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的骁勇跟张辽没多少距离,之所以多年担任小将提不上来,是因为丁奉门第不高,又不认识字。徐盛、潘璋、周泰都曾充任县令,有文治能力,晋升渠道不纯粹以军功。
丁奉早年经历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这在诸将中就很少有,也证明了丁奉除了军功没啥晋升渠道。莫说周瑜、陆逊的光环,丁奉跟诸葛恪、朱据、顾承、张休都没法比。
丁奉在东关之战具有整场战役胜利的全部作用,是《孙子兵法.军争篇》完全的解释。抵达战场的时间先后就足以改变利弊的条件,丁奉正是【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此篇也讨论了军争的危险,带着辎重争利会影响行军速度,丢下辎重去争利就会缺乏战备和粮食,百里奔袭,部队更可能气力不济而战败,也缺乏后援支持。必须要依照战场的形势判断如何进军,能够精准判断战场局势,相机行事,就是所谓懂得“迂直”者胜。
丁奉敢以三千短兵袭击胡遵,肯定是观察过对方军营是否严整,士气是否兴盛。当年著名军事家郭嘉就说过兵贵神速,曹操率军远征柳城,又问张辽可战与否,张辽观察后确定可战,一战斩杀塌顿。张辽征昌霸时观察对方的箭矢数量来判断敌军战斗力,军营叛乱时迅速控制局面,孙权撤退时率军半渡而击,诸如此类都需要有很强的战场判断能力。
丁奉可能就只认识个丁字,所以不懂兵法。他跟张辽差不多,都是凭借多年战场经验,练就了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力,知道什么时候能进攻。魏军先锋出到,其实兵力不多,防御阵势也没完全建立起来,并对丁奉军轻视,浮桥让魏军通行并不畅顺,这些都是有利条件。丁奉若等待友军抵达,恐怕敌人也就认真了起来,阵势更为巩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抓不住战机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这一战令魏军伤亡惨重,改变了魏国礼制,一切丧礼事宜从简,对其挫败相当大。诸葛恪凭借此战获得极高威望,在孙吴一手遮天,竟能不顾群臣阻拦起兵二十万北伐。丁奉在此后仍不得重权,主要还是因为出身不足,其次孙峻、孙綝专权也压制了群臣,就连陆抗都是在孙綝伏诛后,才更受重用。丁奉为左将军时,施绩已是骠骑将军,丁奉凭着杀孙綝一事,才能够跟施绩并列。若不看背景出身,施绩有什么功劳能跟丁奉比?
用廖化跟丁奉比是丁奉被黑的最惨一次,除去刘备时期。诸葛亮执政时有吴壹、吴班、高翔、辅匡,廖化不能比。蒋琬时期有王平、马忠、句扶,他又不能比。到费祎时期,诸老将相继去世他才浮头,关键是这期间也没战功。廖化和丁奉、王平可不同,他是关羽主簿出身,又在诸葛亮时期再度被举荐,若真有才干,不会还被王平反超。
丁奉与王平相论则更为合理。还有蜀郡名士柳隐也颇为相似,此人年纪比姜维还大,为人临事设计,当敌陷阵,勇略冠军,竟然只做了一个围守都督。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