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美国打朝鲜战争没有出全力,中国赢只是侥幸”?

回答


反驳“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没有出全力,中国胜利只是侥幸”的观点,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战略决策、后勤保障、国际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一个系统的反驳框架:



一、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投入与战略决心
1. 兵力与资源投入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投入了约120万军队,包括陆军、海军陆战队、空军和海军,远超朝鲜战争初期的预期规模。美国的军事行动从1950年6月开始,持续到1953年7月,涉及多次大规模战役(如仁川登陆、汉江战役、长津湖战役等),显示出其战略决心。
美国在战争中动用了1.2万架次的B29轰炸机,对朝鲜半岛进行大规模空袭,试图切断中朝军队的补给线,甚至威胁到中国本土。这种大规模空中打击表明美国并非“出力不足”。

2. 战略目标与冷战背景
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冲突,美国的参战直接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防止中国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美国的军事投入不仅是为了击败朝鲜,更是为了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因此其行动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
美国在战争中多次调整战略,如1951年“有限战争”理论的提出,试图以较小代价结束战争,但这一策略在实战中因中朝顽强抵抗而失败,进一步说明美国并未“出全力”。

3.会被误解的“战略收缩”
部分观点认为美国在战争后期因国内政治压力(如1952年杜鲁门总统的“不战而胜”策略)而减少投入,但这一观点忽视了美国在战争后期的持续军事行动。例如,1953年夏季,美军在汉江以北的“绞杀战”中仍投入了大量兵力,试图通过“谈判桌”结束战争。



二、中国胜利的必然性与战略因素
1. 中朝联军的战术与战略优势
中国志愿军在战争中采取了“零敲牛皮糖”战术,以小股部队骚扰敌军后方,消耗其补给线,同时以大部队在关键战役中歼灭敌军。例如,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包围美军第10军,迫使美军撤退,这是美军历史上首次在陆战中被中国军队歼灭。
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在战争中逐渐增强,通过“陆地运输线”和“空中补给”(如志愿军空军的“米格15”战机)克服了补给困难,而美军因后勤线过长(从日本到朝鲜半岛)导致补给效率低下。

2. 地形与后勤的双重优势
朝鲜半岛的地形(如长津湖、汉江)为志愿军提供了天然屏障,而美军在朝鲜半岛的机动性受限,尤其在冬季作战中,美军的重型装备(如坦克、装甲车)在冰雪中难以行动,而志愿军则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
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从中国东北到朝鲜半岛)虽然漫长,但通过“铁路运输+海运+空中补给”相结合,成功维持了持续作战能力,而美军因后勤线过长,补给效率远低于志愿军。

3. 国际局势的制约
美国在战争中面临苏联的威胁(如1950年苏联对美国的“原子威胁”),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限制(如美国无法单方面使用核武器)。同时,中国在战争中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如苏联提供武器、军事顾问),进一步增强了中朝联军的战斗力。
美国在战争后期因国内政治压力(如1952年“麦克阿瑟辞职”事件)和经济负担(战争成本超200亿美元)而被迫寻求停战谈判,而非继续全面进攻。



三、战争结果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1. 战争的国际影响
朝鲜战争的结局(1953年停战协定)不仅阻止了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也迫使美国在冷战中采取“有限战争”策略,为后来的越南战争埋下伏笔。中国在战争中的胜利,直接改变了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巩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在战争中未能实现“北纬38度线”的战略目标,反而被迫接受停战,这一结果与美国的“出全力”战略目标直接冲突,说明美国的军事行动并非“侥幸”。

2. 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与转折点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志愿军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包围美军第10军,迫使美军撤退,这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首次大规模溃败。
汉江战役(1951年):中朝联军在汉江以北建立防线,迫使美军陷入“绞杀战”,最终迫使美军同意停战谈判。
上甘岭战役(1952年):志愿军在仅有3.5平方公里的阵地中进行27天的阵地战,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击退美军,进一步证明中国军队的顽强作战能力。

3. 美国的“代价”与“战略失败”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人数超过36万(包括阵亡、失踪和受伤),而中国志愿军伤亡约19万,但美国的战争消耗远超预期,导致国内政治压力增大,最终促使美国在1953年接受停战。
美国在战争中未能实现“解放朝鲜”的目标,反而被迫承认“停战”而非“胜利”,这一结果与美国的“出全力”战略目标背道而驰,说明美国的军事行动并非“侥幸”。



四、反驳“侥幸”论的逻辑漏洞
1. “侥幸”论的逻辑错误
“侥幸”论假设中国胜利是偶然,但忽略了中朝联军在战争中长期的军事准备、后勤保障、地形利用和战略决策。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经历了多次关键战役,其胜利是战略、战术和后勤的综合结果,而非偶然。
美国的军事行动并非“出力不足”,而是因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和战略目标的限制而被迫调整,但其投入的兵力、资源和战略决心远超朝鲜战争初期的预期。

2. 历史对比与国际影响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美国的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朝鲜半岛,更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中国在战争中的胜利直接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格局,这一结果与美国的战略目标直接相关,而非“侥幸”。



结论
“美国没有出全力,中国胜利只是侥幸”的观点忽视了朝鲜战争中双方的军事投入、战略决策和国际背景。美国在战争中动用了大量资源,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而中国志愿军的胜利是战略、战术和后勤的综合结果,而非偶然。战争的结局不仅反映了双方的军事能力,也深刻影响了冷战格局,因此不能简单归因于“侥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现在投资,把能投进去的钱都投进去了,然后还是不够。

别人说“你还有钱没投啊,你家的房子还没卖呢,怎么能说全投进去了?”

美国打朝鲜战争大概就是这个状态。

user avatar

你一个刚训练两天的羽量级拳手,之前战绩基本输(1840年以来的战绩),大病初愈(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连拳击手套都是跟人借的(苏联出装备),跟泰森打拳击,泰森打输了,然后泰森说我没用全力,所以输了。

你这是埋汰谁呢?

关键是后来越南战争,羽量级拳击手说你别过17度线,泰森还就乖乖听话了,你说气人不

补充几点,全力不全力的问题

第一,某人的原话,美国二战是主力打德国,没事打日本,这都把日本打成这个熊样,所以说美国当时还有苏联要对付不成立,在某些精日眼里那么厉害的日本帝国都被美国闲庭信步打成筛子,原来就这?

第二,中国当时的钢产量多少自己查一查,美国多少,就不论什么乱七八糟的工业产量和武器炮弹产量了

第三,中国的确也没有所谓的用全力

user avatar

有人说这句话前半句对,后半句不对。

在我看来,前后半句都是胡扯。

朝鲜战场上,云集了美军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海军、二分之一的空军。为此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开始了国防总动员,连原子弹都运到了关岛。

可以说,美国人把能耍的流氓全耍完了。

杜鲁门或者艾森豪威尔非要搞到核大战同归于尽才叫“全力”的话,估计在他们琢磨“全力”时就被人赶下台了。

很多国人,一边崇拜着美国的滋油皿煮,一边还以为美国人跟封建帝王一样为所欲为。

而换到国内,朝鲜战争这几年,我们一边打仗,一边进行着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农村水利建设,全面的工业化建设,比朝鲜战争规模更大的剿匪运动,三反五反。。。。

其实抗美援朝只不过是当时国内诸多重要工作中的一项而已。

打长津湖的时候,我们因为工业能力差,后勤跟不上,还只能冰天雪地啃土豆,到上甘岭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在同一水平上拼炮战了。

整个朝鲜战争,美国人消耗的弹药物资比整个二战还多,就算原子弹丢下去,对战局的影响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就算把美国本土和欧洲的军队全部调来,也无非就是把战争时间拉长,让苏联趁机在欧洲猴子偷桃而已。

可以说,这一仗再打下去,美国人整个二战打下的江山就要全线崩盘了。你以为他们不想“全力”?那是因为“全力”了一样胜不了。

那么请问,美国人尽全力了吗?我们是侥幸吗?

user avatar

嗯,那天我看苏炳添跑步时自己出来试了下,23秒,按照人类只开发了10%来计算,实际上我有能力跑到2.3秒一百米,只不过没有使用全力而已。苏炳添只是侥幸用我四倍多的速度赢了我。

user avatar

这不是厥词,这是事实。

但是这没什么丢脸的……

事实就是我们打赢了。

是,美国没有出全力。没错,但是如果美国出全力,那是哔—

就像你总想着反驳这人一样……


你只需要淡淡的说一句:是,那是因为美国没您这么好斗,为屁大点事儿和晚辈争个面红耳赤……

user avatar

抗美援朝能打回三八线,确实有一定运气成分。但这个运气不在于美国不出全力,在于麦克阿瑟的狂妄脑残。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朝战前两个月活生生地展现了一个垃圾牌手是怎么把王炸打输的。有一说一,美军的战斗力确实强于志愿军,拴条狗都不应该打成那样,但战争就是这样,强不等于赢,以弱胜强从来就不少见,特别是总司令的可怕在于他不是狗,狗至少不会主动把脖子伸出去让人咬。

在李奇微到任以后,志愿军对联合国军是没有优势的,总体输多赢少,这才是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但进攻永远比防守难,前面送人头送得太多,后面回过来啃就没那么容易了。

至于扯运气,这没什么卵用,总司令的能力也是实力的一部分。用个办公室将军当老大,打输了那是活该,怪不了别人。

某种程度上,双方指挥官的人生,也是对军人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反差究竟可以有多大这一话题的最生动诠释。

user avatar

首先,美帝没有出全力这个说法没错,但是我们也没出全力啊


以前国企都有图书馆,后来改制以后,私人企业就没必要有这些东西了,就把图书馆里边的书拿出来卖,很便宜,几毛钱一两块钱一本

我买过很多书

有一本是抗美援朝时候一个志愿军的日记合集

里边多次提到一件学习内容

是什么呢

大家知道我们每隔几天要组织学习

他提到学习内容,除了新闻、技术、科技之类的

经常有学习内容是讲什么呢

就是:美帝的重心在欧洲,不会全力放在朝鲜

为什么呢

-----------------以下为我个人看法==========

因为当时整个世界的重心,还是欧洲,大家忘了苏联和美国在欧洲大肆搜刮了么

美国当时更多的是强大的生产力,不是创造力

是汲取了欧洲的科学家们才发展起来的

那么

一旦美国把全部精力放到了朝鲜

苏联能直接笑疯,可以说不用五分钟就能把会议开完,并迅速作出决议:卖肾援华

然后苏联笑纳欧洲的精华,整合世界岛,美帝被孤立在美洲

我勒个去,这个世界线的发展可以推演一下啊

--------------


user avatar

大家在第三国的国土上练正规军的时候,你说你要来对平民搞战略轰炸、越洋爆击,这不是认怂是什么?

中国在1951年最有价值的轰炸目标大概是紫禁城,有点文物价值。

实际上,朝鲜战争暴露出的美军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美军军事学术极其落后,不具备在集团军级会战中取得歼灭性胜利的能力。

经过二次大战后,取得陆战胜利的不二法门就是大纵深作战,比较次一点的办法是一战经验,拼消耗把对手耗死。

所谓大纵深作战,就是四步:

突破、穿插、合围、围歼。

德军能做到的,是两路装甲铁拳的突破、穿插、合围、围歼,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

能够以对手整个战区为目标进行种类多样的穿插合围,则是苏联独此一家。

中国做到的,是部分尖子部队能够在低技术条件下实现突破、穿插、合围,最后一步围歼做不了,因为低技术条件意味着火力强度低,火力强度低就围歼不了。

好多人喜欢在那里说如果志愿军有装备,这种假设毫无意义。

因为给志愿军装备,志愿军反倒不会玩了。

战术航空兵、各式火炮的进攻火力配系、步坦协同、步炮协同、坦炮协同,一句话,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大纵深框架下的突破与合围,这么高级的事情八十年代PLA也玩不好。

美国的问题在于,美军没有突破——穿插——合围的意识。

美军会突破,这毫无疑问,但这也是美军唯一熟悉的东西。

但是突破之后要穿插,这是李奇微和志愿军现学的,穿插的目的是什么?李奇微就不知道了。

按照大纵深理论,穿插要穿插到敌军后方的战役节点,破坏敌军战区内的总体战场组织,后续兵力要沿突破口涌入向合围发展。

但美军的穿插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到达堪萨斯线。歼灭敌军对于美军来说是比较次要的任务,主要任务是到达那条线。

这种认识水平的问题真不是三年五年能弥补的。

所以朝鲜战争发展到一战水平,双方合伙搞一条战线拼消耗,实在是美军能力有限,没有歼灭陆军强国主力兵团的本事。

中国这边呢,能够实施乞丐版大纵深作战的那批尖子部队耗光了。四次战役西线把三十八军打急眼了,东线把三十九军四十军打急眼了,东野五大主力之一二三纵,想林总的想林总、公然厌战的公然厌战。

一场持续两年多的战争打到这样收场,是双方实力的正常体现,绝非偶然。

美军、特别是美国陆军,在1950年代真不是什么世界第一,如果苏军当时是一百分,美军能有五十五分就不错了。

PLA就邪门,它一度拥有过五十分的实力,再叠几个BUFF,它就是能打得叠了DEBUFF的美军满地找牙。

user avatar

这怕是高级黑吧,还嫌美帝在朝鲜战争中脸丢的不够大,再来鞭尸下吗?

说朝鲜战争美帝没出全力的,那意思是美帝越战也没出全力,美帝真的是良心国家,专门不出全力花个几万亿美金打个败仗,只为牺牲十几万美国大兵,打碎十几万美国家庭,打自己的脸来成全中国和越南两个曾经落后的国家,美国简直就是当代活雷锋。

user avatar

韩国: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美国爸爸活该帮我一口气推平北傀!

常凯申: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当初美国盟友要是对我们援助再大气些,再多给些钱,枪,最好亲自下场代打,剿灭赤匪,不就没后面这么多破事了么?

日本:斯国一!快点使出全力吧!要么你使出全力后被打跑,撤出东亚,我松绑。要么你成功上岸,马踏中原,我当狗跟在后面捡骨头吃,赢麻了。

苏联:怕个毛!反正你我之间还隔着日本,中国,朝鲜,蒙古……加油!你越是使出全力,越是有人因为怕你而加入我的阵营。也越是挡不住我在其他地方搞事。

美国:你TM是嫌我架在火上烤得还不够是吧!?你TM故意找茬是吧!?

(我问你,这鹰酱保熟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