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记载彭城之战,项羽带领的3万楚军打破刘邦带领的诸侯联军56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究竟是如何办到?

回答
史记中记载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锐楚军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这确实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史书给出的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项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一、兵力质量的巨大差异:

首先要明确一点,史记中提到的“五十六万”可能并非全是刘邦主力部队,而是包含了许多临时征召的杂牌军和后勤人员。而项羽的三万人,却是他长期征战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

项羽的精锐之师: 这三万人是项羽的核心力量,他们经历了巨鹿之战等关键战役的洗礼,作战经验丰富,对项羽忠心耿耿,士气高昂。这支部队训练有素,兵器精良,而且往往是项羽亲临前线指挥,军心稳定。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很可能是项羽最为倚重的骑兵和步兵的混合精锐,能打硬仗,能打恶仗。
刘邦的联军构成: 刘邦的联军来自四面八方,成分复杂,有宋、梁、沛等多个诸侯国的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同作战的能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只是为了跟随刘邦争夺天下而临时加入的部队,装备、训练和士气都远不如项羽的精锐。

二、战术上的高明运用: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的战术运用堪称经典,充分发挥了他作为军事天才的指挥才能。

闪电般的突袭: 刘邦刚刚攻占彭城,诸侯联军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防守松懈,戒备森严程度大大降低。项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惊人的速度向彭城发动突袭。他没有选择正面硬碰硬,而是采取了迂回包抄,从侧翼或后方突然发动的攻击,打乱了刘邦联军的阵脚。
声东击西与心理战: 项羽的战术往往充满计谋。他可能利用某些佯攻来吸引刘邦联军的主力注意,然后将精锐部队集中到关键点进行突破。同时,项羽以其强大的个人威望和勇猛形象,在战场上往往能起到极大的心理震慑作用。他的出现本身就能让敌军产生恐惧,甚至引起溃败。
利用地形和天气: 虽然史书中没有详述,但项羽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必定会充分利用地形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来为自己创造优势。例如,在不利于大部队展开的地形上,精锐部队的机动性优势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刘邦联军的内部问题:

刘邦能够集结如此庞大的联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展现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和潜力。然而,这种联合本身也埋藏着隐患。

诸侯的离心离德: 参加刘邦联军的诸侯,各有各的算盘。他们并非完全出于对刘邦的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联合。一旦战事不顺,或者出现其他诱惑,很容易产生离心。史书中也提到,在项羽来袭后,部分诸侯军队就率先逃散,说明其内部的凝聚力并不强。
指挥的混乱与协调不畅: 如此庞大的联军,如果缺乏一个绝对权威且能力超群的统帅,很容易出现指挥上的混乱和信息传递的延误。刘邦虽然有潜力,但在这个时期,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号召力还不足以完全驾驭这些来自不同派系的诸侯军队,无法做到令行禁止,统一调动。
轻敌冒进的心理: 刚刚占领了彭城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邦和他的部下很可能因此产生了轻敌心理,认为胜利唾手可得,从而放松了警惕,低估了项羽的实力和决心。

四、项羽的个人魅力与决断力:

项羽个人能力的出众也是促成这场胜利的关键。

以身作则的勇猛: 项羽以其无与伦比的勇猛著称,他常常亲临战场,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这种以身作则的领导方式,能够让士兵愿意为他卖命。
果断的决策与执行力: 面对刘邦庞大的联军,项羽没有丝毫犹豫,而是当机立断,发动了这场冒险的突袭。一旦做出决定,他的执行力也非常迅速和坚决,不给敌人任何反应的机会。

总结一下,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的关键在于:

精锐部队的强大战斗力: 项羽拥有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精锐部队,而刘邦的联军质量参差不齐,主力部队数量可能远少于表面数字。
高超的战术运用: 闪电突袭、心理战、声东击西等战术的成功实施,打乱了刘邦联军的部署。
刘邦联军的内部缺陷: 诸侯的离心、指挥的混乱、轻敌冒进等因素削弱了联军的整体实力。
项羽卓越的个人能力: 他的军事才能、勇猛和决断力是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对比,更是军队质量、指挥艺术和战略智慧的较量。项羽以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最不利的局面下,抓住一切有利因素,最终上演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以少胜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回答前我很疑惑,怎么这么多人想当然认为项羽三万人全都是骑兵?

以此为前提在这里论证骑兵的强大,简直莫名其妙。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史记·项羽本纪》

哪里说了项羽三万人全是骑兵了?



只要你有笔(键盘),你也能办得到。

让我们了解以下几个事实:

一·刘邦汉二年三月从首都栎阳出发,四月占领彭城,同月发生彭城之战,从刘邦出兵到彭城之战结束不超过两个月,不超过六十天。

二·栎阳(西安)距离彭城(徐州)直线距离超过760公里也就是超过1500里,考虑到刘邦行军曲折的路线以及汉代里和现在里的换算,刘邦行军距离实际超过2000汉里,名副其实的千里东征

三·扣除行军时间,刘邦集结军队的时间不超过十天,假设汉军行军五十天从栎阳抵达彭城,则平均每天行军超过四十汉里,不要忽略,刘邦中途还在洛阳停留了整整三天为义帝发丧并实际进攻了河内。

四·据《孙子兵法》【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卅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简单翻译,急行军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卅里而爭利】都要【三分之二至】汉军的行军速度超过四十里,有多少人抵达彭城?


在集结军队和行军时间都如此短暂的限制下汉军究竟集结了多少人马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过这还不够,《史记》还展现了另一个魔幻的细节【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不要被汉军夸张的伤亡吸引走全部的注意力,据《史记》描述,楚军先是在彭城击破汉军,汉军向南撤退,然后又在灵璧东睢水上再次击破汉军。灵璧东睢水上在哪?在今淮北市以南靠近睢水的地方,淮北市距离徐州(彭城)超过50公里,淮北和徐州的距离比萧县到徐州的距离还远,普通速度行军一天是无法抵达的。楚军从早上开始从萧县向东运动进攻彭城,至中午抵达彭城大破汉军,然后汉军向南方撤退,楚军也继续追击,我们该说楚军强大还是汉军强大?楚军在交战了十余个小时候还能马不停蹄的继续追杀百里?汉军在被大破后还能在有敌军紧追不舍的情况下成建制的撤退百里没有溃散?既然这两个不合常理的事都能发生,那么三万人包围十万人的故事堂而皇之的写在史书上也就毫不奇怪了。汉尼拔自愧不如。

我更愿意相信这种可能性,扣除双方过度夸张的兵力差距,汉军兵力分散,所以楚军由萧至彭城一路上只遇到零星抵抗,至彭城,刘邦自知彭城一地兵力有限不足以抵抗,所以集结军队向南撤退(楚军自西面进攻,北面需要渡河,会被楚军攻击,东面仍然是楚地,所以只能往南撤退)汉军且战且退,楚军也在追击,不过双方都已经疲惫了,到晚间,汉军已经撤退至睢水一带,楚军也放弃了追击汉军,一来士卒疲惫,二来晚间无法打战。次日刘邦遁去,自然,传说中的大风救命没有发生,只存在于故事中。


最后再说个不可思议的细节:据《史记》彭城之战后刘邦想去沛县接自己的家人,从地图上看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沛县在刘邦遁走的地方的几乎正北偏东方向,光抵达就要两三天时间,为了引出刘邦抛弃子女的故事而写上一句【欲过沛,收家室而西】,从逻辑上还是说不通。

图有点乱,见谅。红色三个圈依次是下邑、沛县、彭城,蓝色是楚军行军路线,由胡陵抵达萧县,由萧县抵彭城,由彭城抵灵璧东,红色是汉军撤退路线,由彭城抵灵璧东,由灵璧东抵下邑然后再向西撤退,黄色是假设刘邦去沛县收家室而西的路线,需要往北,而且极有可能遇上楚军,时间空间上都是刘邦不可能采取的行动。

user avatar

彭城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刘项两家第一场大战,项羽完胜。这场战斗充分表现了项羽有勇有谋的杰出军事才能,使其在中国顶级军事家的殿堂里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由于《史记》对刘邦的作战能力描写不够,使得这场胜利在历史上显得不够耀眼,好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随随便便打赢了一群沛县狡黠的二流子,要是你知道刘邦军中有张良韩信陈平,还要加上一大群元从丰沛璀璨的将星,你才会理解项羽这次胜利成色有多高。


项羽两次以少胜多的大胜仗成色都非常足:巨鹿之战,打败的是秦最后的名将章邯。章邯带着群临时召集起来的民工,一路消灭了打进函谷关的陈胜主力周章、楚军的主将项梁,魏王魏咎,魏相周巿,齐王田儋,还夷平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包围了赵王赵歇,赵相张耳,几乎凭一己之力镇压了大起义,幸得项羽神勇,破釜沉舟,决战决胜,打败章邯,全歼王离的长城军团,并在以后半年对峙中,不断的打击章邯,终于迫得章邯投降,这胜利充分体现了项羽的勇。


而彭城之战,体现的是项羽智勇双全。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打败的是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这个胜利的成色更足,这是今天的大家通常不曾注意到的。


首先,汉军的人数就比章邯军更多,其次虽说大家对刘邦的作战能力不太看得起(实际刘邦战斗力也相当了得,从项羽部下第一勇将英布的说法中可以得到旁证。英布造反时的盘算就是:当今世上打得过我的,就剩一个刘邦了,可他六十出头了,未必会来亲征,别人我怕他个鸟。结果他果然打死了刘邦的堂兄,也是宿将的荆王刘贾,却输给了亲征的刘邦,可见刘邦的战斗能力也相当强)更重要的是刘邦手下那些汉初烨烨发光最牛的那批谋臣武将几乎都在彭城军中,张良陈平肯定在,韩信在不在呢?应该也在。史记没有写韩信在,也没有写韩信不在,但周边没有别的战场,韩信应该就在彭城。


三秦只剩一点点战事---------一个被围的章邯,韩信明显不在那儿,因为刘邦在荥阳站住脚后,韩信就收集败兵来与他会合的:


《汉书-淮阴侯列传》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


刘邦带几十万大军准备与项羽决战,却不把特意拜的大将韩信留在身边,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要是这一战刘邦就把项羽干掉了,聘来的大将韩信还有什么用?周围又没别的战场----------------五诸侯自己都跟着刘邦呢,肯定不用韩信一个客将在他们领地里作战,所以,韩信应该就在军中,刘邦逃跑时把指挥权丢给了他,他收拢了败军,到荥阳与刘邦会合,这样刘邦才有本钱,在荥阳与项羽拉锯。


要是韩信是带着五万、十万部队独立执行任务-----------好比说扫荡楚地呢?那他应该闻讯即刻带兵赶到荥阳,会合刘邦,占住要地,怎么插到刘邦与项羽之间去收集败兵?没有刘邦的命令,韩信凭什么收集好比说樊哙灌婴的部队?而刘邦一路狂逃,怎么来得及把收集败兵的任务遥寄给不在身边的将领,还是刚从楚军中投过来不久的韩信?要知道刘邦之所以一路狂逃,就是因为他败了才害怕地想到:自己带的部队太杂。现在被打崩了,根本无法迅速判断身边哪一支部队可靠,哪一支不可靠------------确实,五诸侯几乎都投向了项羽,要是某诸侯与项羽有勾结,那刘邦自己,都随时有被身边人抓了送给项羽请功的危险,所以他要迅速远离战场,找一个可靠的地方站稳脚跟,才来重整队伍,事实上他是跑到他大舅哥周吕侯那儿去了-----------那种局面下,还是自己家的人才比较可靠。要不是兵败时韩信就在刘邦身边,看得出没有变心,刘邦不会把收集败兵的任务交给他。


张良陈平韩信这样多的聪明人都在,樊哙灌婴那么多猛将都在,项羽又怎么能在几个时辰内击垮那么多的汉军,是象大家想象的又靠破釜沉舟猛打猛冲吗,恰好不是。


汉军阵营中很多人都是见过巨鹿之战中项羽的打法,汉军的布阵一定是针对这种打法布置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项羽一直在城阳作战,汉城阳就是莒县,当年燕国灭齐国时,齐国仅剩的最后堡垒莒,位置在彭城东北六百里。


战斗拖得那么久,要怪项羽政治水平急人,齐人都已经认怂了,杀了自己的王田荣投降,项羽偏要杀降卒,烧宫室、掳掠妇女,再把齐人逼反,不知亚父范增在项羽军中,整天出的什么主意,恐怕也就是杀!杀!杀!田横有王气,千万别放过,急击之!斩草除根!就像他在新安坑秦降卒,咸阳杀秦宗室前劝的那套一样。结果项羽自己的都城-------------彭城被刘邦轻松占领。


彭城是二年半以前,楚怀王选的都城,当时楚军主将项梁新败被杀,赵王在巨鹿被围,反秦事业万分危急,楚怀王将所有的丁壮都搜罗起来,交给宋义项羽,上了巨鹿前线,自然没有人力再大修彭城城墙,也没必要,前线若再败,彭城根本不可守,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一年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占了彭城做首都,把楚怀王迁走,还来不及大修城墙,也不必要,项羽只想着打别人,哪想着有人敢来打他,来了他也不怕,修什么城墙啊?


所以,彭城几乎无法设防,刘邦轻松进了彭城。好是好,就是项羽如果打回来,刘邦也指望不上彭城城墙。可刘邦也不怕啊,他有五十六万大军,谁怕谁啊?


这仗怎么打的?太史公记载了八十个字: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太史公有兴趣的时候,项羽带着二十八骑的战斗,他写了三百多字,妙笔生花;没兴趣了,五十六万军队的大仗,只记了八十字,剩下的只好自己脑补。


谷水泗水,在彭城北会合、沿东北,再向东,绕着彭城,流向南面的淮河,正拦着城阳方向过来的各个角度,汉军在彭城与谷水泗水之间扎下营垒,准备隔水列阵,等着项羽。你项羽不是爱破釜沉舟,找人拼命吗?你再来一个让我看看。我先在水边安排下弓弩兵,后面放上长矛阵,营垒里有炊事兵,营垒与彭城之间还有预备队,嗯先考虑派辎重兵的用场,毕竟五十几万人每顿要吃饭,这项羽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侦察兵放到河对岸五十里、一百里,可总也没项羽的消息。


这一带刘邦很熟悉,本来就离他家乡不远,刘邦年轻时游历都逛过;


算来算去,他项羽总要从那个方向回来,可斥候的汇报,却一直没有项羽回军的消息。


那就只好日置酒高会了:大战在即,当然要杀牛置酒,大飨将士,而刘邦自己呢,当然也在吃吃喝喝,一方面心情比较痛快,总算出了一年前被个小辈项羽赶到巴蜀那个旧秦流放地的窝囊气,一方面,这儿老朋友不少,彭城里那些西楚霸王朝中廷臣,都是楚怀王时期旧臣留用的,象吕青、吕臣、上柱国(军委主席)陈婴,地位超然,他们与刘邦一向关系不错,那时楚怀王提出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就说要跟刘邦一起打关中,就是这班老臣说只有刘邦是宽厚长者,派刘邦好,刘邦这才领到这个任务,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几年后项羽被灭了,这帮人都在刘邦那边被封了侯。


象项羽的上柱国陈婴,帮着项梁起兵,把自己的两万兵都给了项梁(项梁自己那时还只有八千军队,所谓八千子弟嘛)项羽败亡之后,刘邦第一批就给陈婴封侯,跟曹参是同一批,比封张良那个留侯还早。不光给荣誉,还让他留在楚地发挥能力办事:陈婴在刘邦的弟弟楚元王那儿,当了十一年的相国,当到吕后时期--------也就是刘邦身后好几年。


陈婴的孙子后来娶了刘邦的孙女---------汉景帝时风头无二的馆陶长公主刘嫖,现在资料里都说是汉景帝的姐姐,实际算岁数,也许是汉景帝的妹妹,生下个女儿,就是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里的那个陈阿娇--------陈皇后。


刘邦在彭城与老朋友们吃吃喝喝,一面在琢磨,项羽这孩子怕是不肯老老实实认输,可他怎么才能对付我这五十六万联军呢?要是他认怂,那帮老朋友都劝我不为已甚,我是不是把他封到当年他叔侄起事的会稽郡?那是楚故地,也还可以算作楚王嘛。


那时楚汉两家还没打出火来,你戏下分封整了我一次,我占了你彭城,也整了你一次,没有血战过,仇没多深,更兼着汉军中有很多项梁旧部,项梁当初给了刘邦五千人马,要说起来,占着汉军核心力量的三分之一;而楚军中也有很多刘邦故人,刘邦出身丰沛,手下战将大半丰沛出身,丰沛现在是楚地,想来很多故人、同乡、旧识在楚军中服役。


刘邦是个念旧的人:萧何当年在沛县当办公室主任,很高看搞乡间治安工作的刘邦,刘邦出差咸阳公干,大家凑份子给他送行,每人常例送三百钱,萧何独送五百钱,刘邦一辈子记着萧何多送了的那两百个小钱,萧何封侯八千户,后来封萧何的家人时,又专门给萧何加了两千户,明说那是报答当年多送的两百钱。


《史记-萧相国世家》: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两百钱多大价值呢?秦汉时,成年男子每年要服役一个月,如果去不了,出两千钱,县里可以找人替代,这两百钱价值,大家自己可以折算,这就可以回报两千户,那项梁对刘邦的帮助,可要大多大多了。当年刘邦去见项梁时,所部只有九千人,项梁一次给了他五千人马。刘邦跌跌撞撞打进关中,最后一战破桡关时,还只有两万部队,张良怕人马太少,让他竖五万人的旗帜,这才吓得秦王子婴投降。当初那五千人礼太重了,所以刘邦一直念着项氏的好处,最后灭了项羽,还给项家封了四个侯,政治上也不歧视,项氏后代在刘邦孙子汉景帝时,当到了丞相,要是项羽放下武器,封个会稽王都是小的。


天天在算这种账,就离闯祸不远。


我做期货时就不止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买的又多,还封住了涨停,传来消息又利多,周边人气一片看多,看来明天开盘涨停毫无问题。要是后天再涨停,我是直接抛了赚套房子就算了,还是再等一天,抛了可以买别墅?


这么只想赢,忘了会输的时刻,通常就是大败的前一刻。突然间,大单打开涨停,期价直扑跌停,这怎么会?这怎么可能?这世界是怎么了?还没等想明白,已经跌停了,几个月积累的胜利,一朝覆灭。没棍弄了,只好看书。这时看《史记》遥想刘邦项羽当年,感慨系之矣。


就在刘邦算计着项羽什么时候投降、投降了该罚他几杯酒的时候,项羽已经象只豹子,悄悄潜伏到了彭城西面二十二里的萧县,运足了劲,看着猎物,准备暴起。


如果是巨鹿之战中的项羽像只猛虎,那么彭城之战中的项羽,就像只豹子。


这只豹子,是怎么绕行到彭城西面的,没有史料,我们不知道,当时的人,即便是张良陈平,都没能想到,妨碍大家思考的主要有几条:一是绕行太远,城阳到彭城直线距离六百里,而这条线有一千一百里,十几万大军绕行走圆圈,一天三十里,怎么能保证不走漏风声?有一个人骑马走中间直线到彭城报信,你就白瞎了,要知道你穿行的是刘邦的老家----------丰沛附近,谁料到项羽没带回全部部队,只带着三万精兵,就敢来打这儿的五十六万联军,另一条就是思维定型,总想着项羽是那头巨鹿之战的猛虎-----------大家没见过也都听说过了,印象太深了嘛,谁也没料到他会变豹子,悄无声息,潜伏前来。


第二天一早,豹子出动,直扑彭城。猝不及防,彭城西面的防守瞬间崩溃,本来自觉是在后方的刘邦指挥系统,只得赶紧向城东北的汉军主力靠拢,引发彭城与泗水谷水之间辎重兵的一起向东、东北狂奔,冲击了长矛队,长矛队被挤向了弓弩手,最后纷纷被成群的豹子赶进河水,部队太多,无法转身,部队太杂,命令也无法在乱糟糟的队伍中传达到位,顺风时一路跟风的各路诸侯,从不落后,只怕少拿了战利品,一乱,私心杂念就起来了:我们跟项羽有什么仇?我们的王还都是项羽封的呢,不过给你刘邦裹挟而来。走喽,走了不算,还要一路散布谣言,趁乱好溜嘛。


项羽的三万精兵一路向东北杀到谷水泗水边,尽可能的射杀被挤落河里的汉军,然后转身再向南杀去------因为汉军实在太多,杀不尽杀,一路向南追杀到彭城南面一百四十里的灵璧,把被追的汉军赶下睢水,再次一轮猛射,汉军死者十几万,睢水为之不流。


这一百四十里大概不是一天里完成的,实在无法想象日中还在彭城,当天怎么杀到一百四十里外的灵璧,如果是三天里完成的,那么汉军虽败,还一直没有散,要是一路逃散,追到灵璧,就不会有十几万汉军死在睢水里了。死都要抱团,可见还有一定组织,只是阻不住败退的脚步。

————————分割线——————————

时隔一年,回头看这个帖子,觉得有个要害需要再说一下,这就是项羽到底从什么地方回师来打彭城的?《史记》里倒是说了:城阳--------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但这个城阳在什么地方呢?《 史记》注释说城阳就是鄄城(juan)。鄄城在今山东省的最西部,与河南省接壤,在黄河边上,是孙膑的故里。唐代张守节作的注《史记-正义》说:“城阳,濮洲雷泽。”一直大家都认为这段提到的城阳就是鄄城。鄄城确实是秦时的城阳,但却不是汉时的城阳。汉六年,也就是彭城之战四年后,汉设了城阳郡,这个城阳在鄄城以东大约七百里的莒县,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从城阳郡变成城阳国,一直是莒县。司马迁这段里的城阳极可能是莒县,而不是鄄城。

《史记》里说到这段历史时提到城阳的有多次,剔除重复的,有:

第一次 《项羽本纪》: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

这个城阳确实就是鄄城,濮阳、定陶,都在鄄城附近一百里;

第三次: 《淮阴侯列传》:

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遂战,与信夹濰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这儿的城阳应该就是汉的城阳-------莒县,因为莒县在潍水战场西南偏南二百多里,正在齐楚之间,楚军败了自然往家跑,而秦的城阳----------鄄城,在战场西面一千里,方向不对,因为水突然涨了,水西军被韩信包围消灭,水东军逃散,怎么可能反而往西跑了一千里?

那么彭城之战前提到的城阳,到底是哪个呢?看起来也该是莒县: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北海指渤海,比较靠东,莒县又是著名打防守的地方,战国时乐毅灭齐,莒县就是抵抗了好多年,最终反击复国的根据地,留下个典故让老蒋念念不忘:勿忘在莒。

正因为莒县在彭城东北,刘邦注意力放在东北方向,项羽悄悄绕道从西面萧县出击,才把刘邦打蒙了,要是这城阳是彭城西北的鄄城,刘邦注意力在西面,正面杠项羽,五十六万对三万,我想就是败,也不至于一两个时辰里,就败得单车逃亡。

user avatar

第一,刘邦不可能有56万大军,这拿脚指头都能想出来

第二,项羽没有击败诸侯联军,他只是击败了刘邦的本部,具体人马有多少暂时无法考证了

第三,彭城之战的结果主要与刘邦的作战方式有关,据《汉书》记载,刘邦三月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随后攻下河内郡,消灭了殷王的势力,然后自平阴南渡黄河进入洛阳,在洛阳为义帝发丧三日,同时打造素服,昭告天下诸侯共同伐楚;四月,刘邦攻克彭城。

大家可以看的出,刘邦进攻彭城行军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个月时间走了近一千公里,不可能带太多的部队。攻克彭城后军队疲惫不已,放松了警惕,这才被项羽偷袭得手:

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至脩武,陈平亡楚来降。·····
夏四月,田荣弟横收得数万人,立荣子广为齐王。羽虽闻汉东,既击齐,欲遂破之而后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东伐楚。到外黄,彭越将三万人归汉。汉王拜越为魏相国,令定梁也。
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

五月,刘邦退回荥阳同吕泽,韩信以及关内来的后援部队会合,再次击败楚军,这也证明了汉军攻彭城其实是一次轻师偷袭,汉军主力其实分散在各地,并未全部前往彭城: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
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中记载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锐楚军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这确实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史书给出的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项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兵力质量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明确一点,史记中提到的“五十六万.............
  •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
  • 回答
    《史记》中记载汉朝多次出现日食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与天文交织的故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汉朝“运气不好”或者天文事件本身过于频繁,而是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认知、政治格局以及天文学发展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得承认的是,日食本身是天文现象,其发生的频率是相对固定的,遵循着天文的.............
  • 回答
    要是真能一脚踏进那漫天烽火、百家争鸣的先秦,估计我第一个想做的,就是找本《史记》出来,比对一下,看看司马迁老人家笔下的那些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这念头一冒出来,心里就跟揣了只兔子似的,扑通扑通的。打个比方,你现在读一本历史书,里面说某位名厨用三斤猪肉炒了一盘菜,你心里大概有个数。可要是穿越过去,你.............
  • 回答
    帝乙,一个在商朝末期留下浓重笔墨的君王,他的形象在后世的流传中,似乎被《史记》染上了几分荒诞的色彩。提起他,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位为了听天命而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囚禁起来的父亲。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故事更复杂,也更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要评价帝乙是否如《史记》所言那般荒谬,我.............
  • 回答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使者在回咸阳路上遇见滈池君的记载,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透露出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也引发了不少后人的猜测。故事的背景是秦始皇在位期间,一次大规模的巡游。巡游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江山巩固的展示,也有对国家祭祀和政治象征的强调。在这次巡游结束,使者奉命返回咸阳,也就是秦朝的国都.............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出生年份,确实,《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巨著都未明确记载。这是一个让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颇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这两部承载着汉朝早期历史的“官史”会在记录开国皇帝的生卒年时出现这样的“空白”呢?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不知道”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史记》和《汉书》的.............
  • 回答
    当史记和族谱上的记载出现相悖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审慎处理的状况。没有绝对的“应该相信谁”的答案,因为两者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而且相悖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关键在于如何分析、考证和权衡,以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理解史记与族谱的性质、目的和成书过程在判断时,.............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要说司马懿当年在诸葛亮北伐时挡住他的难度,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棘手的挑战。咱们抛开那些演义里的夸张成分,单看史书上记载的那些细节,就能明白其中的分量。首先,得从诸葛亮的优势说起。诸葛亮这个人,咱们都知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他领导的蜀汉虽然国力不比曹魏强盛,但军事组织和士气都相当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将“穿什么”和“是什么”简单划等号,或者认为历史的表象就是其全部。 《元史》确实记载了元朝皇帝穿着“龙袍”,但元朝皇帝的画像呈现出蒙古服饰,这背后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龙袍”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演变和理解。 .............
  • 回答
    姚广孝能否位列国内谋士第一梯队,这是一个颇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他参与靖难之役的简单认知上,而需要深入剖析他的策略思想、实际运作以及其历史影响,并与其他公认的顶级谋士进行对比。首先,我们得明确“谋士第一梯队”的标准。在我看来,这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战略视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和文化传承中,确实有不少关于“银河”的描述,虽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科学的称谓,但通过他们的诗词、神话和天文记录,我们能窥见古人对那片璀璨星河的想象与敬畏。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人对“银河”的称谓并非单一。他们最常用也最广为人知的叫法是“天河”或“天汉”。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了古人对这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去世时的用词规范,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和等级制度。霍去病和霍光虽然都是汉朝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们去世时用词的差异,确实能反映出一些关键的区别。咱们先聊聊“卒”和“薨”这两个字。“卒”:“卒”这个字,在古代用来表示“死”,尤其是指平民、士.............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史书和考古发现常常像两面镜子,一面记录着我们对过去的想象与叙述,另一面则以无言的实物揭示着曾经的真相。当这两面镜子映照出的景象出现巨大偏差时,我们便能窥见历史的多重面貌,以及人类认知和探索的局限与进步。以下我将列举一些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出入甚大的例子,并尽量详述其过程与影响。.............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以“有史料记载的战争最多”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区域,那么中原地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中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侧重,但广义上通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这里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历代王朝权力争夺最激烈的核心区域。以下是详细阐述为什么中.............
  • 回答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关于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文字和史书记载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匈奴是否有自己的文字?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是:匈奴很可能拥有自己的文字,但其确切性质和内容我们知之甚少,并且目前没有发现直接确凿的匈奴文字的实物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