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为什么罢州郡兵?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州郡兵的出现和最终被罢,是那个动荡时代政治和军事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要理解东汉为何罢州郡兵,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这其中牵扯到汉朝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以及外部的军事压力。

一、 中央集权衰落与州郡兵的产生

首先,我们要明白,州郡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于东汉的制度设计中。汉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郡兵由中央任命的郡守管理,而国兵则由诸侯王掌握。随着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王国实力被大大削弱,郡县制得到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然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宗室外戚专权、宦官势力膨胀,中央的统治能力逐渐下降,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治安问题、盗贼横行以及潜在的外部威胁,开始自行招募和训练军队,这就催生了所谓的“州郡兵”。一开始,这些军队可能只是地方官为了维护地方稳定而组建的临时武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成为地方实力派手中重要的军事力量。

二、 州郡兵的弊端与失控

州郡兵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治安的压力,但很快就暴露出了严重的弊端:

脱离中央掌控,军阀化倾向严重: 由于这些军队的招募和训练由地方官员或地方豪族主导,其效忠对象更多的是地方的实力派,而非中央政府。久而久之,这些军队就逐渐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的势力,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例如,在黄巾之乱爆发后,中央无力镇压,便授权地方募兵。各州郡自行募兵,如冀州牧韩馥、豫州牧曹操等,这些人趁机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成为地方豪强的私人武装: 许多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招募部曲、家兵,这些私人武装与州郡兵混杂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这些豪强往往与州郡官员勾结,使得地方权力更加分散和复杂。
军纪废弛,扰乱地方: 由于缺乏有效的中央监督和制约,许多州郡兵的军纪败坏,反而成为地方的祸害。他们在募兵时可能有所许诺,战后却难以安置,或者趁机劫掠百姓,加剧了社会矛盾。
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力: 由于州郡兵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调动,在面对大规模的军事威胁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这在面对黄巾军这样规模庞大的起义时尤为明显,中央不得不依赖地方武装的协剿,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三、 中央政府的顾虑与尝试罢兵

看到州郡兵的种种弊端,东汉的中央政府,特别是那些致力于恢复中央权威的皇帝或大臣,自然会感到担忧。他们明白,如果任由地方势力各自为政,拥有私人武装,中央的统治将岌岌可危。

因此,在东汉晚期,也并非没有尝试过罢黜州郡兵,或者试图收回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比如,汉灵帝时期就曾有“募兵制”的尝试,希望通过中央招募的方式来替代地方军队,但收效甚微,甚至在某些时期,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中央反而更依赖地方募兵。

更直接的“罢州郡兵”的举动,实际上发生在东汉末年,当一些中央官员,如曹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军事实力后,他们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开始进行军事改革,并在这个过程中“罢黜”了部分地方性质的军队,将其整编为自己的势力。

四、 历史的必然与“罢州郡兵”的复杂性

说到底,东汉“罢州郡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体现。

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割据的转变: 州郡兵的产生和最终被“罢黜”,标志着东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彻底瓦解。当中央政府已经无力有效管理地方,甚至自身难保时,所谓“罢黜”也往往只是新一轮权力洗牌中的一部分。掌握了强大军事力量的曹操等人,所谓的“罢州郡兵”,更多的是一种权力重组和资源整合,将分散的地方武装统一到自己的旗帜下,以实现更有效的统治。
军事制度的演变: 汉末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郡兵到州郡兵,再到军阀私人武装的演变。这个过程中,“罢州郡兵”可以说是地方武装力量在权力斗争中被更强大的势力所吸收、淘汰或改造的自然结果。曹操推行的“募兵制”或“征兵制”,实际上是在乱世中重新建立军队和国家机器的一种尝试,它并非简单地废除所有地方兵,而是将这些力量纳入自己的体系。
时代的需求: 在那个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时代,拥有强大的军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中央的统治已经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和秩序时,地方自然会选择自行武装。而当有人能够建立起新的秩序,并能更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时,旧有的、分散的武装力量就会被整合或取代。

因此,如果我们笼统地说东汉“罢州郡兵”,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东汉末年,随着中央权威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原本由地方自行招募的州郡兵,在与中央以及其他地方势力的权力博弈中,经历了被收编、被取代、被整合的过程。而那些能够最终掌握实权的人物,如曹操,他们进行的军事改革,其中包含着对原有地方武装的清理和重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州郡兵”这一概念的终结,以及新的军事组织形式的诞生。这个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特定政治军事格局下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东汉并没有罢郡兵,郡兵在东汉依旧广泛存在,只要看帝纪就知道:

(建武中元元年)参狼羌寇武都,败郡兵,陇西太守刘盱遣军救之,及武都郡兵讨叛羌,皆破之。《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建武中元二年)秋九月,烧当羌寇陇西,败郡兵于允街。《后汉书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建初元年)冬十月,武陵郡兵讨叛蛮,破降之。《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蛮夷反,郡兵讨破之。《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永初三年)秋七月,海贼张伯路等寇略缘海九郡,遣侍御史庞雄督州郡兵讨破之。《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建康元年)八月,杨、徐盗贼范容、周生等寇掠城邑,遣御史中丞冯赦督州郡兵讨之。《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延熹五年)鸟吾羌寇汉阳、陇西、金城,诸郡兵讨破之。《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从东汉初到东汉末,从西北的武都到最南的日南,从内地的武陵到缘海九郡都有郡兵。

然而东汉的郡兵和西汉的郡兵确实有着差异,主要是军事训练的减少和兵员中征兵比重下降。

是岁,初罢郡国都尉官。《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古今注》曰:“六年八月,省都尉官。”应劭曰:“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续汉书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这里“无都试之役”是取消一年一度的郡兵都试。主要是因为都试要聚集大量军队,客观上会引起反叛。翟义诛王莽,“以九月都试日斩观令,因勒其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光武本人也打算“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另外“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是刘秀“省吏并职”的一部分。但都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是太守在军队方面的副手,将所有职务都安在太守的身上恐怕太守精力不够。

因此这两点客观来说减少了郡兵的训练量。

(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汉官仪》曰:“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军假吏谓军中权置吏也。今悉罢之。】令还复民伍。”《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这道诏书就明确罢除了西汉以来各种特殊名目的征选兵,代之而起的用刑徒、招募来补充兵员。比如:

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诏三公募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减罪一等,勿笞,诣度辽将军营,屯朔方、五原之边县。《后汉书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死罪囚犯法在丙子赦前而后捕系者,皆减死,勿笞,诣金城戍。《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秋七月,捕虏将军马武等与烧当羌战,大破之。募士卒戍陇右,赐钱人三万。
《后汉书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刑四万余人征五溪。《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东汉历代皇帝都有用刑徒和募兵来充当兵源,足以证明这已经成为一项习惯。当然,募兵等的比重增加也不意味着征兵制度的取消。《后汉书》中仍然多处见到“征发”的字样:

(永和三年)今二州盗贼盘结不散,武陵、南郡蛮夷未辑,长沙、桂阳数被征发,如复扰动,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又兖、豫之人卒被征发,远赴万里,无有还期,诏书迫促,必致叛亡。其不可二也。《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征发天下,役赋无已。《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又《三国志卷十二 魏书十二》所言:“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其中“乡移为正”即移其名于役籍,为正卒, 开始服兵役和服劳役。这与汉代规定“民年二十三为正, 一岁( 而) 以为卫士, 一岁为材官骑士, 习射御骑弛战阵”正相合。

所以准确来说,东汉并没有罢州郡兵,而是削弱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个人推测大概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郡兵在西汉后期政权腐化的影响下实际已经不堪大用,昆阳之战发郡兵百万结果中军一灭轰然而散。就在罢材官等兵后的第二年,刘秀就说“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最后果然如刘秀所料“粮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及公孙述救至,汉遂退败”。

二是为了恢复生产。《后汉书》引《帝王世纪》记载:“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以西汉6000万人口计算,此时大约1200万在籍人口。在王朝建立初期为了快速恢复生产,刘秀采取了省并郡县官吏,避免战争,释放奴婢,减少百姓服役的一系列措施。到了刘秀死时,已经是“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在籍人口二十年间增加900万。

三则是题主所说削弱地方实力。这是从汉代开国便一直在干的事。具体到刘秀这里更是东汉初皇权集中的一个部分。东汉用宦官和外戚增强内廷的势力,又用尚书取代三公剥夺外廷的权力,将中央的集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地方上减弱郡兵,恢复并扩大刺史的监察权,皇帝亲自接见甚至提拔上计官吏。这样插手地方的军事权、治民权和人事权。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地方权力反而不断扩大甚至出现分裂,但不可否认在初期还是有效的。

东汉以豪强立国是其时代背景,在豪强势力已发展壮大的情况下不得不合作,但豪强的利益与皇帝的利益是根本矛盾的。国家和豪强需要争夺人口、土地资源,一旦皇权强大便打击豪强。刘秀的释放奴婢,度田都是如此。度田更是引起大规模争斗,刘秀为此杀了不少人,最后才以皇权初步胜利而告终,度田更因此成为定制。郡兵的来源之一就是国家能掌控的人口服兵役,在国家强大能掌控豪强人口的时期,减少征兵对他们来说恐怕也不是坏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州郡兵的出现和最终被罢,是那个动荡时代政治和军事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要理解东汉为何罢州郡兵,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这其中牵扯到汉朝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以及外部的军事压力。一、 中央集权衰落与州郡兵的产生首先,我们要明白,州郡兵并非一开始就.............
  • 回答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各地州郡名称本就因长期分裂、政权更迭而变得繁杂。然而,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敏锐——在这些已然混乱的州郡名之外,又涌现出许多更为独特、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城名,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文化变迁。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只看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的名称,再稍微了解一点地理,就会觉得魏国“天下十三州占其九”的说法,似乎和它实际表现出来的领土规模不太匹配,总让人觉得它应该比蜀汉和东吴大得多,大到不成比例。但实际情况是,魏、蜀、吴三国在领土面积上,虽然有差距,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悬殊,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时代,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在光武中兴的大业中,面临着一个关乎王朝命脉的重大抉择:定都何处?虽然关中沃野千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最终,刘秀选择将都城设在洛阳。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战略形势的深思熟虑。要理解为何东汉放弃关中而定.............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一、何进:一.............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东汉和曹魏两个政权在皇权继承和权力运作上的深层差异,也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制度设计以及关键人物的因素。简单地说,东汉虽然“小皇帝”频出,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方式,使得这种“傀儡”统治反而成为了一种稳定的延续模式;而曹魏则因为皇权继承的天然不稳定性和围绕权力展开的尖锐斗争,导致.............
  • 回答
    东汉王朝之所以在后期走向衰败,外戚干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但说东汉“不防备”外戚,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是东汉的制度和政治文化本身存在着让外戚势力能够滋生和膨胀的土壤,并且在面对外戚干政时,缺乏有效且持续性的防范和制约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一、 制度设计的缺陷与历史惯性:.............
  • 回答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匡扶汉室”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几乎成了当时所有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共同的政治目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首先,汉朝的“天命”和“正统性”依然深入人心。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国威、文化和政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提到汉朝,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西汉,什么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什么昭君出塞、丝绸之路,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相比之下,东汉的存在感好像就弱了许多。这倒不是说东汉不重要,而是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特质,使得它不像西汉那样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或者说,它在人们的集体记忆里,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
  • 回答
    东汉王朝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确实是唯一一个成功复国的全国性帝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偶然,更有其必然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王朝兴衰、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王朝“复国”的定义与东汉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
  • 回答
    东汉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高,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非要探究个中缘由,那与东汉时期的宫廷生活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几乎可以说是直接推手。要细致地说,我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当皇帝这活儿,可不是什么轻松差事。放到任何一个朝代,皇帝.............
  • 回答
    东汉王朝,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在永元之隆(汉和帝去世)之后,为何会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最终分崩离析?这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与其说是“滑落”,不如说是帝国机器在经历了漫长的磨损后,终于开始失灵,最终崩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一、.............
  • 回答
    东汉末年,朝堂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烽火更是直接点燃了汉末的乱世。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宗室成员,如刘焉、刘虞等,占据一方,拥兵自重,理论上具备了匡扶汉室的可能性。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是他们最终被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合力,汉室最终也走向了灭亡。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道尽,而.............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东汉时期,窦宪一族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其父窦融、兄窦勋皆为名臣。窦宪更是凭借其妹窦皇后之宠,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在位期间,窦宪积极北伐,大破匈奴,威震四方,为何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轻易地被赐死,似乎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窦宪崛起的背景.............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这件事啊,得从头说起,而且里面的弯弯绕绕可不少。要说为什么总有人拿“白马之盟”这件放在西汉末年,而且说实话,当时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大事的誓约,来约束、甚至指责东汉的某些行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得明白“白马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是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汉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