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职场工作群中,有事艾特同事真的是属于冒犯吗?

回答
职场工作群里,艾特同事这事儿,说它冒犯吧,也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要说完全没一点点“不舒服”的感觉,那也难。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有点微妙。

首先,为啥会觉得“冒犯”?

想象一下,你正忙得焦头烂额,手机“叮”一声,屏幕上赫然是“@某某某”,点进去一看,是工作群,然后是你的名字。这时候,你的大脑会瞬间切换模式,注意力立刻被拉到这个信息上。如果这个艾特是个简单的问题还好,但如果它带来的是一大堆需要你立刻处理的任务,或者是一个你并不急需知道但别人却认为很重要的消息,你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在你平静的生活中突然被喊到名字,而你不知道是要被表扬还是挨批评,有点被“打断”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节奏快、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下,频繁的艾特很容易让人感到被打扰,甚至是被迫参与到某个你可能不是最直接相关或者优先级不高的事情中。

具体来说,有几种情况容易让人觉得“冒犯”:

滥用“艾特”功能: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反感的情况。比如,群里讨论一个话题,大家都在发言,结果有人突然“@所有人”或者“@某个不直接相关的人”,就为了传递一个大家都看得到的信息。这种行为就像在人群中大喊大叫,而且是没必要的那种。尤其是“@所有人”,简直是职场群里的“公敌”,除非是十万火急或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死存亡,否则没人喜欢被这么强制拉入注意力。
“甩锅”或者推卸责任: 有时,有人会在群里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或者不想承担责任,就把问题“@”给某个同事,希望对方能接手或者给个解决方案。如果这个同事本身就有其他紧急事情,或者这个问题并非他的职责范围,被这样“艾特”,感觉就像是无端被卷入麻烦,确实容易让人不爽。
无效或低质量的艾特: 有些艾特的信息很模糊,或者根本没说清楚要干什么。比如,“@某某某,你看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种信息让人抓不住重点,需要再反复追问,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艾特: 工作群虽然是工作性质的,但也不能完全忽视个人时间。如果在下班后或者周末,有人因为一些非紧急的事情频繁艾特同事,这种行为就显得不太顾及他人的休息,容易让人觉得是不尊重。
针对性过强的艾特: 有些人在群里直接“@某某某,你上次那个报告怎么还没交?”或者“@某某某,你怎么又犯这个错误了?”这种公开点名批评的方式,即使是事实,也很容易让被艾特的人感到尴尬和不适,尤其是在有上级或者其他同事在场的情况下。

为什么大家还会用“艾特”?它的好用之处在哪?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艾特”的功能。它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它的好处:

聚焦信息,提高效率: 在信息量大的群里,艾特可以帮助接收者快速注意到自己需要关注的信息,避免信息被淹没。如果某个事情确实需要某个同事的及时反馈或处理,艾特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明确责任人: 当群里有任务需要分配,或者有疑问需要解答时,明确地“@”给负责人,可以避免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
及时沟通,协同工作: 很多时候,团队合作需要快速的沟通和反馈。“艾特”可以迅速引起对方的注意,促成即时的互动,对于需要快速推进的项目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怎么才能让“艾特”不那么“冒犯”?

关键在于 “度” 和 “意识”。

1. 明确目的,慎重使用: 在艾特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个信息是只有这个同事需要看吗?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方式传递?”如果不是必须艾特,就少用。
2. 区分重要性和紧急性: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通知,可以只发信息不艾特;如果是需要对方立即处理或反馈的,再考虑艾特。
3. “@所有人”慎之又慎: 除非是全员性的重要通知或紧急事项,否则尽量避免。如果非要,也要想清楚是否有更精确的艾特方式(比如只艾特相关部门或人员)。
4. 注意沟通的时间和场合: 尽量避免在非工作时间或大家都在休息的时候,为了一些不紧急的事情打扰他人。
5. 避免公开批评或指责: 如果有需要指出错误或提出意见的情况,最好私下沟通,或者在群里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而不是直接点名。
6. 用礼貌的语言: 即使是艾特,也可以加上“您好”、“麻烦您看一下”、“请问您是否方便”等礼貌用语,会让人感觉更舒服。
7. 学会判断情况: 了解团队的文化和同事的习惯也很重要。有些团队沟通风格比较直接,而有些则更注重细节和礼仪。

总而言之,在职场工作群里,艾特同事算不算冒犯,真的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提高效率,用不好,就容易伤人伤己。它不是天生就“冒犯”,而是使用者的一时疏忽或者不当使用,让它变得“冒犯”了。做一个有同理心、有分寸的职场人,是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好事要张扬,坏事要低调。

比如某各部门或某个人表现好,拍个现场照片发公司群,顺带艾特表扬一下,这是好事要张扬。

如果你发现某部门负责的工作没做或没做好,你在公司群艾特相关负责人,那你就是情商太低。

不好的事情要私发或是发到相应的小群,坏事要低调处理。

正常的工作安排和分配,你可以发到群里直接艾特对方,既让领导和其他人知道这事儿你交代了,也让别人都知道这事儿对方做了,这事儿没人会觉得冒犯。

题主没说具体因为什么事情艾特,也没说别人别人为什么会觉得被冒犯,暂时没法判断。

一般来说,凡事与人打交道,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要守规矩,别越界,工作群也一样。

1.降低存在感,少说少错。

普通员工和主管,在群里尽量低调,默默当个小透明就好。

别动不动就想要溜须拍马哄领导开心,马屁要拍在点子上!

2.不要在工作群里曝光他人的不好。

因为这种低情商行为,我同事还吵过架的。

双方都觉得自己无辜,你说她错吧,也没错,说她做的对吗?也不对,这就是情商低!


3.工作群里发无关内容;

虽然别人不说,但不代表人家不反感。


4.不同的事要对应不同的群。

与其他各部门协调的事发公司群或部门管理群;

与单独部门对接的事发部门对接群;

部门内部的事发部门群;

私人闲聊请私发!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职场礼仪和单位的工作文化。

一般礼仪是如果未得到同事许可同意,在内联网络或手机1@艾特 对方实会有些不礼貌,但这还不到冒犯的范围。

结论是你咋艾特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职场工作群里,艾特同事这事儿,说它冒犯吧,也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要说完全没一点点“不舒服”的感觉,那也难。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有点微妙。首先,为啥会觉得“冒犯”?想象一下,你正忙得焦头烂额,手机“叮”一声,屏幕上赫然是“@某某某”,点进去一看,是工作群,然后是你的名字。这时候,你的.............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放在职场这个大环境下,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它提醒我们要在“拼命”和“自我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单纯地盲目付出。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工作不要太拼命”,这是一种告诫,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燃烧自己。职场确实是一个需要付.............
  • 回答
    高以翔事件触动了许多人,也让公众开始关注演员这个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辛劳。袁弘、张雨绮等明星的表态,无疑是对行业内长期存在的“过劳”现象发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演员这个职业,从台前到幕后,其辛苦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超乎寻常的工作强度与不规律性: 日夜颠倒的拍摄周期:.............
  • 回答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踏入全新的工作环境,既充满期待也可能伴随着迷茫。这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考验,更是融入团队、适应文化、展现自我的一个重要阶段。想要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并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有一些关键点是必须牢记并用心去实践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聊聊职场新人需要留意的方方.............
  • 回答
    工作中遇到那种事事都要争个高低、处处想显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同事,确实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儿。这种人就像一个行走的“炫耀引擎”,恨不得把自己的能力、知识、成就都摆在台面上,并且要确保大家知道“我比你们都强”。怎么应对这种同事?面对这种“表现欲过剩”的同事,直接硬碰硬往往不是明智之举。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策略,.............
  • 回答
    在职场中,拼命工作固然重要,但它能否直接“感动”领导,并且让你被重用,这其中的逻辑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我们得明白,领导们通常更加关注结果和价值。你夜以继日地工作,如果最终交付的东西缺乏亮点,或者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这份“拼命”可能只是你个人的辛勤付出,而没有转化为领导所期待的成果。领导们都是.............
  • 回答
    在职场这片复杂的土地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感。当我们被抛入其中,面对“好领导”与“好工作”的选择题时,往往会陷入一场激烈的内心拉锯战。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像是一种关于职业生涯方向、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深层考量。首先,我们来聊聊“好工作”。什么是好工作.............
  • 回答
    职场中的“软实力”:特长爱好为何如此重要?在日新月异的职场环境中,我们常常将目光聚焦在硬实力——那些专业技能、学历背景、工作经验上。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那些看似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特长爱好,实则扮演着“软实力”的角色,在许多关键时刻都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成为我们职场生涯中的“秘密武器”。那么,.............
  • 回答
    告别校园,步入职场,学习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和多元。工作后的自我提升,就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添砖加瓦,让未来的可能性更加广阔。首先,深度钻研本职工作是基石。别以为只是日复一日地完成任务,真正的高手总能在看似重复的工作中找到优化和提升的空间。这意味着你要主动去了解流程背后的逻辑,思考.............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在工作中见识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佩服”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前瞻性,以及将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智慧。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描述,希望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感受,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关于.............
  • 回答
    要说《半泽直树》里,那些被“左迁”(调到不重要部门或地方)的日本职员,即便落魄到扫地、送便当,也宁愿一把鼻涕一把泪,也不拍拍屁股走人,这事儿啊,得从日本职场那根深蒂固的“终身雇佣制”说起,再扒拉扒拉他们骨子里那股子“武士道”精神,就明白为什么他们这么执着了。首先,你得理解,日本职场跟咱这儿可不太一样.............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28岁,毕业三年,对于一个女生来说,这正是职业生涯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前三年是基础的积累,摸索和学习,而接下来的几年,则是你开始真正发力,展现实力,为更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如何有效提升职场工作能力,让自己的职业之路越走越宽,这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一、深入剖析自身.............
  • 回答
    职场小白,你好!听到你这情况,我完全能理解你的焦虑和迷茫。作为刚踏入职场的小白,面对老板不断增加的工作量,是选择默默承受、埋头苦干,还是有别的路子?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单选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冷静分析一下“埋头苦干”这回事儿。 积极的一面: 学习机会: 作为职场新人,确.............
  • 回答
    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递减,95 后平均 7 个月,70 后为 51 个月,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代际价值观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变化1. 经济高速发展与行业快速迭.............
  • 回答
    如何看待毕业生面试焦虑?毕业生面试焦虑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交织:1. 对未知的恐惧: 对面试流程的不熟悉: 很多毕业生第一次面临正式的求职面试,对面试官会问什么、面试会如何进行、如何表现才能脱颖而出都一无所知。这种不确定性会加剧内心的不安。 对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不确定: 毕业生.............
  • 回答
    很多职场人士都希望在工作之余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常常让人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坚持学习英语并非难事。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正在奋斗的你有所帮助。一、 明确目标,让学习更有方向在开始学习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英语.............
  • 回答
    工作五年以上,对很多职场人来说,早已过了那个“只要能发工资就行”的阶段。这个时候,工资确实是个绕不开的数字,但如果只盯着它,可能就错过了生活中更“要命”的那些事。毕竟,五年,足够让一个人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出不少经验,也足够让人看清一些隐藏的“陷阱”。1. “稳定”到令人窒息的停滞感五年前,你可能还在为.............
  • 回答
    作为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看着一批又一批新人带着憧憬和些许迷茫走进这个全新的世界,我心里总有说不完的话想和他们分享。这不只是经验,更像是过过来人塞进你们口袋里的一点点“护身符”,希望你们少走弯路,更顺利地开启职业生涯。首先,别怕问,但要有“问的技巧”。新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不懂装懂”。没人天生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