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携民渡江,为什么曹兵追上来了,刘备却放弃百姓与十余骑而逃?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

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号,将大批荆州百姓带上了船,准备南下江夏。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既是仁德的表现,也暗藏着收揽人心的政治考量。刘备身边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能人,他觉得跟着自己,总比落在曹操手里强。

可曹操这人,生性多疑,而且又雄才大略,他怎么可能轻易放过刘备?刚拿下荆州,他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居然还能带着这么多人跑,这在他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而且,刘备的队伍虽然有百姓,但也夹杂着他的残兵败将,这股力量虽然不大,但却是曹操眼中钉、肉中刺,必须除掉。

所以,曹操立刻调集了五千精锐骑兵,由他最信赖的将领之一,张辽,率领,全力追击。这支骑兵可不是一般的兵,那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汉,装备精良,马匹强壮,速度惊人。他们奉命死追刘备,就是要将他彻底歼灭。

当时刘备带着老弱病残,还有许多拖家带口的百姓,船只笨重,速度自然慢。而曹操的追兵,都是骑兵,而且是精锐骑兵,他们日夜兼程,目标明确,很快就追到了江边。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备这边的情况也十分危急。兵力不足,如何抵挡曹操的精锐?要保护百姓,就得有足够的力量断后,可刘备哪有那个实力?眼看着曹操的骑兵越来越近,战鼓声、喊杀声在江边回荡,那种压迫感是足以让人窒息的。

这时候,就得说张飞了。张飞虽然勇猛,但在这等规模的追击战中,他一个人加上关羽,要挡住曹操的五千骑兵,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他们再厉害,也架不住人多啊!

更关键的是,刘备作为一个领导者,他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保护这几千百姓,他还要考虑更长远的未来。如果他自己都被曹操抓住,那这些百姓,包括他手下的大将,都会落得更惨的下场。他的仁德,不是不顾一切的送死,而是要在乱世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所以,当曹军兵临城下,江边一片混乱的时候,刘备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他必须为自己的将来,为他所代表的“汉室正统”,留下一线生机。他不能和这几千百姓一起葬送在这里。

他环顾四周,看着那些因为跟随他而身陷险境的百姓,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他必须做出选择。他留下赵云,一个忠勇且能力出众的将领,去保护那些实在无法带走的百姓,希望赵云能在这混乱中寻机救出一些人,或者至少能为百姓争取一些时间。

而他自己,则带着关羽、张飞,还有 handful(一小撮)的亲信骑兵,大约十余人,沿着江边,选择了另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线,快速突围。他们这么做,并不是“放弃”百姓,而是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为了保留核心力量,为将来重整旗鼓,夺回失地的希望。

这是一种无奈的战略性撤退,也是在生命危急关头,作为领导者必须做出的牺牲和选择。他相信,只要他还在,就有机会卷土重来,就有可能为这些百姓,甚至整个天下带来改变。

后来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刘备虽然暂时抛下了大部分百姓,但他也成功地逃到了江夏,与孙权取得了联系,并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最终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而赵云,也在那个混乱的战场上,展现了他的忠诚与勇武,虽然也无法完全保护所有百姓,但他也尽力了。

所以,说刘备“放弃百姓”,其实是对当时那种绝境的一种简单化解读。在那个乱世,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而刘备的选择,是在生存和仁德之间,一个极其艰难但又不得不做出的权衡。他带走了最精锐的将领和最核心的力量,是为了更大的图存和未来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你们从来都是对好人道德绑架,对恶人无限宽容。

user avatar

有的键盘侠,就是喜欢对好人必须无限道德拔高,做不到就是你伪君子;对坏人没什么要求,反正真小人才是可爱的奸雄。


刘备带着一群毫无组织、扶老携幼的老百姓,一直打到自己身边只有几十骑,打到老婆孩子都走散,打到俩闺女都成了对方战利品、儿子都靠赵云勉强捞回来,还要觉得质疑你不是还有几十骑吗?为什么不拿最后这点鸡蛋再去碰碰曹老板的石头?这时候跑了说明你忘记初心,或者初心压根就是伪君子?


我觉得更多得看看,在古代那种条件下,老百姓但凡能在故土活下去,谁愿意拖家带口生死未卜去没有目标的逃命?还是十万之众都这么逃?到底是刘备太仁义了?还是徐州城下断流的泗水告诉荆州百姓:你们以为汉水就不会断流了吗?

user avatar

不然题主你想怎么着?让曹纯握住刘备的手说:使君,在我的追杀下,如今百姓零落四散,各自逃命去了,实在不好抓捕。我给你三天时间,你再去聚拢十几万百姓,然后你抵抗到底,战死沙场,好不好?

搁这玩老鹰抓小鸡呢?

把老百姓当傻子吗?不带脑子逃难的?眼见刘备死到临头了,还有人会紧紧抱着刘备的大腿不撒手?人早一窝蜂散了。

再说十几万百姓但凡有一个没有逃掉,我刘备就认死理赖在这死活不走了是吗?

拍亮剑啊?狭路相逢勇者胜?十余骑听令骑兵连冲锋?

荆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刀都架脖子上了,还要刘备怎么样?学曾国藩自杀?曹粉都不准对手留着命以雪今日之耻的吗?这么严格吗?

所以说啊,咱们就爱用道德绑架那些尚存良知者。就因为人家道德高尚,你就要让人家去死?日本人都没有你凶残。换了屠城的曹老板:我tm还管你们死活?还tm携民渡江?谁爱携谁携,我先撤了。

user avatar

刘备携民渡江,为什么曹兵追上了杀刘备的时候顺手草菅了百姓的人命?

高下立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
  • 回答
    关于刘备在荆州“携民渡江”这一事件,历来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作秀,目的是塑造仁德形象,赢得民心;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当时危急形势下,刘备真实出于无奈和策略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刘备的动机。历史背景与事件还原首先,我们得明确“携民渡江”这个说法,.............
  • 回答
    关于刘备在长坂坡“携民渡江”这件事,究竟是真心的“携民”,还是为了自身战略需要的“骗民”,历来争议颇多。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乱世,细细品味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所面临的抉择。历史背景:风雨飘摇中的汉室残余汉末三国,群雄逐鹿。曹操统一北方,势力如日中天,而南方的刘备集团.............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领袖,两人所处的时代、身份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可能看到更深刻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刘备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放到现代社会,他会不会吸引女生,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变了许多。首先,咱们得看看刘备身上那些在现代社会依旧会闪光的特质。1. 仁义之名与责任感: 刘备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仁义”。他心怀天下,以百姓为重,即便身处乱世,也尽量避免战.............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