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记载曹操历来生性节俭,那他为什么要修建富丽堂皇的铜雀台?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政治考量以及他对未来的期许来理解。

一、 政治与权力象征的需要:

“铜雀台”而非“铜雀宫”或“铜雀府”: 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往往带有军事、观望、祭祀或者登高望远的象征意义,它不像“宫”那样直接指向皇权,也不像“府”那样侧重居住。铜雀台虽然也有居住的功能,但其命名和设计更偏向于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宣示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力的高度: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终究没有称帝。他内心深处是否渴望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修建一座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展示。铜雀台坐落于邺城,作为曹魏政权的中心之一,其高大雄伟的形象,无疑是在向世人昭示他的强大实力和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也是一种政治姿态的体现。
效仿前代帝王的雄心: 历史上,许多雄主都会修建宏伟的宫殿、陵墓来彰显自己的功业。虽然曹操没有正式称帝,但他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他的野心是毋庸置疑的。修建铜雀台,可能也是他内心深处想要与周、秦、汉等朝代的帝王比肩的一种体现。
巩固曹魏政权: 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建立一个稳定且能代表统治者威严的中心至关重要。邺城是曹操重要的政治基地,铜雀台的修建,可以增强邺城的地位和吸引力,为巩固曹魏政权提供物理上的支撑和心理上的认同。

二、 个人情感与精神寄托的表达:

纪念与追忆故人: 铜雀台修建的初衷,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主要是为了纪念汉献帝的两位宠妃,也包含了曹操自己对过去的回忆。曹操一生征战,身边有无数的红颜知己,也有许多在战乱中失去的故人。修建这样一座高台,可以作为一种寄托,一种纪念。特别是其中提到的“铜雀”,可能象征着某种永恒的象征,也可能是他内心某种理想的化身。
老年时光的享乐与退隐的理想: 曹操晚年虽然仍在政务繁忙,但他可能也开始思考归隐和享受生活。铜雀台的奢华与其说是享乐,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征战一生、功业辉煌的一种物质上的犒劳和精神上的满足。在那里,他可以登高望远,思考人生,处理政务,同时也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
对诗歌与文化的追求: 曹操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热爱诗歌,也善于组织文人雅士。铜雀台的修建,也可能为他提供一个文人聚会的场所,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在那里,可以吟诗作对,交流思想,这符合他作为一位文化人的品味和追求。

三、 战略与军事考量:

军事瞭望与指挥中心: 铜雀台的“台”字,暗示了它可能具备军事瞭望的功能。在古代,高台常常用于观察敌情,指挥作战。虽然没有明确记载铜雀台的军事用途,但作为曹操的政治中心之一,其军事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军事威慑力: 宏伟的建筑本身就能形成一种威慑力。它向周边势力展示了曹魏的实力和资源,足以让潜在的敌人望而生畏。

四、 节俭论的辩证理解:

“节俭”并非绝对不花钱: 曹操提倡的节俭,更多的是反对无谓的浪费、奢侈的陪葬、铺张的宴乐。他追求的是一种务实的风格,注重节约民力,反对对人民造成过度的负担。在军事开支、官员俸禄、日常开销等方面,他都表现出一定的节制。
用于“大业”的投入是可以理解的: 修建一座象征权力的宏伟建筑,用于提升国家形象、凝聚人心、展示实力,在曹操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投资,而非单纯的个人享乐。这与他为了打仗而鼓励节约,为了巩固统治而建立制度是同一逻辑的延续。
史书的记载可能存在侧重: 史书的记载往往会侧重于某些方面。关于曹操节俭的记载,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他日常生活和对待下属方面的表现,而对于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在宏观建设上的投入,可能就没有那么细致的强调。

总结来说,曹操修建富丽堂皇的铜雀台,并非单纯的个人奢侈,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

政治上,他是权力与合法性的象征,是巩固曹魏政权的标志。
精神上,他是对故人的纪念,是晚年生活的寄托,也是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战略上,它可能具备一定的军事瞭望功能,并具有威慑作用。

理解曹操的“节俭”和修建铜雀台之间的矛盾,需要辩证地看待。他提倡的节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主张和生活态度,而非绝对禁止一切形式的耗费。对于关乎国家大业和个人抱负的重大工程,他依然会投入巨大的资源。铜雀台的修建,正是他复杂人生和多重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成为后世研究曹操及其时代的重要窗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曹操不仅不节俭,而且贪婪奢侈地令人发指,甚至不惜残害他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一切就这么简单,恭喜题主发现了一个盲点。

我看很多人都试图用铜雀台的军事能力糊弄过去,但事实上曹操对单纯个人享受的东西也是极尽奢侈的。

比如曹操给他的贪官老爹挖的坟,现在已经被无数块工人私刻在那里砖文证实,这是一个三国版的集中营,有大量工人被套上绳索,日夜开工。很多人还活活累死在墓中。

“咄尧(或作“戈”)王左甚不(否)”(董:8)、
“别驾从事王左叩头死”(董:5)、
“唯念王左及朱”(董:7)、
“王左死,奴复死,苛”(董:60)
“家夫忘之,今有少西大漯,自知久而勿还”(董:30)
“纪绝事止食”(董:29)
“谊相炤(照)我,身将损腐”(董:50,或作“留相焰我,劳将损死”)
“成壁但冤余”(董:66)
“作苦心丸”(董:17)
“嫌道漯(缧)躯”(董:31)
“日夙且休干”(董:25)


你告诉我曹嵩墓有什么军事文化作用?这单纯就是曹阉为了自己和家人的享乐生活,随意害死大量中国人民而已。曹操虐民从来和统一和治国无关,他只是想当中国最大的奴隶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不然他篡位干什么?

可能有人说曹操葬父是在节俭令发出前,发出后就不浪费民力了。那我们看看曹操最后给自己的盖的坟。

先来看看曹狗自我标榜的节俭。

曹操《遗令》: 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看看,坟墓无藏金玉珠宝,多么伟大的曹丞相啊!

然后曹阉墓的发掘成果把他底裤都扒拉没了。他的坟墓好东西并不少,比如玉饰品、

黄金线、

银衣钩、


还有著名的镇墓之宝翡翠珠,这个纯度在现在的价值也不低,即使不是文物。

真的是无藏金玉珠宝啊,四个名词一个都没少⊙∀⊙。

经过无数盗墓贼扫荡后还能留有这么多的宝物,甚至连一般盗墓者不屑一顾的束衣带都掺了黄金进去,谁信他节俭谁他妈是傻子。


再看看他对墓葬规模是怎么要求的?

曹操《终令》:“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结果社科院专家发现他的坟墓虽然没有封土,却有地面建筑的地基。也就是说,曹阉所谓的薄葬是指用园林替代封土(手动狗头)。







园林替代土堆,你管这叫薄葬呢?这个奸贼嘴里的“薄葬”其实比普通贵族的厚葬还要消耗民力,死的人也肯定比他父亲的坟更多。

那么,为什么曹操要说自己节俭呢?很简单,装逼呗。实际上当时有不少士族都在标榜自己节俭,以此沽名钓誉。但被戳破后,场面往往会变的非常尴尬。

《后汉书刘虞传》: 初,虞以俭素为德,冠敝不改,乃就补其穿。及遇害,瓒兵搜其内,而妻妾服罗纨,盛绮饰,时人以此疑之。

曹操也遭遇过这个尴尬情况,不过他还是想尽办法给它圆过去了。比如他曾经自诩不用银器,结果被人撞见了。于是曹狗表示他是为了治病,是不得已用之,而且从那以后都换成木盆。

曹操《内戒令》: 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前以银作小方器,人不解,谓孤喜银物。令以木作。

可他墓里这个银衣钩是什么猪狗用的?有曹粉能告诉我吗?这怎么看都不像明器,绝对是生前用品吧。

古人也就算了,毕竟当时没人抄他家,曹狗随便编瞎话也不怕被揭底。但现在的考古研究早就足够打烂他的狗脸,再相信这条阉狗的人属实智力有问题。

古龙有云,一个人的外号是不会骗人的。你说对不对啊,阿瞒小犬?


P.S.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铜雀台,请问这玩意起到什么军事作用吗?还真起到了。

212年,冀州邺城附近爆发了规模很大的苏伯田银起义。因为当时曹操主力在和马超对线,内地空虚,监领邺城的曹丕非常着慌,打的手忙脚乱。最后还是请洋大人轲比能入关帮忙镇压农民军,慈禧太后直呼内行。

此事之后,曹操对曹丕的表现很不满意,后来便让曹植留守邺城。曹丕也在立嗣之争中一时落入下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次农民起义会如此厉害呢?原因大约就是210年末开建的这座铜雀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和文化传承中,确实有不少关于“银河”的描述,虽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科学的称谓,但通过他们的诗词、神话和天文记录,我们能窥见古人对那片璀璨星河的想象与敬畏。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人对“银河”的称谓并非单一。他们最常用也最广为人知的叫法是“天河”或“天汉”。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了古人对这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去世时的用词规范,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和等级制度。霍去病和霍光虽然都是汉朝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们去世时用词的差异,确实能反映出一些关键的区别。咱们先聊聊“卒”和“薨”这两个字。“卒”:“卒”这个字,在古代用来表示“死”,尤其是指平民、士.............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史书和考古发现常常像两面镜子,一面记录着我们对过去的想象与叙述,另一面则以无言的实物揭示着曾经的真相。当这两面镜子映照出的景象出现巨大偏差时,我们便能窥见历史的多重面貌,以及人类认知和探索的局限与进步。以下我将列举一些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出入甚大的例子,并尽量详述其过程与影响。.............
  • 回答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关于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文字和史书记载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匈奴是否有自己的文字?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是:匈奴很可能拥有自己的文字,但其确切性质和内容我们知之甚少,并且目前没有发现直接确凿的匈奴文字的实物证.............
  • 回答
    关于匈奴与华夏族群关系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议题。简单地将匈奴定性为“非华夏后裔”或将史书中的记载视为“自我安慰”,这两种极端化的观点都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更严谨的探讨,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史料,理解当时的历史语境,并认识到民族身份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首先,我们来审.............
  • 回答
    要反驳“史书上记载刘备是小人,伪善之人”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地分析史书记载的真实意图,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理解“史书”的性质与作者的立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历史记载都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它受到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立场、政治倾向以及取材.............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史海中,有许多古籍的记载,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度被认为是传说或带有文学色彩的描绘。然而,随着考古学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断深入,一次又一次地,尘封的历史被揭开,那些古老的文字与出土的文物相互印证,让往昔的尘埃有了鲜活的生命。这其中,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史书,它们的记载都得到了考古学的有力支持,从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嘉靖皇帝沉迷道教,这无疑给明朝的政治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是否会在官方史书中留下“怪力乱神”的痕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方史书的撰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史官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要“以古为鉴”,为当朝统治提供合法性和道德上的依.............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烽火戏诸侯”这出“喜剧”,说实话,读史书时总让人觉得哪儿不对劲。褒姒不爱笑,这事儿大概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动用国之大事——烽火。你想象一下,平时烽火是用来报警,敌人来了,点燃烽火,四方的诸侯一看,赶紧带着兵来勤王。可周幽王呢?他偏偏要为了一个女人,在没有敌情的时候也点起烽火,然后看着那些匆.............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史书在军事方面的记载,其可信度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坦白说,我们对其中许多战绩的“相信”程度,更多是基于对史料的辨析和历史研究的推断,而不是盲目的全盘接受。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像南北朝这样风云变幻、政权林立的时代,史书的写作都带有其时代的局限.............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史书作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窗口,自然承担着传承历史、记录真相的重任。然而,并非所有的史书记载都值得我们全盘接受,有些内容,即使披着庄重的史学外衣,也隐藏着偏见、谎言,甚至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精心编造。细究起来,那些“不值得相信”的记载,往往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细品之下,更能洞察历史的肌理。一、胜利者的.............
  •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
  • 回答
    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的确记载了无数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也孕育了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然而,仔细审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在现代史学观照下,显得难以置信,甚至存疑的记载。这些记载之所以引发争议,往往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科学原理,或是与其它相对可信的史料存在较大出入。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
  • 回答
    史书中那些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无限遐思,蕴含着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往往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它们如同冰山一角,在简洁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权力斗争、人性挣扎、命运沉浮。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例,并尽量详细地展开背后的可能,让您感受到那些“字少事大”的历史魅力: 1. “三年,梁王敇项羽,项羽破梁,杀黥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