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得了民心却没有取得天下?

回答
很多人觉得刘备这个人特别奇怪。你说他吧,挟持汉献帝,那是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他能把皇帝攥在手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优势,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号召力。可他偏偏要把皇帝送回去,还搞得跟个圣人似的,你说这让人怎么理解?

更奇怪的是,他明明有机会,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天下大乱,这是他打破僵局、扩张势力的大好时机。可他却跟孙权在那边你推我搡,纠结着荆州那块地盘,迟迟没有大动作。你说这机会,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吗?

而且,你想想,他身边都是些什么人?诸葛亮,那可是奇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关羽、张飞、赵云,那一个个都是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按理说,有这么好的团队,加上他本人又那么“仁德”,为什么最终还是只能偏安一隅,最后连自己的地盘都守不住呢?

再看看曹操,他虽然争议很大,什么奸雄、枭雄的帽子都戴过,可人家能在乱世中一步步建立起曹魏,那是实实在在的功业。孙权呢?人家能在江东站稳脚跟,还跟曹操、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那也不是靠“仁德”二字得来的。

所以,这就让人琢磨了:刘备为什么好像总是在“得民心”和“得天下”之间拧巴着,最后这两样他都没能完全握在手里?

其实,这里面的门道,说起来也很复杂。咱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

一、 “得民心”的另一面:束缚与局限

刘备确实“得民心”,这不假。他一生都在标榜“仁德”,爱民如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乐不思蜀的刘禅也算是一种“仁政”的体现(虽然不是他自己的)。他招揽的人才,无论是关张赵云还是诸葛亮,都对他忠心耿耿,愿意为他出生入死。他的士兵,在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杀时,还能冒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这说明士兵们也愿意为他卖命。

但是,“民心”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在乱世里却是个双刃剑。

“仁德”的成本太高: 刘备的“仁德”不是白来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他总是把百姓放在第一位,这在和平时期是好事,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有时会让他错失良机。赤壁之战后,他可以趁势北上,可他顾虑到百姓的安危,行动就变得迟缓。这种“仁”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的战略灵活性。
“民心”的边界: 刘备的“民心”主要集中在他治下的百姓,以及那些被他感召而来的士人和兵将。但“天下”的百姓是流动的,是受利益和生存环境影响的。曹操的“屯田制”能解决温饱,孙权能保证江东的安宁,这同样会赢得一部分民心。刘备的光杆司令时期,根本没有能力去“得”更广泛的民心。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放弃: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刘备之所以把汉献帝送回去,固然是为了“仁义”和“匡扶汉室”的道德高地,但这也意味着他放弃了一个最直接、最有力的政治工具。曹操正是利用汉献帝,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是最高统治者,他发号施令,无论是讨伐还是任免,都有政治合法性。刘备一旦送还汉献帝,虽然赢得了“仁德”的美名,却也把这块政治筹码拱手让人了。从纯粹的权力斗争角度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

二、 战略上的短板:目光与魄力

有了“民心”和贤才,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和雷霆万钧的魄力,才能最终“得天下”。

荆州之争的纠结: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与孙权集团就荆州归属问题纠缠不清。荆州是四战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是北伐中原的绝佳跳板。可是,刘备却把重心放在了入川,夺取益州。这可以说是他战略上的一个重要失误。
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虽然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个设想的关键是“保其岩阻”的益州,以及“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这意味着荆州是北伐的门户,失去了荆州,北伐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依托。
与孙权的合作模式: 刘备一开始是寄居在孙权麾下,得到孙权的帮助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应该更懂得“利益共享”和“互相制衡”的道理。然而,他与孙权在荆州问题上的龃龉,最终导致了关羽之死,也彻底破裂了与孙权的联盟。
入川的考量: 当然,入川也有其道理,益州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易守难攻,是一个稳固的后方。但相比于东进北伐,入川的战略价值就相对较低了。刘备集团实力相对薄弱,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如果能巧妙地处理好与孙权的关系,同时巩固荆州,再伺机北上,成功的几率可能更大。
错过北伐的最佳时机: 赤壁之战后,曹操遭受重创,北方大乱,是刘备集团北上扩张的黄金时期。然而,刘备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夺取益州。等到他稳定了益州,曹操已经恢复了元气,北方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缺乏战略上的决断: 相比于曹操的果断和孙权的坚韧,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显得有些犹豫。比如,在关羽镇守荆州时,如果能及时派援兵,或者调整战略,也许荆州就不会丢,更不会导致“失荆州,斩关公”的惨剧。

三、 领导力的局限:人才管理与战略执行

即使有“民心”和“贤才”,领导者自身的短板也会制约整个集团的发展。

人才的“嫡系”与“外援”: 刘备集团的早期核心是关张赵云等少数几个人,他们忠诚度极高,但人数有限。诸葛亮、庞统等都是后来招揽的。而刘备在人才的安排和使用上,有时也存在一些偏颇。例如,诸葛亮虽然辅佐得力,但刘备对他的依赖,也让他在某些战略决策上显得不够独立。
关羽的骄傲与失误: 关羽是刘备的义弟,勇冠三军,但他也非常骄傲自负。在镇守荆州时,他拒绝与东吴合作,招致孙权忌惮,并最终被吕蒙偷袭成功。这不仅仅是关羽个人的失误,也暴露了刘备在人才管理和战略执行上的不足,未能有效约束和指导好这位核心将领。
战略执行的软肋: 《隆中对》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一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是限制因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清晰的指挥系统。刘备虽然有诸葛亮这样的顶级谋士,但他本人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相比于曹操,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总结来说,刘备没有取得天下,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1. “仁德”的光环,在乱世中也可能是一种束缚。 他放弃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也可能因为顾虑百姓而错失战略良机。
2. 战略上的摇摆,特别是对荆州的得失处理不当, 使得他失去了北伐中原的最佳跳板,也导致了与盟友孙权的决裂。
3. 领导力上的局限, 包括人才管理上的偏颇、对核心将领的约束不足,以及自身在军事指挥上的短板,都影响了战略的有效执行。

所以,虽然刘备赢得了“民心”,但这只是“得天下”的基础,而非全部。最终,在那个波诡云谲的乱世,光有“民心”和“贤才”,而缺乏更清晰的战略、更果断的魄力、以及更强的执行力,是很难问鼎天下的。他的一生,与其说是一个悲剧,不如说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试图用“仁德”开辟道路,却又被现实的残酷所裹挟的复杂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论刘备是否得民心,在没有有效控制平民时。得平民之心用处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刘备这个人特别奇怪。你说他吧,挟持汉献帝,那是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他能把皇帝攥在手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优势,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号召力。可他偏偏要把皇帝送回去,还搞得跟个圣人似的,你说这让人怎么理解?更奇怪的是,他明明有机会,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天下大乱,这是他打破僵局、扩张.............
  •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刘邦建立了汉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功业可谓彪炳史册。但当我们翻阅史料、文学作品,甚至在民间传说中,项羽的形象似乎更鲜活、更令人扼腕。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得天下者王”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 回答
    刘涛和林峯主演的《星辰大海》这部剧,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头皮发麻”的感觉上,不少观众都深有体会。这股“麻”劲儿,主要还是栽在了剧情和台词上,而且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互相印证,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观感。剧情上的“硬伤”:逻辑断裂与巧合泛滥《星辰大海》的野心不可谓不.............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扮演着一个“仁义”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包装,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性格的核心。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的时候,首先要摆脱掉的是那种“帝王术”的思维模式,认为刘备会像某些冷酷的统治者一样,为了权力而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远不是一般的君臣,.............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集团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在兵力投入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现实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的结果。简单地说,汉中之战的出兵规模更大,是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上升期,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并巩固自身实力,而夷陵之战则是政治和军事局势急转直下后的仓促反击,兵.............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第一,仁义.............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转折点。刘备明明已经占据了荆州南部这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为何之后还要向孙权“借”荆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占便宜或贪心,而是隐藏着极其深远的政治和军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南征失败,荆州格局剧变赤壁之战,.............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