且不严谨的方式,但本回答并非专业的学术文章,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所以我就不做细分了,望知友们谅解~

在西方文化中,「人狗平等」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27]。狗被视作家庭的一员[8][28],还有人主张不对狗使用「宠物」这一称呼[8]

在他们的语言中,也有这种平等观念的体现,例如「You lucky dog!」意为「你真是个幸运儿!」[29],以及「Every dog has his/its day」意为「人人都有得意时」[29][30];与此类似,狗在英语中通常带有褒义[28][31][30],同时也是忠诚、警惕、乖巧的象征[32][28][30]

而在西方文化中,对猫的印象则多偏向于负面[33],猫被认为是虚伪的和懒惰的[34][18][33],是不详的象征[33][30],通常被与巫术和神秘力量联系在一起[35][36],甚至还成了恶魔的化身[35][33][31]

因此,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如果要塑造一个正面的动物形象,狗比猫的出场率更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作为一名「动物行为学」爱好者,我更赞成康拉德·劳伦兹在《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37]中所提出的观点:真实的、自然的动物,要比「拟人化的动物」更加有趣且迷人。

参考

  1. ^ Pavlos Pavlidis, Mehmet Somel. Of dogs and men[J]. Science, 2020, 370(6516): 522-523.
  2. ^ a b 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英]艾丽丝·罗伯茨(Alice Roberts)著;李文涛 译.—兰州:读者出版社,2019.1(Tamed:Ten Species That Changed Our World)
  3. ^ a b c d 亲密关系:动物如何塑造人类历史/[英]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著;刘诗军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2(The Intimate Bond:How Animals Shaped Human History)
  4. ^ 猫内科学(第7版)/[加]苏珊·E. 利特尔(Susan E. Little)著;张海霞,夏兆飞 主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6〔August's Consultations in Feline Internal Medicine(Volume7)〕
  5. ^ a b Carlos A. Driscoll, Juliet Clutton-Brock, Andrew C. Kitchener, Stephen J. O'Brien. The Taming of the cat. Genetic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hint that wildcats became house cats earlier—and in a different place—than previously thought[J]. Scientific American, 2009, 300(6): 68-75.
  6. ^ IIona Rodan, Sarah Heath. Feline Behavioral Health and Welfare[M].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5.
  7. ^ Carlos A. Driscoll, Marilyn Menotti-Raymond, Alfred L. Roca, Karsten Hupe, Warren E. Johnson, Eli Geffen, Eric H. Harley, Miguel Delibes, Dominique Pontier, Andrew C. Kitchener, Nobuyuki Yamaguchi, Stephen J. O'Brien, David W. Macdonald. The Near Eastern Origin of Cat Domestication[J]. Science, 2007, 317(5837): 519-523.
  8. ^ a b c d 第一位朋友:人与狗的历史/[美]凯瑟琳·M.罗杰斯(Katharine M. Rogers)著;高洺木,郝娟娣,孔德芳,刘宏,刘显蜀 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First Friend:A History of Dogs and Humans)
  9. ^ a b 狗:历史、神话、艺术/[英]凯瑟琳·约翰斯(Catherine Johns);黄英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Dogs:History,Myth,Art)
  10. ^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美]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著;谢延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Guns,Germs,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11. ^ Juliane Kaminski, Bridget M. Waller, Rui Diogo, Adam Hartstone-Rose, Anne M. Burrows. Evolution of facial muscle anatomy in dog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29): 14677-14681.
  12. ^ a b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美]布莱克·斯奈德(Blake Snyder)著;王旭锋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Save the Cat: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ll ever need)
  13.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美]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著;周铁东 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9(STORY:Substance,Structure,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14. ^ a b c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美]戴维·迈尔斯(David G. Myers)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 等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0〔Social Psychology(11th Edition)〕
  15. ^ 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美]道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T. Kenrick),史蒂文·纽伯格(Steven L. Neuberg),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著;谢晓非,刘慧敏,胡天翊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Social Psychology Goals in Interaction(5th edition)〕
  16. ^ Know Your Dog:愛犬完全教養事典/大衛·桑德斯(David Sands)著;劉珈汶 譯.—臺北市:大都會文化,2009.10(Konw Your Dog:Understand how your dog thinks and behaves)
  17. ^ 陈红英, 高民群, 黄宇雄. 从群居性谈犬的行为[J]. 中国工作犬业, 2005(5):12-13.
  18. ^ a b 狗的家世/[奥]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著;胡小兵 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8(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
  19. ^ 赵德全, 宁志敏. 电影《我是传奇》中的隐喻分析[J]. 电影文学, 2008(21):76-77.
  20. ^ 我是传奇/[美]理查德·马特森(Richard Matheson)著;陈宗琛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I am Legend)
  21. ^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九版)/[美]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 著;邹泓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9th Edition)〕
  22. ^ 王金良, 郑海燕, 牟宏伟.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1(8):7-8.
  23. ^ Chiara Mariti, Eva Ricci, Marcella Zilocchi, Angelo Gazzano. Owners as a secure base for their dogs[J]. Behaviour, 2013, 150(11): 1275-1294.
  24. ^ Robyn Palmer, Deborah Custance. A counterbalanced version of Ainsworth's 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reveals secure-base effects in dog–human relationships[J].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008, 109(2-4): 306-319.
  25. ^ Emanuela Prato-Previde, Deborah Mary Custance, Caterina Spiezi, Francesca Sabatini. Is the Dog-Human Relationship an Attachment Bond? An Observational Study Using Ainsworth's Strange Situation[J]. Behaviour, 2003, 140(2): 225-254.
  26. ^ Alice Potter, Daniel Simon Mills. Domestic Cats (Felis silvestris catus) Do Not Show Signs of Secure Attachment to Their Owners[J]. PLOS ONE, 2015, 10(9): e0135109.
  27. ^ 商业设计与动物文化/王江南 著.—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3
  28. ^ a b c 韩宁. 从中西方狗文化差异视角看狗习语翻译策略[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1(5):148-149.
  29. ^ a b 韦氏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Merriam-Webster Inc)编;施佳胜 等 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1(Merriam-Webster'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30. ^ a b c d 陈晖晖. 英汉谚语动物意象的差异性[J]. 科教导刊, 2012(20):172-173.
  31. ^ a b 曹曦颖. 试论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123-126.
  32. ^ 英语动物文化考释/覃先美 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1
  33. ^ a b c d 朱亚辉. 从中西猫文化视角看猫习语的翻译策略[J]. 特立学刊, 2012(6):43-46.
  34. ^ 猫、狗、马/[英]芭芭拉·汉娜(Barbara Hannah)著;[美]迪安·L.弗兰茨(Dean L. Frantz),Ann Wintrode 编;刘国彬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9(The Cat,Dog and Horse Lectures“The Beyond”In Tune with the Unconscious A Portrait of Barbara Hannah)
  35. ^ a b 猫:九十九条命/[英]霍华德·洛克斯顿(Howard Loxton)著;李玉瑶 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6(Cats:99Lives)
  36. ^ 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美]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著;吕健忠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4(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37. ^ 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奥]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著;游复熙 等 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7(Er redete mit dem Vieh,den Vögeln und den Fischen)
user avatar

其实是文化因素。

末世主题的电影,思想内核来源基本上是基督教/天主教的“末日审判”。而同样在基督教/天主教盛行的区域,在中世纪,有一场持续数百年的盛大的行动:

而伴随这场行动的,还有一种动物是受到大规模牵连的:猫——尤其是黑猫。他们认为猫就是和恶魔有深度关联的,甚至女巫和猫可以相互变化。哪怕是我们不熟悉这段历史,从流传下来极度净化版本的女巫童话里,也经常能发现故事里的女巫身边会有只黑猫,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也有只杜撰品种的猫(是不是黑的我忘了)。

再多说一句:把女人和猫深度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也是起源于此。例如说pussy这个单词都能同时直接指代这两者——甚至这个词的第三个含义也是和这有关的:当时普遍认为魔鬼就是通过第三个含义来和女巫沟通并且控制女巫的。


所以,在这种宗教题材为内核的电影的制作团队种,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还是观众,都在潜意识里是不会觉得猫是一种善良亲人的动物,自然就不会安排猫出境了。

user avatar

防止把主角送上heaviside layer。

(取自于音乐剧《猫》)

user avatar

恐怕是因为拍电影时狗比猫听话。

user avatar

狗可以训练成暴力合作伙伴,对猎杀和争夺都有益,可以成果共享(虽然吃剩的)。猫是农业社会以后才有用的东西,人要猫是看粮食防老鼠用的,你都末世自己吃不上饭了,老鼠都看不起你,你想要猫猫也看不上你啊。

user avatar

狗比猫好训练,拍电影,动物演员当然优先找好训练听指令的,别说末世主题电影了,真实动物参演的动物主题电影,狗片也要比猫片多。更不用说末世背景下,狗的功能性更是强于猫,辅助战斗、狩猎、预警,牵着就跟你走,可以进行游猎。猫虽然能抓老鼠,但是那也得是定居的前提下才有意义。都末世了,生存第一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末世主题电影中狗比猫出现得多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多层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人类情感、电影叙事需求以及动物自身特性的综合考量。与其说是“很少有猫”,不如说是猫咪的存在方式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使得它们在描绘一个破碎、危险的世界时,不像狗那样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主角的伙伴或象征。首先,我们得聊.............
  • 回答
    《甜姐儿》(Funny Face)这部经典的歌舞片,结尾那一幕男主角乔·斯托克(Fred Astaire 饰)送女主角乔伊·艾伦(Audrey Hepburn 饰)去机场时,他驾驶的汽车,是一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车型——1956年的雷鸟(Ford Thunderbird)。具体来说,是那个年代非常流行.............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末期,决斗的舞台上,迅捷剑(Rapier)和小剑(Smallsword)逐渐取代了双手剑(Greatsword)成为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文化、军事以及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双手剑在中世纪盛期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写一部末世背景下,女主角与老师、同学们一同求生的故事,名字的选择至关重要,它需要能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又能点明故事的核心。以下提供一些名字方向,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它们为何适合,并去除机器生成的痕迹,让它们听起来更有人情味:核心主题与情绪出发: “破碎校园”系列: 《破碎校园:最后的.............
  • 回答
    恭喜你考上18年某末流985的材料专业!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从你已经获得录取通知的那一刻起,未来的画卷就已经徐徐展开,而你现在距离真正踏入校园还有将近五个月的黄金时期。这五个月,绝对是你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用好了,就能让你在开学后迅速进入状态,甚至比.............
  • 回答
    北魏末期,朝廷内部胡汉士族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六镇军阀的崛起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变数。相较于南朝士族对军队的有效控制,北魏的胡汉士族在压制六镇军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北魏政治结构的先天不足与胡汉士族地位的差异首先要理解的是,北魏政权的性质与南朝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末世小说中。它触及了人类的心理、社会结构、生存本能以及叙事创作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叙事驱动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制造高潮和紧张感: 敌人、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末世的威胁仅仅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故事可能会变得平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末日、丧尸题材电影在美国确实非常流行,而且产量也高,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1. 美国文化里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与“秩序重建”的母题美国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骨子里就流淌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血液。.............
  • 回答
    矩阵链相乘,这个听起来有点技术性的名字,其实描绘的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换了个方式来思考它。想象一下,你有好几个大小不一的矩阵要一个接一个地乘起来,比如 A B C D。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难的?直接从左往右乘不就行了吗?问题就出在这个“直接”上面。矩阵乘法有个特性.............
  • 回答
    南宋的海上贸易的确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这一点毋庸置疑。港口的繁荣、商船的络绎不绝,为国库输送了大量白银,这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按理说,有了如此充沛的财政来源,应该能够支撑国家的运转,为何到了国力日渐衰颓的晚期,反而要动用公田法,去触碰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呢?这其中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
  • 回答
    清政府末期的改革失败,而当代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两者在历史背景、改革的性质、目标、推动力、阻力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清政府末期改革失败的原因清政府末期的改革,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改革的失败.............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冷战末期,德国统一与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两段历史交织着相似的冷战背景,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德国的统一:内外条件的成熟与历史机遇的把握德国的统一,特别是东德并入西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有利条件的汇聚和东德内部.............
  • 回答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确普遍希望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这背后并非单纯的“发展援助”,而是掺杂了复杂的利益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既有的贸易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列强日益增长的胃口在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虽然也与西方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朝贡贸易”的思维.............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晚清老照片里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孔、破败的景象,确实让人心头一沉,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堪”,而是历史洪流下,社会转型期的剧烈阵痛。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晚清照片里的“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极端和典型。摄影技术在清末.............
  • 回答
    PS3 的生命周期末期之所以呈现出大作频发、甚至可以说是“爆发”的态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交织作用,既有硬件自身发展成熟带来的红利,也有索尼战略调整、第三方厂商的投入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烘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1. 硬件性能的充分挖掘与成熟: Cell 架构的潜力被“吃透”:.............
  • 回答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天灾人祸频发,读书人与灾民之间出现了深刻的隔阂,这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这种无法互相理解,是制度、阶层、认知以及时代洪流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首先,制度性的鸿沟是造成理解障碍的根源。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给了读书人上升的通道,却也将他们与底层社会隔离开来。读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