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史书上记载刘备是小人,伪善之人」的观点?

回答
要反驳“史书上记载刘备是小人,伪善之人”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地分析史书记载的真实意图,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理解“史书”的性质与作者的立场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历史记载都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它受到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立场、政治倾向以及取材来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官方史书的政治属性: 像《三国志》这样的史书,虽然是纪传体通史的代表作,但其修撰往往带有官方色彩,并服务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在三国时期之后,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归属以及对各方人物的评价,都会受到胜利者或后继政权的影响。例如,《三国志》由陈寿所撰,陈寿在晋朝,而晋朝是继承曹魏的政权。因此,对刘备集团的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晋朝统治者政治立场的潜在影响。
作者的史观与笔法: 陈寿作为史学家,他的史观是怎样的?他是否有意地通过某些细节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史书中的字句直接等同于“真相”,而需要去解读字里行间可能存在的偏见或倾向。
后人解读的偏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读者在阅读史书时,也可能因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及受到其他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的影响,而产生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或误读。

二、 审视“小人”与“伪善”的定义与史料来源

要反驳“小人”和“伪善”,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哪些史书记载支持这些论调,以及这些记载的真实性与解释。

“小人”的指控: 通常指向刘备在早期依附于各路势力,被认为是“ Opportunist”(机会主义者)。例如,他在陶谦、曹操、袁绍等麾下短暂效力。
反驳点: 在乱世之中,弱小的势力需要依附于强大的势力才能生存。刘备出身寒微,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早期,他首先需要的是立足之地和发展壮大的机会。他的辗转寄寓,是那个时代许多势力微弱的枭雄的普遍生存方式。与其说是“小人”,不如说是乱世中有志之士寻求出路的必然选择。他没有像吕布那样三姓家奴般反复无常,而是在寻找能够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平台。他最终选择并依附于自己理念最相符的曹操,后来又在曹操失败后选择投靠并继承汉室正统的刘表,最终在荆州独立发展,这并非简单的“ Opportunist”。
“伪善”的指控: 许多指控源于刘备在某些场合表现出的仁德形象,以及他与人交往时的言行。例如,对百姓的关怀、对士人的礼遇、在失势时的表现等。
反驳点:
仁德的真实性与历史的必要性: 刘备的成功并非完全依靠武力或权谋,他的仁德形象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在那个讲究民心向背的时代,能够赢得百姓和士人的支持,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他将“仁”作为自己政治哲学的基石,并体现在许多具体的行动中,例如在曹操攻打徐州时,不顾个人安危而带着百姓撤退,以及在兵败如山倒之时仍不忘收拢残兵。这些行为,与其说是“伪善”,不如说是一种真诚的政治追求和个人信念的体现。
“伪善”与“政治手腕”的界定: 有时候,人们将刘备出于政治目的而表现出的仁德理解为“伪善”。然而,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维护良好的声誉和争取人心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这种手段是否等同于“伪善”,需要从动机和实际效果来判断。如果刘备的仁德只是为了操纵人心,而一旦得势便立刻抛弃,那才称得上伪善。但史书记载,刘备的仁德贯穿其一生,甚至在他临终前仍然嘱托后主刘禅要以仁德治国。
史料的片面性: 史书的记载往往是有限的。那些被放大和强调的“伪善”的例子,可能只是作者为了某种叙事目的而挑选出来的片段,而忽略了刘备更复杂、更真实的一面。

三、 从积极的史料解读刘备的行为

除了反驳负面评价,我们更应该从积极的史料中发掘刘备的优秀品质和历史贡献。

坚定的政治理想: 刘备毕生追求恢复汉室,这是一个非常明确且坚定的政治理想。他出身不高,但怀揣着“匡扶汉室”的宏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在那个权臣挟持天子的乱世,他坚持“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并在大多数时候践行了这一理念。
卓越的领导才能与识人之明: 刘备能够从一个落魄的草鞋贩子,最终建立蜀汉政权,离不开他卓越的领导才能。他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网罗和重用人才。他能够放下身段,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怀!他能够容忍关羽的傲气、张飞的粗鲁,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他身边聚集了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坚韧不拔的毅力: 刘备一生屡败屡战,从没得到过稳定的地盘,经历过多次生死攸关的危难,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官渡之战失败后他投靠刘表,赤壁之战后他才真正崛起。夷陵之战的惨败更是他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仍然努力维系蜀汉的统治。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许多“小人”或“伪善者”所不具备的。
对部下的真诚与关怀: 史书中不乏刘备对部下真诚关怀的记载。例如,他将赵云视为生死之交,将关羽、张飞视为兄弟。在诸葛亮病逝前,刘备也给予了极高的信任和嘱托。这种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建立强大团队和维系忠诚的重要因素。
历史学家的重新评价: 许多现代历史学家在对刘备进行重新评估时,都会肯定他的政治抱负、领导才能和对蜀汉政权建立的贡献。他们会指出,将刘备简单地标签化为“小人”或“伪善”,是对他复杂人性和历史贡献的过度简化和曲解。

四、 反驳《三国演义》的影响

许多人对刘备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是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史书。

文学创作的需要: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塑造鲜明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加工和艺术化处理。刘备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一个仁德君主的典型,但这种“仁德”有时也可能被过度强调,以至于让一些读者产生“做作”或“伪善”的联想。
“演义”与“正史”的区分: 我们需要明确,《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三国志》等史书中的刘备,是存在差异的。在反驳“小人、伪善”的观点时,我们应该以史书的记载和严谨的历史学研究为依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层面。

总结反驳论点:

综上所述,反驳“史书上记载刘备是小人,伪善之人”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点展开:

1. 史书的局限性与作者立场: 任何史书都受到时代和作者立场的影响,不能简单照搬字面意思。尤其官方史书可能带有政治倾向。
2. “小人”论的曲解: 刘备早期的辗转寄寓是乱世生存的必然,是寻求发展机会,而非简单机会主义。
3. “伪善”论的误读: 刘备的仁德是其政治核心竞争力,是真诚的政治追求和个人信念,而非单纯的操纵手段。将政治手腕等同于伪善是对复杂人性的简化。
4. 积极史料的解读: 刘备拥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卓越的领导才能、非凡的识人之明、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部下的真诚关怀,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基石。
5. 区分历史与文学: 许多对刘备的负面印象源于《三国演义》,而小说并非史书,不应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唯一依据。

因此,刘备是一位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理想、能力和人格魅力,建立一番事业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将他简单地定性为“小人”或“伪善之人”,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理解和不公平评价。我们应该以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去审视这位历史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从《三国志》看出刘备是个伪君子也是个“人才”

1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2 《魏书》记载: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3 《献帝春秋》记载: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

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4《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

5 《魏书》记载: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6 《汉魏春秋》记载: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7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8 《三国志 法正传》记载;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9 《三国志 许慈传》记载: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攇,虚晚反。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真性情过头)

10 《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11 《汉魏春秋》记载: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

陈寿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我看《三国志》多次,还真没看去刘备是个伪君子

刘备在曹操集团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如:程昱:“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董昭:“备勇而志大。”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就连曹操也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user avatar

益州之战胜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应该快了吧。”庞统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话说的不好,快点出去。”于是庞统起身退出。但是刘备马上后悔,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只顾自己吃喝。刘备问道:“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庞统说:“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若是曹操孙权,庞统脑袋都不知道掉多少回了。

一个临终前会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会虚伪到哪?况且历史上的刘备,向来以真性情著称。

user avatar

第一,问他是哪本史书如此记载?

如果答《三国志》,让他翻译翻译这段对刘备的定评: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是在描写小人?

如果对方继续顾左右而言他,请放弃说服,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既然已经得出了对方是傻叉的结论,那么试图说服一个傻叉也是件挺傻叉的行为。

夏虫不可语冰,如是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