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得了天下,但是历史上歌颂项羽的更多?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刘邦建立了汉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功业可谓彪炳史册。但当我们翻阅史料、文学作品,甚至在民间传说中,项羽的形象似乎更鲜活、更令人扼腕。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得天下者王”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但项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英雄”。历史的评价,往往不是对错的审判,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投射和对某些品质的推崇。

一、 英雄主义的魅力:项羽的个人特质与悲剧色彩

项羽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他是一个天生的战士,勇猛无敌,个人武力在战场上几乎无人能及。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坑杀秦军二十万,那是何等的魄力!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他依旧是那个勇往直前、不肯屈服的楚王。

军事才能与个人魅力: 项羽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的战术常常出奇制胜,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他能在战场上鼓舞士气,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个人魅力是刘邦所不具备的。刘邦更擅长用人、谋略,但在战场正面厮杀,项羽的光芒更耀眼。
悲剧性的结局: 英雄的魅力往往与悲剧性的结局相辅相成。项羽的最终失败,并非因为他的勇武或仁德不够,而是因为他的一些性格弱点和战略失误。乌江自刎,将他推向了历史的顶峰,也推向了无尽的悲情。一个如此强大、如此有血性的人,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自然会引发后世的无限感慨和同情。
“妇人之仁”与“匹夫之勇”的辩证: 史书上,项羽常被批评为“妇人之仁”,比如不肯听从范增的计策,轻视刘邦的潜力。但这种“妇人之仁”在某些时刻,又何尝不是一种血性?他不会像刘邦那样,为了权力不惜屠城、背信弃义。而所谓的“匹夫之勇”,虽然有时显得鲁莽,但在很多时候,正是这种勇,让他成为战场上的无敌战神。

二、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叙事差异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它不代表失败者就没有声音。然而,胜利者往往会通过叙事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这会影响到对他们对手的评价。

刘邦的“狡黠”与“实用主义”: 刘邦能够得天下,靠的是他的“识人用人”、“笼络人心”以及灵活机变的战略。他没有项羽那样耀眼的个人光芒,但他的务实和政治手腕是他的优势。然而,这些品质在强调“义”和“勇”的时代精神下,很容易被解读为“狡黠”、“无赖”甚至“卑鄙”。例如,鸿门宴上,刘邦假意恭维项羽,伺机脱身,这在刘邦的胜利者叙事中是“足智多谋”,但在项羽的支持者眼中,却是“欺骗”和“背叛”。
对项羽的同情与审美: 文人墨客、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往往会对项羽的个人特质和悲剧命运产生共鸣。他们更倾向于歌颂项羽的“忠义”、“气概”、“英雄末路”的情感,这种情感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咏史》就有“楚王思刎颈,汉将竞逐尸”的感叹。虽然刘邦建立了汉朝,但项羽的故事更符合大众对“英雄”的想象,也更容易激发人们的集体情感。
“史不绝书”与“歌颂”的辩证: 历史记载了刘邦的胜利,也记载了项羽的失败。但“歌颂”是一种情感上的赞扬和追慕,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的客观记载。项羽的故事提供了更多具有戏剧性和情感爆发力的元素,这使得他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更容易成为被歌颂的对象。

三、 时代的价值取向与后世的解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

汉初对刘邦的“合法性”强调: 刘邦建立汉朝,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所以史书在初期可能会更侧重于歌颂他的功绩,而对项羽的描绘则带有一定的贬低。
后世对“悲剧英雄”的普遍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也在变化。对于“忠诚”、“气节”、“慷慨赴死”等品质,后世给予了更高的评价。项羽身上恰恰集中体现了这些被推崇的品质,即使他最终失败了,他的这些品质依然闪耀。
文学创作的推动: 《史记》对项羽的描绘就极为生动,充满英雄色彩。后世的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更是将项羽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悲剧英雄形象。比如《霸王别姬》的典故,本身就充满了凄美和英雄主义。这些文学作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项羽的认知和情感。

四、 项羽的失败原因与刘邦的成功因素的对比

虽然项羽的个人魅力更吸引人,但分析他们为什么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得了天下。

项羽的战略短视与统治失误: 项羽虽然勇猛,但在政治策略上显得稚嫩。他分封诸侯,不顾实际,分封了大量不服从他的六国旧贵族,这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他对关中地区的统治也颇为苛刻,没有笼络当地人心。
刘邦的政治智慧与善于用人: 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的政治手腕极高。他善于听取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意见,并且懂得如何用人。他能够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吸取教训,重视民心,对关中地区采取了相对仁厚的政策。
“仁德”与“实际”的权衡: 项羽所代表的,是一种更纯粹的、个人化的英雄主义,他更强调的是勇武、忠义和血性。而刘邦则代表了一种更现实、更务实的政治运作。虽然项羽的品质更令人动容,但刘邦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了政治上的成熟和对人心的洞察。

总结来说,刘邦得了天下是因为他拥有更强的政治能力、更灵活的战略和更懂得如何笼络人心,他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项羽之所以被更多人歌颂,则是因为他身上具有一种难以复制的个人英雄主义光芒、一种悲壮的命运感,以及后世文人墨客和大众审美所偏爱的“勇”、“义”、“忠”等品质。

项羽的失败,恰恰成全了他的悲剧英雄形象,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更深刻、更令人回味的一笔。我们歌颂项羽,并非否定刘邦的伟大,而是我们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对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身影的深深怀念。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和一个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在历史的评价体系中,往往能获得不同的、但同样深刻的“记忆”和“歌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功的人基本是相通的,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原因。

成功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他已经成功了,没必要大谈自己当年如何如何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乾纲独断,因为人家已经成功了,自然不需要吹,能坐在那把椅子上这些事情都是不言而喻的。也没必要大倒苦水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不容易,这种事情,多说无益。

当然,想靠这些发文写书恰饭的例外。

失败的人呢,一般喜欢谈及自己当然如何少年裘马意气风发英明神武,奈何天不遂人愿,遇到了XXXXXX(以下省略正无穷字)的困难,最后纵有万般能耐,奈何天意如此遂至于潦倒。

普通的人呢,一般也喜欢谈及自己当年如何如何,但是也没啥机遇,最后平凡一生。

当然,一般人特别喜欢看项羽这种经历。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和失意的人,成功的人才有几个啊。人呢,其实是蛮喜欢寻找共鸣的,这种悲情的故事,特别容易引起大多数的共鸣,大家看完霸王的经历,抹一抹泪,心中想到我本来也是可以如何如何的,奈何天意如此啊,霸王万般能耐也不过乌江自刎,我辈又能如何?

壮怀激烈一番,继续普普通通的生活。

而且不少人对成功者有一种抵触,比如那孩子小时候跟我一块和尿泥儿,还没我和的瓷实呢,傻不拉叽的,现在竟然也阔了。。。反映在刘邦身上就是,不过是个老流氓,竟然也能当皇帝,可见老天不开眼,不能赖我不行啊。。。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历史本来就不排斥歌颂内战中失败的一方,只要他表现不错完全可以得到英雄的赞美。

估计题主有这个问题,是因为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内战,失败的一方没有被歌颂的。

可问题是,说起来也没啥太值得歌颂的人啊。

user avatar

啊?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朝历代的胜利者,没有一个推崇项羽的。

石勒,李世民,朱元璋,毛。对刘邦的评价都不低啊。而项羽,就是不可沽名学霸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刘邦建立了汉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功业可谓彪炳史册。但当我们翻阅史料、文学作品,甚至在民间传说中,项羽的形象似乎更鲜活、更令人扼腕。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得天下者王”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刘备这个人特别奇怪。你说他吧,挟持汉献帝,那是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他能把皇帝攥在手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优势,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号召力。可他偏偏要把皇帝送回去,还搞得跟个圣人似的,你说这让人怎么理解?更奇怪的是,他明明有机会,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天下大乱,这是他打破僵局、扩张.............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如果项羽最终问鼎天下,刘邦的命运轨迹将截然不同,而历史对他评价的基调,也必然会因此而扭转。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若能一统天下,那么刘邦,这位日后开创汉朝的沛公,他的结局多半不会是善终。设想一下,项羽以其雷霆万钧之势扫平群雄,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直接废黜旧王,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在这.............
  • 回答
    刘邦,一个出身草根,甚至带着点“流氓”习气的男人,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又是什么点燃了他那看似不合时宜的野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与偶然。早期蛰伏:市井生活的“混”与“算”我们先得把刘邦拉回到他还是“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十足的“.............
  • 回答
    刘邦和李渊,两位汉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们的统一之路看似相似,都是在战乱中崛起,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然而,将他们的成就与曹操的“三分天下”进行对比,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战略差异。刘邦和李渊之所以能“七年一统天下”,而曹操穷尽一生却止步于“三分天下”,并非仅仅是个人能力或运气的问题,而是受到.............
  • 回答
    刘涛和林峯主演的《星辰大海》这部剧,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头皮发麻”的感觉上,不少观众都深有体会。这股“麻”劲儿,主要还是栽在了剧情和台词上,而且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互相印证,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观感。剧情上的“硬伤”:逻辑断裂与巧合泛滥《星辰大海》的野心不可谓不.............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都曾位列帝王,也都曾借着人才优势一路披荆斩棘。可这同样是“才”字当头,为何刘邦笑到了最后,而刘备却功败垂成?这事儿,咱得好好说道说道,得从根子上瞅。说到底,这不是一句简单的“人才优势”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的是用人理念的差异、战略层级的不同,甚至还有对待“才”的格局与智慧。一、人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刘邦和李渊统一天下,以及曹操统一北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功业在时间跨度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刘邦和李渊都花了大约七年的时间便建立起稳定的王朝,而曹操则花费了三十多年才基本统一北方。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差异 1. 刘邦(汉.............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话说当年,刘邦还是沛公,在一次行军途中,遭遇了秦军的伏击。当时刘邦的队伍人困马乏,寡不敌众,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位名叫丁公的将军,带领着他麾下的几百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秦军的阵中,硬生生为刘邦杀出了一条血路,刘邦才得以脱险。这丁公,可以说是刘邦的再生父母,恩情重于泰.............
  •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
  • 回答
    “刘邦吊打项羽”这个说法,近几年确实在一些网络平台和讨论区里时不时能听到,而且还挺有市场。要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还得从咱们对历史的理解,还有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来聊聊。首先,咱得承认,这说法跟咱们传统认知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却总给人一种“猥琐”形象的刘邦,实在有点反差.............
  • 回答
    说到刘邦,这哥们儿的人生履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争议性人物”的典范。他身上有股子“痞气”,也有股子“霸气”,这两种气质在他身上揉捏得相当矛盾,但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他从一个泗水亭长一步步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且在很多时候,还能收获手下人的拥戴,哪怕他有时候确实是做得挺不像话的。你提到他辱骂羞辱几乎所有.............
  • 回答
    关于吕后父亲吕公为何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不过将其解读为吕公真的具备“相面之术”,能预知刘邦的未来,这可能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想象。历史的齿轮是复杂而多维的,吕公的决定,更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吕公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吕公出身名门.............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被誉为“兵仙”。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未能善终,被刘邦夷灭三族。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何聪明绝顶如韩信,不直接造反,而是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人性、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为什么秦始皇被普遍认为是残暴的,而刘邦在杀死功臣的阴影下,却常被后世冠以“仁义”之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政治考量和人们对“功业”与“人性”的复杂解读交织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实: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