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汉末年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其他人为什么没有,当时刘备在干什么?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

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

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有利条件交织作用的结果:

1. 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
中原核心地区控制: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基本控制了东汉王朝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区,特别是许都(今河南许昌),这是东汉王朝的都城。而当时其他的割据势力,如袁术、刘表、吕布等,其地盘大多在王朝核心区域之外,即使想争夺天子,也缺乏近水楼台的优势。
强大的军事后盾: 曹操拥有当时最精锐的军队,特别是他的精锐部队“青州兵”。他在北方的军事基础扎实,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其他方向的攻击,为他“挟天子”后的稳定统治提供了军事保障。

2. 政治手段与策略: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合法性: 这是曹操最为高明的地方。他并非直接篡位,而是以拥护汉室的名义来扩张自己的势力。拥立汉献帝,意味着他站在了政治道德的制高点上,其他想要讨伐他的诸侯,就如同在叛逆,这在道义上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也为曹操赢得了许多观望者的支持。
利用汉献帝的权威: 曹操巧妙地利用了汉献帝作为象征性最高统治者的权威。他可以发布“诏书”征讨不服从的诸侯,名正言顺地调动军队,这种政治资本是其他诸侯所没有的。
拉拢与分化: 曹操善于拉拢人心,同时也懂得分化瓦解敌人。他可以通过任命官员、封赏爵位等方式来笼络人心,同时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去离间其他割据势力。

3. 个人能力与远见:
雄才大略与政治敏锐度: 曹操本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对时局的把握非常精准,能够看到拥立汉献帝所带来的巨大政治和军事利益。
果断与决绝: 在关键时刻,曹操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断。在董卓之乱后,汉献帝流离失所,大部分诸侯都忙于割据自守,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去考虑如何稳定中央政权。而曹操看到了机会,并迅速采取行动,赶在其他人之前到达了汉献帝所在的地点。
善于用人: 曹操手下聚集了大量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张辽、许褚等,这些人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为他出谋划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4. 时机与偶然性:
汉献帝的逃亡: 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又经历了李傕、郭汜的内乱,最终逃离了长安,流亡到洛阳。这个过程是动荡不安的,为曹操提供了介入的时机。
其他诸侯的短视: 当时的其他诸侯,如袁绍、刘表等,虽然势力强大,但大多目光短浅,只顾着争夺地盘,没有意识到“挟天子”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袁绍虽然曾有机会接触汉献帝,但他因为家族的“四世三公”的骄傲,以及对曹操的轻视,最终错失了良机。

其他诸侯为什么没有挟天子成功?

其他诸侯未能挟天子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曹操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不占优势: 大部分势力都离当时的政治中心较远,或者被其他势力阻隔,难以迅速抵达汉献帝所在地。
军事实力不足以支撑长期控制: 即使有些诸侯短暂地接触到了汉献帝,但如果军事实力不足以保证天子的人身安全,并且能够稳定地控制许都,那么拥立天子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政治优势。
政治策略的失误:
袁绍: 如前所述,袁绍虽然是北方最强的诸侯,但他对曹操的轻视和对拥立天子的政治意义认识不足,让他错失了最佳时机。他在政治上过于自负,没有采纳郭图等人的建议。
刘表: 刘表据守荆州,虽然兵多粮足,但其政治野心主要集中在稳固自己的统治,而不是争夺全国最高权力。他优柔寡断,错失了南下迎接汉献帝的机会,也未能有效对抗曹操。
吕布: 吕布勇猛但缺乏政治头脑,他反复无常,难以得到信任。即使短暂地控制了曹操,也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治基础。
袁术: 袁术则更进一步,他称帝自立,完全抛弃了汉室的合法性,因此“挟天子”对他而言根本没有意义,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不稳: 许多诸侯的势力内部并不稳固,存在着各种派系斗争,使得他们无法集中力量去实现“挟天子”的战略目标。

当时刘备在干什么?

刘备在曹操“挟天子”期间,其处境相对艰难,但他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和寻找机会。

早期依附与学习:
依附陶谦、曹操和刘表: 在董卓之乱后,刘备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将领,他曾依附于徐州牧陶谦,后来在陶谦死后,徐州一度被曹操占据,刘备又短暂地依附于曹操。这段时间,刘备虽然没有独立的地盘,但他在曹操身边学习了曹操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也见识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依附刘表(约公元196年208年): 在曹操征讨吕布后,刘备失去了根据地,转而投奔了荆州牧刘表。在刘表那里,刘备受到优待,但并没有得到独立的指挥权,只是被委派了一些职务,例如在刘表病重时,他曾被任命为豫州牧,但实际权力有限。这段时间,刘备主要是在荆州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的名望和一些追随者。
“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出山(公元207年): 这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刘备意识到自己缺乏战略规划和顶尖的谋士,于是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终于请到诸葛亮辅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蓝图。这标志着刘备开始走向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曹操“挟天子”的时间节点:
曹操于公元196年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往许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政治中心。
在此之后,曹操逐步击败了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包括袁术、吕布、袁绍,并在公元208年的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了北方。
而在公元208年,正是刘备从刘表那里独立出来,并与孙权结成联盟,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关键时刻。

刘备在曹操挟天子期间的角色:
弱小势力的代表: 在曹操“挟天子”并统一北方的大背景下,刘备的力量还非常弱小,他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核心地盘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更多的是作为其他强大诸侯的依附者,或者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寻找政治资本: 刘备虽然没有挟持汉献帝,但他一直在寻求政治合法性。他坚持“汉室宗亲”的身份,并以“兴复汉室”为号召,这为他赢得了人心,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道义基础。
战略机会的等待者: 曹操挟天子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但也树立了一个潜在的敌人——所有渴望恢复汉室权力的人。刘备正是这样一个人,他耐心等待时机,并最终在赤壁之战后,凭借从刘表和孙权那里获得的战略资源,逐步发展壮大,占据了荆州和益州,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总结来说:

曹操之所以能挟天子成功,是因为他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明的政治策略以及过人的个人能力,并且抓住了关键的时机。其他诸侯则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良机,或者在战略上有所短视。而刘备,在曹操挟天子成功的那段时期,正处于积蓄力量、寻找盟友、等待战略机遇的关键阶段。他通过依附强权来学习和发展,并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制定了长远战略,最终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崭露头角,成为与曹操抗衡的重要力量。他虽然没有直接“挟天子”,但他的政治目标和影响力,最终成为了“挟天子”的曹操必须面对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若论迎天子契机之始,大抵在兴平元年中,马腾、韩遂、刘焉三支劲旅兵犯关中,此时最早想要谋迎天子于洛阳的是陶谦、孔融,却因曹操袭徐州而止,或根本就是因为二人欲迎天子才受到曹操的猛烈攻击也未可知。不过李傕反应甚快,三月壬申击败马韩刘的联军,庚申便赦免马腾,四月更是直接以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羌将军,太平御览又引有益州敬献鹦鹉三只。这所谓益州,不是新继州位的刘璋,便是雄踞汉、巴的张鲁(可能就是因此导致刘璋杀张鲁母弟),无论是谁,都证明了益州有一部分力量在向实际意义上的中央——李傕示好,此时的局面算是西方小定。

西土即定,关东诸侯的时契即失去泰半,也无人愿意在自身安全都未有十分保证的情况下去挑衅李傕这个先后击败孙坚、吕布、马腾、韩遂的猛将。

等再有机会时已是兴平二年年尾,袁绍急于借乌丸之势重创公孙瓒;袁术经略淮杨;刘表虽有意于天子,但只是做了一下面子工程,得以都督三州,比于周、召二公,委任东南后,便无实际动作;吕布军无积蓄,虽有天子手笔版书,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刘备与曾经陶谦的盟友孔融结盟,表孔融为青州刺史,已明确宣布立场,他自然是懂得迎回天子的好处,也知道孔融之志,不过其在淮泗自顾不暇,自然无余力来穿过曹操的兖州去迎接汉帝。

此时最近水楼台的其实是建义将军张扬,他与董承谋迎天子还洛,但他却主动放弃机会。综合来看,确实就以方平定完兖州内乱的曹操从天时、地利上最有优势。改元建安而行大赦是否是献帝对各路“有罪”诸侯的一种勤王暗示呢?这个不由得知,能知道的是此时的曹操只是缺一个借口,或者说一个小小的契机,结果董承患韩暹乱政,潜召曹操,让曹操顺理成章的从地方大员走入中央,便是瞌睡碰枕头了。

总而言之,是曹操而非其他人更多的是因为时势,能力与天时自不必说,兖州是天下腹地,极难立足,但也实是四通八达之地,他距洛阳比袁术、公孙瓒、孔融、刘备、吕布、孙策这些人要近的多,颍川与洛阳相临,颍至洛不过百十里,有天然的优势,别人想迎天子不碰到他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和他差不多近的袁绍、刘表,一个和他处于同阵营,一个不擅军事,根本阻挡不了他的步伐(袁术后阻,已无用处),也没什么理由去阻挡。

至于真正意义上的“挟天子”是从曹操“都许”这个动作开始的,曹操的权谋完全碾压董、李、杨、韩这些粗人,略施小技、瞒天过海,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匡扶汉室”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几乎成了当时所有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共同的政治目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首先,汉朝的“天命”和“正统性”依然深入人心。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国威、文化和政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一、何进:一.............
  • 回答
    东汉末年,朝堂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烽火更是直接点燃了汉末的乱世。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宗室成员,如刘焉、刘虞等,占据一方,拥兵自重,理论上具备了匡扶汉室的可能性。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是他们最终被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合力,汉室最终也走向了灭亡。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道尽,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明朝末年为何对西北加税,而非东南?一个错位的财政重担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财政的压力如同潮水般不断上涨,朝廷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寻求新的税源。然而,当我们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将更多的财政重担压在了西北地区,而非富庶的东南沿海。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并非简单的经.............
  • 回答
    东汉末年,这乱世之中,能被朝廷委任为一州刺史或一郡太守,那可真是天大的荣耀,也意味着肩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这可不是去邻村当个里长,稍有不慎,脑袋都要搬家。要真要去赴任,那得好好谋划一番,绝不能马虎。一、赴任前的万全准备:首先,得明白你这次去,可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你是去治理一方水土,安抚一方百姓,更重.............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末期,特别是经过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的洗劫,国力日渐衰微,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组合姓氏家族的兴起。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现象,而是多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拜占庭帝国早期和中期的姓氏状况。在帝国早期,姓氏的概念并不.............
  • 回答
    东汉末年,冀州刺史一职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都是一方重镇。要说这段时期冀州刺史的“主角”,那非韩馥莫属了。韩馥,字元则,出自名门望族,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他为人谦和,有良好的声望,在朝廷里也担任过不少重要的官职,比如侍御史、济南相、东郡太守等。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治郡经验。到了东汉末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东汉和曹魏两个政权在皇权继承和权力运作上的深层差异,也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制度设计以及关键人物的因素。简单地说,东汉虽然“小皇帝”频出,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方式,使得这种“傀儡”统治反而成为了一种稳定的延续模式;而曹魏则因为皇权继承的天然不稳定性和围绕权力展开的尖锐斗争,导致.............
  • 回答
    东汉王朝之所以在后期走向衰败,外戚干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但说东汉“不防备”外戚,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是东汉的制度和政治文化本身存在着让外戚势力能够滋生和膨胀的土壤,并且在面对外戚干政时,缺乏有效且持续性的防范和制约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一、 制度设计的缺陷与历史惯性:.............
  • 回答
    提到汉朝,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西汉,什么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什么昭君出塞、丝绸之路,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相比之下,东汉的存在感好像就弱了许多。这倒不是说东汉不重要,而是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特质,使得它不像西汉那样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或者说,它在人们的集体记忆里,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
  • 回答
    东汉王朝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确实是唯一一个成功复国的全国性帝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偶然,更有其必然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王朝兴衰、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王朝“复国”的定义与东汉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
  • 回答
    东汉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高,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非要探究个中缘由,那与东汉时期的宫廷生活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几乎可以说是直接推手。要细致地说,我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当皇帝这活儿,可不是什么轻松差事。放到任何一个朝代,皇帝.............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时代,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在光武中兴的大业中,面临着一个关乎王朝命脉的重大抉择:定都何处?虽然关中沃野千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最终,刘秀选择将都城设在洛阳。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战略形势的深思熟虑。要理解为何东汉放弃关中而定.............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州郡兵的出现和最终被罢,是那个动荡时代政治和军事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要理解东汉为何罢州郡兵,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这其中牵扯到汉朝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以及外部的军事压力。一、 中央集权衰落与州郡兵的产生首先,我们要明白,州郡兵并非一开始就.............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