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韩信要在刘邦求救兵的时候讨齐王?是不是因为他想学王翦?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这消息传到正在攻打齐国的韩信耳朵里,按理说,韩信应该第一时间率领大军回援才对。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就向刘邦提出了要求:“如今项羽兵强,刘将军兵弱。大王若要臣去攻打齐,齐国必将起兵来救。臣若前去,齐王必不能亲自抵御,臣便可乘其不备,一举灭齐。然后,臣再回兵来救大王。”

这话说得直白,刘邦当时那是什么心情?那是急得火烧眉毛,被项羽逼得那是节节败退,荥阳城都快守不住了。他听了韩信这话,心里那叫一个忐忑不安。一边是等着救命稻草,一边是韩信这“不听话”的操作,心里肯定犯嘀咕:这小子是不是想趁火打劫?是不是把自己的生死大事当儿戏?但韩信当时可是他手中最得力的干将,而且韩信提出的理由,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道理。刘邦实在是被项羽逼得没办法了,只能病急乱投医,答应了韩信的请求。

那韩信为啥非要在这个时候去打齐国呢?说他想学王翦,这个说法确实有点意思,也并非全无道理。咱们得把王翦搬出来说说道。

王翦是谁?那是秦国打天下时的顶梁柱,灭赵、灭燕、灭楚,那都是他的功绩。当年他去打楚国,那可是秦始皇最看重的一次战役。秦始皇对王翦那叫一个不放心,时不时就派人去催促,问他什么时候能打下来。王翦是怎么做的?他直接就跟秦始皇说:“始皇常欲官天下,然不急于灭楚,非不能也,乃欲尽地而为之。臣至今日,方得与诸将议。始皇必欲臣立功,而未欲其尽也,臣恐不能。臣得请而往,将益地至三十万,而始皇必与之,无遣使者,乃可也。” 简单来说,王翦就是要足够多的兵,而且要秦始皇别老派人来烦他,更别随便派使者来。他还要了三十万兵,这在当时可说是大军了。他还说,如果你要我一定要灭掉楚国,那我就得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你不能老盯着我,也不能随便换将。

韩信跟王翦这事儿,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清楚自己在战场上的需求,并且敢于向最高统治者提出苛刻的条件,以保证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王翦当时是带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面对的是实力最强的楚国,他需要的是绝对的战略自由和充足的后援。而韩信呢?他当时虽然名义上是刘邦的将领,但实际上他手里的兵力并不算特别强大,而且他在平定魏、赵、代等地的过程中,也算是消耗了不少兵力,也打了一些胜仗,但要跟项羽这样横扫天下的战神比,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韩信提出“讨齐”,并非是单纯的攻城略地,而是他有一个更宏大的军事战略考量。咱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牵制项羽的力量。 项羽当时占据着优势地位,他正围攻刘邦,如果韩信直接率军回援,虽然能增加刘邦的兵力,但以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未必能扭转战局。而且,项羽军事才能极强,如果韩信的部队也陷入正面战场,很可能被项羽各个击破,或者被消耗殆尽。这时候,韩信攻打齐国,就能迫使项羽分兵去救援齐国。齐国是项羽的盟友,一旦齐国被攻打,项羽必然要派兵去支援,这样一来,项羽用于围攻刘邦的兵力就会被分散,刘邦的压力就会减轻。这就是韩信所谓的“齐王必将起兵来救”,这是连锁反应。

第二,韩信自身的战略目标。 韩信的目标不只是帮助刘邦度过眼前的难关,他更清楚,要最终消灭项羽,推翻秦朝残余统治,光靠正面战场跟项羽硬碰硬是不够的,还得有强大的根据地和后勤支持。齐国,在当时,是中原地区仅次于项羽统治的强国。如果韩信能拿下齐国,他就能拥有一个强大的、稳定的根据地,并且可以从齐国获得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物资。有了齐国作为后盾,韩信就能以一个更强大的姿态去对抗项羽,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战役中形成对项羽的包围和夹击。可以说,拿下齐国是韩信实现自己“定天下”宏图的重要一步。

第三,对项羽心理战的运用。 项羽之所以能屡屡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军事才能出众,并且能够有效地鼓舞士气,利用对手的弱点。韩信深谙兵法,他知道项羽的性格。项羽骄傲自负,对盟友的忠诚度要求极高。一旦齐国受到攻击,项羽一定会出于盟友关系和自身面子的考虑,派兵去救援,这恰恰中了韩信的计。同时,刘邦被围困,本身就处于劣势,如果韩信这个时候再去攻打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举动。但韩信正是要利用这种“不合时宜”,来制造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打破僵局。

第四,给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 王翦当年之所以要求兵力并且不被秦始皇过度干涉,是因为他知道灭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时间去布局、去消耗、去寻找机会。韩信也是一样,他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并且制定详细的灭齐计划。他不能仓促行动,否则很容易被项羽或者其他势力抓住破绽。通过攻打齐国,他等于给自己争取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操作空间,可以不受刘邦在荥阳战事中的直接指挥,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推进。

所以,韩信讨齐,绝不是因为他想学王翦的“恃宠而骄”或者“挟兵自重”,而是他有着非常清晰且宏大的战略构想。他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单纯地增加刘邦在荥阳的兵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需要的是一个更有效的办法来瓦解项羽的力量,同时为自己未来的胜利奠定基础。攻打齐国,就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策略。他赌的是刘邦在危急时刻会相信他,并且他有能力在攻打齐国的同时,也间接地为刘邦解围,最终实现“安天下”。

刘邦最后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除了相信韩信的军事能力,也看到了韩信提出的方案中,对削弱项羽一方是有实际好处的。虽然当时刘邦可能内心也是一万个不情愿,但他也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在诸侯里面数一数二的。在那样绝望的境地,任何一线生机都不能放过。

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韩信的眼光是正确的。他灭齐之后,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势力,更成为了后来项羽败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正是因为韩信当时大胆地选择了攻打齐国,才为刘邦最终赢得了天下铺平了道路。他不是在“找事”,而是在“解决问题”,只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别人更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翦向秦王要田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就是只想当小地主,不想谋反当国王。


韩信向汉王要假齐王,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就是只想谋反当国王,不想当小地主。


王翦向秦王要田宅的时候,秦王马上要灭亡楚国,

秦王逼着王翦领军,出去决战。

韩信向汉王要假齐王的时候,汉王马上要被楚国灭亡,

汉王求着韩信领军,回来救自己的小命。


王翦向秦王要田宅的时候,秦王是精神小伙,不讲武德。

但王翦是老同志,没几年活头了。

王翦得为子孙考虑考虑。

韩信向汉王要假齐王的时候,汉王是个老同志,没几年活头了,

但韩信是精神小伙,不讲武德。

汉王得为子孙考虑考虑。


王翦的时代,国王全是贵族继位上去的,秦王是贵族,但王翦是平民。王侯将相从根苗。

韩信的时代,国王全是平民造反上去的,汉王是平民,韩信也是平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翦要东西:这两年,我替你盖了几个楼盘,心好累,你得赏给我两套房。中不中?

——可以考虑。

韩信要东西:这两年,我给你当了小区保安,心好累,你得赏给我整个楼盘的五千套房。中不中?

——你有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韩信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期间选择忠于刘邦,并在之后产生谋反的念头,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韩信的个人经历、政治判断、心理变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韩信选择忠于刘邦的原因:韩信最初是在项羽帐下任职,但因为不受重用,才转投刘邦。他选择刘邦,主要有以下.............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 回答
    汉高祖刘邦,这位从沛县亭长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楚汉争霸时代,他能够网罗并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等不世出的贤才,更是他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刘邦最令人称.............
  • 回答
    想说韩信什么时机造反最好,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门道多着呢。要真让他能拎起袖子干,那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少。天时:首先得看“天时”。那会儿刘邦刚打下天下,虽然扫平了项羽,但手底下的大将们,像韩信、彭越、英布这些,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实力可不弱。尤其韩信,他“战必胜,攻必取”.............
  • 回答
    .......
  • 回答
    韩信劝进刘邦称帝,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哥们,你当皇帝得了”,这里面有韩信自己的盘算,有当时天下大势的推波助澜,也有刘邦那边看准了时机。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大背景。秦朝刚灭亡,天下乱成了一锅粥。楚汉争霸,这俩巨头——刘邦和项羽,打得昏天黑地。项羽呢,虽然勇猛,但.............
  • 回答
    .......
  • 回答
    吕后之所以杀韩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政治斗争的悲剧故事,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解读都指向了几个核心因素:一、韩信的功劳与骄傲,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国士无双”的军神: 韩信是汉朝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从一个沛县亭长一步步建立汉朝,灭项羽,.............
  • 回答
    韩国实行强制兵役制度,而日本没有,这背后涉及两国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国民认同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韩国强制兵役的原因韩国的强制兵役制度是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国民认同的重要基石。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地缘政治的严峻性与历史遗留问题 朝鲜半岛的持续分裂与军事对.............
  • 回答
    中国与韩国在文化交流上的互动由来已久,历史渊源颇深。然而,近年来,关于韩国“窃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在公众中时有出现,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有效保护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会有“窃取”的说法?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窃取”这个词语带有很强的.............
  • 回答
    韩国的国名“大韩民国”(대한민국)中的“大韩”二字确实容易引起误解。尽管现代韩国国土面积仅为约10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中国江苏省的面积),但其国名中包含“大”字,实际上与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密切相关,而非单纯指代地理规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大韩”的由来:从“大韩帝国”到“大韩民国”1. 历.............
  • 回答
    韩国弃用汉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韩国为何弃用汉字,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首先,理解汉字在朝鲜半岛(包括现在的韩国和朝鲜)的悠久历史及其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古代的官方语言.............
  • 回答
    韩国男性之所以普遍需要服兵役,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对公民义务的要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历史背景与地缘政治:朝鲜半岛的分裂与持续的军事对峙 朝鲜半岛分裂的遗留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未能实现统一,最终在冷战背景下分.............
  • 回答
    韩国新冠肺炎疫情为何比日本要严重?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疫情暴发的“点”不同,导致了初期应对策略的差异。 韩国: 最早出现大规模聚集性感染的是“新天地教会”。这是一个宗教团体,很多成员生活在一起,或者有频繁的聚会活动。当疫情在这个.............
  • 回答
    韩国总统政权更迭的激烈程度,确实常常比日本的首相更迭来得更为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戏剧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两国政治制度、历史进程、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一句“东亚民族”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根子上掰扯掰扯这其中的缘由。一、 政治制度的核心差异:总统制 vs. 议会制这是最根本也是最.............
  • 回答
    韩国男性服兵役是国家安全和社会责任的体现,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法律和文化原因。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法律依据:宪法和兵役法 大韩民国宪法第39条: 规定“所有大韩民国国民都负有国防义务。任何人不得因宗教等理由拒绝履行兵役法规定的兵役义务。” 这是韩国男性服兵役的最高法律依据,强调了国防义务的普遍性.............
  • 回答
    .......
  • 回答
    这背后涉及到我国的内容审查制度、市场需求、版权引进方式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复杂性。简单来说,新番动漫因为其内容、受众以及引进逻辑与美剧韩剧有较大差异,所以往往能做到较快的同步更新。1. 内容与审查重点的差异: 美剧韩剧: 这些剧集通常涉及更成熟、更复杂的主题,比如政治博弈、社会议题、成人情感关系、.............
  • 回答
    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颁奖仪式上,你看到的韩国选手擦拭台子(通常是指颁奖台的台面)的行为,可能是有几个层面原因的,而且细节上也会有些不同。咱们仔细聊聊: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原因:保持干净整洁,展示风度。 体育精神与礼仪: 颁奖仪式是最高光的时刻,是展示运动员风采的舞台。不管在哪里,赢得比赛的选手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