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后悔了。
他在后悔,如果自己当初没有定都成都,而是定都在白帝城这个荆益交界的枢纽上,就可以早点发觉荆州的守将是那么的无能,就可以早点发觉东吴对荆州的野心与阴谋,就可以及时支援保住云长的性命!
自古温柔乡是英雄冢。在经过削平荆南,进图川蜀,攻取汉中一系列大胜后,正如后世进北京的李自成,进南京的洪秀全一样,季汉高层也出现了享乐主义。大将小兵封官赐爵,在西川安宅置产,娶妻纳妾,浑然不觉相邻的荆州早已暗潮汹涌,矛盾尖锐。魏吴双方都对荆州虎视眈眈,在朝荆州大规模增兵。
以至于关羽孤军北伐,长达半年的时间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甚至还让关羽在北伐时搞玉玺,为日后称帝做准备。。。以至于荆州守将竟由糜芳、傅士仁这等无能之辈把守,白衣一举,千里金汤一朝尽丧。诛心点说,西川的季汉高层是否有点“此间乐,不思荆”的念头呢?
详情请看
夷陵兵败后,先主宁可死在永安都不想再回成都,那时的他,心中难道不是因贪恋川蜀繁华,汲汲于王爵虚名,以至于令关羽殒命,荆州覆灭的懊悔、痛恨么?
有些人啊,真就是不带脑子的。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先主在打完汉中后之所以会称王,肯定是觉得自己兵精粮足,完全不虚曹操了,所以才会跟在曹操的魏王后面称汉中王,故意行此挑衅之举,以向天下昭示自己完全有能力抗衡曹操。
而在某些人的嘴里,汉中之战后的先主就兵疲民困,缺衣少粮,甚至到了一兵一卒也无力支援荆州的地步,要知道汉中之战不是夷陵之战,尤其季汉还是战胜方,并没有老兵精兵大规模成建制死亡的情况,粮食可能因为连年征战,会缺,但荆州有现成的粮食,到了吃荆州的粮食即可。几万人大举来荆可能有困难,但由赵云、黄忠等猛将率领一两万精兵乘船沿江而下运往荆州很困难吗?
就算真的困难到连万把人也送不来,那么让几员猛将,带着几十个中层干部来荆州接替糜芳、傅士仁的守城防务总可以吧?要知道夷陵之战时黄权带去投魏的人里,曹丕封了四十多个侯,这些都是优秀的中层干部,早点把他们送来荆州接替防务,孙权吕蒙还能那么轻松袭取荆州吗?你不会觉得那时候季汉困难到连几十个人都送不来了吧?
如果真的困难到这个地步了,那么请问先主为什么还要做称王这种极度拉仇恨的挑衅的举动呢?猥琐发育不香吗?这不等于骂先主是个狂妄自大,自己几斤几两都不清楚就一门心思称王的傻子么?这样先主岂不是成了袁术第二了?
我知道这些人不是真的把先主当成袁术第二,骂他是傻子。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季汉粉,正因如此,所以他们见不得先主有一点失误,哪怕这真是个失误,也要给洗白了。可是失误就是失误,越洗只能越黑,就如同遮掩一个谎言就需要更多的谎言,强行洗不支援荆州的这个失误,只会把先主洗成一个傻子,妄人。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季汉粉应该是知道先主有失误,承认他的失误,但仍然喜欢先主,毕竟先主身上值得喜欢的闪光点更多。这样的喜欢才是真的喜欢,否则你喜欢的那还是先主么,那是你自己YY出来的完美偶像罢了!
这是道风水题,心里没底,应付性答一下。
白帝城危城危势,气氛适合托孤,事后反悔的道义成本特别巨大。
成都乃顺风顺水,说悔就悔。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什么是演技?
戏氛判断,即兴发挥,是最高演技。
最近大家都在追剧吧,一场中美合拍的旷世杰剧,
男一号骚不骚啊?骚!
男二号妙不妙啊?妙!
你们每天追剧不掏钱,又哭又喊把肥减,哪儿来的好事?
1.战略欺骗。
汉军在猇亭之战中损失惨重,但因为夷陵沿途地形复杂,汉军各部各自为战,向各处山野中逃窜者极多,刘备收聚得其中多少,又有多少人尚有战斗力,对孙权和陆逊来说还存在一定的未知。
刘备在永安待得越稳,各种“白毦兵”、“虎步军”、“无当军”的烟雾弹乱丢,对手心里也就越嘀咕。
2.布置防务。
这个不消说,大败归大败,刘备刘大耳还是当时汉军第一统帅,由他坐镇部署,相信陆逊啃永安不会比陆抗啃罗宪更轻松。
3.战略讹诈。
汉吴战局既定,曹丕一边催逼孙权交出孙登为人质,一边大规模集结兵马——魏国终于要动手了!
早在去年,汉军开至武陵便停止猛攻,是刘备不知夷陵地形险恶?还是舍不得黄权水军?还是不相信荆州内部返正的人士?
都不是,刘备并非孙权、吕蒙可比,他懂得汉吴不可死拼的道理,能用外交借势解决的,就不要用人命。
可惜孙权是舍命不舍财的性子,而曹丕就是不给你刘备利用,而刘备又不信邪,也不肯放弃良好局面,才有了后面的大败。
但是,魏军要动了。
孙权你看着办吧。
4.镇定人心。
这一点 @sunyanbg 讲得非常好,刘备留在永安,天子守国门,对于安定骑墙派,鼓舞国民来说,作用极大。
5.激励残部。
包括武陵蛮在内的拥汉势力,在刘备大军溃败的时候,依旧没放弃抵抗。如同廖化那样无论如何也要回归故国的义士,肯定也是大有人在。
如同傅肜那般坚持血拼到底的,也还能给吴军带来零星麻烦。
刘备就是一面旗帜,必须立在永安,招聚残部。
6.筹备反攻。
是的,你们没看错,大败之余,刘备还是想着反攻回去。
《吴录》: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毕竟曹丕终于出手了,形势又与去年不同,此时汉军虽寡,却为哀兵,刘备亦倍加小心,真要再打,不是没有机会。
然而这一仗终究还是没打成。
我也不知道该不该遗憾。
还有第7点最重要,与标题有关,说明题主和部分答主都不知道,刘备待在白帝城并不是为了托孤。
退至白帝城,是在章武二年(222)八月。
十月,刘备还下诏命诸葛亮在成都修冬、夏二祭祭坛。
至次年四月,才因为突然病重不治而召诸葛亮至永安。
《诸葛亮集》载刘备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也就是说,从战败到死,足足有八个月,刘备虽得病,但依然有统军出征的体力和信念,到了死时的四月才突然吃不消了。
毕竟是被他折腾了一辈子的老躯。
孙权的福气,不服不行。
相关回答:
宣传新专栏:
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他回到成都了。
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了。蜀中新附,民心不稳、蜀中士族暗流涌动,刘备如果败回成都,蜀中士民就都知道刘备输光了本钱,那么谁还会服刘备?届时州郡皆叛,刘备困守成都,东吴乘机吞并西蜀就是一两年的事了。
刘备以帝王之尊亲自留守白帝,以当时的信息通畅程度来说,蜀中就无法知道刘备到底有没有在夷陵输光本钱,因为刘备在白帝城一则是防备东吴,二则也有可能是在积聚力量准备再夺荆州。那么蜀中士族虽然知道刘备是败了,但是刘备的本钱还有多少?刘备军在夷陵丧失了多少战斗力?如果士族敢反叛刘备有没有能力收拾他们?这都是不确定的,那么他们就不敢拿着自己家族的身家性命在这个蜀国最最虚弱的时候造反。刘备因此不得不坚持在白帝城,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帮助自己一手创立也几乎被自己一手毁灭的季汉基业挨过最最虚弱的这段时间。
君不见刘备去世一百多年后也有个君主叫苻坚,在中原刚刚到手,各种势力新附的情况下在淝水大败,仓皇逃回长安,其后果就是这些新附势力全部造反,就算自己英雄了得还是国破身死的下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