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记载曹操历来生性节俭,那他为什么要修建富丽堂皇的铜雀台?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政治考量以及他对未来的期许来理解。

一、 政治与权力象征的需要:

“铜雀台”而非“铜雀宫”或“铜雀府”: 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往往带有军事、观望、祭祀或者登高望远的象征意义,它不像“宫”那样直接指向皇权,也不像“府”那样侧重居住。铜雀台虽然也有居住的功能,但其命名和设计更偏向于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宣示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力的高度: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终究没有称帝。他内心深处是否渴望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修建一座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展示。铜雀台坐落于邺城,作为曹魏政权的中心之一,其高大雄伟的形象,无疑是在向世人昭示他的强大实力和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也是一种政治姿态的体现。
效仿前代帝王的雄心: 历史上,许多雄主都会修建宏伟的宫殿、陵墓来彰显自己的功业。虽然曹操没有正式称帝,但他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他的野心是毋庸置疑的。修建铜雀台,可能也是他内心深处想要与周、秦、汉等朝代的帝王比肩的一种体现。
巩固曹魏政权: 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建立一个稳定且能代表统治者威严的中心至关重要。邺城是曹操重要的政治基地,铜雀台的修建,可以增强邺城的地位和吸引力,为巩固曹魏政权提供物理上的支撑和心理上的认同。

二、 个人情感与精神寄托的表达:

纪念与追忆故人: 铜雀台修建的初衷,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主要是为了纪念汉献帝的两位宠妃,也包含了曹操自己对过去的回忆。曹操一生征战,身边有无数的红颜知己,也有许多在战乱中失去的故人。修建这样一座高台,可以作为一种寄托,一种纪念。特别是其中提到的“铜雀”,可能象征着某种永恒的象征,也可能是他内心某种理想的化身。
老年时光的享乐与退隐的理想: 曹操晚年虽然仍在政务繁忙,但他可能也开始思考归隐和享受生活。铜雀台的奢华与其说是享乐,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征战一生、功业辉煌的一种物质上的犒劳和精神上的满足。在那里,他可以登高望远,思考人生,处理政务,同时也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
对诗歌与文化的追求: 曹操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热爱诗歌,也善于组织文人雅士。铜雀台的修建,也可能为他提供一个文人聚会的场所,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在那里,可以吟诗作对,交流思想,这符合他作为一位文化人的品味和追求。

三、 战略与军事考量:

军事瞭望与指挥中心: 铜雀台的“台”字,暗示了它可能具备军事瞭望的功能。在古代,高台常常用于观察敌情,指挥作战。虽然没有明确记载铜雀台的军事用途,但作为曹操的政治中心之一,其军事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军事威慑力: 宏伟的建筑本身就能形成一种威慑力。它向周边势力展示了曹魏的实力和资源,足以让潜在的敌人望而生畏。

四、 节俭论的辩证理解:

“节俭”并非绝对不花钱: 曹操提倡的节俭,更多的是反对无谓的浪费、奢侈的陪葬、铺张的宴乐。他追求的是一种务实的风格,注重节约民力,反对对人民造成过度的负担。在军事开支、官员俸禄、日常开销等方面,他都表现出一定的节制。
用于“大业”的投入是可以理解的: 修建一座象征权力的宏伟建筑,用于提升国家形象、凝聚人心、展示实力,在曹操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投资,而非单纯的个人享乐。这与他为了打仗而鼓励节约,为了巩固统治而建立制度是同一逻辑的延续。
史书的记载可能存在侧重: 史书的记载往往会侧重于某些方面。关于曹操节俭的记载,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他日常生活和对待下属方面的表现,而对于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在宏观建设上的投入,可能就没有那么细致的强调。

总结来说,曹操修建富丽堂皇的铜雀台,并非单纯的个人奢侈,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

政治上,他是权力与合法性的象征,是巩固曹魏政权的标志。
精神上,他是对故人的纪念,是晚年生活的寄托,也是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战略上,它可能具备一定的军事瞭望功能,并具有威慑作用。

理解曹操的“节俭”和修建铜雀台之间的矛盾,需要辩证地看待。他提倡的节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主张和生活态度,而非绝对禁止一切形式的耗费。对于关乎国家大业和个人抱负的重大工程,他依然会投入巨大的资源。铜雀台的修建,正是他复杂人生和多重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成为后世研究曹操及其时代的重要窗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曹操不仅不节俭,而且贪婪奢侈地令人发指,甚至不惜残害他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一切就这么简单,恭喜题主发现了一个盲点。

我看很多人都试图用铜雀台的军事能力糊弄过去,但事实上曹操对单纯个人享受的东西也是极尽奢侈的。

比如曹操给他的贪官老爹挖的坟,现在已经被无数块工人私刻在那里砖文证实,这是一个三国版的集中营,有大量工人被套上绳索,日夜开工。很多人还活活累死在墓中。

“咄尧(或作“戈”)王左甚不(否)”(董:8)、
“别驾从事王左叩头死”(董:5)、
“唯念王左及朱”(董:7)、
“王左死,奴复死,苛”(董:60)
“家夫忘之,今有少西大漯,自知久而勿还”(董:30)
“纪绝事止食”(董:29)
“谊相炤(照)我,身将损腐”(董:50,或作“留相焰我,劳将损死”)
“成壁但冤余”(董:66)
“作苦心丸”(董:17)
“嫌道漯(缧)躯”(董:31)
“日夙且休干”(董:25)


你告诉我曹嵩墓有什么军事文化作用?这单纯就是曹阉为了自己和家人的享乐生活,随意害死大量中国人民而已。曹操虐民从来和统一和治国无关,他只是想当中国最大的奴隶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不然他篡位干什么?

可能有人说曹操葬父是在节俭令发出前,发出后就不浪费民力了。那我们看看曹操最后给自己的盖的坟。

先来看看曹狗自我标榜的节俭。

曹操《遗令》: 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看看,坟墓无藏金玉珠宝,多么伟大的曹丞相啊!

然后曹阉墓的发掘成果把他底裤都扒拉没了。他的坟墓好东西并不少,比如玉饰品、

黄金线、

银衣钩、


还有著名的镇墓之宝翡翠珠,这个纯度在现在的价值也不低,即使不是文物。

真的是无藏金玉珠宝啊,四个名词一个都没少⊙∀⊙。

经过无数盗墓贼扫荡后还能留有这么多的宝物,甚至连一般盗墓者不屑一顾的束衣带都掺了黄金进去,谁信他节俭谁他妈是傻子。


再看看他对墓葬规模是怎么要求的?

曹操《终令》:“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结果社科院专家发现他的坟墓虽然没有封土,却有地面建筑的地基。也就是说,曹阉所谓的薄葬是指用园林替代封土(手动狗头)。







园林替代土堆,你管这叫薄葬呢?这个奸贼嘴里的“薄葬”其实比普通贵族的厚葬还要消耗民力,死的人也肯定比他父亲的坟更多。

那么,为什么曹操要说自己节俭呢?很简单,装逼呗。实际上当时有不少士族都在标榜自己节俭,以此沽名钓誉。但被戳破后,场面往往会变的非常尴尬。

《后汉书刘虞传》: 初,虞以俭素为德,冠敝不改,乃就补其穿。及遇害,瓒兵搜其内,而妻妾服罗纨,盛绮饰,时人以此疑之。

曹操也遭遇过这个尴尬情况,不过他还是想尽办法给它圆过去了。比如他曾经自诩不用银器,结果被人撞见了。于是曹狗表示他是为了治病,是不得已用之,而且从那以后都换成木盆。

曹操《内戒令》: 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前以银作小方器,人不解,谓孤喜银物。令以木作。

可他墓里这个银衣钩是什么猪狗用的?有曹粉能告诉我吗?这怎么看都不像明器,绝对是生前用品吧。

古人也就算了,毕竟当时没人抄他家,曹狗随便编瞎话也不怕被揭底。但现在的考古研究早就足够打烂他的狗脸,再相信这条阉狗的人属实智力有问题。

古龙有云,一个人的外号是不会骗人的。你说对不对啊,阿瞒小犬?


P.S.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铜雀台,请问这玩意起到什么军事作用吗?还真起到了。

212年,冀州邺城附近爆发了规模很大的苏伯田银起义。因为当时曹操主力在和马超对线,内地空虚,监领邺城的曹丕非常着慌,打的手忙脚乱。最后还是请洋大人轲比能入关帮忙镇压农民军,慈禧太后直呼内行。

此事之后,曹操对曹丕的表现很不满意,后来便让曹植留守邺城。曹丕也在立嗣之争中一时落入下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次农民起义会如此厉害呢?原因大约就是210年末开建的这座铜雀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