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意外发现史记和族谱上的记载相悖,应该相信谁?

回答
当史记和族谱上的记载出现相悖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审慎处理的状况。没有绝对的“应该相信谁”的答案,因为两者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而且相悖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关键在于如何分析、考证和权衡,以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理解史记与族谱的性质、目的和成书过程

在判断时,首先要理解这两类文献本身的特点:

《史记》:
性质: 由司马迁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目的: 记录国家大事、政治制度、人物事迹,反映社会变迁,传承历史文化,具有官方史书的性质(虽然并非由官方直接委托)。
成书过程: 基于大量官方档案、文献记录、口述历史、实地考察等,由一位学识渊博、治史严谨的史学家花费数十年心血完成。司马迁力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特点: 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注重叙事性和人物塑造,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有较深入的分析。

族谱(家谱):
性质: 记录一个家族的世系、起源、迁徙、重要人物及其事迹、家族的规章制度等。
目的: 维系家族血缘关系,追溯祖先,传承家族荣誉和历史,是家族内部的“信史”。
成书过程: 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者、有识之士或专门的族谱编修者,根据家族世代相传的口述、笔记、碑文、墓誌、先辈的旧谱等资料编纂而成。编修频率不一,有的数十年一修,有的数百年一次,有的甚至从未系统编修。
特点: 关注家族内部的叙事,注重血缘传承的准确性,有时会带有褒扬家族成员、光耀门楣的倾向。

二、 分析相悖原因的可能性

相悖的原因是判断谁更可信的关键:

1. 《史记》的局限性:
信息差和年代久远: 司马迁不可能事事亲历,很多信息依赖于当时的记录和传闻,可能存在失实、误传或遗漏。尤其对于一些地方性、家族性的事件,官方记录可能不详。
政治目的或时代局限: 虽然司马迁力求客观,但史书的撰写难免会受到时代背景、政治风气的影响。某些记载可能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或者受制于当时的史学观念。
信息来源的偏颇: 如果某家族的记载与《史记》记载的核心人物或事件相关,而《史记》的记载主要依赖于该家族的敌人或对手的记录,那么《史记》的记载可能带有偏见。
文字或版本错误: 经过千年的流传,《史记》也可能存在抄写错误、版本差异等问题。

2. 族谱的局限性:
主观性与美化: 族谱的编纂者往往是家族内部成员,出于家族荣誉感,可能会对祖先的事迹进行夸大、美化,甚至虚构,以“光宗耀祖”。某些不光彩的事件或人物的记载可能会被有意隐瞒或修改。
记忆偏差与口述失实: 很多族谱依赖于口头传述,经过几代人的传递,记忆可能发生偏差、扭曲,甚至加入想象的成分。
信息来源的片面性: 族谱的资料来源主要集中在家族内部,缺乏外部的相互印证,其独立性较差。
编修失误: 编修者可能学识不足,对史料的辨别能力有限,或者在整理过程中出现差错。
故意造假: 在某些时期或出于特定目的(如攀附权贵、证明某种身份),可能会出现族谱的故意伪造。

三、 具体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面对相悖的记载,应采取系统性的分析和考证:

1. 明确相悖的具体内容:
是人物的名字、出生/死亡年份?
是某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原因、经过?
是家族的起源地或迁徙路线?
是某个重要人物的身份或功绩?

2. 考证《史记》的记载:
查阅不同版本的《史记》: 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看是否存在文字错误或内容变动。
查阅其他同时代或稍晚的史书: 看看是否有其他史书也记载了相同的内容,以及记载是否一致。例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查阅考古发现: 如有与记载相关的墓葬、铭文、竹简等,可以提供直接的物证。
查阅历史文献: 如地方志、文集、奏章等,可能包含对《史记》记载的佐证或补充。

3. 考证族谱的记载:
审视族谱的编修历史: 是哪一年由谁编修的?编修的依据是什么?是第一次编修还是多次修订?
追溯族谱的资料来源: 族谱中引用的资料是口述还是有纸质记录?这些记录是否能追溯到更早的年代?是否有原始凭证(如户籍、婚书、房契、坟墓碑文、家传信物等)?
核对族谱的家族成员: 族谱中记载的本家族成员是否能在其他文献(如地方志、户籍记录、朝廷任免记录等)中找到印证?
查找外部印证:
其他家族的族谱: 如果相悖之处涉及与其他家族的联姻、迁徙等,可以与其他家族的族谱进行比对。
地方史志: 地方志可能记录了当地的家族迁徙、重要人物等信息。
考古发现: 如前述,墓碑、墓志铭等是重要的佐证。
其他历史文献: 如当事人的文集、信件、日记等。

4. 比较和分析:
证据的可靠性: 哪一方的记载有更扎实的证据支持?是原始文献、官方档案、考古发现,还是仅凭口述或家族内部的记录?
证据的时效性: 记载是同时代人的亲历亲见,还是后人的转述?原始记录通常比转述更可靠。
证据的客观性: 哪一方的记载更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史记》相对更注重客观性,但也有其局限;族谱则更容易受到主观美化和家族意识的影响。
逻辑的合理性: 哪一方的记载在逻辑上更自洽,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是否涉及重要历史人物或事件: 如果相悖的内容涉及到《史记》作为史学巨著所重点关注的重大历史人物或事件,那么《史记》的记载可能更具有参考价值,但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存在的政治解读。

四、 结论与处理建议

最终的判断可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可能无法得出绝对的结论。

以《史记》为初步依据,但保持警惕: 如果族谱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严重不符,尤其是在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首先应将《史记》的记载视为一个相对更具权威性的参照。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族谱。
深入考证族谱的原始资料: 花费大量精力去核实族谱编纂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寻找外部印证。如果族谱能提供《史记》未记载的、并且有足够证据支持的家族内部细节,那么这些细节可能非常珍贵。
寻找第三方证据或交叉印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其他独立的史料来验证或推翻其中一方的说法。
接受“历史的模糊性”: 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可能并非黑白分明。有时,两种记载可能都包含一部分事实,或者反映了不同角度的叙述。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vs “宁可疑其真,不可疑其假”: 在史料考证中,对待族谱的个人化记载,可能需要采取更审慎的态度,倾向于“宁可疑其真,不可疑其假”,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荣誉或家族利益的记载时。而对于《史记》这样具有系统性和广泛参考价值的史书,则通常是“宁信其大体”,然后在细节上进行进一步考证。
最理想的情况: 经过细致的考证,如果族谱的记载得到了其他独立史料的有力支持,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对《史记》记载的补充、纠正甚至修正。反之,如果族谱的记载缺乏外部证据,甚至与多方史料都相冲突,那么其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

总结:

当你发现史记和族谱记载相悖时,请记住这是一个研究历史的绝佳机会。不要轻易下结论。你需要扮演一个侦探的角色,收集所有可能的线索(包括《史记》、族谱本身以及其他一切相关史料和考古发现),仔细分析证据的来源、性质和可靠性,并通过交叉比对来找出最接近真相的叙述。最终,你能做的是基于现有最充分和最可靠的证据,形成一个你认为最可能成立的判断。这是一个严谨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也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非要在两份族谱之中选一份可信度较高的,那我宁可选择陈氏族谱的那一份,因为你们族谱里的名字就不对。你说你们记载的齐王建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嘉,修,良,但实际上用这些词造字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常用字。看一下《过秦论》里所提到的: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可以看到,这里面的人名,大多数人的名字都不是今天的常用字。

从田氏一族的传承,也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取名的特点:

田敬仲(田完)
田孟夷(田稚)
田孟庄(田湣)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田僖子(田乞)

嘉、修、良这种明显带有汉以后取名风格的字,若是偶尔出现一个倒也还罢了,但如果说一家人全都是这么取名,那么后代人附会上去的可能性很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另外一个族谱就是对的。

实际上,不用说你们祖上就是个田氏三子,乱世中族谱准确传承的可能有多大,即便是大一统王朝,宗谱混乱也是极正常的。比如说,刘备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彼时已经有一些人认为刘备的宗族身份是假的,因为宗谱对不上。而今天你去查一查各地刘姓的宗谱,会发现刘备的世系传承可谓是无所不有。这里面有《刘氏新族谱》中的记载是:

刘胜(中山靖王)→刘贞(陆城亭侯)→刘昂→刘禄(漳侯)→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刘雄→刘弘→刘备。

另外,湖南平江刘氏谱和台湾谱从刘胜到刘舒与之相同,刘舒以后的世系是这样排列的:
刘舒→刘兴发→刘盛→刘必→刘达→刘才源→刘惠。
江西泰和刘氏宗谱的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轩(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巡(刘建)→刘辰华(刘哀华)→刘平(刘宪)→刘化(刘舒)→刘谊→刘用(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湖北汉川古柏堂《刘氏族谱》则记载从刘胜到刘备为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恋禄→刘英建→刘哀→刘舒→刘必→刘不疑→刘济惠→刘雄→刘弘→刘备。
江西《中华刘氏通谱》所载从刘胜到刘备也是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宪→刘宜→刘必→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刘备已经算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名人之一,并且还是皇族之后,即便如此关于他的宗谱记载仍然是各不相同。要说在刘备之前五六百年的族谱世系还能有准确的记载,可能性有多大?

user avatar

这个视频,其实就能很好地回答题主的问题。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2907499909738496

user avatar

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如今全中国各家族谱,除了孔家等极少数几个家族,其他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明清左右编的,可信程度仅止于明朝,再往前,可信程度几乎为零。

你大概不知道明清编族谱的方法。

首先比如一个人姓刘,叫刘日天。他发达了,有点钱财了,已经是村中镇中一富家翁了。这时候他觉得是时候光宗耀祖了,于是大手一挥,召集老少亲戚修族谱。

那么很好,以他为准,开始断代,他爹叫啥,他知道,他爷爷叫啥他知道,他曾祖父叫啥他大概其也知道,但是再高一辈呢?知道的概率其实就很低了,但是不要紧,如果村里还有其他老人,倒是可以帮他佐证。

好了,现在他想尽办法查清了以他为准,到往上三四代人的名字了,再往上的叫啥——天知道。

但是不要紧,他姓刘总是知道的,很好,那么他的祖宗应该是谁呢?——他连往上数五代的人叫啥都不知道,哪知道自己祖宗是个谁?但是人不能没有祖宗。既然人都有祖宗,那总不能叫刘月亮,刘大山,或者刘本五十六吧?

于是他灵机一动,开始找古代名人。刘邦?刘向?刘徽?嗯,他其实不知道刘徽是个什么人,所以略过。刘邦他想了想,倒是特别有名,但是直接认皇帝当祖宗,是不是有些发虚?好吧,那就认刘向了——他不认识,但是周边村镇的举人老爷认识啊!他知道了刘向是西汉名臣,什么官不要紧,反正是大官!那就好咯,可以认作祖宗了。

刘向儿子是刘歆,也是大学问家,世所共知。但是再往下是个谁?不知道。然而伤脑筋的来了——无论他是谁,刘歆距离自己老家住的地方不搭界,离得十万八千里啊!而且举人老爷告诉他,当年刘歆因为要谋划干掉王莽,被neng死了(实际上是被迫自杀了,但是举人老爷不一定记得清楚嘛)。天了噜——祖宗爷爷绝后了?当然不能!

于是他脑子转的倍er快,挥笔写下,因为躲避王莽追杀,于是刘歆儿子逃到了这嘎达地方,然后隐姓埋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期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找说书先生也参与其中,嘁哩喀喳,一个传奇故事写就。然后开始接着往下来——刘歆他儿子叫啥——嘿嘿,反正隐姓埋名了嘛,随我编造吧!于是刘向——刘歆——刘逼——刘忙——刘水——刘动——刘里流气——刘乌姆里奇——刘海蛎子等等编造了二十八代,于是终于编造到了自己祖爷爷的头上。

好了!现在刘日天正式想大家伙宣布——从此之后,咱们祖宗找到了!呸呸呸!咱们祖宗本来就是刘向,后来后代为了躲避王莽追杀,跑到了这里。以后谁敢说我不是刘向后代,我就弄死他!

再然后过了百八十年,刘氏族谱一直顺着往下修。所有当地的人都说自己是刘向的子孙。到了共和国,村通网,忽然又一个刘家子弟,发现班固的《汉书》里,记载了刘歆只有个叫刘棻的儿子,还特么被王莽给neng死了。

于是他可算发现了新大陆,把这事弄到网上:“班固写错了!根据我家族谱,刘歆儿子刘逼是我家祖宗,因为避难跑到了我们这边,传了四十三代,根本没有一个叫做刘棻的!”

并且向大家发出了疑问:“我家族谱和汉书记载相悖,是不是应该选择相信我家族谱?毕竟我家族谱可是一代一代记录下来的,班固他可能搞错了。”

user avatar

意外发现银行卡上的余额和我自己在小本本上记下来的余额相悖,应该相信谁

user avatar

说明你家修当年写族谱的那位历史学的不好,没编对

user avatar

当然相信族谱啦,西马倩是虾摸?不印祀。

族谱可以自己写,就像维基百科一样可信。

青岛话,我说得特地道。

user avatar

当然相信族谱的啦!史料算个狗屁啊?

我举几个例子:

1、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里记载了岳飞有个亲弟“岳翱”。

这一记载推翻了《三朝北盟会编》、《宋史》所记载的岳飞之弟“岳翻”的记载,正史记载的岳翻在征讨流寇时被猛将杨再兴杀死。可是查遍岳氏宗谱,并没有岳翻这个人名。而是宜兴县乐善好施的岳老财主所修的宗谱明明白白说了:他们是岳飞嫡亲弟弟岳翱大人的嫡系子孙!

族谱甚至证明岳飞说谎了,因为历史上兄弟岳翻战死后,岳飞为侍养老母时曾上《乞侍亲疾札》,说他“别无兼侍”,也就是没有其他的兄弟——我们依照族谱,明明有岳翱这个兄弟,显然这是岳飞在说谎!

而且依照族谱,“岳翱”的成就远远超过岳飞这个兄弟,官居江淮路经略使!大家知道,岳飞生前曾官至荆湖北路、京东西路共两路的宣抚使,而岳翱却官居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一共四路的经略使!这个官不但管的地方多,还是岳飞去世后一百多年的大元才有的官职,你们说厉害不厉害?


2、江苏丹阳贡氏家谱称岳飞三子岳霖被贡祖文营救后,隐匿在丹阳

大家知道,岳飞案是南宋初年一大冤案,蔓引株连极广。岳飞、岳云父子被害后,其余家属被流放岭南。赵构、秦桧因为做贼心虚,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监管措施,不但差遣得力人兵防送前去,而且流放地还要持续每月报告岳飞家属的行踪。岳霖和其子岳珂编撰的《鄂国金佗粹编》引用了朝廷当时的判决书——

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编配人并岳飞家属,并令杨沂中、俞俟;其张宪家属令王贵、汪叔詹,多差得力人兵防送前去。不得一并上路。

但是根据贡氏家谱和后面一系列家谱的记载,我们知道岳霖和岳珂又撒谎了!宋高宗和秦相公出于保护岳飞后人的目的,压根没有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于是随随便便一个路人,就能护着岳飞的子女,住在临安朝廷的眼皮子底下。

这些事实不但有贡氏族谱为证,还有《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为证,里面说这个大恩人贡祖文在南宋官居“秣陵关总镇”,也就是总兵。再次打破了史学界“明代才出现总兵”的定论。


3、湖北黄梅聂家大湾《鄂氏族谱》记载,岳飞四子岳震、五子岳霆躲到此地后改姓鄂。

上面都说了,岳霖都住到江苏丹阳了,岳震和岳霆住到岳飞当年治理的湖北岂不是非常合理?史料说什么岳飞家属流放岭南,都是假的啦~


4、韩国《青海李氏宗谱》,号称岳飞五子岳霆投奔青海李将军后改姓为李。

我们上面说过了,岳飞五子岳霆先躲到了湖北黄梅改姓鄂,接下来又穿过金国占领区一路跑到西夏占领下的青海,投奔了一个“李将军”后改姓为李,然后带着《李氏族谱》再度穿过金国占领区,一路从青海跑到高丽,最后在当地定居下来。


5、浙江嘉兴桐乡《金陀祠事录》岳飞后裔在元朝为避祸而改姓“乐”……

6、辽宁沈阳、安徽涡阳有 (上山下丘)姓,坚称是岳飞后裔避祸后改姓……

……

以上这些族谱和其他所有“改姓的岳飞后裔”的族谱的共同点是,他们坚称岳飞子孙为了避祸逃到当地隐姓埋名,并且繁衍至今。由此我们引申出一个惊天大秘密——史料记载的岳飞后裔都是假冒的!

宋代各种史料和岳飞孙子岳珂的记载都称,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他的家属解除流放后回到原籍,并被授予了官职。但根据各地的家谱和宗谱我们知道,岳飞子孙根本没有回去!他们继续留在当地隐姓埋名,世代务农,直到几百年后的孝子贤孙从族谱上发现他们才是岳武穆的真正后裔这一惊天大秘密!

而且这一秘密不是出现在一两本族谱上,而是出现在全国各地各种族谱、宗谱上。对象也不仅仅只有岳飞一个人,上到炎帝、黄帝,下到朱三太子、爱新觉罗,到处都有言之凿凿的各种嫡系后裔。

这些宗谱、族谱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总能颠覆史学界的一些定论。比如明史说袁崇焕被凌迟后传首九边,北京有位“最美守墓人”佘老太太就说他们家守了袁督师的遗骨三百年。比如我上面说的这些族谱里,岳飞的后人不但有在宋朝就当大元的官,还有在宋朝当总督、巡抚的,还好没有闹出个“南宋第一巴图鲁”。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史记》在族谱面前算个屁啊?!

user avatar

也去复旦测个dna呗,不知道西安那些第五氏之类正宗田齐后人有没有测过的……

user avatar

说起族谱呢,就不得不说字辈了。

我说的字辈不是表字,而是排资论辈的字。

也就是很多人取名的时候,有一个字是固定的。

咱还是从最古老的姓氏先解释一下。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而春秋战国时期,乃至西汉,都有人按照姓氏名字来称呼。

例如孔子。

正确的说法是,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我们都知道屈原,可很少人知道,屈原完整的姓氏名字。

正确的叫法是,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孔子是姓氏,而屈原是氏与字相结合呢?

古代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所以,只能称屈原或屈平,而不能称芈原或芈平。

秦灭六国后,嬴政觉得这人的名字实在是太复杂了,都给我简单点,于是就要求诸侯以及百姓们姓氏合并。

所以姓氏就只选一个,但是名和字都留了下来。

于是大家都重新改名改姓,到衙门领身份证登记。

因此,你家族谱姓氏和历史对不上,也说得过去。

要是能和汉朝对得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呐,说完姓氏,终于轮到说字辈了。

字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致是唐宋开始的,这个也没一个准确的说法。

例如孔氏。

也是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字辈为

希言公彦承,宏文珍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五言字辈。

就是从明初开始。

明朝流行字辈的原因之一,是明朝朱元璋为其后代订的字辈。

而且为了防止重复,还制定了双重字辈。

要求名字的偏旁带金木水火土。

例如燕王朱棣家的字辈: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棣后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别人家自己名字至少还有一个字的发挥余地,老朱家只给半个字的空间。

也就是在明朝时期,大家都流行起了修族谱,给自己找祖宗亲戚。

为了方便后代排资论辈,也开始定字辈。

这时候,除了一些大家族,普通人家也都是按照自己姓啥给自己找祖宗。

姓李的,都是李世民后代,姓刘的都是刘邦后代。

有点文化的都是找一些古代有名的当官的认祖宗。

铁齿钢牙纪晓岚里也有一段,说一个人认奸相为祖宗。

user avatar

假谱随地可见,长江以南的百越更是造假到丧心病狂。

百越造假谱的本事,都是跟江浙山越那里取经学来的。这丑态的源流,从头起就是江南吴越之民教会了整个南中国。

江南吴越不是别的,吴越即百越之首。汉化到什么样不好说,造假的本事可不是从假皮鞋开始--从南宋开始。

从头开始,江南多秽史,到今日造假皮鞋。这本事是一贯而成的,具有明确的连续性。

user avatar

不要信族谱不要信族谱!!

我家族谱上说赵姓名人还有女英雄赵一曼呢。我当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突然想起来,抗联那些人不都是化名嘛,赵一曼怎么可能真的姓赵。一查果然,人家明明姓李,叫李坤泰。

所以,史记可能有偏差,但是真的不要相信族谱啊!毕竟编族谱的人的文化水平,怎么可能和太史公比。

user avatar

其实也没必要苛责题主,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努力为美好社会建设添砖加瓦是值得提倡的。只要不出来干扰学术就可以了。

然而干扰学术却也是常态,比如「奸臣」、「昏君」後代找人洗白,历史上如此,到现在也是如此,我在QQ群了解的某群友受自称是帝辛後代的组织邀请撰写一系列商史研究文章(没到论文的程度),撰稿人很艰难地排除了“帝辛後代”的意志,但有些地方仍不能直写。毕竟拿人钱了。还有些清代奸臣、民国汉奸後人干扰清史、近代史写作的。不光是奸佞的,即使是研究忠良的研究者也会被忠良之後干扰。这都是存在的。

除了这种“後人”直接干扰,也有学者轻信家谱文献而自以为得到什么学术成果的。

比如《尚书》在汉代有一个重要的传承人——欧阳生。历代要么认为欧阳生是人名,要么认为此人姓欧阳,名未知,是个儒生。欧阳修发现自家家谱有欧阳容而无欧阳生,且家谱中欧阳容受学于伏生,与《史记》相合,便认定欧阳生名容。但毕竟来源于千年之後的家谱,总归不太靠谱,现在学者一般还是称「欧阳生」。

使用家谱、方志资料都要注意分寸,可以参考,不能轻信。前几年也是一个群友整理方志发现有人想考察西施的生年,于是请来了乩仙,西施附体,自报家门。最後作者非常自豪道:那些钻在故纸堆里通过蛛丝马迹研究古人生平的水平太低了,哪有请乩仙来得高明云云。这个过程我们看来固然是荒谬的,但如果书写者不写过程,只写结论,我们不知道他是靠神婆算出来的,以为是通过我们已经看不到的材料推到而出,就会犯很大的错。

user avatar

连唐朝皇帝都公然扯谎去攀附陇西李氏,

其他老百姓搞族谱造假更是有样学样了。


说实话大部分族谱只有最近几代是真的,

越往上水分越多,这事还是验dna靠谱。

user avatar

根据我家族谱记载,岳飞被我的祖先锤了一顿,只能哭着求我们投降。

看他矢志抗金,说的情真意切。于是为了民族大义,祖先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个手下败将的诏安....

user avatar

柳永,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叫柳三变,他有个哥哥,叫柳三复,柳三复不喜欢写词,喜欢啥呢?喜欢踢球,而柳三复有一个带头大哥,更喜欢踢球,叫丁谓。因为都是踢球高手,因此都凭借这个入朝为官了,在靖康之耻中,都被划为卖国贼了。


到了明朝正德年间,也就是朱厚照时代,也就是王阳明平定明王叛乱,结果呢?这个朱厚照要求亲征,把明王放了,让他再抓一次。在途中,路过镇江,意外地来到柳鲲的家里,这事被明朝大臣杨一清记录在《化鹏公逸事记》中,柳化鹏就是柳鲲。朱厚照问柳鲲:“镇江有杨麻子名一清者乎?若在家可代我召来。”杨麻子,就是杨一清。就这事,被记录到柳错家谱中,现在存在博物馆里。


一个皇帝不会无缘无故进一个百姓家的,因为,柳鲲也是一名退休的文官,记住,柳氏一家都是文官,毕竟柳永是写词的嘛,虽然是艳词。


但是到了清初,柳家居然世袭了一个官职,为武略将军,按照当时的局势,能够被评上武略将军的汉人,基本就是汉奸。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镇江成为了通商口岩,这是一个大背景,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柳家就出了一个大善人,叫柳昕,有个弟弟,叫柳恂,一个是开育婴堂,一个开烟馆。如果是自己私下弄,也没什么,他们是在洋人的支持下开的。


为什么?开育婴堂这种事,中国是比较少的,是从欧洲那边传过来的;开烟馆,那是因为英国人卖给中国人的主要就是鸦片啊。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战乱不堪,于是两兄弟又开始放赈。


要知道,在战乱灾荒年代,最暴利的行业有哪些?就是上面三种,一是开烟馆;二是开育婴堂;三是放赈。为什么暴利?我另外写一篇文章吧。我只知道,当年日本人在河南开仓放赈,几乎将河南地主老财权贵的钱财收刮一空,饿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日本人侵略中国,居然在中国放赈,绝对不是为了做慈善,也绝对不是为了争取民心,它的目的就是一个:收刮民财。原因可另一篇文章吧。


柳昕开育婴堂江苏是为主的,其他省份也不少,哪儿有战乱,他基本上就会去哪儿开。当时,江苏镇江下面一个丹阳,就爆发了“丹阳教案”,教案,就是教会里爆发出来的案子,育婴堂就在教堂里,百姓发现,丹阳的育婴堂的林地里埋葬了70具婴儿尸体,并且育婴堂里没有一个活的婴儿,也就是说,都死光了!


百姓愤怒了,于是放火烧了丹阳县的教堂,史称“丹阳教案”,并且引发了全国性的教案。其中一个知县,叫查文清,就是金庸的爷爷,是当地的知县,做了一件大好事,他放了放火烧教堂的老百姓,然后自己辞官回家了。记录了这事。这是柳大善人干的一件坏事,但是被洗白了,金庸家不干,从他爷爷哪儿找到了证据。


柳昕差不多活到了民国吧,后面柳家,就又出了一个柳谷书,专门为洋人打专利官司,并且主持了新中国的专利法制定,柳谷书有个长子,叫柳传善

user avatar

族谱这个事,修到明朝的族谱只能信一半,修到再往前的当故事听听就行了。

我家族的族谱修到山西移民出来三个兄弟,都是平头百姓,往下走过两三个清朝中低级官员,像这样朴实无华的可信度会比较高,因为他没必要拿不能吹牛逼的东西给自己贴金,贴不上的。一翻翻到春秋战国的好家活人才辈出每朝每代都国家高级干部,就纯粹是扯淡用的,中国的门阀贯穿一个朝代的都很少,历经无数战乱改朝换代还发达的,这个基本上不会有。宁有种乎?

就算明朝的宗室到明末都大部分沦为地主平民了,小宗永远是大多数,大宗太惹眼一旦改朝换代很容易被斩草除根,代代是大宗、代代出英杰,这是笑话。

user avatar

题主真的搞笑,别人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要质疑史记中记载有误,都要拿出专业的考古成果,经过相关的考据研究,起码需要发论文严谨论证,你凭借你家的族谱就敢碰瓷疑史记?你谁啊?钥匙3块一把,宁配不配?

user avatar

这个,虽然有点羞耻,但是还是蛮好玩的一件事。

我大伯,比较有钱,于是就开始搞些有的没的,让我们去认祖归宗,我寻思我连我曾祖爷爷叫啥都没搞明白,咋个认祖归宗法啊,我记得每年烧纸的时候,我爷爷也就往上写我祖爷爷那一代,再往上一代好像是因为身份特别低微,没名字,于是和更上面的统称周氏祖宗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我大伯还真弄了一个族谱,更离谱的是,咋祖先居然写的是周瑜,好家伙,那是几百年前的了,随便编嘛。你别说,他编的还蛮负责的,连周瑜俩儿子周胤周循都写上去了(虽然我觉得可信度还不如我祖先是周伯通)。

这还不算完,苏州那边不是有很多祠堂嘛,都认祖归宗了总得去拜一拜,我大伯带着我哥跑去玩,结果一看,麻麻地,有人抢先了,周瑜族谱已经有人写了,从周瑜孙子那辈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大伯当场就麻了,后来有没有拜我也不知道,总之啊,咱们以后要修族谱,好歹搞一个小众一点的,不然一大群一起认的,大伙一对,为啥这个伟人的孙子有70个版本,这不就很尴尬?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说蒋氏家族的族谱上记载着祖上有位祖先,名叫蒋横。曾跟随光武帝刘秀征讨赤眉,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武功,因功勋卓著故被封为侯,后遭羌路陷害被刘秀诛杀。蒋横被杀后,百姓愤怒不平,刘秀为了平民心,不得不重审此事。后查清蒋横是冤枉的,刘秀为了弥补蒋横,将蒋横的九个儿子全部封侯,后世谓“九侯世家”。



只是在杨树林中,竖了一块一米多高的崭新墓碑。墓碑上刻着“逡遒侯大将军蒋横显忠墓”,落款是“汉刘秀封立”。

中间这段文字能让人喷饭,崭新的墓碑。。什么墓碑,一千多年还崭新?最重要落款才搞笑,“汉刘秀封立”,皇帝得白痴到什么程度才会把自己名字写碑上?

这不就是打着刘秀的名义捏造历史嘛。


但凡稍微读过书,或者懂一点点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光武时期根本没有叫蒋横的人,东汉也查无此人

也没有羌路这号人物。

无论是《东观汉记》还是“八家”后汉书,从来没有一本正史记载过蒋横、羌路两个人,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史料。

按照蒋氏族谱的说法,蒋横封大将军,平赤眉,九子封侯了。这个规格,已经可以单独列传了。但是,为什么正史不载?东汉又不是清朝,就算为尊者(刘秀)讳,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物抹杀的干干净净。

而蒋氏族谱的那些关于祖先蒋横记载,可谓漏洞百出、满篇槽点、毫无常识。

比如声称族谱上记载的“九子封侯”这种事,什么天功能九子封侯?就算刘秀给蒋横平反昭雪,也不可能把蒋横九子封侯。东汉功臣功劳最大的邓禹、吴汉、耿弇、冯异等人家里才几侯?

长子蒋颖被封为“金华侯”,次子蒋郑“会稽侯”(绍兴),三子蒋川“临川侯”(润州,今镇江),四子蒋耀“镇湖侯”(湖州),五子蒋渐“临苏侯”(姑苏),六子蒋巡“卜亭侯”(杭州),七子蒋稔“平河侯”(九江),八子蒋默居宜兴和桥、被封为“云阳侯”,九子蒋澄居宜兴、被封为“ 亭侯”

以上就是九子封侯的详情,第一个挺无语,因为东汉并无金华县,金华县要到隋朝才有。

况且《蒋氏族谱》中的来源是根据《全唐文》中的一段记载,不过原文中并未记载是光武帝,倒是蒋家一口咬定是光武帝刘秀。

俗话说,说一个谎,就会需要更多的谎来圆。

蒋家后人为达到逼真的效果,还伪作了苏轼1103年写《赦修蒋氏宗谱序》。要我说,造假也是需要水平和常识的,苏轼在1101年就去世了,难道他是在地府写下《赦修蒋氏宗谱序》不成?


不过,有些人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堂而皇之的将蒋横编写在百度百科上,这要是有小白,估计信以为真。


所谓《蒋氏族谱》这种族谱何止污蔑刘秀一人,还抢了冯异等人的功劳。按照他们族谱的说法,平赤眉的是蒋横,那冯异的史料难道是假的?

你说是漏洞百出,满篇槽点的《蒋氏族谱》可靠,还是《后汉书》、《东观汉记》等正史可靠?

中国人有认祖归宗的情节,而有些人为了给自己的姓氏镀金,要么乱认祖先,要么伪作事迹。比如像《蒋氏族谱》这样的。

这种族谱在正史面前,必然露形,要说比正史可信,简直笑掉大牙,更别说拿它去反驳正史了。如果信族谱,那人人都可以编一段祖先光辉史来给自家镀金了。

这种终究是登不了大堂之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史记和族谱上的记载出现相悖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审慎处理的状况。没有绝对的“应该相信谁”的答案,因为两者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而且相悖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关键在于如何分析、考证和权衡,以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理解史记与族谱的性质、目的和成书过程在判断时,.............
  • 回答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长河中,关于生命从何而来,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多样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常说“万物起源于细胞”,而追溯到最古老的细胞形态,故事的起点是原核细胞。想象一下,在地球的早期,生命刚刚萌芽,那时的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没有复杂的海洋,没有高耸的山脉,只有一片混沌。在这样的条件下,出.............
  • 回答
    当发现室友涉嫌吸毒时,这一情况涉及复杂的伦理、法律和情感责任。以下是需要详细评估的关键点及应对建议: 一、明确事实:确认是否确实存在吸毒行为1. 核实证据 是否有直接证据(如毒品、工具、监控录像等)? 是否通过对话或行为判断(如异常精神状态、频繁外出等)? 避免仅凭猜测.............
  • 回答
    听到这事儿,我当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夹杂着一点点无奈和担忧。女儿成绩一直挺让我省心的,这次寒假,我本以为她会好好利用时间充实自己,没想到一检查她的作业,就发现了这么一个“惊喜”。事情是这样的,寒假开始没多久,我偶尔瞄了一眼她书桌上的作业本,她正在埋头苦写。当时我也没多想,就觉得孩子挺认真。临近开学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故事。一位大学教授,本应是学识渊博、洞察一切的智者,却也未能幸免于“杀猪盘”的魔爪,更令人错愕的是,他竟然成为了“32个人骗他一个人”的受害者。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财产的掠夺,更是对他智慧和判断力的极大嘲弄。“杀猪盘”之所以如此可怕,在于它精心设计的欺骗链条。它不像传统的诈骗那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游戏史上,玩家们总能在开发者的预想之外,找到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神操作”。这些发现往往源于玩家们的执着、大胆尝试,以及对游戏机制近乎苛刻的钻研,最终解锁了游戏本身都可能未曾意识到的隐藏可能性。在《上古卷轴 V:天际》这款开放世界巨作中,就有一个关于“炼金室”的经典例子。游戏中的炼金台是用来制作药剂的.............
  • 回答
    我叫张铁柱,一个普普通通的搬砖工。别看我名字土,我这身肌肉,那是实打实搬砖搬出来的。怎么也没想到,我这搬砖的绝技,竟然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修真世界里,成了我的金手指。说起来,穿越这事儿,真是跟做梦一样。那天加班,天花板突然塌了,我闭上眼睛,再睁开,周围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人们穿着飘逸的长袍,最重要的,我.............
  • 回答
    科学的探索之旅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充满了迂回、曲折,更少不了那让人拍案叫绝的“意外”。在漫长的科学史中,许多颠覆性的发现和发明,并非源于严谨的计划或预设的蓝图,而是因为一次次的无心插柳,一次次的意外之喜,最终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的方式。这些“意外”,往往发生在那些最专注、最细致的观察者手.............
  • 回答
    “意外石树沟爪龙”——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古生物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地球生命的过去,一次次的发现,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亿万年前的地球文明。近日,又一颗耀眼的珍珠被发掘出来——一种名为“意外石树沟爪龙”的全新恐龙物种。这个名字听起来颇具画面感,又有些许故事的意味,那么,它究竟是如.............
  • 回答
    要说“大扫除”里的意外惊喜,最让我难忘的还得是去年春天那次,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时光胶囊,里面塞满了各种陈年旧事。那阵子,搬进新家已经一年多了,但有些箱子一直没来得及拆。想着春暖花开,正是“清理门户”的好时候,于是便一头扎进了那个堆满了杂物的储藏室。储藏室那叫一个“壮观”,各种各样的纸箱,层层叠叠,像.............
  • 回答
    科学的殿堂里,鲜有捷径,更多的是无数次实验的堆砌与理论的打磨。然而,历史的卷轴上,总有那么几笔浓墨重彩,描绘的是“意外”与“失误”如何成为了通往真理的“意外之喜”。这些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预谋,只有一次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和在错误中寻觅意义的智慧。盘尼西林的诞生:一次被忽视的霉菌实验说起科学史.............
  • 回答
    两名中国游客在冰岛的“飞机残骸”附近意外身亡,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冰岛的自然风光虽然壮丽迷人,但也蕴藏着不少危险,特别是对于不熟悉当地环境的游客来说。结合“飞机残骸”这个景点本身的特点以及冰岛恶劣多变的天气,我们可以推测几种可能的事故原因。首先,“飞机残骸”这个景点本身的安全隐患是首要考虑的.............
  • 回答
    听到这样的悲剧,我的心都揪了起来。在隧道这个特殊而危险的环境里,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一个12岁的孩子亲眼目睹妈妈遭遇不幸,这种创伤是多么难以想象。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得到的深刻教训是: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隧道这种视线受限、环境复杂的路段,我们都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并且要时刻保持警惕。 那.............
  • 回答
    为独居老人家的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为了实实在在地降低潜在风险,守护他们的安全与尊严。这事关家人的心,也需要我们细致地考量和落地执行。咱们就从老人最常活动的空间入手,一项一项地说:一、 вход(玄关与门廊)——安全第一步 稳固的门把手和锁: 老人手指力量可能不如从前,选择.............
  • 回答
    这件令人心痛的事件,再次将我们对儿童安全和家长监护责任的讨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个四岁的孩子,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一个本可以避免的疏忽,遭受了如此巨大的创伤。而这一切的源头,似乎指向了那个本应是孩子最坚实后盾的父亲——他在关键时刻,却分心于手中的手机。事件回放与责任界定:为何司机“负全责”?首.............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瞬间,当时可能只是擦肩而过的微小事物,却在多年后回头看,才恍然大悟它背后蕴藏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我记得有个事儿,说起来有点琐碎,但对我影响太大了。那是大概十几年前,我刚毕业不久,在一家小公司做着一份不算喜欢但还算稳定的工作。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眼前的日子过得安稳,少点折腾。.............
  •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在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斗争中,终于找到了敌人隐藏的身份,从.............
  • 回答
    关于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杜伟于2020年5月17日不幸去世的事件,可以提供以下相对详细的信息:事件经过与初步判断: 去世时间与地点: 杜伟大使于2020年5月17日,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官邸内被发现去世。 发现过程: 据报道,当天上午,大使馆工作人员联系不上杜伟大使,便前往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