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等不世出的人才?

回答
汉高祖刘邦,这位从沛县亭长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楚汉争霸时代,他能够网罗并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等不世出的贤才,更是他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

一、 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

刘邦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那双“慧眼”。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年代,他却能够超越这些条条框框,看到一个人真正的才能。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韩国灭亡后,他立志复仇,意图刺杀秦始皇。在逃亡过程中,他遇到了刘邦。此时的刘邦,不过是项梁部下的一名将领,势力相对弱小。但张良却敏锐地捕捉到刘邦身上那种“人中龙虎”的气质,看到了他不同于项羽的胸怀与格局。他没有因为刘邦出身卑微而轻视,而是主动投靠,并以“愿从大王游”的真诚打动了刘邦。张良的才能,在于他的深谋远虑,他的计谋往往能让刘邦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甚至改变整个战局。刘邦对张良的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给予了他极高的尊重和自主权,这使得张良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智慧,成为刘邦最倚重的“谋主”。

韩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韩信早年落魄,屡遭冷遇,甚至有过“胯下之辱”。然而,他心中的那团火却从未熄灭。他找到了项羽,结果被项羽认为“无用”而遣走。后来,他才辗转遇到了刘邦。起初,刘邦也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官。是萧何的极力举荐,并且在半夜亲自去追回私自离开的韩信,才让刘邦真正重视起这个人。刘邦敢于打破常规,拜一个曾经被自己手下轻视的小兵为大将,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魄力。他对韩信的信任,体现在关键战役中,不论韩信提出什么样的战术,刘邦都予以支持,即便是不理解,也敢于放手让他去执行。正是这份信任,让韩信能够施展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

萧何:安民治国,后勤保障。 萧何是刘邦最早期追随者之一,也是他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后勤保障和国内的稳定至关重要。萧何在后方,能够处理政务,稳定关中民心,保证粮草物资的供应,甚至在韩信被怀疑时,不惜冒着欺君的风险也要保下他。刘邦深知萧何在稳定大后方方面的重要性,将整个关中的政务全权委托给他,让他成为自己最坚实的后盾。这份信任,让萧何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和管理中,为刘邦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胸襟:海纳百川,不计前嫌

刘邦出身草莽,身上没有士大夫那种清高孤傲的气质,反而有一种接地气的江湖义气和真诚。这种人格魅力,恰恰是他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重视但不过分恭维: 刘邦虽然尊重张良、韩信、萧何,但他并不像项羽那样,对人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像其他一些诸侯那样,只知道一味地夸赞。他能看到人才的价值,并给予相应的地位和权力,但同时,他也会直接指出问题,甚至偶尔会对他们进行批评。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反而让这些人才感到舒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是被刘邦真正认可的,而不是被虚伪的奉承所掩盖。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在鸿门宴上,刘邦被项羽逼得走投无路。他能够放下身段,亲自去项羽军营拜访,并以“臣”自称,甚至在事后,对于那些帮助他脱险的人,他也毫不吝啬地嘉奖。这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智慧,以及不计较一时得失的宽宏胸襟,让他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并赢得人心。

不嫉妒,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 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领导者,尤其是出身相对低微但又爬到高位的人,往往容易嫉妒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但刘邦不同,他清楚地知道张良的智谋、韩信的兵法、萧何的治国才能,都是自己所不具备的。他能够坦然地承认这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人的长处。他对韩信说:“我带兵,攻城略地,我不如你;我治国安民,守城掠地,我不如萧何;我统帅全军,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这三个人,我都是不如的,但最终都是我得了天下。为什么?” 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我能用他们,而他们只能用我。” 这句话既是自谦,更是他对自己用人智慧的高度肯定。

三、 共同的目标与理想:统一天下,共创大业

尽管出身和经历不同,但张良、韩信、萧何最终都选择追随刘邦,参与到统一中国的宏大事业中。

对暴秦的反抗: 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些原本有着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人来说,推翻暴秦,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是他们共同的愿望。刘邦能够汇聚这些力量,是因为他代表了反抗强权、恢复秩序的呼声。

对乱世的终结: 楚汉争霸期间,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良、韩信、萧何等人都希望能够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建立一个安定繁荣的国家。刘邦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领导力、决断力以及他所描绘的未来蓝图,能够吸引这些有识之士为之奋斗。

刘邦的“领导力”: 这里的领导力,不是指他军事上的指挥能力,而是他在危难时刻能够振奋人心,在成功时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在失败时能够重新站起来。他的“痞子”作风,反而让他更容易接近士兵,更能理解他们的辛苦。他能在军队士气低落时,用一些看似不正经但却有效的方式来鼓舞士气,这让他在基层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而这种威望,也能够让他更好地驾驭那些能力出众但可能骄傲自负的将领。

总结来说,刘邦能够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等不世出的人才,是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卓越的识人用人机制: 他不以出身论英雄,敢于打破常规,为有才能的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 宽广的胸襟和格局: 他能够容忍和接受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而不是心生嫉妒。
3. 真诚的人格魅力: 他身上那种江湖的豪爽和坦荡,让他更容易赢得人才的信服和忠诚。
4. 共同的奋斗目标: 他所代表的反秦和建国的理想,与这些人才的抱负高度契合。
5. 有效的激励与授权: 他给予人才足够的信任、地位和权力,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他“会用人”的成功。他以一个草根的身份,却能驾驭这些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这本身就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身上那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以及他那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邦就没有想过要驾驭他们。

任何想驾驭别人的人,最终都会众叛亲离。马、牛、驴才要驾驭,把驾驭用在人上,是把人看成畜生,认同这种词的心里都坏透了。

汉初三杰和刘邦虽然是上下级关系,甚至还有政治冲突,但在人格上大致还是平等的。终刘邦一生,都推崇仰慕信陵君的为人,刘邦的作风和信陵君前后相继,那就是懂得待人之道。所谓礼贤下士,首先是信任和尊重,信陵君信任和尊重自己的门客,刘邦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信陵君礼遇侯生、朱亥等门客,从来没有想过要“驾驭”他们,刘邦亦如是。派遣任务、攻城略地、出谋划策,工作的时候要讲纪律,其他时间大家就是朋友,因此刘邦能得到属下的衷心拥护。要“驾驭”别人很简单,你给人发工资,你也能“驾驭”,项羽发工资,韩信都给他看过门。只有得人死力,才是一代雄主的风范。


先讲萧何。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刘邦很尊重萧何,功臣都推曹参,萧何功第一是他捧上去的。有的人以为萧何多了个心眼儿全靠自污才能保命,这个更多是萧何自己的小九九,刘邦就没有为难过任何一个丰沛旧人,哪怕是雍齿。后来萧何在上林苑一事上露了马脚,刘邦不高兴归不高兴,还是没有把萧何怎么样,关了几天,最后吐槽一下就把萧何放出来了。


再讲张良。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虽然是处分天下大事,有没有两个活宝讲相声的既视感?刘邦和张良的日常相处多属此类,一个遇到问题虚心求教,得计辄行,一个倾囊相授,无所隐瞒。论君臣相得,刘备诸葛亮之下,就数这两个货了。。。


最后讲韩信。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当事人都发言了,这是刘邦在“驾驭”韩信么?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看到没有,刘邦和韩信虽然有恩怨,那是政治形势所迫,工作上的事情有冲突。日常对答两个人是平等的,韩信敢怼刘邦,刘邦反手就是一个吐槽,韩信的辩解也不失个人风范。如果刘邦自居天子以势压人,韩信一个落魄侯爵,敢说什么“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这种“顶撞领导”的话吗。刘邦不像有的人,地位高一点就要翘起尾巴,把别人当畜生来“驾驭”,生怕别人不拿自己当领导。

这就是刘邦的待人风格,不单是对三杰,对其他下属甚至普通百姓也如此,像对“尤惮”的周昌、对沛县父老,所言所行都真情流露不作伪。再对比同时代几个本纪主角,秦始皇高高在上,项羽威风凛凛,吕后心理变态,这仨都是生人勿近的主。相比之下刘邦真是一个正儿八经拿人当人看、很有温度很平易近人的布衣皇帝。

这样的人才能够让天下归心啊。刘邦的能力也确实强,打铁自身也硬,打仗都是自己啃骨头让别人吃肉,项羽最难顶,自己顶,英布反太子不愿意去,自己去。那些满脑子“驭人术”的家伙,看过几本歪书,自称得了“帝王心术真传”,做事能力不怎么地,偏偏喜欢大谈特谈“出身贵贱”,热衷玩弄手段、收买人心,一说到搞人际关系俩眼冒绿光,成天琢磨使个什么招数好让别人“五体投地”、“纳头便拜”,以为躲在背后阴恻恻地靠“会用人”就能“建功立业”,把别人当枪使,踩着别人向上爬,实际上刘邦和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的。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人了。。。。


我的本命就是刘邦。。。

你以为的刘邦张良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邦良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这叫驾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