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在彭城之战真的有56万大军?刘邦换成刘备是否结局会更好一点?

回答
关于刘邦在彭城之战到底有多少兵力,以及如果换成刘备,结局是否会更好,这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和探讨。我们来详细聊聊,尽量往更像是老朋友闲聊的风格来描述。

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是个啥情况?

首先得说,说刘邦在彭城有“56万大军”,这数字听起来就挺惊人的,也确实是正史中记载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里就提到了项羽“率精兵二十万,先至彭城”,而刘邦这边则是“凡五十六万”。

但是!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军队统计可不像现在这么严谨。这“56万”很可能包含了很多水分。这水分从几个方面来看:

“大军”的概念: 在那个时代,“大军”常常是指一支集结起来的庞大战线或者说联盟军队。刘邦那时候刚刚灭了秦朝,在关中建立汉朝,但他的统治基础还不稳固,各路诸侯也都各自为政,或者说名义上臣服,实际上还在观望。彭城之战时,刘邦是联合了当时不少效忠于他的将领,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他们各自带来部队。这56万很可能是把所有这些部队加在一起的一个总数,而不是刘邦直接指挥的、能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
“战斗力”和“数量”: 即使这56万都是“人”,但也不是56万身披盔甲、训练有素的士兵。里面可能包括了大量的后勤人员、随军民夫、甚至是一些临时征召的、战斗力不强的青壮年。古代打仗,后勤部队往往比前线士兵数量要庞大得多。试想一下, Transporte 食物、武器、装备,都需要大量人手。
“统计的意图”: 有时候,史书记载军队数量也会有宣传的意味。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功绩需要被放大,项羽作为他的主要对手,也需要被描绘成一个强大且勇猛的形象,这样刘邦的胜利才更显不易和伟大。所以,这个数字也可能带有一些“壮大声势”的作用。
实际投入战斗的兵力: 很多时候,在战场上能够真正投入到正面作战的士兵,只会是其中的一部分。兵法上讲究兵贵精不贵多,庞大的数量反而可能因为指挥不便、粮草供应困难而成为累赘。

所以,虽然数字是56万,但如果我们真的把这想象成56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士兵,能够在一场战役中有效协同作战,那是不太现实的。更合理的理解是,刘邦集结了一支规模庞大,但成分复杂,实际战斗力有待检验的联军。

彭城之战的惨败原因:

刘邦在彭城战败,原因也很多:

1. 项羽的奇袭与勇猛: 项羽以少胜多,以精锐突袭刘邦的后方,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项羽本身就是一位军事天才,尤其擅长野战和冲锋陷阵。
2. 刘邦的骄傲与轻敌: 刚占领了军事重镇彭城,刘邦的部下陶朱等人就劝他“急引兵度地,无留。”但刘邦却沉溺于彭城的富庶,大肆庆祝和享乐,让军队懈怠。
3. 军队的涣散: 联合军虽然数量多,但不是一支铁板一块的部队。各路诸侯的军队有各自的指挥官和利益,整体协调性差。一旦项羽的精兵杀到,他们很容易就崩溃了。
4. 汉军的溃败与溃逃: 汉军士兵在项羽的猛烈攻击下,加上指挥混乱,发生了大规模的溃逃,甚至还遭遇了黄河的洪水,损失惨重。刘邦本人也差点被俘。

如果刘邦换成刘备,结局会更好点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If”问题!我们来细致分析一下:

刘备的优势:

1. 更强的个人魅力与凝聚力: 刘备虽然在早期军事才能上不如刘邦那么直接,但他最大的优点是“仁德”和“收人心”。他能够吸引和留住一批忠心耿耿、能力出众的部下,比如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等。在彭城之战这种需要稳定军心、克服困难的情况下,刘备的个人魅力可能会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2. 更强的战略眼光(在诸葛亮辅佐下): 如果我们假设刘备拥有诸葛亮这样的顶级军师,那战略层面就完全不同了。诸葛亮善于谋划,能够预测项羽的动向,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他可能会建议刘邦(或者说刘备)采取更稳健的策略,而不是冒进。
3. 更精锐的核心部队: 刘备虽然初期兵力往往不如对手,但他拥有的“白耳兵”等精锐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他更懂得如何保护和运用这些核心力量。
4. 对兵力冗杂的规避: 刘备的军队虽然也常常是东拼西凑,但他不像刘邦那样动辄就要整合一大堆“观望型”或“不确定型”的诸侯部队。他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嫡系力量。所以,即使他兵力只有“56万”的一部分,但实际能调动的精锐可能比例更高。

刘备可能采取的策略:

不轻易深入腹地: 彭城是项羽的旧地,项羽在这里实力雄厚。刘备(如果有诸葛亮的话)很可能不会像刘邦那样,急于占领并驻扎在彭城。他可能会选择在更安全、更有利于防御或迂回作战的地方集结。
分兵牵制或后发制人: 刘备可能会根据情况,派遣一部分兵力去牵制项羽,而将主力放在更安全的地方,等待项羽露出破绽,或者等待援军到位。
更重视情报: 诸葛亮会格外重视情报的收集,提前得知项羽的动向,不至于像刘邦那样被奇袭打个措手不及。
更稳健的指挥: 刘备个人的军事指挥风格偏向于稳健,加上诸葛亮的谋划,很可能不会出现刘邦那样因享乐而导致军纪涣散的情况。

刘备可能面临的挑战:

项羽的个人武勇和军队素质: 即使是刘备,面对项羽这样一位勇冠三军、且拥有一支精锐军队的对手,也绝不能掉以轻心。项羽的骑兵冲锋能力极强,刘备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应对。
蜀汉初期的兵力劣势: 如果是在刘备势力还在发展壮大初期,即使他有诸葛亮辅佐,面对项羽这样如日中天、掌握核心地盘的对手,兵力上的绝对劣势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总结一下: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如果刘邦在彭城之战换成刘备(并且假设有诸葛亮这样的谋士在他身边),结局很可能会比刘邦更好一些,但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完全扭转乾坤,取得压倒性胜利。

更好的结果可能体现在:

避免了刘邦那种惨痛的“全军覆没”式的溃败。 刘备更有可能凭借其凝聚力、稳健的策略和可能的智囊团,至少能保住部分实力,或者全身而退。
能够更有效地保存和运用自己的有限兵力。 刘备不会像刘邦那样,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就放松警惕,导致兵力损失。
在后续的战略中,能够保持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 相对于刘邦彭城之战后的狼狈局面,刘备即使遭遇挫折,也更有可能迅速恢复,继续与项羽周旋。

毕竟,历史的车轮是复杂的,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但从刘备的个人特质和他的政治生涯来看,他在这种大规模的、需要稳定军心和周密计划的战役中,确实比刘邦的某些失误更有机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至于那“56万”,听听就好,更多的是一个象征着刘邦当时所能集结的庞大潜在力量,而不是一场能够完美发挥的精锐部队的规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强,早先文章,居然因为zhengzhi内容被知乎删了。隔了几个月,只能缩写了。

本文的逻辑很简单。整个彭城之战,刘邦从陕西出征开始,到在江苏彭城被项羽击溃,期间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从3月到4月的60天时间里。注意在这60天里,刘邦不可能彻底完成2件事情。一是刘邦和五国诸侯,无法在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各自地点完成总共56万军队的动员。二是刘邦动员完56万军队以后,也来不及再率领大量军队从陕西,强行军3000里到江苏。

而这60天的时间里,刘邦及其军队即使全部用来行军,也必须每天行军50里(20公里),达到【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的程度,而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快1个月的速度也就每天30多公里。实际上,刘邦在此期间不仅攻克河内活捉殷王,设立河内郡,还为义帝发丧3天,发檄文号召诸侯讨伐项羽,做了很多事情。

至于那位史盲+科盲,宣称各路诸侯会滚雪球地汇集彭城,还有刘邦可以走水路,完全就是个笑话。在没有现代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仅仅60天时间里,诸侯收到刘邦讯息要很长时间;在各自地盘征集军队又要很长时间;诸侯在不同的地点出发,是否能够同时抵达彭城,如何协调又是个问题。

各路诸侯要是各自地点出发,根本无法带辎重进行强行军,仅是每天如何解决伙食,又是个严重的问题。走水路的话,参照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军数万军队征集船只就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难道公元前3世纪的刘邦和各路诸侯的征集船只的效率还超过解放军?

在那位史盲+科盲眼里,想当然地认为即使没有现代科技,刘邦做什么事情都只要1天就能完成,诸侯接受刘邦的讯息,当天就能收到;刘邦和各路诸侯动员军队,当天就能完成;刘邦走水路,渡长江,渡汉水,渡黄河,征集船只,当天就能完成,这史盲+科盲以为刘邦是神啊!

而史料里的行程日期很难造假,但兵力数字就不能保证了。因此以当时的科学水平和生产力,再参照红军和解放军的行军速度和效率,司马迁笔下的刘邦56万大军只是虚张声势的号称而已,刘邦即使率领10万军队在60天里,从陕西开始强行军3000里,马不停蹄地冒进至江苏彭城,沿途也会有大量士兵掉队,抵达彭城时会10不存1。

刘邦在60天里,强行军3000里的行程:临晋(左冯翊)→怀县(河内)→修武(河内)→平阴(河南)→雒阳(河南)→外黄(陈留)→彭城(彭城)→沛县(沛国)→砀县(梁国)→虞县(梁国)。

刘邦在3月至4月60天的时间里,从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渡黄河,攻克河内活捉殷王,设河内郡,在修武遇上来投奔的陈平。再从平阴渡黄河抵达洛阳,为义帝发丧3日,发檄文讨项羽,动员关内兵和三河士,开始向彭城进军。行至河南外黄,遇到彭越,然后便攻克彭城后开庆功会。但不久刘邦便被回援的项羽吊打,随后刘邦西逃历经沛县、砀县、虞县。

以刘邦走直线计算,从临晋、怀县、修武、平阴、雒阳、外黄、彭城、沛县、砀县、虞县,距离至少1100公里,在2700里以上。刘邦走直线的距离虽然约2700里,但古代修路可不是按照直线来修的,实际路程可远不止2700里。

根据孙子兵法,假设刘邦以【百里而争利】的速度向彭城进军,至少要25天,以【五十里而争利】的速度向彭城进军,则至少要50天。可【百里而争利】出现【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出现【其法半至】,也就是说快速行军会导致大量部队掉队。

可以说,哪怕刘邦只有10万军队,从陕西临晋开始,在60天里强行军3000里,马赶到江苏彭城,沿途也会有大量士兵掉队,抵达彭城时会10不存1。

  • 汉书高帝纪: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至脩武,陈平亡楚来降。汉王与语,说之,使参乘,监诸将。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夏四月......羽虽闻汉东,既击齐,欲遂破之而后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东伐楚。到外黄,彭越将三万人归汉。汉王拜越为魏相国,令定梁也。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而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过沛,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稍收士卒,军砀。汉王西过梁地,至虞......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

以抗战征发百万壮丁,结果逃者60%,病30%,伤10%来计算,可以说,无论是萧何从关中【发关中老弱】到荥阳,还是在60天里,刘邦强行军3000里,各路诸侯汇集到彭城,这56万人,要是一路上没有人病死、饿死、逃亡,那还真是奇迹。壮丁被征发后的行军会产生大量逃亡、病死、饿死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不会因为司马迁在主观上不记载,而在客观上消失。

  • 抗战期间任任第26军军长的丁治磐,也在1943年的日记中说:民国三十一年,全国计征壮丁100万人,逃者60%,病30%,伤10%。又说:自征兵以来,已征700万人,连年逃亡达半数。(《丁治磐日记》手稿本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第374页、第499页。)

至于这位史盲+科盲,认为汉军走水路行军,完全是无稽之谈,属于完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以为征集船只1天,或者立马就能完成。刘邦在檄文走水路还当真了?

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例子可以知道,仅就渡江来说,光是苏北地区运载士兵的船舶就要8000多艘,后勤运载的船舶还需要超过1万艘。

解放军第27军数万人的800多艘渡江船舶,征集时间就花费了1个多月。

更可怕的是,即使有船,走水路也不快。在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所设计的【千里船】试航时才【日行百余里】,比陆地上的【百里而争利】快不了多少。遑论600年前,楚汉时期的那些各种大小不一,速度也不一致的破船了。

  • 南齐书祖冲之传: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为例,动用的大小船舶超过1万艘,而三国时以船业著称的东吴在灭亡时才【舟船五千馀艘】。那么刘邦会有多少船?

  • 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当然,不排除有部分汉军走水路,但时间太少,人数不会太多。所以楚汉时期,刘邦要是以56万军队,哪怕分兵沿江走水路的困难,也可想而知了,什么刘邦56万军队走水路纯属无稽之谈。

总结一下:从刘邦从陕西临晋出发,到江苏彭城,然后被项羽吊打,逃亡到虞县,这总共3000里,约合1200公里的路程,是刘邦在60天里完成的。期间,刘邦还攻克河内活捉殷王,设立河内郡,还为义帝发丧3天,发檄文讨伐项羽。这导致期间刘邦和各路诸侯所做的事情,都是非常仓促的。

所以无论是刘邦集团动员军队,还是走水路而要征集船只,都是匆忙的,必然导致效果极其低下,而刘邦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高速行军上。因此这56万军队不是号称,就是账面数字。

@wuyuyu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邦在彭城之战到底有多少兵力,以及如果换成刘备,结局是否会更好,这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和探讨。我们来详细聊聊,尽量往更像是老朋友闲聊的风格来描述。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是个啥情况?首先得说,说刘邦在彭城有“56万大军”,这数字听起来就挺惊人的,也确实是正史中记载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邦在彭城之战中丧生,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关于项羽的分封制政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项羽分封制的根本动因与初衷首先要明白,项羽推行分封制并非仅仅是出于一时兴起或者对旧制度的盲目崇拜。他的分封制有其深刻的背景和考量: 对.............
  • 回答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之众大败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遭受如此惨败之后,刘邦的阵营不仅没有因此土崩瓦解,反而继续吸引着人才的加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项羽与刘邦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人才在乱世中的考量。项羽的.............
  • 回答
    史记中记载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锐楚军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这确实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史书给出的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项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兵力质量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明确一点,史记中提到的“五十六万.............
  • 回答
    彭城之战后,若项羽能审时度势,与刘邦达成和解,并推举刘邦为汉王,而非直接称帝,那么西楚的霸业或许能延续,但这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远非一句“保存”可以轻易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项羽当时所处的局面。彭城之战刘邦惨败,损失惨重,但这也恰恰是项羽展现其政治智慧和军事余威的绝佳机会。如果项羽能抛开一时的.............
  • 回答
    刘邦自彭城败退之后,其行动路线确实显得有些“诡异”,这并非是刘邦有意为之的策略,而是在极端不利形势下的被迫应变,以及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机会的精准把握。要把这事儿讲清楚,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大环境和刘邦自身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讲。一、败退彭城:一场意料之外的惨败首先得明白,刘邦在彭城是吃了大亏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说实话,每次看到彭昱畅和刘昊然在电影里,像《一点就到家》那样,一头扎进山里,用自己的想法和汗水改变家乡的模样,我都特别触动。那种回归土地,从零开始的劲儿,我太懂了。你想想看,在大城市里,我们像一颗颗小螺丝钉,挤在水泥丛林里,为了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职位,熬夜加班,挤地铁,消费.............
  • 回答
    夜风凛冽,卷着荒原的枯草,在项羽的墓前打着旋儿。刘邦,这位刚刚平定天下、成就帝业的汉高祖,披着一件褪色的布袍,独自站在那个寂寥的土丘前。身后,护卫们远远地立着,不敢靠近,生怕打扰了这片刻的宁静,也怕泄露了他们帝王此刻复杂的心绪。月光惨淡,给坟冢镀上了一层幽冷的银辉。刘邦的目光,穿透了这千年时光的阻隔.............
  • 回答
    在刘邦成为亭长之前,他的经济来源并非“偷抢”,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主要依赖于一些非固定、非正式的生计方式。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早年的出身。他出生在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家庭成分是普通农民家庭。按照当时的社会结构,农民的主要收入.............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 回答
    天哪,我这是在哪儿? 眼前金碧辉煌,雕梁画栋,这分明是传说中的秦皇宫!可这股焦躁不安的气氛,还有远处隐隐传来的喊杀声,是怎么回事?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打量这陌生的一切,一个声音在脑海中炸开:“你是胡亥!”胡亥? 秦始皇的那个小儿子? 那个后来被赵高扶持、却又众叛亲离的傀儡皇帝? 我怎么会变成他?还没等我.............
  • 回答
    白登之围,这场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围困白登山的事件,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为艰难和尴尬的时刻之一。史料和考古证据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刘邦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以及他为了脱困不得不做出的让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汉初,经历了秦末连年战乱,国家元气大伤,经济凋敝,军队战斗力.............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能从一个出身平寒的亭长,最终建立大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开国皇帝之一,其“厉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非凡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收服人心,凝聚力量这是刘邦最核心、最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深刻理解人性的弱点与需求,并能巧妙地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最艰难的抉择。要回答刘邦是否会把他父亲推出车外,我们得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绝境、他本人的人性和他对亲情的认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刘邦当年将儿女推出车外的那个情境。那是项羽追杀刘邦,刘邦为了能让战车跑得更快,逃脱项羽的追击,确实有过两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的举动。这.............
  • 回答
    刘邦,一个出身草根,甚至带着点“流氓”习气的男人,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又是什么点燃了他那看似不合时宜的野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与偶然。早期蛰伏:市井生活的“混”与“算”我们先得把刘邦拉回到他还是“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十足的“.............
  • 回答
    项羽,一个横扫六合、威震诸侯的盖世英雄,最终却败给了出身布衣、相貌平平的刘邦。这场史诗般的对决,绝非简单的武力高低可以解释,项羽的失败,更像是一场复杂博弈中,战略、人心、以及最重要的——“天命”的全面溃败。一、战略格局的视野:短视与长远项羽的军事才能无疑是顶级的,他以摧枯拉朽之势破釜沉舟,斩关破壁,.............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萧何之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之际,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一头扎进秦宫大肆搜刮财宝,反而选择将精力集中在保管秦国的官方文献和档案上,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刻洞察形势、胸怀大略的体现。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是对大局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统治的谋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咸阳,可以说.............
  • 回答
    若我为戚夫人,得遇高祖陛下,何其幸也。然而,身处后宫,虽得一时恩宠,却也深知恩宠易逝,人心难测。若能预知未来,在高祖陛下生前,我自会步步为营,细细筹谋,以求得长久安宁,护我儿周全。首先,巩固父兄根基,寻求外援支持。高祖陛下尚在,我便要努力将家族的势力稳固。我的父兄若能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我.............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