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属于蜀地,刘邦可以出川统一天下,刘备为什么没办法做到?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历史问题,涉及到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实力以及关键人物的个人能力等多个层面。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曾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都曾占据蜀地(巴蜀),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蜀地的战略地位与历史条件

蜀地的天然屏障: 蜀地(今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以“天府之国”著称,拥有肥沃的土地、充沛的物产和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如秦岭、大巴山等)。这使得蜀地在内乱时期往往成为割据势力或政治力量的重要根基。
“兴复汉室”的背景不同:
刘邦: 刘邦起兵时,秦朝刚刚灭亡,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存在着项羽这样强大而难以匹敌的对手,但秦朝崩溃造成的权力真空和各路诸侯的混战,为刘邦提供了机会。刘邦虽然早期实力不强,但他善于借势和抓住机遇。
刘备: 刘备起兵时,汉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已经被曹操、孙权等割据势力瓜分。曹操占据北方,实力强大且统一趋势明显;孙权占据江东,根基稳固,实力雄厚。刘备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且曹操是他的主要敌人,这与刘邦面对项羽的“一强多弱”局面有本质区别。
人才储备的差异:
刘邦: 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知人善任”的能力。他能够聚集并留住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曹参、周勃等一批卓越的谋士和将领。这些人各有专长,能够为刘邦出谋划策,统兵作战,治理后方。
刘备: 刘备虽然也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贤臣,但与刘邦的团队相比,在广度和深度上可能略有不足。尤其是在能够独当一面、镇守一方并能进一步扩张的将领方面,刘备的后期队伍显得相对单薄,尤其是在关羽失荆州后,蜀汉的军事人才损失严重。

二、政治与战略策略的差异

刘邦的战略: 刘邦的战略是灵活多变的。他初期屈居于项羽之下,依附于诸侯,但暗中发展实力。他善于利用地形和战机,并且在统一战争中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兵策略,迅速夺取关中,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他还懂得利用政治手段瓦解对手,例如离间项羽与韩信的关系,利用陈平的计谋瓦解项羽的军队。他的目标是“兼并天下”,志向更为宏大和直接。
刘备的战略: 刘备的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匡扶刘氏”。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策略选择。他未能像刘邦那样灵活地利用其他政治力量或采取更务实的手段来壮大自己。
荆州战略失误: 刘备集团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夺取和保卫荆州上,将其视为东向北伐的跳板。然而,他低估了曹操和孙权的实力,也未能妥善处理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关羽的失荆州是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战略重点的迷失: 刘备的战略重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兴复汉室”展开,这使得他过于执着于恢复汉朝的旧秩序和对汉室正统的宣称。然而,在天下大势已经改变的情况下,过于强调“正统”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限制了其战略的灵活性。
地理限制的应对: 蜀地虽然易守,但其天然屏障也限制了其向外扩张。从蜀地出兵北伐,需要穿越险峻的山道(如褒斜道、子午道等),粮道漫长且容易被切断。刘备的多次北伐,如夷陵之战,都因粮草不济或战线过长而受挫。

三、军事实力与后勤保障

刘邦的军事基础: 刘邦虽然起初是草根出身,但他善于吸收各地力量,并且他的军队组成更加多元化。韩信作为军事天才的崛起,为刘邦带来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刘备的军事基础: 刘备早期虽然有仁德之名,但他的军队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足以与曹魏、东吴抗衡的强大军事机器。
人才的流失与断层: 关羽、张飞的战死,黄忠、马超的年迈,对蜀汉的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诸葛亮虽有卓越的治国才能,但在军事指挥上始终未能达到韩信的水平。
后勤的瓶颈: 蜀地虽然物产丰富,但其地理限制使得向外扩张的后勤补给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曹魏和东吴都拥有更广阔的领土和更便利的交通条件,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刘备的北伐屡次因粮草问题而被迫中止或失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军事策略的局限性: 蜀汉的军事策略,尤其是诸葛亮后期执行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试图通过不断进攻来消耗曹魏的力量,并寻找机会统一天下。然而,这种策略需要强大的国力和坚实的后勤支持,而蜀汉恰恰在这两方面存在短板。

四、关键人物的性格与能力

刘邦的性格: 刘邦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和灵活性的领导者。他能够放下身段,虚心听取建议,也能在关键时刻果断决断。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很强,善于笼络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和驾驭人心。他的战略眼光更长远,也更务实。
刘备的性格: 刘备以“仁德”著称,这为他赢得了人心和部分忠诚的追随者。然而,他的性格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过于理想主义: 刘备对“兴复汉室”的执念过深,有时显得过于理想化,未能充分适应当时天下的实际情况。
感情用事: 例如在关羽死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最终导致了蜀汉国力的严重削弱。这种基于个人情感的决策,在战略层面往往是危险的。
战略执行力的问题: 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的优秀谋士辅佐,但刘备在战略的全局性和执行力上,可能不如刘邦那样果断和有魄力。

总结来说,刘邦能够出川统一天下,而刘备却未能做到,主要有以下几点关键原因:

1. 时代背景不同: 刘邦所处的时代是秦朝灭亡、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局面,他有“一强多弱”的有利条件;刘备所处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曹魏和东吴实力强大,刘备处于“弱小一方”的劣势。
2. 战略目标与灵活性: 刘邦目标明确且战略灵活,善于抓住机遇;刘备“兴复汉室”的理想化目标和对正统的执着,限制了他的战略选择和灵活性。
3. 人才储备与运用: 刘邦拥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一批全才和专才,且善于用人;刘备虽然也有贤臣猛将,但在数量、质量和整体性上与刘邦相比有差距,且后期人才凋零。
4. 后勤与地理制约: 蜀地天然屏障虽然易守,但也限制了其对外扩张的后勤补给能力;刘备的北伐屡屡受制于此。
5. 关键决策与性格: 刘邦决策果断务实;刘备有时感情用事,如夷陵之战,导致了国力的严重损耗。

简而言之,刘邦具备了更为有利的时代机遇、更加务实的战略眼光、更强大的后勤和人才支持,以及更灵活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最终能够从蜀地走向统一天下。而刘备虽然也雄心勃勃,但面对的内外环境更为复杂严峻,且其战略和决策上的某些局限性,使得他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邦统一天下的主力是老秦军。

项羽在秦地烧杀抢掠,秦人深恨之。刘邦则是约法三章,二人人气不可同日而语。

项羽在关中安置秦国降将,此三降将曾投降项羽导致20多万秦人子弟被坑杀。

韩信暗渡陈仓,望风披靡,因为人心向背太过差异,无人愿意协助三降王。

刘邦屡败屡战,但总能再次组织战力超过楚军的部队,实际上不仅仅是萧何的才华,而是掌握继承了秦国军国主义的遗产。

秦人拥戴刘邦,以报六国杀戮抢掠之仇恨;

刘邦统御故秦,问鼎天下,横扫六合。

实际上刘邦是始皇帝的继承者,而项羽代表故六国的门阀贵族。楚汉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的二次战争。

这次刘邦做到了始皇帝没来得及做的事情,彻底清洗了延续几百年的六国贵族。

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邦对华夏一统的贡献不弱于始皇帝。

另外,刘邦在古代开国皇帝中,能力NO1,这也是刘备无法比拟的。

“人岂不自知!卿言太过。朕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user avatar

想要成功不仅需要看自身努力与否,也要看具体环境历史进程。刘邦与刘备,有着看似相同的割据方位与出兵路径,而且刘备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模仿刘邦,但二人之所以有着远不相同的最终命运,绝不仅仅是刘邦与刘备自身的原因,也是二人处于不同历史环境的原因。不考虑具体的客观环境的不同之处,只考虑二者的相似性,是不妥当的。

简单地说,从二人据守汉中时所处的总体形势来看,刘邦的对手一超多弱,项羽分封充满地域矛盾,为刘邦占据关中提供了良机,刘备的对手铁板一块,是刚刚整合了北方并且拥戴着汉献帝的曹操,毫无能够拿下关中的机会。

项羽虽然在军事能力上相当强悍,但项羽在刘邦出汉中前仅仅能够直接控制当时天下的东南,剩下的山东半岛、河北平原、山西高原、关中地区乃至河洛中原都是拥有半独立性质的诸侯政权,整个北方在西楚分封体制下是碎片化的,更是自相矛盾的。

即便关中三秦、山东三齐、中原三王都是项羽安插的附庸型诸侯,但附庸型诸侯对于当地的控制力也是最弱的,很难安抚好当地矛盾,容易被真正的地方实力派所颠覆,赵王之争与齐王之争便在事实上,颠覆了项羽的分封秩序,并且在项羽的卧榻之侧,牵制着楚军主力,为刘邦赢得了夺取关中的宝贵时间。

早在刘邦出汉中以前,山东半岛就被田荣田横兄弟打破了项羽原先安排的三齐秩序,以至于项羽不得不在楚汉战争爆发前后被拖累到山东半岛一带,刘邦这才得以趁机扫灭三秦,掌握了关中天府,从此握有大量兵源、财粮,方能与项羽争夺天下。

质言之,北方的松散格局,使得刘邦得以掌握秦人腹地——关中,是关中最终帮助刘邦站稳脚跟,而非汉中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刘邦在被项羽分封为汉中王以前,便凭借率先入关、纳降秦王、约法三章等手段,攫取了关中民心,相比于之前的暴秦,之后的项羽,秦人心目中更加认同的显然只有刘邦。关中的三秦王本质上均是项羽接纳的秦军降将,怎么可能得人心?

换言之,刘邦在暗度陈仓以前,便已掌握了关中人心,并且凭借萧何,掌握了秦朝中央留存的天下典籍资料,对以关中为核心的天下资源了如指掌,自然能够更加从容地对垒项羽。

返观刘备,在刘备入蜀以前,曹操便已经完成了对于关中、陇中乃至河西走廊的基本控制,而刘备乃至刘备集团的绝大多数成员一生都没能到访关中,比起刘邦,刘备对于关中、陇西百姓,是相当陌生的,以至于刘备都不得不依赖马超的人望,来谋求一种类似与窦融的西州霸主身份,这是刘备不如刘邦的客观条件之一,却又被很多谈论这一话题的朋友所忽略。

随着曹操刘备汉中之战的持续,曹军在关中、陇中的防御只会越来越被重视,再加上曹操早在208年前后便以完成对于整个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控制,关东+关陇,这就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华夏腹地,全部牢牢掌握在曹操手中,毫无任何一个北方割据势力能够在北方挑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甚至河西走廊的叛乱,我们也没有见到河西诸郡与刘备联络的证据。

曹操军团在218、219年前后,已经实现了背靠黄河以北,向南方伸出关陇、襄宛、合肥三个拳头的军事布置,这也是日后曹魏南方防线的重心,刘备很难轻易突破。所以刘备及之后的蜀汉政权,在无法吃掉东吴的前提下,就只能哑巴吃黄连,继续维持孙刘联盟的进阶版——汉吴同盟,期待孙权能在东线、中线,扰动曹魏,进而实现所谓“天下有变”的局面。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曹丕曹睿都把魏吴战争视为第一要务,也能理解为何诸葛亮会在曹丕去世之后,配合孙吴,发动两到三次较大规模的北伐。

回到刘备时代,刘备集团无法趁机攻略关中,便无法在立足西南的基础上掌握西北资源,进而无法形成东西对抗之格局。换言之,是否是从汉中出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关中!更重要的是把关中与蜀中、陇西联结起来,从而发挥“西州”的整体力量,这样才能重走周汉之路。

另外,鲁肃关羽划湘水而治、吕蒙陆逊夺取江陵、刘备陆逊夷陵之战,乃至更早之前的周瑜西征益州之企划,都可以视为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在荆州事务乃至益州事务上的争端,这一系列争端贯穿了刘备集团军政活动的中后期,堪称刘备集团肘腋之间的最大隐患,这一隐患最终在襄阳之围、江陵之陷、夷陵之战的三年间达到巅峰,严重牵制了刘备集团在刘备晚年的“精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刘备的殒命,这一点我们也需要考虑进来。毕竟,刘邦并没有在楚汉战争中遭受到孙权级别的背刺

如果我们再回到楚汉战争,就会发现,有点类似于背刺者孙权的角色,其实是九江王英布,而楚汉战争背刺者英布背刺的对象,不是刘邦,恰恰是项羽。甚至像韩信这样的军神,原本也是项羽帐下,彭越本来也谈不上与项羽的争端,但项羽分封体制显然不可能有他彭越的位置。换言之,刘邦帐下三大名将,不是来自项羽分封体系下的大将,就是来自不受项羽重用的门卫,还有一个也是项羽所忽略的“隔壁沼泽游击队长”。

质言之,得不到关中,是刘备刘禅集团的致命伤,而孙权的背刺暴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备集团的北进进展。没有关中,就没有办法整合西部中国的半壁江山,自然没有办法凭借区区西南一隅,去抗衡以邺、许、洛为核心的北方半壁江山。得不到关中,却有孙权背刺,就是刘备无法复刻刘邦轨迹的主要原因。得到了关中,而且没有孙权级别的背刺,而且敌人项羽不断被人背刺,其实是刘邦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综上,从汉中出发确实是刘邦与刘备的共同点,但刘邦趁机得到关中、刘备得不到关中,才是二人一成一败的关键所在。得到关中与得不到关中的背后,还是项羽与曹操及整个客观形势的不同:项羽不仅难以有效控制黄河流域,而且还受到齐地(田荣)、赵地(张耳)甚至楚地(英布韩信彭越)的不满与背刺;曹操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黄河流域,而且还拉拢孙权背(kai)刺(tuo)刘备的荆州。

user avatar

因为刘备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奔波求生,流离失所上面。

诸葛亮呢,又生的太晚了。

如果刘备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占得一州之地,诸葛亮那时候就是他麾下谋臣,那一统天下的概率极高。

就算不是讨伐董卓的时候,是讨伐吕布的时候,那也还来得及。

就算讨伐吕布也没赶上,那么官渡之战之前那会儿,也不算太晚。

可惜啊,正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等到刘备正式成为角逐天下的棋手的时候,等到诸葛亮正式登上舞台的时候,真龙已经现形了。

天下太小,已经容不下第二位气吞万里如虎的选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