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觉着丁公的故事有些扯……
首先,丁公这个名字就莫名其妙,虽然也有丁固的说法,但看起来像通假字……还是公可靠,因为古人名字失载的时候常常用公代替……由此可知,丁公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了……可问题是,这个丁公怎么说也是季布的亲戚啊,季布是汉初重臣,丁公没全尸留全名还是可以的吧……究其原因也无非两种,第一,丁公太重要了,被灭了族,去了名,有意模糊了历史,这是古人用过的损招,第二,是丁公太不重要了,一不留神,已经没人记得了……
其次,他的故事太戏剧了……历史不是演戏,一点点不符合现实的细节都会导致整个故事土崩瓦解……就拿丁公来说,刘邦抱头鼠窜,丁公追上来短兵相接,刘邦喊了句:“两个好汉不要打架!”丁公就走了……为什么?WHY?没道理啊……就算你丁公爱刘邦,不怕项羽杀了你么?就算那时候大家都是浪漫主义的君子,这个情景的发生也不合常识……兵荒马乱,刘邦怎么就找到了丁公,丁公怎么就正好听见刘邦喊话?再退一步,就是听见了,也认出来了,那两人距离一定不远,怎么就敢聊大天,万一他刘邦扮猪吃老虎捅你怎么办?就算你俩都是谦谦君子,下边的士兵都杀红了眼,抓到汉王多大的功劳,能给你聊天时间么?想想项羽后来都被砍碎了啊,那才是战场的真实……所以,这事根本就不是真的……
但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们又憋着坏骗千年后的子孙,既然史书有记载,那八成还是发生过的,只是经过不是那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呢?那谁知道啊,只能瞎猜,合逻辑就有可能是真的,如果瞎猜比史料更合逻辑,那就有一定的价值……
我们从实际出发,战争进行时,什么情况下敌对双方能聊天?对峙的时候,但只有势均力敌才会对峙。
第一种可能,丁公追上了刘邦,但人数不多,实力并不占优,甚至被压制了,刘邦害怕耗费宝贵的逃跑时间,就找他谈判,说咱俩好汉别打了,我放你走,你别追……丁公妥协,就先撤了……真是如此的话,刘邦后来杀丁公也就说的通了。还是猜测,丁公为了保命提到了这件事,但表述不当,让人觉着是他放了刘邦,应该得到报答。刘邦不是善茬,他觉着是自己放了丁公,你他喵敢反咬一口你刘爷爷,对一个军人来说,你当时就是死也该拖住敌人,妥协逃跑,就是不忠,还拿这事勒索我,不杀你杀谁……在这种猜测下,丁公确实是个不怎么重要的人,而且实力一般,连刘邦都打不过,算不得有价值的人材,杀了就杀了……
第二种可能,心照不宣,丁公就是个吃里扒外的货。猜测,当时的情况也许更类似后来的白马之围,丁公围住了,但没有必胜的把握,刘邦趁机贿赂了他,他就撤了一点,让刘邦跑了……后来白马之围的真相都被严密封锁,可见刘邦觉着这类事太不光彩,你丁公不提还则罢了,你不但提了还要官,必须杀人灭口,连族也灭了,抹掉你的存在,谁都不准再提这个人……等后人编史书的时候,便只剩下零星的传说了,也只能东拼西凑,编了一段,其实常看史书的应该觉着耳熟,春秋战国时,将领战斗间歇甚至逃跑时也爱和对方讲道理,显得从容大气,刘邦很多事迹都是一个事实结合类似的先贤事迹作为粉饰……从这点看,事关刘邦的面子和皇帝的尊严,丁公还算是比较重要的人物,不过跟项伯比价值就低多了,项伯虽然吃里扒外,但是一种政治交易,丁公这个就是临阵两面派,必须严厉打击……
当然了,也不排除丁公是个真正的隐藏很深的间谍,刘邦纯就是为了杀人灭口,但这就有点阴谋论,涉及历史发明的范畴了……
总之,丁公的故事本身漏洞很大,刘邦杀他的理由也站不住脚,单纯认为是刘邦性格使然又未免简单化,深究起来也没有多少社会人性的深层原因。丁公之死的基本事实可能是真的,结局有一定的偶然性……史书之所以拿出来写了一段,可能也是借题发挥,提倡一种忠诚观,以此教育广大的人民群众……顺便一提,如果和项伯季布的故事综合起来看的话,倒是有点类似春秋战国某诸侯的故事,两个耍类似杂技的人先后给诸侯表演,一个被赏一个被抓……当然,原文里也是有一段大道理的……但我觉着,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帝王观念:天威难测,不要揣摩天子的心思,不要妄图和天子做交易,臣子只要俯首帖耳,战战兢兢地唯命是从就可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