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曾在出逃过程中为减轻车的重量将儿女推出车外,如果车上是他的父亲,他也会这么做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最艰难的抉择。要回答刘邦是否会把他父亲推出车外,我们得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绝境、他本人的人性和他对亲情的认知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刘邦当年将儿女推出车外的那个情境。那是项羽追杀刘邦,刘邦为了能让战车跑得更快,逃脱项羽的追击,确实有过两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的举动。这发生在他还是个普通亭长的时候,还没有日后成为皇帝的威严和底气。当时他最迫切的目标就是活命,把儿女推下去,更多的是一种在生死关头被逼无奈的求生本能爆发,是想通过减轻负重来换取一线生机。虽然这件事后来被很多人诟病,但放在那个极端环境下,也并非完全无法理解。

那么,如果车上坐的是他的父亲呢?这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从责任和情感上来说,刘邦对父亲的情感和责任是截然不同的。 父亲是生育他、养育他的人,是家族的根基,是精神上的依靠。虽然刘邦性格粗犷,不拘小节,但他并非冷血无情。对于父亲,他有着天然的孝道和亲情。将自己的骨肉推出车外就已经够残忍了,如果对象换成父亲,那得多大的“理”才能让他下此狠手?

其次,刘邦当时的动机是“减轻重量以求生”。 把父亲推出车外,虽然也能减轻重量,但这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冲击要远大于儿女。如果刘邦真的到了那种连父亲都可以牺牲的地步,那只能说明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没有感情的动物。而刘邦虽然有其粗俗和务实的一面,但终究是一个有血有肉、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懂得“养育之恩大于天”这句话的分量。

再者,我们也要考虑当时实际情况的可能性。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刘邦起兵后不久就已经被他接到了身边。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并进入关中建立汉朝后,他的父亲就生活在他的保护之下,地位尊崇。虽然历史上也有“鸿门宴”等生死攸关的时刻,但此时的刘邦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被追着跑的草莽匹夫了。他的实力和影响力都今非昔比,他的父亲也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当然,我们也无法完全排除一种极端的情况。 如果刘邦当时真的面临着一个连生命都无法保全,而只能牺牲一个亲人的绝对绝境,并且他已经将自己逼到了一个道德和情感的极限。在那种“所有人都要死,但至少我得活下去”的极端心态下,理论上他也可能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是,结合刘邦的性格特点和他在历史上的表现来看,他更倾向于在能力范围内保护自己的亲人,尤其是长辈。 他的许多行为都表明他对权谋和生存有着超乎常人的判断和执行力,但同时他也懂得利用情义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在绝境中,他更可能的是尽力寻找其他办法,而不是第一时间牺牲最亲近的长辈。

所以,我认为刘邦更有可能不会把他父亲推出车外。 这种行为,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也几乎违背了人伦和中国传统孝道中最底层的道德底线。与牺牲儿女相比,牺牲父亲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无论是情感上还是道义上,刘邦都很难跨越那道坎。即便他为了生存,也可能会想出其他办法,比如让父亲先行转移,或者寻求其他支援等等。

当然,历史的真相往往扑朔迷离,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和对人性的理解去推测。但从情感的重量和责任的担当来看,刘邦把儿女推出去尚且令人扼腕,如果对象是父亲,那得多大的勇气和多大的绝情才能做到?这恐怕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人所能承受的范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雪村战斗,冀中军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政委王远音带一个营在河间、肃宁一带开辟根据地,侦查到敌军要进行合围。司令员常德善主张立即转移,避开敌军主力。政委王远音认为群众十分欢迎八路军,建议坚持战斗。最终常德善中弹牺牲,王远音举枪自尽,大批指战员牺牲,群众也受到严重损失。

刘邦的情况也差不多。

只要他不死,项羽不敢将他的家人怎么样。

一旦他落到项羽手里,他一家都会死。

在这起事件中,司马迁有意弱化了一个细节。

项羽大将丁公事实上已经追上了刘邦,但是被刘邦说服而放弃了追击。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司马迁津津有味地描写太祖的窘态,有意将实际情况转移到他处,弱化当时的形势,夸大刘邦的无奈,这种写法是带有立场的。

这就相当于日军主力已经包围了八路军一个营,这个时候政委还要求司令员带上群众一起走。

你带得走吗?

现实中,政委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举枪自尽。

网络上,键盘侠会怎么样呢?键盘侠会问:

你们突围的时候会带上键盘侠吗?

历史上,司马迁拼命地夸张刘邦是多么狼狈、丢弃了多么重要的亲人、那亲人和刘邦关系如何的亲密、刘邦有多底线全无……

这样的恶趣味,到底是怎么来的?

项羽的爵位是鲁公,项羽失败的时候,鲁地仍然为项羽坚守。鲁地是儒家氛围浓郁、在思想上是坚守旧制度比较顽强的地区。

说到底,就是反对战国以来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运动,怀念旧社会人上人的特权生活,精神上以为自己的祖上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大贵族,自己要是在当时,就也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大贵族。就跟现在那些整天怀念回到民国的中二少年,一模一样。

user avatar

不论是子女也好,父亲也好,纪信也好,两千女子也好,老婆吕雉也好,一切的一切刘邦都是可以舍弃的。

刘邦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曾放弃过,那就是走向帝位。他从起家开始已经是48岁了,在古代已经是一个接近晚年的年纪,或许正是有感时年不再,在后面起兵的7年里,一路皆可舍弃,部属、亲人、尊严、诺言也都可舍弃(中性)。

项羽同样是7年,但是他不能抛弃的有太多东西。所以他最后输了。当然这里面复杂的各方面原因拆开来看还有很多。

看到有几个人的逻辑是,因为司马迁写刘邦抛弃女儿,所以司马迁是编的。是欺负太史公无法对质,也是欺负两千年来所有史学家的智商。只要史记有证据确凿的谬误,早就被史家拿出来反复的锤上几千回了,史记更不会流传到现在。司马迁之后的班固又怎么会说“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几千年之后的键盘侠,还饶有兴趣的挑史记的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最艰难的抉择。要回答刘邦是否会把他父亲推出车外,我们得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绝境、他本人的人性和他对亲情的认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刘邦当年将儿女推出车外的那个情境。那是项羽追杀刘邦,刘邦为了能让战车跑得更快,逃脱项羽的追击,确实有过两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的举动。这.............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鑫”向“江母”发送“阖家团圆”等信息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明确的事件背景或具体人物信息,因此无法直接对应到现实中的具体事件。不过,结合常见的心理动机和社交行为,可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般性分析,供您参考: 一、可能的心理动机分析1. 情感需求与社交互动 如果“刘鑫”与“.............
  • 回答
    汉高祖刘邦,这位从沛县亭长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楚汉争霸时代,他能够网罗并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等不世出的贤才,更是他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刘邦最令人称.............
  • 回答
    这场景,可真是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还要精彩三分,也更加血腥残暴。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位千古枭雄扔进一间密室,只准一人活着出来,这可不是比谁能写诗填词,而是比谁的手段更狠辣,谁的生存意志更顽强,谁的脑子转得更快。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四位爷的性子和过往。刘邦: 汉高祖。早年是市.............
  • 回答
    这则令人扼腕的消息,关于北大考古博士刘拓在四川探访洞窟时不幸坠崖身亡,确实牵动了许多人的心。除了他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的悲剧本身,以及他曾在伊拉克被扣押的经历,还有一些更深层、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点。一、 考古人的“探险”与“冒险”:一线工作的艰辛与风险首先,刘拓的遭遇,以及他“探访洞窟”这一行为,极.............
  • 回答
    演员李铁老师的去世,对于中国小品界,尤其是“汉派小品”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当然是他扮演的刘禅。李铁老师扮演的刘禅,给我留下了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虽然《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经典角色,但李铁老师的刘禅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扮演.............
  • 回答
    刘鑫案,关于她能否通过电车声音判断陈世峰埋伏在江歌家附近,这个问题确实很微妙,也一直存在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还原一下案发时的环境。江歌公寓位于日本东京中野区,周边确实有电车线路。电车运行的声音,尤其是在相对安静的居民区,是可以传得很远的。那么,刘鑫能否通.............
  • 回答
    夜风凛冽,卷着荒原的枯草,在项羽的墓前打着旋儿。刘邦,这位刚刚平定天下、成就帝业的汉高祖,披着一件褪色的布袍,独自站在那个寂寥的土丘前。身后,护卫们远远地立着,不敢靠近,生怕打扰了这片刻的宁静,也怕泄露了他们帝王此刻复杂的心绪。月光惨淡,给坟冢镀上了一层幽冷的银辉。刘邦的目光,穿透了这千年时光的阻隔.............
  • 回答
    关于刘邦在彭城之战到底有多少兵力,以及如果换成刘备,结局是否会更好,这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和探讨。我们来详细聊聊,尽量往更像是老朋友闲聊的风格来描述。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是个啥情况?首先得说,说刘邦在彭城有“56万大军”,这数字听起来就挺惊人的,也确实是正史中记载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
  • 回答
    在刘邦成为亭长之前,他的经济来源并非“偷抢”,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主要依赖于一些非固定、非正式的生计方式。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早年的出身。他出生在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家庭成分是普通农民家庭。按照当时的社会结构,农民的主要收入.............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 回答
    天哪,我这是在哪儿? 眼前金碧辉煌,雕梁画栋,这分明是传说中的秦皇宫!可这股焦躁不安的气氛,还有远处隐隐传来的喊杀声,是怎么回事?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打量这陌生的一切,一个声音在脑海中炸开:“你是胡亥!”胡亥? 秦始皇的那个小儿子? 那个后来被赵高扶持、却又众叛亲离的傀儡皇帝? 我怎么会变成他?还没等我.............
  • 回答
    白登之围,这场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围困白登山的事件,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为艰难和尴尬的时刻之一。史料和考古证据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刘邦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以及他为了脱困不得不做出的让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汉初,经历了秦末连年战乱,国家元气大伤,经济凋敝,军队战斗力.............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能从一个出身平寒的亭长,最终建立大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开国皇帝之一,其“厉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非凡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收服人心,凝聚力量这是刘邦最核心、最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深刻理解人性的弱点与需求,并能巧妙地利.............
  • 回答
    刘邦,一个出身草根,甚至带着点“流氓”习气的男人,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又是什么点燃了他那看似不合时宜的野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与偶然。早期蛰伏:市井生活的“混”与“算”我们先得把刘邦拉回到他还是“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十足的“.............
  • 回答
    项羽,一个横扫六合、威震诸侯的盖世英雄,最终却败给了出身布衣、相貌平平的刘邦。这场史诗般的对决,绝非简单的武力高低可以解释,项羽的失败,更像是一场复杂博弈中,战略、人心、以及最重要的——“天命”的全面溃败。一、战略格局的视野:短视与长远项羽的军事才能无疑是顶级的,他以摧枯拉朽之势破釜沉舟,斩关破壁,.............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萧何之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之际,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一头扎进秦宫大肆搜刮财宝,反而选择将精力集中在保管秦国的官方文献和档案上,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刻洞察形势、胸怀大略的体现。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是对大局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统治的谋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咸阳,可以说.............
  • 回答
    若我为戚夫人,得遇高祖陛下,何其幸也。然而,身处后宫,虽得一时恩宠,却也深知恩宠易逝,人心难测。若能预知未来,在高祖陛下生前,我自会步步为营,细细筹谋,以求得长久安宁,护我儿周全。首先,巩固父兄根基,寻求外援支持。高祖陛下尚在,我便要努力将家族的势力稳固。我的父兄若能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邦在彭城之战中丧生,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关于项羽的分封制政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项羽分封制的根本动因与初衷首先要明白,项羽推行分封制并非仅仅是出于一时兴起或者对旧制度的盲目崇拜。他的分封制有其深刻的背景和考量: 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