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要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就托孤诸葛亮?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了,身体自然也跟着不如前。更关键的是,他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夷陵之战,那是刘备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让他心痛的一战。为了替关羽报仇,他几乎是倾尽了蜀汉的国力,御驾亲征。结果呢?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他的主力部队,包括不少跟随他多年的老将,都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刘备本人也身受重伤,狼狈逃到永安(也就是白帝城)。

你想想,这个时候的刘备是什么状态?身心俱疲,士气低落,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他从战场上拼死逃生,就已经是万幸,再让他长途跋涉,颠簸回成都,这简直是拿他的命在开玩笑。

再说了,回成都这事儿,也不是说想回就能立刻回的。夷陵之战失败,整个蜀汉都人心惶惶。成都那边,肯定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比如安抚军心、稳定政局,还有如何应对东吴的追击。刘备这个时候如果强行回成都,万一在路上再出点什么岔子,那蜀汉可就真的要完蛋了。

而白帝城,当时是蜀汉在长江边的重要军事据点。刘备选择在那里停留,至少有几层意思:

就近指挥,稳固防线: 虽然大败,但白帝城作为军事要塞,还有残余部队在,而且紧邻长江,是东吴的重要威胁区域。刘备留在白帝城,可以方便地指挥残余部队,监视东吴的动向,避免战败的余波蔓延,防止东吴趁机进攻。这是一种“负隅顽抗”的姿态,也是在为蜀汉争取时间。
战略缓冲,为东吴留一线可能: 刘备与东吴虽然因为关羽之死而决裂,但在此之前,他们毕竟是联盟关系。刘备在白帝城,也可能是在给东吴留一个台阶,万一东吴只是为了荆州,而不是真心想灭亡蜀汉,那么在战略要地,双方或许还有谈判和缓和的空间。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在当时那种危急的关头,也不能完全排除。
便于与诸葛亮联系,但并非必须立即回成都: 白帝城虽然远,但并不是与成都完全隔绝。诸葛亮在成都主政,可以迅速调集物资和军队,并且是刘备最信任的托孤人选。刘备知道自己不行了,他需要一个最合适的人来接班,并且能顺利地将权力过渡下去。他选择在白帝城托孤,恰恰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回成都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回成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确保国家的稳定和传承。

为什么不回成都再托孤?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回不了,或者说,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

1. 身体状况不允许: 夷陵之战的败北,对刘备身心的双重打击是毁灭性的。他受的伤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加上年事已高,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承受长途奔波了。他留在白帝城,是出于对自己身体最清晰的认知。与其勉强回到成都,可能在半路上就断了气,那样只会更加剧国家的动荡。
2. 时间紧迫,来不及了: 刘备可能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关心的是蜀汉的未来,是国家不能在他死后四分五裂。他需要立刻找到那个能够接替他、并且能够稳定局势的人。相比于跋涉回成都,在离他最近的地方处理这件最重要的事情,是更明智、更高效的选择。
3. 避免回成都加剧恐慌: 如果刘备带着残兵败将,一路狼狈地回到成都,反而会加剧成都朝野的恐慌情绪。而选择在军事前线(虽然是失败的前线),然后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反而能让消息的传播更有序,也能给诸葛亮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处理善后事宜。

所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并非是随意的决定,而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基于对自身身体状况、国家局势、军事地理以及最信任的臣子(诸葛亮)的深刻考量下,做出的最合乎情理和逻辑的决定。他没有选择回到“帝都”成都,而是选择了在命运的拐点——白帝城,了却他毕生的心愿,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他心中最合适的人。这是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君主的智慧与担当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后悔了。

他在后悔,如果自己当初没有定都成都,而是定都在白帝城这个荆益交界的枢纽上,就可以早点发觉荆州的守将是那么的无能,就可以早点发觉东吴对荆州的野心与阴谋,就可以及时支援保住云长的性命!

自古温柔乡是英雄冢。在经过削平荆南,进图川蜀,攻取汉中一系列大胜后,正如后世进北京的李自成,进南京的洪秀全一样,季汉高层也出现了享乐主义。大将小兵封官赐爵,在西川安宅置产,娶妻纳妾,浑然不觉相邻的荆州早已暗潮汹涌,矛盾尖锐。魏吴双方都对荆州虎视眈眈,在朝荆州大规模增兵。

以至于关羽孤军北伐,长达半年的时间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甚至还让关羽在北伐时搞玉玺,为日后称帝做准备。。。以至于荆州守将竟由糜芳、傅士仁这等无能之辈把守,白衣一举,千里金汤一朝尽丧。诛心点说,西川的季汉高层是否有点“此间乐,不思荆”的念头呢?

详情请看

夷陵兵败后,先主宁可死在永安都不想再回成都,那时的他,心中难道不是因贪恋川蜀繁华,汲汲于王爵虚名,以至于令关羽殒命,荆州覆灭的懊悔、痛恨么?


有些人啊,真就是不带脑子的。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先主在打完汉中后之所以会称王,肯定是觉得自己兵精粮足,完全不虚曹操了,所以才会跟在曹操的魏王后面称汉中王,故意行此挑衅之举,以向天下昭示自己完全有能力抗衡曹操。

而在某些人的嘴里,汉中之战后的先主就兵疲民困,缺衣少粮,甚至到了一兵一卒也无力支援荆州的地步,要知道汉中之战不是夷陵之战,尤其季汉还是战胜方,并没有老兵精兵大规模成建制死亡的情况,粮食可能因为连年征战,会缺,但荆州有现成的粮食,到了吃荆州的粮食即可。几万人大举来荆可能有困难,但由赵云、黄忠等猛将率领一两万精兵乘船沿江而下运往荆州很困难吗?

就算真的困难到连万把人也送不来,那么让几员猛将,带着几十个中层干部来荆州接替糜芳、傅士仁的守城防务总可以吧?要知道夷陵之战时黄权带去投魏的人里,曹丕封了四十多个侯,这些都是优秀的中层干部,早点把他们送来荆州接替防务,孙权吕蒙还能那么轻松袭取荆州吗?你不会觉得那时候季汉困难到连几十个人都送不来了吧?

如果真的困难到这个地步了,那么请问先主为什么还要做称王这种极度拉仇恨的挑衅的举动呢?猥琐发育不香吗?这不等于骂先主是个狂妄自大,自己几斤几两都不清楚就一门心思称王的傻子么?这样先主岂不是成了袁术第二了?

我知道这些人不是真的把先主当成袁术第二,骂他是傻子。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季汉粉,正因如此,所以他们见不得先主有一点失误,哪怕这真是个失误,也要给洗白了。可是失误就是失误,越洗只能越黑,就如同遮掩一个谎言就需要更多的谎言,强行洗不支援荆州的这个失误,只会把先主洗成一个傻子,妄人。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季汉粉应该是知道先主有失误,承认他的失误,但仍然喜欢先主,毕竟先主身上值得喜欢的闪光点更多。这样的喜欢才是真的喜欢,否则你喜欢的那还是先主么,那是你自己YY出来的完美偶像罢了!

user avatar

这是道风水题,心里没底,应付性答一下。

白帝城危城危势,气氛适合托孤,事后反悔的道义成本特别巨大。

成都乃顺风顺水,说悔就悔。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什么是演技?

戏氛判断,即兴发挥,是最高演技。

最近大家都在追剧吧,一场中美合拍的旷世杰剧,

男一号骚不骚啊?骚!

男二号妙不妙啊?妙!

你们每天追剧不掏钱,又哭又喊把肥减,哪儿来的好事?

user avatar

1.战略欺骗。

汉军在猇亭之战中损失惨重,但因为夷陵沿途地形复杂,汉军各部各自为战,向各处山野中逃窜者极多,刘备收聚得其中多少,又有多少人尚有战斗力,对孙权和陆逊来说还存在一定的未知。

刘备在永安待得越稳,各种“白毦兵”、“虎步军”、“无当军”的烟雾弹乱丢,对手心里也就越嘀咕。

2.布置防务。

这个不消说,大败归大败,刘备刘大耳还是当时汉军第一统帅,由他坐镇部署,相信陆逊啃永安不会比陆抗啃罗宪更轻松。

3.战略讹诈。

汉吴战局既定,曹丕一边催逼孙权交出孙登为人质,一边大规模集结兵马——魏国终于要动手了!

早在去年,汉军开至武陵便停止猛攻,是刘备不知夷陵地形险恶?还是舍不得黄权水军?还是不相信荆州内部返正的人士?

都不是,刘备并非孙权、吕蒙可比,他懂得汉吴不可死拼的道理,能用外交借势解决的,就不要用人命。

可惜孙权是舍命不舍财的性子,而曹丕就是不给你刘备利用,而刘备又不信邪,也不肯放弃良好局面,才有了后面的大败。

但是,魏军要动了。

孙权你看着办吧。

4.镇定人心。

这一点 @sunyanbg 讲得非常好,刘备留在永安,天子守国门,对于安定骑墙派,鼓舞国民来说,作用极大。

5.激励残部。

包括武陵蛮在内的拥汉势力,在刘备大军溃败的时候,依旧没放弃抵抗。如同廖化那样无论如何也要回归故国的义士,肯定也是大有人在。

如同傅肜那般坚持血拼到底的,也还能给吴军带来零星麻烦。

刘备就是一面旗帜,必须立在永安,招聚残部。

6.筹备反攻。

是的,你们没看错,大败之余,刘备还是想着反攻回去。

《吴录》: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毕竟曹丕终于出手了,形势又与去年不同,此时汉军虽寡,却为哀兵,刘备亦倍加小心,真要再打,不是没有机会。

然而这一仗终究还是没打成。

我也不知道该不该遗憾。

还有第7点最重要,与标题有关,说明题主和部分答主都不知道,刘备待在白帝城并不是为了托孤。

退至白帝城,是在章武二年(222)八月。

十月,刘备还下诏命诸葛亮在成都修冬、夏二祭祭坛。

至次年四月,才因为突然病重不治而召诸葛亮至永安。

《诸葛亮集》载刘备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也就是说,从战败到死,足足有八个月,刘备虽得病,但依然有统军出征的体力和信念,到了死时的四月才突然吃不消了。

毕竟是被他折腾了一辈子的老躯。

孙权的福气,不服不行。




相关回答:

宣传新专栏:

user avatar

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他回到成都了。

user avatar

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了。蜀中新附,民心不稳、蜀中士族暗流涌动,刘备如果败回成都,蜀中士民就都知道刘备输光了本钱,那么谁还会服刘备?届时州郡皆叛,刘备困守成都,东吴乘机吞并西蜀就是一两年的事了。

刘备以帝王之尊亲自留守白帝,以当时的信息通畅程度来说,蜀中就无法知道刘备到底有没有在夷陵输光本钱,因为刘备在白帝城一则是防备东吴,二则也有可能是在积聚力量准备再夺荆州。那么蜀中士族虽然知道刘备是败了,但是刘备的本钱还有多少?刘备军在夷陵丧失了多少战斗力?如果士族敢反叛刘备有没有能力收拾他们?这都是不确定的,那么他们就不敢拿着自己家族的身家性命在这个蜀国最最虚弱的时候造反。刘备因此不得不坚持在白帝城,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帮助自己一手创立也几乎被自己一手毁灭的季汉基业挨过最最虚弱的这段时间。

君不见刘备去世一百多年后也有个君主叫苻坚,在中原刚刚到手,各种势力新附的情况下在淝水大败,仓皇逃回长安,其后果就是这些新附势力全部造反,就算自己英雄了得还是国破身死的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糜芳在刘备早期艰难时期甘愿跟随,却在刘备事业蒸蒸日上时投降曹操,这种行为确实令人费解。要理解糜芳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个人的性格、家族的利益、政治环境的变迁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动态。一、 糜芳的个人背景与性格特点: 富家子弟的底色: 糜芳出.............
  • 回答
    关于江歌遇害案,陈世峰的行凶目标是否为刘鑫,这是案件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焦点。日本检方和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陈世峰的行凶对象是刘鑫,这一点毋庸置疑,并且是判决结果的重要依据。那么,为什么一些支持刘鑫的人会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案件的复杂性、不同视角的解读以及其中涉及的情感和道.............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韩信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期间选择忠于刘邦,并在之后产生谋反的念头,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韩信的个人经历、政治判断、心理变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韩信选择忠于刘邦的原因:韩信最初是在项羽帐下任职,但因为不受重用,才转投刘邦。他选择刘邦,主要有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孙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与刘备在湘水达成议和,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得失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梳理当时孙权的处境、战略目标以及他对刘备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孙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稳操胜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点。很多人对刘备在演义中的“战绩”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为贼所破”的经历,总觉得与他后来成为蜀汉之主、被誉为“仁德之君”的形象有些出入。要解释高唐之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还得结合演义的叙事逻辑和人物设定来理解。一、 高唐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关于项羽欲烹刘邦父亲一事,刘邦那句“分一杯羹”的回复,确实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许多历史叙述和民间讨论中,这句看似“机智”的话语却常常招致对刘邦的批评和指责,认为他不够孝顺,甚至有些冷血。这种观感,其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儒家道德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人们对刘邦这.............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