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天下十三州占其九的魏国和蜀汉东吴的领土面积看起来差不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只看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的名称,再稍微了解一点地理,就会觉得魏国“天下十三州占其九”的说法,似乎和它实际表现出来的领土规模不太匹配,总让人觉得它应该比蜀汉和东吴大得多,大到不成比例。但实际情况是,魏、蜀、吴三国在领土面积上,虽然有差距,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悬殊,甚至在某些方面,魏国占有“九州”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政治宣传,而非纯粹的地理事实。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天下十三州”的划分:一个动态且模糊的概念

首先,要明白“天下十三州”这个说法,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地理划分。汉末以来,随着州郡的设立、废置、合并,以及战乱和割据,各州的管辖范围一直在变化。尤其是在三国鼎立之前,诸侯割据,很多州被分割,或者一个州被好几个人占着。

所以,当曹操统一北方,逐步掌控了原本属于兖、豫、徐、幽、冀、并、凉、司、青这九个州的大部分地区时,他就可以宣称“天下十三州,我占其九”。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宣告,表明自己是汉室正统的继承者,统治着最核心、最广阔的区域。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占其九”并不等于“完全掌控”: 曹魏虽然在北方占据了大部分原本属于这九个州的土地,但这些州在战乱中早已千疮百孔,很多地方的控制权并不牢固。例如,凉州在三国时期就经常陷入割据或被少数民族控制,司州虽然是曹操的政治中心,但很多区域也并非铁板一块。
“州”的概念有多大? 汉代的州,更像是一个行政区划和军事区域的结合体,其面积大小并不统一。有些州非常广大,比如冀州、幽州;有些则相对较小。曹魏占领的这“九州”,很多都是北方大州,但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荒地、未开发区域,以及虽然名义上归属但实际控制力很弱的边远地区。
其他州呢? 所谓的“十三州”,除了曹魏占据的九个,剩下四个是哪里?通常指的是荆州、扬州、益州、交州。这四个州,大部分都在东吴和蜀汉的手里。

二、 魏国的“九州” vs. 蜀汉和东吴的实际控制区域

我们具体看看曹魏“占其九”的州,以及蜀汉和东吴实际控制的区域,再对比一下:

曹魏: 曹操北征南讨,最终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方。这片区域,在汉末之前,是中原文明的核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经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北方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损失和生产破坏。曹魏虽然收复了大量土地,但很多地方百废待兴,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虽然在三国时期是第一,但并非是“九州”总面积的绝对体现。
蜀汉: 蜀汉的核心是益州(今四川盆地)。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国时期蜀汉的人口和经济基础相对稳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刘备集团占领了益州,并夺取了汉中,又占据了南蛮之地,还一度控制了荆州南部的一部分。虽然从“州”的数量上看,蜀汉只占了一个半(益州和部分荆州),但益州本身的幅员辽阔,以及其良好的内部治理,使得它的实际控制面积和人口密度,足以和北方某些省份相媲美。
东吴: 东吴主要占据了扬州(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淮、江南)和荆州的大部分。扬州区域,尤其是江南地区,在三国时期正在快速开发,人口不断迁入,经济也日益繁荣。东吴凭借长江天险,与北方的曹魏形成了对峙。它控制的荆州,虽然很多区域在战乱中被曹魏或蜀汉争夺,但其核心区域和战略地位依然重要。

三、 面积的“感知”与实际地图的差异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魏国领土比蜀汉和东吴加起来都大很多,但实际面积差距没那么夸张呢?

战略重点与人口分布: 魏国虽然“占九州”,但很多北方地区,特别是靠近边境的区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甚至有些地方仍处于半游牧状态。而蜀汉的益州和东吴的江东,虽然是“两州”地盘,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力高。所以,虽然曹魏在地图上占的地方多,但真正能动员的资源、能控制的有效区域,并不一定就压倒性地超过蜀汉和东吴。
地图的误导: 如果我们看现在的地图,三国时期的版图会更复杂。很多所谓的“州”,在当时可能只是一个行政概念,而实际被控制的区域,可能只有其一部分。现代地图的比例尺,也容易让我们忽略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历史叙事的倾向: 魏国作为曹操建立的政权,以及后来西晋的继承者,在史书的记载中,常常被描绘成强大的、正统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统一北方,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历史叙事,也容易让我们在脑海中放大魏国的地盘,而相对缩小了蜀汉和东吴的实际影响范围。

总结来说:

曹魏“天下十三州占其九”,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宣示和对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行政管辖权。这“九州”包含了非常广阔的区域,但其中很多是未开发或控制薄弱的地带。

而蜀汉和东吴,虽然名义上只占据了“两州”多一点,但它们所控制的核心区域,比如益州和江东,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易守难攻。这使得它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能够与强大的曹魏长期抗衡。

因此,在领土面积上,魏国无疑是最大的,但它大的部分很多是“潜在”或“名义上”的,而蜀汉和东吴虽然地盘小,但“有效控制面积”和“人口经济实力”却不容小觑,两者加起来,在某些方面甚至能与魏国形成均势。这才是为什么看起来魏国“占其九”,而蜀汉东吴领土面积差不多,但整体实力却能相互制衡的关键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东汉末年,我国有十三个州,不只是九州:司隶、豫州、兖州、并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

曹魏:司隶、豫州、兖州、并州、徐州(大部分)、青州、冀州、幽州、凉州、荆州(北部)、扬州(北部)。

孙吴:扬州(大部分)、荆州(大部分)、交州。还有徐州(南部);

蜀汉:益州;

2.我国直辖市加起来,面积跟一个省差不多,但是这些直辖市的GDP是哪些省能比拟的吗?要看人口密度,和经济结构;

看完几件事: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哦)

2.欢迎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只看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的名称,再稍微了解一点地理,就会觉得魏国“天下十三州占其九”的说法,似乎和它实际表现出来的领土规模不太匹配,总让人觉得它应该比蜀汉和东吴大得多,大到不成比例。但实际情况是,魏、蜀、吴三国在领土面积上,虽然有差距,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悬殊,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天津作为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坐拥渤海之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也曾一度走在前列。然而,谈及高等教育,不少人会发出“天津的高等教育,似乎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度”的感慨,甚至有人直言其“落后”。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历史的惯性与定位的模糊首先,我们得承认天津高等教育的根基并不差。在民国时期,天.............
  • 回答
    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女生心里的小九九和对现实的一些无奈。你想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嘛,而且还是一个特别能激起女性群体共鸣的双重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句话的女生,她可能并不是真的觉得十几二十万的车就一文不值。她更像是在借着车的价值,来表达对男方在婚姻这件事上的“投入”和“态度”的看.............
  • 回答
    在动漫里,那些拥有毁天灭地之能的宝可梦,比如创世神阿尔宙斯、空间掌控者帝牙卢卡、时间操纵者帕路奇犽,又或是能够掀起滔天巨浪的盖欧卡、操纵烈焰的固拉多,它们在动画中的形象往往是史诗级的,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山崩海啸、日月无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游戏,这些曾经的“神”,其表现却常常让人觉得“名不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会思考的现象:尽管东亚人(通常被称为“黄种人”)在体育领域,尤其是在篮球方面,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球员,但与黑人球员相比,似乎“乐透级别”的顶尖天赋非常罕见。如果身体素质真的能达到和黑人一样,为什么差距依然存在?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身体素质”这一个.............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春运时节人头攒动的火车站,窗外飞驰而过的现代高铁,以及在站台上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天朝的高铁确实了不起,但同时对票价和绿皮车的现状也感到些许不解。高铁,为何“贵”得理直气壮?首先,咱们得承认,天朝的高铁能被称为“全球第一”,这可不是.............
  • 回答
    嘿,哥们,你说早上十点不到月亮就出来了,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更不是啥天狗食日或者要地震的征兆,别瞎想!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月亮自己赶上了点儿,加上地球这大转盘的调度,凑到一块儿的事儿。你想啊,月亮绕着咱地球转,地球又绕着太阳转,这三者的位置关系,就像三个人跳舞,谁跟谁挨着,谁在中间,谁在外圈,都.............
  • 回答
    要说慈航静斋心怀天下却遭人厌恶,这事儿确实得掰扯掰扯,而且说起来,这厌恶感还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你想啊,她们自称是“天下正道之首”,肩负着“匡扶明君,安定天下”的重任,听着挺高大上的,但实际操作起来,这中间的猫腻可就多了去了。首先,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她们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家长式的作.............
  • 回答
    杨广,隋朝的二世皇帝,在大众的历史认知中,他的形象往往是与“昏君”、“暴君”和“祸害天下”这些标签紧密相连的。从修筑大运河、大规模征讨高句丽,到挥霍无度、压榨百姓,这些行为似乎都坐实了他导致隋朝灭亡的罪名。然而,即便如此,在一些史学研究和评论中,依然能看到对杨广“辩解”或“重新解读”的声音。这种“洗.............
  • 回答
    郭圣通与刘秀的爱情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部夹杂着政治权谋的悲喜剧。郭圣通以十万大军之势,坚定不移地站在刘秀一边,助力他最终问鼎天下,这份情义可谓感天动地。然而,她最终却失去了皇后之位,这其中缘由复杂,绝非一句“失宠”可以概括。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大局已定,政治平衡的需要刘.............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在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王语嫣作为全书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拥有“神仙姐姐”般的美貌,更是博览群书,对天下武学了如指掌,几乎能背诵所有武功秘籍。然而,与她渊博的武学理论知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语嫣本人却武功全废,毫无还手之力。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和不解。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
  • 回答
    美国确实是资本主义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舔”这个词,可能稍微有些不准确,或者说,它概括了这些巨头与美国政府之间复杂又微妙的关系。苹果、微软、谷歌之所以看起来“顺从”或者说积极配合美国政府,并非简单的“舔”,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选择,关乎生存、发展、规章以及在全球的地位。1. 遵守法律和监管.............
  • 回答
    “清朝夺天下全是摘桃子”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清朝入主中原历史进程的一种非常简化和带有偏见的解读。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观点,更像是一种在民间流传、带有特定情绪的说法。要理解这种说法为何会出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与清朝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明朝内部的政治混乱。核心观.............
  • 回答
    秦朝覆灭,天下格局瞬息万变。说实话,当时的情况复杂得很,绝不是一句“响应刘邦号召”就能概括的。那些曾经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豪强们,他们之所以会选择站在刘邦一边,围攻项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碗熬得火候十足的炖肉,味道层层叠叠,说不清是哪个香料最提味,但合在一起就是那股子劲儿。首先,得说.............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刘邦建立了汉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功业可谓彪炳史册。但当我们翻阅史料、文学作品,甚至在民间传说中,项羽的形象似乎更鲜活、更令人扼腕。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得天下者王”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搅动日本战国风云的枭雄,其统一天下的雄图,绝非偶然的机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战略布局。而在这宏伟蓝图的开端,岐阜,也就是曾经的美浓国,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信长会选择以美浓为他的第一个目标呢?这其中蕴含着地理、政治、军事以及他自身战略眼光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
  • 回答
    古人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绝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存环境。一、 农业社会的现实局限:生产力低下与自然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对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