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村战斗,冀中军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政委王远音带一个营在河间、肃宁一带开辟根据地,侦查到敌军要进行合围。司令员常德善主张立即转移,避开敌军主力。政委王远音认为群众十分欢迎八路军,建议坚持战斗。最终常德善中弹牺牲,王远音举枪自尽,大批指战员牺牲,群众也受到严重损失。
刘邦的情况也差不多。
只要他不死,项羽不敢将他的家人怎么样。
一旦他落到项羽手里,他一家都会死。
在这起事件中,司马迁有意弱化了一个细节。
项羽大将丁公事实上已经追上了刘邦,但是被刘邦说服而放弃了追击。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司马迁津津有味地描写太祖的窘态,有意将实际情况转移到他处,弱化当时的形势,夸大刘邦的无奈,这种写法是带有立场的。
这就相当于日军主力已经包围了八路军一个营,这个时候政委还要求司令员带上群众一起走。
你带得走吗?
现实中,政委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举枪自尽。
网络上,键盘侠会怎么样呢?键盘侠会问:
你们突围的时候会带上键盘侠吗?
历史上,司马迁拼命地夸张刘邦是多么狼狈、丢弃了多么重要的亲人、那亲人和刘邦关系如何的亲密、刘邦有多底线全无……
这样的恶趣味,到底是怎么来的?
项羽的爵位是鲁公,项羽失败的时候,鲁地仍然为项羽坚守。鲁地是儒家氛围浓郁、在思想上是坚守旧制度比较顽强的地区。
说到底,就是反对战国以来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运动,怀念旧社会人上人的特权生活,精神上以为自己的祖上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大贵族,自己要是在当时,就也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大贵族。就跟现在那些整天怀念回到民国的中二少年,一模一样。
不论是子女也好,父亲也好,纪信也好,两千女子也好,老婆吕雉也好,一切的一切刘邦都是可以舍弃的。
刘邦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曾放弃过,那就是走向帝位。他从起家开始已经是48岁了,在古代已经是一个接近晚年的年纪,或许正是有感时年不再,在后面起兵的7年里,一路皆可舍弃,部属、亲人、尊严、诺言也都可舍弃(中性)。
项羽同样是7年,但是他不能抛弃的有太多东西。所以他最后输了。当然这里面复杂的各方面原因拆开来看还有很多。
看到有几个人的逻辑是,因为司马迁写刘邦抛弃女儿,所以司马迁是编的。是欺负太史公无法对质,也是欺负两千年来所有史学家的智商。只要史记有证据确凿的谬误,早就被史家拿出来反复的锤上几千回了,史记更不会流传到现在。司马迁之后的班固又怎么会说“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几千年之后的键盘侠,还饶有兴趣的挑史记的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