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国为什么要弃用汉字?

回答
韩国弃用汉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韩国为何弃用汉字,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首先,理解汉字在朝鲜半岛(包括现在的韩国和朝鲜)的悠久历史及其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古代的官方语言与书写系统: 自中国秦汉时期开始,汉字通过文化交流传入朝鲜半岛。在古代朝鲜(包括三国时代、高丽王朝、朝鲜王朝时期),汉字是贵族、士大夫阶层的主要书写和阅读工具。它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更是记录朝鲜本土语言的工具。当时使用的汉字书写体系被称为“汉文”(Hanmun),它是一种用汉字记录朝鲜语的混合语。
文化与学术的载体: 儒学、佛教、历史典籍、法律文献、文学作品等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和学术成果都以汉字书写。汉字是知识和权力的象征,掌握汉字是进入统治阶层的重要途径。
表意的优势: 汉字独特的表意性质,使得即使发音不同,也可以通过字形理解大致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交流。

二、 弃用汉字的思想萌芽与早期探索(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朝鲜也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明。

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末,朝鲜面临日本、中国、俄国等国的争夺,民族危机感日益强烈。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国家落后的根源,并寻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化。
语言纯化的呼声: 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过度依赖汉字和汉文,使得朝鲜语的纯洁性受到影响,也阻碍了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普及。他们主张使用朝鲜本土的表音文字——谚文(Hunminjeongeum,即现在的韩文),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促进国民教育。
早期推行谚文的努力: 在朝鲜王朝后期,世宗大王创制谚文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让普通民众能够更容易地学习和使用文字。尽管谚文在创制初期受到一些士大夫的抵制,但其易学性逐渐被认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广谚文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政策与影响(19101945)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是推动汉字使用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

日本的语言政策: 日本殖民者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日鲜一体”的政策,试图同化朝鲜民族。在语言方面,他们一方面鼓励使用日语,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改变了朝鲜语的使用方式。
限制汉字的重要性: 日本殖民者深知汉字在朝鲜文化中的根深蒂固,也认识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为了削弱朝鲜的民族认同和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一些殖民官员和学者开始主张废除或限制汉字在朝鲜的使用,转而推广作为民族文字的谚文。
谚文的推广与汉字的衰退: 尽管日本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其殖民统治和同化政策,但客观上,殖民统治时期对谚文的推广以及对汉文教育的限制,使得谚文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使用者范围扩大。而传统的汉文教育则受到冲击。朝鲜知识分子也利用推广谚文来抵抗日本的同化政策,强调朝鲜民族的语言独特性。

四、 韩国独立后的语言政策演变(1945年至今)

韩国光复后,汉字的使用和政策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折。

建国初期的过渡与混用(19451960年代初):
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19501953)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重组,语言政策的制定也受到影响。
有限度的汉字使用: 在韩国独立初期,由于汉字在法律、学术、新闻等领域仍然广泛使用,且许多韩国人(尤其是老一辈知识分子)习惯于使用汉字,完全废除汉字存在实际困难。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报刊杂志、书籍出版等仍普遍存在谚文夹杂汉字或以汉字标注的现象。
教育体系的变化: 教育系统开始侧重于谚文教育,但汉字教育并未完全废止,一些学校仍然保留了汉字课程。

大规模废除汉字政策的推行(1970年代):
朴正熙政府的语言统一政策: 1970年,朴正熙政府颁布了“韩文专用法”,开始在大力推行在官方文件、教育、出版物中使用谚文,并大幅限制甚至禁止使用汉字。这一政策旨在彻底实现语言的表音化和民族化,进一步巩固国家认同。
限制汉字的理由:
提升国民识字率: 谚文的表音性使其易学易懂,推广谚文有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识字率,缩小知识鸿沟。
增强民族认同: 强调以谚文为代表的朝鲜民族语言,可以减少对中华文化的依赖,强化独特性和民族自豪感。
简化书写与沟通: 避免谚文和汉字夹杂带来的不便和误解,实现书写和沟通的统一。
摆脱历史包袱: 汉字与旧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儒家思想联系紧密,废除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旧有社会结构的告别,拥抱现代化。

汉字使用者的流失与断层(1980年代至今):
教育体系的彻底改变: 从小学到大学,汉字教育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年轻人接受的汉字教育非常有限,甚至没有。
媒体和出版物的变化: 报刊、书籍、广告等基本全部采用谚文书写,汉字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
社会功能的弱化: 随着汉字使用人群的减少,汉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进一步降低。

五、 汉字使用争议的再燃与目前的状况

尽管官方政策是推广谚文,但关于汉字的使用在韩国社会从未完全停止讨论。

要求恢复汉字教育的呼声: 一部分人认为,完全废除汉字导致了年轻一代对古典文化、历史文献的理解困难,也影响了他们对汉字词源的认知。他们主张在教育体系中恢复一定程度的汉字教育。
汉字作为语言辅助工具的价值: 许多韩国语的词汇源自汉字(汉字词),理解汉字词的本义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词汇的含义。例如,“学校”(학교),“大学”(대학)等。
学术和历史研究的需求: 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研究古代文献和古典著作,离不开汉字。
目前的折衷状态: 目前韩国的状况是,官方政策上以谚文为主,但民间和学术界仍保留了一定的汉字使用空间。部分学校会提供汉字选修课,一些报刊杂志偶尔会用汉字标注一些专有名词或容易混淆的词语。但总体而言,普通民众的汉字水平普遍不高。

总结韩国弃用汉字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民族认同的强化: 摆脱对中国文化的依赖,强调朝鲜民族语言的独特性是核心驱动力。
2. 教育普及和文化启蒙的需要: 谚文的易学性被视为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和识字率的有效工具。
3. 政治决策与社会现代化目标: 政府为了统一语言,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推行了系统的语言政策。
4. 历史进程的演变: 包括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语言政策影响,以及建国后对国家语言体系的重塑。

因此,韩国弃用汉字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文化自主和国民教育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复杂决策和长期的社会变迁的结果。这是一个从依赖、混用逐步走向自主、独立的语言发展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说的应该是,韩国为什么要放弃汉字,而不是中文。

最初发明韩字并不代表放弃汉字,而是为了生活方便,然后就发明了拼音,供普通人(白丁)学习,读书人和官方还是以汉字为主流。

如何方便,例:写状子就不用拜托读书人,直接写拼音,长官看着别扭,读出来就理解了。

就和小学生学会了拼音就可以写很多东西,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

韩文基础就是拼音,他们全部用拼音代替。

像这样:wo zhe yang shuo bu zhidao ni ting dong le ma?

为什么要有的名词,动词后面要标注汉字呢。

像这样:gong ji(供给) gongji(攻击) gongji(公鸡) gongji(共计)

因为在语境中,有的不写汉字,也能理解,但是落在文字上,不写有的时候会造成麻烦。

发动了gong ji(攻击),这个不会误会。

吃了一只 gong ji(公鸡),这个不会误会。

原料 gongji,这是什么鬼,是原料 gongji(供给),还是原料gongji(共计)。 可能会产生误会,这个时候最好写清楚汉字。

以上为拼音例子,与韩文无关。


韩国70年代有去汉字化运动,结果当时在建造高速公路的时候就出了乌龙,방수(防水)处理当成了방수(放水)处理,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如果以我的本行业,我可能会理解成방수(防锈)处理。如果当兵的,可能理解为 방수(防守),以为这地方要站岗呢。

现在逐渐学校又开始学习汉字,主要是不希望文化脱节。

至于说现在的韩文是否可以放弃汉字,现在理论上可以,

现在有的孩子就连自己的汉字名字都不知道。

要想让他们重新学汉字,要看我国的文化输出和影响力了。


附上今天新闻一篇,内容无关,全文就标题一个“军”字,内容基本不需要再用汉字标注了。(因为“军”字大部分人都认识)

軍, “케리 장관 사드 발언은 한반도 평화 노력하자는 맥락” : 네이버 뉴스
user avatar

看了好多个自大狂的答案,说什么就是为了去中国化,实在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有民族自豪感是好事,至少比没有强,但是太过了就不好了。

朝鲜和韩国去汉字化,纯粹就是使用不方便的原因。语言和文字必须匹配,使用起来才方便,而朝鲜古代一直处于语言与文字分离的状态。我们看朝鲜的古籍,几乎没有障碍,因为那就是用中国话记的,也是用中国话读的,而不是用朝鲜话记的。

为什么朝鲜人要用中文?因为一开始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加上中国相对于朝鲜来说过于强大,导致学习中文,会说中国话成了朝鲜特权阶层的专利,也成了身份的象征。朝鲜话成了日常的,没有身份的象征,有没有对应文字,对贵族阶层不重要,所以朝鲜话长时间没有对应文字。

这种通过语言或文字来区分身份的做法,在世界其他地方也非常普遍。比如法国贵族常用拉丁语显示自己的学识和高贵;而俄国贵族则以会法语为荣;美国人如果会说伦敦腔就会被高看一眼;中国士大夫则通过让书面语离口语越来越远的方式,来彰显自身的价值。

所以朝鲜谚文虽然创立了几百年,朝鲜贵族阶层依然死抱着汉字不撒手,就是为了将自身与平民阶层区别开来。

然而语言文字不是静止的,始终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如果文字与语言匹配还好说,打人,打电话,打量,打听,打扰,中国人不难理解是什么意思。可这些词在朝鲜语里发音完全不同,让朝鲜人死记硬背这些不同发音都要写成打这个字,就太难了。更何况这样的场景数不胜数。比如马车一般是坐人的,有车厢,牛车一般是拉货的,就是一个平板,手推车、人力车、汽车更是完全另一种东西,这几个词在朝鲜话中也可能发音不同,但是都要写个车字,等等。文字与语言分离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近代朝鲜的教育普及。

由于贵族阶层已经灭亡,通过语言文字彰显身份的需求荡然无存,普及教育的需求成了压倒性优势,废除汉字也就顺理成章了。

user avatar

朝鲜自古以来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出于历史原因朝鲜半岛的统治者曾长期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朝鲜语属于哪个语系一直有争议,古西伯利亚语、南岛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孤立语言都有支持者,反正肯定是不属于汉语所在的汉藏语系,从结构类型上来说朝鲜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分析语),也就是说从基本结构、底层逻辑、接近程度上来说朝鲜语与汉语都区别巨大。

汉字是由汉语发展而来的文字系统,可想而知,在朝鲜语这个与汉语差别巨大的语言中使用这套文字系统是很困难的,因此朝鲜半岛的广大民众学习汉字是比较困难的,汉字长期以来一直是被上层统治者所垄断的。

但是广大朝鲜人民也有文字的使用需求,因此15世纪朝鲜王朝的统治者世宗大王组织学者发明了适合朝鲜语发音的文字系统“训民正音”(谚文),当然了这时朝鲜地区的统治者并不认为他们应该放弃汉字,训民正音被发明仅仅是作为汉字的补充,所以在当时汉字依然是唯一官方承认的文字,训民正音在当时的官方地位类似于汉语拼音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因为训民正音易于学习,所以在朝鲜中下阶层相当流行,有很多文学作品也是采用训民正音创作的。

十九世纪末,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中国在半岛的影响力急剧减退,朝鲜的民族意识觉醒,半岛人民不再认为“小中华”是好事,谚文作为朝鲜的民族文字而受到欢迎,而汉字作为曾经上层统治者的“象征”随着李氏朝鲜倒台而失去地位,更因汉字象征着朝鲜半岛过去数千年里相对于中国的从属地位,汉字在民族意识觉醒的朝鲜地区更加失去了政治正当性。

李氏朝鲜倒台后半岛迎来了日据时期,在此期间日本殖民者强推日语教育,众所周知,日语里也有大量的汉字,从这个角度来说朝鲜地区的人民更是对“汉字”没有好感。

日本侵略者被赶跑之后,朝鲜和韩国相继成立,1948年两国相继宣布“训民正音”正统文字地位,汉字从这时起就不是朝鲜地区的官方文字了,事实上跟咱们关系更好的朝鲜在去汉字化方面做的比韩国要彻底。

朝鲜和韩国放弃汉字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去中国化”,放弃汉字并不是为了针对中国,这是半岛地区民族意识觉醒后的大势所趋。另外,单从使用便利性的角度来说汉字也确实和朝鲜语不搭,即使没有政治因素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

汉字在此前数千年里一直作为半岛地区的官方语言,其影响力是极其深远的,在朝鲜和韩国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还是会碰到大量需要使用汉字的场合。

因此,尽管两国都明确了“训民正音”的正统地位,但也都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汉字教育,1968年朝鲜高中恢复了汉字教育,韩国则一直没有放弃汉字教育,直到1970年之后才将汉字列为选修。

朝鲜的公开场合和出版物目前都看不到汉字,韩国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因为不是必须学习汉字,所以汉字水平极低,因此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汉字在半岛逐渐式微。

当然,近几年韩国依然有一批人在推动将汉字列为必修课,当然了这也和“对华友好”没啥关系。

韩国至今为止仍然有在严肃、正式场合使用汉字的习惯,比如名片、标语、庆典、丧葬等。得益于近几十年汉字教育选修导致大部分韩国人汉字水平差,目前在韩国精通汉字依然被认为是有文化的标志。

在法律、哲学、机械、电子等领域专业词汇大量采用汉字词汇,使用谚文表达十分不便,因此在高等学府进修相关专业时虽然未必会做书面要求,但实际上却是必须有足够的汉字水平才可以的。

以后想出人头地要学好汉字,但学校里汉字课时又极为有限。这就导致想提高汉字水平就必须要去高价的课外汉字学习班学习。

从某种程度来说汉字水平也成为鉴定韩国人阶层的工具,起码汉字水平高的韩国人家里不会太穷,毕竟上的起高价培训班,同时有精力学习汉字说明其教育水平不是太差。

没想到在李朝倒台100多年后汉字在韩国又一次的成为了“上层统治者”的专属品,现在在韩国恢复汉字教育显然是可以让寒门学子拉进天然差距的。在韩国同意恢复汉字教育的人更多的是关心教育公平问题,而不是对华友好。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答了。因为很明显的问题,就是要“去中国化”。亚洲很多国家深受中国影响,仍然用汉字标识的也有几个。但是,韩国人民族情绪比较重,什么都是韩国人发明的,怎么能够用汉字呢 ?太跌份儿了,为了强调民族感,政治上也容易赢得支持,就费了汉字。

——

我在韩国生活一年。觉得放弃汉字绝对是错误的。他们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够写写汉字(繁体字)。二十多岁的人连自己名字都写错,或者不知道什么意思。

公共设施中的韩语因为没有上下文,意义容易猜错,很多是注汉字的,但大街上的汉字错误比比皆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拼音,用拼音反推汉字,韩语同音字错误太多,汉字标注几乎无法阅读了。

更可怕的是人文社科教育教学水平下降很多。大部分大学生连教材都看不懂。因为如果是常用生活词汇,根据上下文可以猜。而学术中大量是他们初次见的专业词,只能用汉字,他们的教材大量括号注释,孩子们还是不懂。

下面是一个韩国孩子用的文化人类学参考书。他看了前三十页就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看了看,他居然一句话就没有几个字认识的,几乎每句话都查字典,这让他怎么学??他用了比美国或者中国孩子一两倍的时间在认字层次的阅读上,还谈什么学术研究??

user avatar

凯末尔废阿拉伯式字母,外蒙古废西里尔字母,韩国废汉字,说到底都是要和过去说再见。朝鲜被中国控制了近两千年,他们心里肯定有不满的,这点大家其实都明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国弃用汉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韩国为何弃用汉字,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首先,理解汉字在朝鲜半岛(包括现在的韩国和朝鲜)的悠久历史及其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古代的官方语言.............
  • 回答
    韩国男性服兵役是国家安全和社会责任的体现,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法律和文化原因。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法律依据:宪法和兵役法 大韩民国宪法第39条: 规定“所有大韩民国国民都负有国防义务。任何人不得因宗教等理由拒绝履行兵役法规定的兵役义务。” 这是韩国男性服兵役的最高法律依据,强调了国防义务的普遍性.............
  • 回答
    .......
  • 回答
    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颁奖仪式上,你看到的韩国选手擦拭台子(通常是指颁奖台的台面)的行为,可能是有几个层面原因的,而且细节上也会有些不同。咱们仔细聊聊: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原因:保持干净整洁,展示风度。 体育精神与礼仪: 颁奖仪式是最高光的时刻,是展示运动员风采的舞台。不管在哪里,赢得比赛的选手站.............
  • 回答
    韩国实行强制兵役制度,而日本没有,这背后涉及两国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国民认同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韩国强制兵役的原因韩国的强制兵役制度是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国民认同的重要基石。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地缘政治的严峻性与历史遗留问题 朝鲜半岛的持续分裂与军事对.............
  • 回答
    中国与韩国在文化交流上的互动由来已久,历史渊源颇深。然而,近年来,关于韩国“窃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在公众中时有出现,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有效保护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会有“窃取”的说法?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窃取”这个词语带有很强的.............
  • 回答
    很多人把韩国称为美国的“殖民地”,这说法虽然不准确,但背后确实反映了一种对韩国在美朝关系中扮演角色的认知,尤其是在安全防务领域。所以,“为什么作为美国‘盟友’的韩国要拥有自己的军队”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韩国不是美国的殖民地。殖民地是指被宗主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控制的地.............
  • 回答
    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韩国对阵德国。这场比赛的结局,相信很多关注足球的中国球迷都记忆犹新,那场面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最后几分钟,德国队门将诺伊尔那惊天一跑,更是成了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话说,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德国队落后于韩国队,而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留给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当时比分是01.............
  • 回答
    韩国的国名“大韩民国”(대한민국)中的“大韩”二字确实容易引起误解。尽管现代韩国国土面积仅为约10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中国江苏省的面积),但其国名中包含“大”字,实际上与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密切相关,而非单纯指代地理规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大韩”的由来:从“大韩帝国”到“大韩民国”1. 历.............
  • 回答
    韩国男性之所以普遍需要服兵役,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对公民义务的要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历史背景与地缘政治:朝鲜半岛的分裂与持续的军事对峙 朝鲜半岛分裂的遗留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未能实现统一,最终在冷战背景下分.............
  • 回答
    韩国新冠肺炎疫情为何比日本要严重?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疫情暴发的“点”不同,导致了初期应对策略的差异。 韩国: 最早出现大规模聚集性感染的是“新天地教会”。这是一个宗教团体,很多成员生活在一起,或者有频繁的聚会活动。当疫情在这个.............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选择花费巨额资金救助一名患有 MERS 的韩国患者,而非直接将其遣返,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远非简单的“遣返”二字能够概括。这其中既有国际人道主义的考量,也有公共卫生安全的现实需求,更有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战略利益的权衡。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公共卫生安全的绝对优先:首先.............
  • 回答
    韩国总统政权更迭的激烈程度,确实常常比日本的首相更迭来得更为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戏剧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两国政治制度、历史进程、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一句“东亚民族”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根子上掰扯掰扯这其中的缘由。一、 政治制度的核心差异:总统制 vs. 议会制这是最根本也是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当人们提到“黑暗”时,通常会联想到一些社会阴暗面,比如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生存压力、社会不公、人性扭曲等。韩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特征,这些特征与欧美国家相比,有时显得更为突出和极端,从而给人们一种“更黑暗”的观感。要理解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日本在战后经济腾飞,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近几十年来,其GDP增速确实相比美国、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显得较为缓慢。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硬伤一般的增长制约这是日本.............
  • 回答
    崔顺实女士为什么最终选择回到韩国,而不是选择滞留在国外,这是一个牵动韩国民众神经,也一度成为国际焦点的问题。要详细剖析她做出这个决定的背后考量,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自首”或者“被捕”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崔顺实的行为定义为“自首”或“主动投案”。她在最初被曝光涉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背后涉及了地缘政治、国家利益、民众情感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萨德(THAAD)是美国研发并部署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拦截弹道导弹。为什么萨德部署引起的是对韩国而非美国的抵制?最直接的原因是,萨德系统是美国部署的,但它部署在了韩国的土地上.............
  • 回答
    对于日本试图在奥运会场展示旭日旗,韩国方面表现出强烈反对并考虑诉诸国际社会,而中国在此议题上的相对沉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不出声”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旭日旗在日本国内的定位,以及它在韩国和中国等受害国心中的特殊含义。旭日旗在日本.............
  • 回答
    韩国人对于财阀的看法非常复杂且充满矛盾,可以说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这种复杂性也深深地影响了韩国的政治格局,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民众游行要求前总统文在寅下台。要详细了解这些,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韩国人如何看待财阀?韩国的财阀,最典型的如三星、现代、LG、SK等,它们不仅是韩国经济的支柱,更是国.............
  • 回答
    日本经济增速相对放缓,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上世纪末,并考察日本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社会文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一、辉煌之后的惯性与挑战:泡沫经济破灭的长期影响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