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三国志》看出刘备是个伪君子也是个“人才”
1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2 《魏书》记载: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3 《献帝春秋》记载: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
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4《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
5 《魏书》记载: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6 《汉魏春秋》记载: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7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8 《三国志 法正传》记载;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9 《三国志 许慈传》记载: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攇,虚晚反。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真性情过头)
10 《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11 《汉魏春秋》记载: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
陈寿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我看《三国志》多次,还真没看去刘备是个伪君子
刘备在曹操集团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如:程昱:“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董昭:“备勇而志大。”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就连曹操也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益州之战胜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应该快了吧。”庞统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话说的不好,快点出去。”于是庞统起身退出。但是刘备马上后悔,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只顾自己吃喝。刘备问道:“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庞统说:“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若是曹操孙权,庞统脑袋都不知道掉多少回了。
一个临终前会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会虚伪到哪?况且历史上的刘备,向来以真性情著称。
第一,问他是哪本史书如此记载?
如果答《三国志》,让他翻译翻译这段对刘备的定评: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是在描写小人?
如果对方继续顾左右而言他,请放弃说服,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既然已经得出了对方是傻叉的结论,那么试图说服一个傻叉也是件挺傻叉的行为。
夏虫不可语冰,如是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