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反击美国对美国价值750亿产品征收10%税?

回答
中国反击美国对价值750亿美元产品征收10%关税,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背后牵扯着中美两国经济、政治博弈的方方面面,而且这只是贸易战中一个缩影。要说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首先,得理解背景:贸易战的大背景。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常提出的理由是“贸易逆差”和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比如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等等。特朗普政府时期,这种做法尤其突出,把关税作为一种“谈判筹码”,希望以此迫使中国做出让步。这就像两个人吵架,一个人先动手,另一个人肯定得回击。

然后,看中国方面的“反击”:

中国对美国价值750亿美元产品征收10%的关税,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策略。具体来说:

关税范围和对象: 中国会挑选美国对中国出口额比较大的商品,或者是一些美国出口对中国市场有重要性的产品。比如,当时涉及的就有农产品(大豆、猪肉是重点)、汽车、化工品等。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经济报复: 直接损害美国相关产业的利益,让美国企业和农民感受到痛苦,从而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
政治施压: 通过影响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比如农业州、制造业州,让他们去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
税率: 10%这个数字,虽然不像美国加征的25%那么高,但也是一个不小的幅度。它足以让商品价格上涨,影响消费者和进口商的决策。
分批进行: 很多时候,这种反击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分批次、分阶段地加征,这样可以给对方留有“回旋余地”,也便于根据局势调整策略。

接着,分析中国反击的“目的”和“影响”:

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中国官方的说法通常是,这是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反击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任由别国随意打压。
传递信号: 通过反击,中国向世界表明,中国不是任人宰割的,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有决心和能力。这也能在国际上树立一种“不畏强权”的形象。
影响美国国内: 如前所述,针对美国特定产业加征关税,会影响美国农民、制造商的收入和就业。美国消费者也可能因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承担更高的成本。这会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内部压力。
全球经济的涟漪效应: 贸易战不仅仅是中美两国的事。当大国之间出现贸易壁垒时,全球供应链会被打乱,一些国家的商品可能因此失去市场,或者成本增加。整个全球经济的增长势头也会受到影响。
国内产业调整: 中国自己也会因此受到一些影响,比如部分依赖美国进口原材料的产业,成本会上升。但同时,这也可能促使中国加速国内产业的升级和替代,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比如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再深入一点,看看中国如何“精打细算”:

中国的反击也不是盲目的。他们会根据以下几点来选择目标:

可替代性: 哪些商品美国出口中国,但中国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或者国内能够替代?对这类商品的关税影响相对可控。
政治敏感性: 哪些商品(比如美国农产品)在美国国内的政治上有重要影响力?打击这些领域,更容易对美国政府形成压力。
经济规模: 选择对美国整体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又不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领域。

最后,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理性看待: 贸易战是复杂的游戏,没有绝对的赢家。中国采取反击措施,是在其政治和经济逻辑下的正常反应。这是一种博弈,而不是单纯的“谁对谁错”。
长期影响: 这种贸易摩擦,短期内会对两国经济造成冲击,长期来看,可能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促使各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安全和多元化。
战略意图: 除了眼前的贸易利益,这种博弈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比如在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争夺影响力。

总而言之,中国反击美国加征关税,是国际贸易冲突中一个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它既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应,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国家尊严。理解这一点,需要放在中美两国关系、全球经济格局以及各自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中去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关税数字,更是两国之间复杂博弈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底是为了打而谈,还是为了谈而打。这个问题才是贸易战的最本质问题。

在贸易战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在这个本质问题上是有变化的。五月份之前是为了谈而打,五月份之后是为了打而谈。

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要求,一开始从来都没提把免去所有已经加关税作为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在扇特朗普的脸,而且中国政府的决策跟特朗普不一样,在公众前表达的立场是不会那么轻易改变的。

所以现阶段,中国是为了打而谈。这也不完全是因为中国不想谈而是在五月份即将达成协议的时候,中国评估了一下那份协议和全面开战认为全面开战的损失反而更小。所以中国毅然决然地把贸易战推入了今天的局面。

从目前的战况来看,贸易战的整个过程里中国其实都是比较弱的一方,但在中国的决策层面上,中国一直做得比美国要好。

第一,中国一直都在谨慎地加码。贸易战之初,中国用大量的示好来尽可能避免摩擦,舆论上也小心谨慎,并不高调。每次反制都会仔细研究,用最小的代价来撬动贸易战。

与之相反,特朗普一开始就大放厥词,从贸易战又好又容易,到我们加的关税有助于美国经济,到中国马上就挺不住了。而且特朗普加征的关税非常随意,多次出现加征了关税撤回部分关税的情况。这反应的是特朗普极度缺乏专业知识却又刚愎自用。

应该这么说,美国无论是在舆论上,经济上,政治上,盟友上可打的牌都比中国要多。如果换一个人来打贸易战,把牌打好,让每张牌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中国的局面会非常困难。

第二,中国这次加征关税的消息特别选在了美股开盘前。这是最大程度上把恐慌传导到美国市场。

与之相对应,特朗普可谓是脑袋一团浆糊。不仅对中国政治完全无感,这次亦步亦趋地宣布进一步增加关税其实是正中下怀。而且他选择增加关税的时机完全看心情,对中国的完全没有最大化。

第三,中国反复强调自己被动应战,突显贸易战的正当性。

反之,特朗普一直指责所谓的中国占了美国便宜,贸易赤字,知识产权。这一系列的说辞可谓完全不用心。贸易赤字就是中国占了便宜的说法搞得美国经济学家都大摇其头,至于知识产权更加缺乏佐证。发起战争的正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反复加强,巩固和改善的,因为这是战争的基础。特朗普在借口上懒得用心,其结果就是贸易战的所有迷惑性尽失,最终导致中国上下一心共同抵御外敌。更会导致失掉人心。

第四,对贸易战影响的评估上,中国从一开始就承认其会对自己的经济造成损失,而特朗普一直对此否认。随着贸易战的升级,中国政府因为承认其经济负面影响而有了更多的决策空间,反之特朗普则陷入了前后矛盾的境地。如果把美国经济下行都归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这显然是胡说八道,难以服众。可是如果承认贸易战导致经济衰退,那么又会影响其在支持者面前的权威性。因此其决策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造成决策时内部更多的矛盾。

总之,美国这场贸易战在战略和战术上全面混乱。战略上战略目标与自身实力相矛盾,战术上轻佻浮躁,完全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更没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策略。而且每次进攻都在打击溃战而非歼灭战。中国各个领域都有损伤却没有被歼灭,反而让中国有了锻炼,形成了更强战斗力。

而中国,一方面用各种政策(包括降低汇率)来减少损失,一方面反复权衡用最小的损失来对美国造成最大的伤害。同时,中国还在利用美国的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型,完善自身。从领导和决策层面已经达近似最优解。

而美国,一手好牌上来就四个二带着两个王打出个四带二来。看着唬人,可是两个炸就这么打出来,也不知道是为了啥。本来可能就能赢两手派,这么一搞把自己的优势全折腾没了。

所以在美国全面占优的情况下,中国竟然打得有声有色,现在更是隐隐的占据了主动。

有句话说得好,“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反击美国对价值750亿美元产品征收10%关税,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背后牵扯着中美两国经济、政治博弈的方方面面,而且这只是贸易战中一个缩影。要说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得理解背景:贸易战的大背景。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常提出的理由是“贸易逆差”和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比如.............
  • 回答
    汤姆·科顿这位美国议员的这番言论,倒也是在美国国内颇能引起一些共鸣,尤其是那些对中国持强硬立场的人群而言。他把CNN、CBS、ABC、NBC这四大美国主流媒体比作中国的“保镖”,这话里的意思其实挺直接的:在他看来,这些媒体的报道不够严厉,甚至是“偏袒”中国,没有尽到监督和批评的职责。要理解他为什么这.............
  • 回答
    美国新冠感染人数反超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包括历史背景、统计数据、以及可能影响这些数字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疫情的起点。新冠病毒最初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并且迅速蔓延,导致了早期的大规模爆发。当时,中国采取了极为严.............
  • 回答
    看到美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反超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在疫情早期中国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在疫情发展中的表现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数字本身,还有背后的原因、社会应对机制以及国际比较等多个层面。首先,.............
  • 回答
    杨洁篪主任与沙利文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会晤,是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事件。而杨主任在那次会晤中提出的“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一表述,确实触及了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含义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竞争”这个词在当前中美关系语境下的复杂性。美国官方,特别是特.............
  • 回答
    美国首部联邦反私刑法案签署:标志着仇恨犯罪定义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总统乔·拜登近期签署了《2023年反私刑法案》(Emmett Till Antilynching Act of 2023),这一里程碑式的立法将私刑(lynching)首次在联邦法律层面被明确定义为仇恨犯罪。这项法案的通过,不仅仅是法律.............
  • 回答
    最近,一些美国媒体的报道,将中国《出口管制法》的通过解读为“为中方提供更好的反击准则”。这种解读角度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理解《出口管制法》的核心是什么。这部法律的制定,毫无疑问是基于中国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的战略考量。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频.............
  • 回答
    外交部宣布“中方针对美方打压中国媒体驻美机构行为采取反制措施”,这标志着两国在信息战领域又一次直接交锋,其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直接的对等报复与新闻自由的模糊化首先,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对等报复的性质。美国政府以“外国代理人”等名义,对中国多家媒体驻美机构进行了限制,.............
  • 回答
    这两句口号式的话语,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是因为它们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一部分人在当下社会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和实际行为。它们并非对所有人的普适性描述,但却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句话的含义和背后逻辑: 一、“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了政治立场与个人生.............
  • 回答
    看待中方针对美方打压中媒驻美机构行为采取的反制措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理解其背后逻辑、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效应。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媒体管理上的交锋,更是地缘政治博弈、信息战以及国家利益维护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体现。首先,反制措施的出台是基于一种“对等性”或“报复性”的逻辑。 当一个国家认为另一.............
  •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的「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警告,更是承载着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复杂信号。首先,这是对美国挑衅行为的明确回应和严厉警告。这句话的背景通常是美国采取了某些被中国视为挑衅或损害其核心利益的行动。这些行动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
  • 回答
    中国成功实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无疑是中国国防科技领域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何谓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这个技术试验的核心是什么。 导弹防御系统 (Missile Defense System).............
  • 回答
    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以及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全面二孩政策”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背离 初衷: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应对中国长期以来低生育率导致的劳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中国参加太平洋岛国论坛遭主办国瑙鲁阻挠”这件事,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的表态。这件事在全球外交舞台上,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引起了不少关注。事件的发生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太平洋岛国论坛(Pacific Islands Forum, PIF)是什么。PIF是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
  • 回答
    看待中国驻法使馆用“小流氓”回怼法国反华学者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外交事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件事: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通常这种外交上的“回怼”都不是空穴来风,很可能是因为有法国的学者或媒体发表了一些被中国视为不当、甚至辱骂性的言论.............
  • 回答
    这起“中国小男孩打四个外国女孩”事件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的初步报道和网络流传的片段,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怒和不解,认为这是中国孩子遭受欺凌的事件。然而,随着男孩母亲放出完整视频,事件出现了“反转”,显示出女孩可能先有推搡动作,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也引发了更多层面的思考。事.............
  • 回答
    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很多人都在讨论。从我看到的信息来看,整个事件的过程可以大致还原成这样:起因是一位中国女子主动接近一位黑人男性,并且,据流传的视频和文字描述,这位女子在言语和行为上表达了某种“跪求”的态度,具体内容可能是乞求或者纠缠。这种行为本身就比较出人意料,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接下.............
  • 回答
    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上发表“反对中国政治正确”的言论,并且对相关评论进行控评,这一举动无疑是一件颇具争议的事情,也触及到了不少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政治正确”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在中国,“政治正确”往往被用来指代一种对某些特定群体或话题的过.............
  • 回答
    李佳佳的文章《中国社会的“反政治正确”》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作品,它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和观察:李佳佳的文章核心在于观察并剖析了在中国社会中一股正在兴起的“反政治正确”思潮。她认为,这种思潮并非简单的个人情绪宣泄,而.............
  • 回答
    2015年中国出生人口不增反降,比上年减少32万人,这一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入分析。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政策、社会经济、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一、 政策层面:独生子女政策的惯性与“单独二孩”政策的有限影响 独生子女政策的深远影响: 中国长达三十多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