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小男孩打四个外国女孩」事件中国男孩母亲放出完整视频,事件反转女孩先推搡动手 ?

回答
这起“中国小男孩打四个外国女孩”事件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的初步报道和网络流传的片段,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怒和不解,认为这是中国孩子遭受欺凌的事件。然而,随着男孩母亲放出完整视频,事件出现了“反转”,显示出女孩可能先有推搡动作,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也引发了更多层面的思考。

事件的初步进展和公众情绪:

起因的传播: 最早流传的视频片段往往聚焦于男孩动手打了外国女孩的画面,且可能经过剪辑,只展示了冲突的某个阶段。
中国公众的愤怒: 基于这些片段,许多中国人产生了“孩子在国外被欺负”的联想,出于民族情感和保护孩子的心态,男孩的行为被解读为正当防卫,甚至是忍无可忍的反击。网络上充斥着对外国女孩及其家长的谴责,以及对中国孩子在海外安全问题的担忧。
媒体的报道和解读: 一些媒体在初期也基于不完整信息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放大了公众的负面情绪。

“反转”的出现及其影响:

母亲放出完整视频: 男孩母亲出于澄清事实和保护儿子的目的,公开了她认为更全面的视频记录。这些视频可能包含了冲突发生前的互动。
女孩先有推搡动作: 完整视频显示,在男孩动手之前,外国女孩可能先对男孩进行了推搡、言语挑衅或其他肢体接触。这打破了事件“中国男孩无端攻击外国女孩”的叙事。
公众情绪的两极分化和复杂化:
支持男孩一方的观点强化: 那些最初就认为男孩是正当防卫的人,在看到完整视频后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认为男孩是出于自卫而反击。他们认为女孩们是挑衅者和欺凌者。
对女孩行为的批评加剧: 对女孩们的行为提出了更严厉的批评,认为她们的举动是不当的,甚至可能是带有种族歧视的。
对事件真相的审慎态度增加: 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片段信息容易产生偏颇的认知。他们开始呼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事件,并认识到事件的复杂性。
对“反转”本身的反思: 有人开始思考,为什么最初的传播容易误导公众?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在网络时代,如何更有效地获取和辨别信息?

深入分析事件的多个维度:

1. 事件的真相与证据:
关键在于“谁先动手”: 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冲突的起因。母亲提供的完整视频是重要的证据,但视频本身是否真的完整、是否包含所有关键信息(例如视频拍摄前的对话和互动),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目击证人或证据,都需要综合考量。
“先推搡”的定义和严重程度: 即使女孩确实先有推搡动作,也需要评估其性质和力度。是轻微的碰触,还是带有明显恶意或攻击性的推搡?这直接关系到男孩反击的“正当性”程度。
是否存在其他因素: 除了肢体冲突,是否存在语言上的挑衅、种族歧视言论,或其他形式的欺凌行为?这些都可能影响事件的定性。

2. 媒体的角色与信息传播:
“吸睛效应”与不实信息: 早期不完整的视频片段更容易制造冲突和戏剧性,从而吸引眼球。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有责任核实信息来源,力求客观公正,避免煽动情绪。
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往往缺乏事实核查机制。一个有争议的视频很容易被广泛转发,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反转”的警示: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任何信息,尤其是关于冲突和争议的,都可能不是全貌,需要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

3. 文化差异与跨国交流:
不同的沟通和行为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和对冲突的反应上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在我们看来正常的互动,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或挑衅,反之亦然。
儿童社交的复杂性: 儿童之间的互动本身就充满变数,可能涉及玩耍、争执、误解等。将儿童之间的冲突直接上升到国家层面或种族层面,可能过于简化和片面。
外国孩子的行为动机: 需要了解外国女孩推搡男孩的原因,是否存在文化误解,还是她们本身就存在欺凌行为。

4. 家庭教育与儿童保护:
男孩母亲的勇气: 男孩母亲在这种舆论压力下,敢于放出完整视频,是值得肯定的,这体现了她对孩子和事实真相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冲突: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健康地处理冲突,包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沟通,以及在必要时如何寻求成人帮助。
避免过度解读和标签化: 对于儿童之间的冲突,家长和旁观者都应避免过度解读,不轻易给孩子贴上“欺凌者”或“受害者”的标签,以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5. 司法和官方处理:
还原真相的必要性: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涉及冲突和伤害,应该有相应的调查机制来还原真相,并根据事实进行处理。
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考量: 在评判男孩行为时,需要同时考虑法律的约束(如是否构成伤害)和道德的评判(如是否是正当防卫)。

总结来看,这起事件的“反转”过程,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公众情绪的易感性以及看待国际儿童冲突时需要的多维度视角。

我们应该认识到: 一个简单的“打人”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互动和原因。
我们需要警惕: 轻易被片面信息误导,陷入情绪化的判断。
我们需要呼吁: 公平、客观地看待事实,并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站队。
更重要的是: 这起事件也是一次关于信息辨别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儿童教育的集体反思机会。在国际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培养孩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如何理性地处理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往,变得尤为重要。

最终如何评价,需要等待更全面、客观的证据和调查结果。但从传播和公众反应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个笑话: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

user avatar

外国小孩(或者说混血高华小孩?)仗着人多势众先动手。

没有人帮中国小孩,中国小孩被迫反击。

反击之后发现外国小孩外强中干,居然四打一都打不过,落荒而逃。

这时候外国小孩的家长出来了,指责中国小孩是”战狼行为“,要求”道歉“。

中国小孩拒绝道歉,相约一起看监控。

监控表明道理在中国小孩一边。

外国小孩的家长不甘心,把监控视频断章取义一番,放到媒体上大肆传播。

在媒体引导下,innocent的受众们开始全方位网暴中国小孩和他的家长。


这种感觉,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

user avatar

早就知道是这结果。

然而,媒体不会报道了。

你们竟敢不反思?这素质怎么让洋大人开心?怎么融入国际大家庭?

user avatar

这里有个神人,对这事预测无一不中!


@空一格

user avatar

这小孩,真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写照啊。简直感同身受。

明明是被欺负的一方在无奈反抗,却被敌人反咬一口。

但是最后爆发出来的结果却是让外强中干的敌人吓破了胆。

真是好!上次发生这么畅快的事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当然,这件事一开始就是没有什么反转,只有这四个不知是什么国家的人的家长故意搬弄是非。想也想得明白,谁会去欺负比自己高壮比自己人多的人呢?这只是一种拙劣的栽赃罢了,漢民族为主的中国人民不会买账。

希望我们民族的所有人能早日像这位小子一样,挣脱身上的枷锁,挣脱心里的枷锁。

user avatar

现在的新闻真是像块饼,来回翻。

大概捋一捋事情经过

几个中国小朋友和混血的那几个在一起玩,对方混血的几个十岁小孩想霸占场地,动手驱逐其他中国孩子,并种族歧视中国小男孩,用球砸中国小朋友,小男孩被打之后动手还击,打了四个比他大三岁的混血小孩。ps:女孩早期都比男孩高大的...
至于外国鬼子滚出去那句话,是混血小孩母亲强行私加给小男孩的,中国小男孩父亲说要报警就报警,结果被又被歪曲。然后无良媒体看到流量就一哄而上,用一段掐头去尾,没有声音的视频,再加上脑补的对话,便给男孩定了罪。

就很无语的是,如果是中国小孩打闹,怎么可能闹得这么大。但是新闻标题加了“一打四”“中国外国”流量刷刷的就来了。

小孩子打闹,成年人本不必上纲上线..但是新闻中的混血母亲(这可不是我强调的,是她强调的)非得来歪曲事实,然后送给无良媒体一些机会,这些媒体可不管什么新闻几要素...炒作就完事了。不采访不核实清楚就引导网络舆论,有些流量媒体真是让人头疼。

然后不管媒体,来分析事件本身:

算了不用看了,小男孩被打之后动手还击不应该吗?小男孩才是事件中妥妥的完美受害者,被其他孩子欺凌,被网络暴力。

果然是先撩者贱


如果男孩有错,随意无故打人便是错,打“外国人”不会罪加一等,把“外国人”作为新闻的要点来进行舆论渲染,来索求加重处罚,来得到关注实在不可取。

说到底还是小孩之间的那些破事,非要炒成大事。在中国的土地上帮着别人制造冤案?

user avatar

强烈支持受害者向法庭起诉,指控对方诬告,你别看网民输出情绪很热烈,好似舆论热火烹油,但实际上没有半点卵用,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让造谣者付出实打实的代价,才有可能防微杜渐。

至于媒体,你指控他们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说接手的视频就是这个样子,你拿他们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很多人总是酷爱“呼吁群众冷静,看子弹飞”,我说句难听的,这种“呼吁”,跟“我希望人类都不要打仗”差不多,纯粹是浪费时间的废话。因为“乌合之众”就是群体的本性,是社会脑的固有属性,你想对抗基因的暴政和做梦没有区别。

user avatar

啊,这事儿最早是在微博上传出来并发酵的,也是最早开始在微博上反转的。

不管是传出来的时候,还是反转的时候,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人都参与了大讨论,创造了不少流量。

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这篇,如何成功用一件事情制造多波流量的文章:

不过这次并不像我举例子的那样,会有至少四个环节,这次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哦不,司空见惯的,第一周期,出事儿啦! 第二周期反转啦!

反转完,这个事件基本上就算结束了,广大吃瓜群众该洗洗,该睡睡,该转场去下一场的去下一场。

这个事件你既可以理解为是事情的一方故意引爆舆论,来为自己造势,想要靠舆论一举干爆对方。

你也可以理解为媒体故意隐藏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掐头去尾制造一个匪夷所思,让你觉得愤怒的新闻,吸引流量。

因为这事儿发生的时候,很多人就说,有没有监控,监控录像能不能发出来,让我们看看这个所谓的熊孩子到底是怎么嚣张的。

可是传播这些事情的媒体们就像瞎了一样视而不见,只管批判。

直到这波流量热度差不多要下去了,才忽然冒出来监控视频,还有中国家长的发言。

中国家长也苦不堪言说,我想发声,可他们不理我。

他们并不是不想理你,而是在他们预设的恰流量剧本里,那时候还没到你该出场的时候。

这不,到了该你出场反转的时候,你的声音和监控视频不都出来让大家看到了吗?

所以啊,事情发生的套路总是相似的,没有新鲜事,只有一波又一波人为制造的流量。

而跟着义愤填膺的我们,此刻才发现,原来我们才是那个每次都被利用的小丑。

user avatar

如果这才是真相,之前第一波新闻是媒体人故意剪掉。那么就代表一件事,至今这些媒体依旧认为:

中国人表现得像个战狼才是财富密码。

只有中国人表现得素质低,引发观众的自卑与自恨,才能获取最大流量。

事实好像也确实如此。全世界每秒都有无数小孩子在打架,唯独他们上了热搜。不剪辑的话,他们只是打的有来有回而已,情绪无法在双向事实的通道里集中宣泄。

所以挑动情绪,还是要剪成单方面被打比较好。

他们选择了“战狼”,因为他们的专业直觉是:这世界还是战狼PTSD多。

媒体人知道疫情后民族主义情绪飙升,但他们厉害的是,他们知道那不过是舆情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仅不代表民族自信的人是流量贡献者,还代表贡献了真实流量的民族自卑者会以此为靶。

媒体人看穿了所谓虚空打靶本就是一场合谋。

有民族自尊心的人不少,但发一些中国人打老外的视频并不会兑现他们的流量,因为我们要的自尊阈值太高了。剪辑者清楚这点。

民族自卑者则容易被任何小事挑动,容易兑现巨大流量。而且他们喜欢树靶子,以舆论受害者自居。殊不知明明他们才是假新闻最容易讨好的人群。

现在流量场上翻云覆雨的媒体人是真的“高明”。

知乎er第一时间保持冷静并调查,是互联网异类。这种操守,我们能坚持多久呢?

不要被吞噬了。

user avatar

反转了,转反了。罗冠军、鲍某某、清华等等,一次次反转的事件已经完全消磨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今天,前段时间关注的所谓“中国小孩殴打外国女孩”事件又反转了。

一次次反转事件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在事实不清、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肆意发声的后果。舆论监督本身是制约公权力的手段,怎么现在都变成了公民之间纠纷拉偏架的工具了?

媒体要是冤枉了政府、大型公司、组织,庞大的机构还有能力承受舆论攻击和澄清谣言。但是当媒体的矛头转向普通公民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普通公民可没有公权力的厚血条,可能第一波舆论攻击就会让他/她倒下。这时,事后的各种弥补都于事无补。

user avatar

不出所料。

是这四个小混血先动手。

不仅先动手,小混血们的母亲还把视频剪辑了,用种族矛盾和性别矛盾来掩盖自己一方的过错。

颇有民主党风范——下作手段频出,还装得很干净。

这四个孩子什么德行可想而知。

2,

以前一汉当五胡,现在一汉打四胡,还要对面先动手。

这要是凑够五胡,岂不是要五胡起飞?

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武德大不如前。

这是从1840年延续至今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有点困难。

有历史因素(近代史屈辱),有政策因素(优待外宾),有文化因素(整天做题不运动)。

但是,这个勇猛的小男孩给了我们一点希望。

3,男孩打女孩就是不对?

女童的武力值并没有比男童差,不被男童扯头发的话武力是占优的。

不要拿成年人的体能水平评判儿童。

即使这个小男孩体力有优势,对面四个恶霸的人数优势也更大。

4,打人不对,应该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你这么想,要么做题做傻了,要么沾点【】。

和平?对面一开始就不想和平,你讲道理只会再被球砸一脸。

有些恶霸就是想欺负你,你只辩经不打架只会被揍得更惨

我为什么知道?我小学时听了我家长的话,不打架,就老是有人没事找事搞我。

后来我用圆珠笔扎烂了他的手,他才更换了攻击目标。

不是他们听不懂人话,他们就是想欺负人

只有把他们揍一顿才能解决问题。当然,如果你自己打不过,叫人也行,这不丢人。

5,“你这是种族歧视!”

同等手段反击而已,而且烈度还很低。

相比某些国家对东亚人的全方面抹黑,这还算轻的。

被别人骂那么久,我们他妈的还不能骂回去?

好人就该被枪指着?

user avatar

首先我感到屈辱不解和可怕!一个中国小孩在中国被四个年龄比他大的外国人围殴!他还是个孩子正是需要我们同胞施以援手伸张正义的时候,可是我们的主流媒体却偏听偏信落井下石,帮着外国人二次欺负自己的孩子!损坏孩子一家的名誉,你说这个孩子该有多伤心失望啊!在这个问题上那些盲目转发的媒体和大V都欠孩子一个道歉!更可怕的是面对外国人这些所谓的媒体人精英居然在事情未调查清楚前,不听取双方意见而是选择盲目相信外国人!我们的主流媒体天天弘扬主旋律讴歌爱国主义怎么只教会了小孩爱国?维护国民尊严和声誉的事情居然还要靠一个被冤枉的中国男孩家长?真是天大的讽刺!难道是跪久了站不起来了吗?

其次我也从孩子身上感到了欣慰!小朋友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有中国人的志气!看来我们下一代是有希望的!让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经过:中国小朋友和混血几个在一起玩,对方混血几个十岁小孩想霸占场地,动手驱逐其他中国孩子,种族歧视中国小男孩,用球砸中国小朋友,小男孩被打之后动手还击,打了四个比他大三岁的混血人,大人被欺负都会还击,更何况他是个7岁孩子?小男孩有错吗?最后小男孩没有说过外国鬼子滚出去那句话!

另外这个事情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民族特性,这就是教员的口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爱好和平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惧怕战争!就像抗美援朝一样,开始外国人仗势欺人组织联合国军多次越境袭击我方被逼还击(一群外国小孩结伙主动挑衅围殴中国小朋友),所谓国际舆论不分青红皂白拉偏架(外国人发动舆论战在各大媒体造势),可是我们没有屈服仍然以一抵多战胜了联合国军取得了胜利而且外国人再次自取其辱(在忍无可忍情况下中国男孩果断出击,四个外国人打不过一个中国小朋友,最终事情真相曝光)✌。

最后我希望此事不能不了了之,一是要转发的媒体公众号及大V澄清事实真相,并且对中国小孩真诚道歉;二是要追究造谣者和相关转发者的责任。外国人在我们建国七十一年后还敢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欺负中国人!这充分表明我们不能再息事宁人了!

user avatar

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当本国公民与他国公民发生暴力冲突之时,其它民众会立即不问缘由站到本国公民一边,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不重要。

这种帮亲不帮理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近乎于条件反射的行为,对于他们而言,不存在先去探讨这个事情具体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么个流程,而是直接一步快进到帮亲不帮理,你问他们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这是自己人,帮自己人就是最大的理。

部分国家甚至通过立法手段,为这种帮亲不帮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在一般社会实践中,在本国公民与他国公民的暴力冲突中,对本国公民提供庇护和偏袒。

公正?什么公正?帮自己人就是最大的公正。

而此次事件,在具体事情真相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就有大批人对本国公民喊打喊杀,口诛笔伐,那种为他国公民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溢于言表,而等到事情真相出现后,又集体装死,仿佛无事发生过。

这让我有一种,怎么说呢,不真实感,让我产生了一种中国不属于地球,而是一个外星国家或者异世界国家的错觉。

这正常吗?这不正常,我的朋友们。

这件事有录像为证,那么其它那些没有录像的事情呢?

说实在话,这让我挺害怕的,中国人庞大的族群规模,让大多数中国人把生存当作了一种理所应当乃至于唾手可得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必须时刻为之战斗,不择手段去争取的幸运。

或者说,中国人在已经身处弱势环境的情况下,还是缺乏应有的弱势自觉。

危矣。

user avatar

再次上一次我家的家规:
不可先动手,动手不能往死里打,打完就跑。

严格来说,这是我爸爸的教育方式,这么多年了,贯彻得很好,起码自保绰绰有余。

相比较起来,我妈那圣母兮兮的处事方式,让我吃了很大的亏。
她主张兼爱非攻,以德服人。
哈哈哈哈这TM是律己用的,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是霸权主义,妥妥的得被按在地上摩擦。

自律,是律不了人的,最多得到个心理安慰而已。


而我爸的教育方式:不可先动手,不可先挑衅,已经包含了自律的成分在里面。并且把还手的范围限定好了,还手完自保的方式也告诉我了,就很好用。

小孩子在攻击别人时,“我”的意识是最强的,他无法界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别人进行了伤害,也无法在乎对别人的伤害。
而在这个层面,大人的教育其实就像一个越级监管,小孩子并不一定真的能懂为什么不可以攻击别人,而只是被“不可以攻击别人”约束了而已。且时效性很一般,被攻击的时候往往大人不在就不能立刻教育。
而且,也许会察言观色,在大人在的时候规矩,大人不在的时候本性毕露。


但是还手不同。在力量悬殊不大的情况下,对对方的伤害也极其有限,且能让对方第一时间直接明白攻击的后果——被还手,疼。
说教立规矩和直接的疼痛,往往后者比较刻骨铭心。
再想接着打,咦?怎么跑了?我了个去,还跑到老师旁边去了。

我爸的教育,就是这个处理结果,个人觉得很受用。


接下来,讲一段我妈教育下的血泪史给大家看看。然后选择哪一种教育方式,自己决定。

我妈全家都是教语文的,往上三四五代都是读书人,酸腐兮兮的,祖上还算有点小家底。


家里周末请老师到家里教课,小孩子从小教琴棋书画并以此为荣,经常拉出来表演背诗。
我在家里是老小,最小的一个姐姐比我大四岁。
我会说话前,那个姐姐是最受人瞩目的一个,长得好看,又聪明。


结果,我是全家最早慧的一个。说话很早,语言能力碾压同龄小孩,经常被慨叹“这孩子没喝孟婆汤,成精了。”
很多人问我为啥这么小的时候能记事这么清楚,其实何止两三岁的事,我还没断奶的时候,照顾我的保姆长什么样、有什么习惯、脸上有几颗痣分别在哪儿,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评论区也有这样的小伙伴,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容易脑袋疼。


然后全家的重心就转移到我身上来了,主要是外公外婆,超级疼爱我。我家孩子受宠度的排列标准是聪明伶俐。这也奠定了这种竞争氛围下的悲剧。
外公外婆两人也都是大学教授,我两三岁的时候,几乎是一天学会背一首唐诗的进度。我外公得空就抱着我不撒手,教我背诗逗我玩,疼得都不知道怎么好了。
家里的小孩子,只有我能上大桌吃饭,别的都去小桌吃。


那个姐姐倍受冷落。嫉妒、恨得不行。以前唯一能上桌吃饭的名额是她的。


对了,我姐之前,我哥一直霸着这个位子长达五年。换我姐的时候,他都上中学了,早已不在乎。
其实我们家的孩子随便拉一个出来,才艺上都碾压同龄人。在外面都是很受人瞩目的,自尊心自信心爆棚的那种。
但是每周末回外公家上私塾,那就是直面自己人的竞争了。
在外面可能是被赞聪明,回家了就是“你看你妹妹多聪明学东西多快,再看看你,还玩!不好好温书。马上要被赶上了,丢不丢人。”


我那个姐姐,就和其他的姐姐一起,结成小团体,来害我。
现在想想心有余悸,我没死真是命大。她们干的那些事,拍个金枝欲孽都够了。


捡几个典型的来说。还有好多血泪史写不下。


她们把我带到离家两公里以外的地方,然后恶狠狠地说:“把她扔在这里,让老拐子把她拐走!”
随后一群人一溜烟地跑了,两三岁的我根本追不上七八九岁的她们。
还好我记得那个地方是某个公交车的路线,然后一个人,硬是跟着公交车,一段一段地往前走,盯着那个公交车消失到哪儿,就走到那里,然后等下一辆那个公交车,再走一段。走的是公交车道。没被车撞死真是我命大。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几个孩子在那哭诉我一个人乱跑,已经被老拐子拐走,找不到了。
呵呵哒。
然后我百口莫辩,我妈并不相信这几个孩子会这么歹毒,把我带到两公里以外的马路上丢掉。
于是对我“她们要扔掉我”的诉求,并没当一回事,只是教育我以后要跟紧姐姐,别乱跑。
她们的家长,明显是护仔的,说我小孩子瞎说。


我现在都觉得我妈脑子有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别人的孩子。

同样这件事和我爸说了,我爸说以后别和她们玩。


第二次,我不长脑子,又一次在我妈的怂恿下,跟她们出去玩了。
这一次是带我去火车道
玩一个【火车来了看妹妹敢不敢站在铁轨上】的游戏。
还好火车来了鸣笛,把她们吓跑了。我也连滚带爬地跑了,膝盖都磕破了。现在还很讨厌火车,有火车头恐惧症。


然后我妈仍然是“要听姐姐的话”“不要去危险的地方哦”这个处理方式。呵呵哒。
“小孩子闹着玩没轻重,没啥事。”她们的父母说。


第三次,我长脑子了,不和她们玩了,出去买巧克力的时候,被她们一拥而上,拖进一个正在施工的大学实验楼,还从外面用树枝别上了门。回家装模作样和心急如焚的大人一起找我。
最后命大,我一直砸门,砸窗户,把看大门的老大爷招来了,放了我。


这次我怎么哭着指认到底是谁干的,我妈还是不相信。
“小孩子闹着玩没轻重,没啥事。”她们的父母这样说。


回家后,我爸开始教我打拳。认认真真的,每天几百次冲拳,练反应。如此一个多月吧。


第四次,我那个姐姐抢我的新毛笔,和在我的宣纸上乱画,准备这样来让书法老师骂我。
也是,干了三次坏事了,都没有惩罚嘛,有恃无恐哦。
然后我第一次,用我爸教我出拳方式,狠狠打了她的脑门。然后在她反应过来还手之前,跑去我外公那里告状和寻求庇护。


第一次打人,不往死里打这一条没满足。但是很有用,出拳很重,把她头砸了个包。
我姐嚎啕大哭,这时候我的口才发挥了作用:“我才不会无缘无故打她,她拿我笔在纸上乱画,我让她别这样,她不听,我不小心把她碰哭了。”
“小孩子闹着玩没轻重,没啥事。”我英勇神武的爹,淡淡地把这句话糊回了我小姨脸上。


回家我爸说干得好,谁欺负你你就还手,揍她。


对了补充一点哈。
后来我发现,如果在还手的过程中,大声说:“你别这样撩我!再这样我还手了!”效果更佳,可以争取最大的舆论优势。
实际上,我在说这句话的同时,就已经动手了。
科科。腹黑谁不会啊,挖鼻。
但是别人会觉得我这是忍无可忍一再被骚扰招惹后迫不得已的后果。


多了一个看起来是男孩子才会学的技能后,我爸也经常在显摆背诗之余,和这些酸腐的人显摆我的拳已经打成了什么样,步子有多稳,出拳有多疼。


插几句我受的训练哈:主要是出手的质量——速度、力量、熟练度。我没学过套路,最多是拳肘膝的组合。女孩子用这种坚硬的地方打击对方的大臂内侧,小腿内侧等特别疼的地方,也是很有效的。以及,猛踹或者膝盖顶对方膝盖窝,让对方失去平衡,跪下


后来,只要我姐做什么让我感觉对我不利的事,就揍之。
揍哭就跑。然后先告状。
事后,她们的父母自然就知道我是个霸王,会揍人,还都是在被冒犯后才动手,并不是主动平白无故找茬。
所以会自己教育孩子“别招惹你妹妹,你妹妹学打拳,野蛮。”
否则,无论我被她们的孩子整成什么样,都是小孩子闹着玩而已。


有的时候,指望对方去自己有自觉教育孩子是很难的,没准在他们眼里自己孩子完美得像个天使一样呢。
只有天使主动找茬不成,被人把翅膀上的毛拔成烤鸡翅,才有可能重视起来呢。呵呵哒。
而且这个重视并不一定是从别人的安全考虑的,而是从自己安全考虑的。
无论如何,结果到达了预期就行。


这是我三四岁的时候就掌握的技能。
之后,大院里的男孩子淘气欺负我啊,之类的事,也都是揍了就跑这个处理方式。


被欺负不仅仅是肢体上的碰撞和冲突,我姐姐她们的这种欺负才是真让人背后冒冷汗的恶毒。
小孩子做事的因果很简单,所以残忍起来也最要命。
希望大家能给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别真的酿成大祸了才反思。


对了,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样保护未成年人渣哦。
如果当年她们串好口供,我死在外面了,我妈都不信是她们弄死我的,她们又怎么会受到惩罚呢?
谁能保证时时刻刻都跟在孩子身边,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别人没教育好的孩子呢。


至于我妈,这件事我长大后,和她拿出来狠狠说过,她还是那个态度表示都是亲戚,不好撕破脸。
然后我就要求她和我道歉,她写的道歉检讨上,写着:我是一个脑残,因为面子,几乎害死了我的女儿。


ps:虽然我外公家的气氛比较功利,但是我家家风比较自由平等民主。
认为是人就会犯错,不管年龄多大。犯错就要认错,就要反省和弥补,然后变成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每个人手上都有其他两个人写的若干检讨和道歉信。对事不对人。
我爸妈都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


我真不知道有些人觉得道歉信过分或者我妈对这件事的自我评价脑残到底碍着他们哪儿了。事实上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安全做人情,刻意回避矛盾冲突,没有尽到家长的保护责任。母鸡都知道护仔好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类反而无视这件事。你给我换个词形容一下呗?


我家的家规是他们两个人教会我,且贯彻执行的。
目前为止,我三观端正为人友善独立上进算一只好青年,尤其是对承认和改正错误方面,非常坦率和积极主动。这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某些朋友少操点心,把你妈和我妈拉出来问谁家孩子孝顺贴心,谁和孩子更亲密,谁的幸福感更高,咱俩还真不一定是一个重量级的。没准你妈比完了就回家抹眼泪了,觉得都是孩子怎么差距这么大。


我觉得那种犯了错误但是死不认错的家长比较不可理喻,但是我不会跑到这样的人面前说你妈那样不对。但是某些人会跑到我面前说你让你妈给你认错不对。
你看,这就是两种教育出来的差异。
管好你自己。


对了,关于我姐,我十岁多小学毕业后,她们面临高考,家里私塾不开了,就不联系了,过年勉强见一下,我单方面与之老死不相往来。
那个想害死我的最小的姐姐被养得自负又自卑,虽然一路念书没毛病,当了公务员,最后执意嫁了个巧舌如簧的家暴凤凰男,有个恶婆婆,生了个女儿,过上了悲惨的一生。热烈欢迎邀我回答凤凰男的问题,我那个姐夫是我短暂的小半辈子里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心机男之首,哈哈哈哈哈哈。


你们要的姐夫的故事,累死了……好长。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新闻我就想到疫情还比较严重的时候在山东发生一件事,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就是有一个男的在超市买东西,与两个女的发生争执,最后因为两女摘了那男的口罩,导致男方爆发暴打了那两个女的一顿。

你们如果有仔细看山东那个事的视频,你们会发现打人的那个男的又高又壮。说实话,我也不怕你们笑话,像那样高大的壮汉,换成我一个大老爷们也绝对不愿意去主动招惹。可是那两个女的居然可以毫无畏惧的去不断挑衅,先是丢东西,后是摘口罩,最终导致该壮汉爆发。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什么给了这两位女士勇气去主动招惹一个壮汉?当然是男人不允许打女人的"美德"给的。按照常规剧情发展,女人攻击侮辱男性的时候,群众淡定围观,甚至不乏有人偷偷嘲笑被攻击的男性。但是,一旦该男子忍无可忍还手打女人,众位围观的"正义之士"肯定会上前拉住壮汉。这时候那两位女士就可以得意洋洋的看着壮汉,还能眼神挑衅下,意思是:有本事你过来啊。纵使壮汉有滔天怒火,天大委屈也双拳难敌四手。不过可惜的是,当时是疫情特殊时期,是一个人人自危的环境。而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人都会最大限度的不管闲事选择自保。所以没有一个人上前拉偏架表演绅士风度。

回过头我们再看这个反转的新闻。显然那四位()带人的父母也跟山东挑衅壮汉的两位女士一样,能够轻车熟路的利用身份欺辱他人。平时都被优待惯了可能觉得全天下都会忍让它们的恶行和暴行。知道使用种族歧视这个词炒作,看来平时没少用这招为自己犯下的罪恶辩护。只是没想到这次和山东的那两位一样玩砸了,本以为自己的四个“大宝贝”人多势众还有血统加成,居然任被一个中国男孩给教育了。于是它们熟练的剪辑视频捅到了微博那个汉J国Z满街跑的地方。若非男孩方有监控做证据,怕是一家子这辈子都翻不了身了。


作者:乌合麒麟

user avatar

一个七岁的中国小男孩,在自己的国家被四个外籍人士欺负,出于还未被社会驯服的天性,他反抗了,然后被自己国家的多个媒体颠倒黑白,网爆!在新年元旦即将到来之际,本国掌握着话语权的大人们,送给一位小朋友这样的新年礼物。

从头到尾,他的委屈除了父母和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网友无人关心。四个外籍人士及其监护人们无一道歉,他们的傲慢一如既往写在脸上。令这家无辜的中国人陷入舆论漩涡的媒体们删除了发布过的内容,像是放了个氨气一样,不道歉,不回应。

这位小朋友也曾举着小红旗听过歌唱祖国吧,那时他大概想不到没有对洋孩子唯唯诺诺任其欺辱居然是件这么严重的事。他是否还记得那首歌里怎么唱的?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网爆的媒体们,你们团结友爱的对象是谁?

user avatar

看到没有?自己先犯贱挑衅别人,别人不还手你就血赚,别人还手你就把视频断章取义发到网上,还有一帮正义网友帮你声讨,你更赚。总之你就是赢麻了。

这种破事还少吗?暂且不说英美、澳大利亚等国的勾当,国内互联网上也不缺这种赢麻人。在微信上截几个不明所以的图,挂到别的地方和自己的孝子虚空输出,等真相反转了就删评拉黑装死,整个流程下来自己永远成功。

真正要想杜绝这种事,就得把造谣、断章取义的人彻底挖出来,让他得不偿失,他不是想让别人造谣大爆炸吗?那得让他也切身体会一下什么叫大爆炸。

user avatar

社会舆论监督是很重要一个环节。

但是这环节总是错漏百出,这年见到了太多反转故事。

看到新闻,媒体工作者第一反应:上头条,加以道德批判,让文章有深度。title再利用一些尖锐话题就更加吸引人眼球。nice~赶快发新闻

但是结局反转了,第一反应:删贴。一种没我啥事态度。

故事前因后果你们调查了吗?

为了年KPI,把一个小家庭置于全网网暴中,于心何忍。

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只是一篇流于形式的文章,但是对于平民家庭那是晴天霹雳。

我不喜欢道德绑架,但是现在我喜欢用道德绑架绑架你们:

那天晚上参与搅屎棍的媒体们,都欠人家小家庭一个道歉。

麻烦尽快,那种90°鞠躬道歉那种。

虽然流于形式,但吃瓜群众看的爽就是了。

网络是把双刃剑,手握利剑的媒体朋友们,请慎重举剑。



user avatar

随着原视频被公开,造谣者改名跑路,这件事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在这件事里能进行什么反思,从而防止和止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呢”?

(此为造谣者的微博,已经改名跑路。另外有兴趣可以查看其微博ID,很有趣)
虽然真相已经反转,男孩完全是正当防卫,但造谣的流量相比辟谣,仍然是占到了上头。

从这两个tag里,最大的教训,就是一定要第一时间让真相有力地传播出去

为什么这两个tag会出现巨大的流量差异?
虽然说自从男孩母亲发表原视频起,不少媒体纷纷跟贴,但依然是使用第一个,也就是“男孩殴打外国小女孩家长拒道歉”的tag。(不过也可以看出媒体对第一时间传播真相的意识仍然是极其淡薄)

由于“第一印象效应”,群众在点开新闻时,依然会由于标题,从而先入为主,倾向于外国女孩家长,从而对真相的传播产生影响。
再加上男孩母亲今日才发出原视频,由于没能第一时间发出原视频辟谣,导致对这件事抱有疑问的人,只能通过猜测,打擦边球为男孩家属辩护。

丢失的声誉从来不能指望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要指望它能自己跑回来,更不要指望媒体主动帮你维权。权益都是通过自己的手去争取的,大声为自己发声,将有利于自己的牌第一时间打出来,这样才能防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我认为,如果男孩及其家属损失名誉过大,可以效仿“快递案”动用法律及时止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希望这件事能给男孩家属和我们一个教训,从而进一步优化应对类似事件的方法。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见多了心脏疼,什么都不想多说。

特别是明明被先攻击的男孩母亲 ,开始时希望事情不要搞大,还得打电话去道歉。

心脏疼………


预测:舆论一淡,诬陷的人跟没事一样,继续该干啥 干啥,

等再被提起就又是下一场悲剧了。

user avatar

金华的蹦床公园?大概率就是义乌吧?

义乌这地方老外的帽子不好使,老外太多了。谁是朋友谁是杂碎看人品不看国籍。

小朋友打架就小朋友打架,别扯上国籍。看谁没理,谁没教养就好。

我儿子就和小老外打过架,老师也是一样处理。

义乌有个老外调解员制度,这些老外志愿者你们以为是为了维护同胞的利益吗?不,他们大多数人是为了挽回自己国家的声誉。

最来早中国的老外素质还可以,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各自国家的精英分子,比较有远见,现在也都是有财富有地位了,西方还是非洲都一样。再往后各种投机冒险家就多起来了。

近两年,我觉得亚非拉年轻一辈的素质是上升的。

user avatar

目前国内媒体恐怕鱼龙混杂,被渗透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进来。之前做题家那篇文章的作者杨鑫宇,在台湾读研究生,呵呵。

他写的论文里面,充满了严重的反华意识形态。可以想象,这种混进了官方媒体,会搞什么事情出来。(论文贴图请到微博去搜,贴这里恐怕被河蟹)


杨鑫宇这个人在19年就被人挂出来批评过。

那么,连官方媒体都被渗透了,凤凰新闻里面有这些歪屁股是不是也不奇怪了?


媒体将新闻片段故意剪辑出来制造话题热度,这是KPI要求呢,还是意识形态要求呢?故意把片段给发出来,挑起群众进行对立,刻意去使用中国男孩,外国女孩这样的词汇,引导群众往“中国人素质差,野蛮”这个方向去想,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固化“洋大人素质高,在中国被野蛮打压”这样的印象。


昨天还有个问题被干掉了,就是去成都寻找爱情。你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殇派还是间谍在搞鬼。


也许这是舆论战的新一轮打法。既然公知美化国外已经失效,那就专门利用国内矛盾来开刷。


由于反转发生了多次,如果今后国内读者普遍养成了先让子弹飞一会的习惯,那今后这一招也会越来越不灵。

user avatar

本来小孩子打架,就不该上纲上线。

小孩子游乐场发生点小摩擦,很常见的事情,非要弄个大新闻,扣帽子、贴标签,说什么“中国男孩打美国女孩”……扯什么犊子呢?

哪个活人小时候没有和小伙伴打过架?我们农村小孩,基本上都是打着架长大的,像视频中这个男孩年纪,我们男孩一般情况下是打不过女孩的,说句不怕丢脸的话……我小时候经常被邻居家的小姐姐“抢新郎”,强行公主抱到她家去……然后被嘲讽为“林妹妹”。

我老婆童年的时候,号称村里的呆霸王,没有几个男孩是她对手,跑、跳、爆发力、力量都不如她……

像视频这个小男孩,真的是武德充沛,身体不占优势,还能一挑四,简直就是童年叶问,我心里只有仰慕。

成年男性打女人,那是人渣,没得洗,因为青春期过后,男女体能差异会逆转,成年女性在体力、力量、爆发力上都被男性压制,所以强势一方不该欺负弱势一方,打女人的成年男子,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童年娃娃打架,那是两回事,男性不但没有优势,还是弱势一方,你去幼儿园小学生教室看看,下课期间,是不是都是女孩子追着男孩子揍?

媒体就喜欢大惊小怪贴标签,说什么打了美国人了,美国人就打不得了吗?我看美国人打中国人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人友邦惊诧吗?

男孩爸爸说得没毛病:“不服你报警啊”,走法律程序啊,有毛病吗?完全没毛病。

如果你觉得这个小男孩违法犯罪了,可以报警、可以起诉,这是你的权利。

疫情期间,美国人不是打断了华人的腿、往亚裔脸上泼硫酸吗?不是有美国人殴打辱骂中国人吗?那些才是恶劣的种族主义犯罪,那个才该依法判刑。

user avatar

已经说了一万遍,网民是无法惩罚媒体造谣的。网民能对媒体做的,就只是下跪,哭喊说政府大哥,请你们做主

大政府模式,造成国民对政府心理依赖,甭管是左的右的,是慕洋犬还是我们小粉红,只要是中国长大的,都一样,啥破事都喊政府

你网民对付不了媒体,你可以对付记者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起“中国小男孩打四个外国女孩”事件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的初步报道和网络流传的片段,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怒和不解,认为这是中国孩子遭受欺凌的事件。然而,随着男孩母亲放出完整视频,事件出现了“反转”,显示出女孩可能先有推搡动作,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也引发了更多层面的思考。事.............
  • 回答
    这事儿挺常见的,尤其是在网络上,总有人喜欢把一些美好的事物往自家头上揽,然后大肆吹嘘一番,好像那样就能提升点什么似的。对于“日吹”把中国地铁里的“可爱地铁小女孩”说成是日本的,并且借此“大夸一波日本”,这事儿怎么看,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定位错误”和“文化挪用”的嫌疑。所谓的“可.............
  • 回答
    这件事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涉及教育、身份认同,还有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咱们一个个细节拆开来看,就能明白为什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首先,这个“台湾老师”在课堂上教“我是中国人”,这本身就触碰到了一些台湾家长比较在意的地方。台湾社会对于“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比较多元的看法。很.............
  • 回答
    在学术界,尤其是在博士阶段,跨越原有的研究领域,甚至可以说是“破釜沉舟”地进行一次彻底的转型,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决定。中国石油大学李小芳博士在如此背景下,能够取得32篇SCI论文的成果,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李小芳博士的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1. 博士阶.............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挺复杂,里面掺和着不少事儿,得慢慢捋。首先,咱们得承认,疫情当下,尤其是在英国疫情比较紧张的时候,让那些年纪小、人生地不熟的小留学生们一个人在国外,家长肯定心焦万分。特别是那些还在读中小学的孩子,语言、生活习惯、独立能力都还没那么成熟,遇到点什么事儿,真是让人担心。所以,组织包机,让.............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回应大二学生制服小偷的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完全实名通报”是否会招致报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校园事件的处理方式,更触及了社会治安、公民权利、以及法律威慑力等多个层面。公安大学的回应和“完全实名通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公安大学作为一个培养未来执法力量.............
  • 回答
    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那位名叫“小马云”的李诚儒小朋友,确实用他独特的方式征服了不少观众的心。其中,他展示的催眠小动物的环节,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来看看他催眠小动物的“绝活”。节目中,李诚儒小朋友展现了对不同小动物的“催眠”能力。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比如: 催眠狗狗: 最.............
  • 回答
    “巴巴多斯不再承认英女王为国家元首,英媒急呼‘巴巴多斯成了小中国’”的说法,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评论,其背后的逻辑和意图需要深入剖析。要理解这种联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巴巴多斯去君主制:历史与现实的转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巴巴多斯去君主制的背景。 历史渊源: 巴巴多斯作为英联.............
  • 回答
    电视剧《幸福还会来敲门》中关于混血小孩的剧情,我认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或者制造话题,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几个值得玩味的点。首先,我们得看这个混血小孩是怎么出现的。在剧中,这个孩子很可能是主人公黄自立和一位外国女性之间意外产生的。这种设定本身就带来了一种天然的戏剧张力。首先.............
  • 回答
    许小年教授关于“中国已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论断,以及房地产行业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行业视角,去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脉络以及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简单来说,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
  • 回答
    近期“剑道四段大比分负于中国剑”的消息确实在剑道圈子里引起了一些波澜,尤其是对于一小部分“剑道人士”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要理解他们的心态,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剑道运动本身的特性,以及它与中国剑道(这里姑且用“中国剑”来指代,因为“中国剑道”本身概念也比较复杂)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历史渊源。首先.............
  • 回答
    埃尔多安总统在演讲中对那位身着军装的小女孩的这番话,确实触及了一些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情感与政治议题。让我们来细细解读一下。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埃尔多安这句话传递的是一种深沉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民族主义情感。他将一个小女孩置于“殉国”的语境下,并承诺“盖国旗”,这是一种极其强烈的表达,意在强调国家的忠诚.............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每到中国大陆的国庆节,尤其是逢“大庆”的年份,比如70周年这样的日子,台湾艺人在微博上是否有相关发声,确实会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苏有朋、范玮琪、陈建州、小S这些名字,相信在两岸三地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活跃在娱乐圈多年,积累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其一言一行,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敏.............
  • 回答
    崔永元这几年的举动,确实让不少人关注。他以一种近乎“战士”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用他特有的方式,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甚至可以说是“嘲讽”与“挖苦”。要理解他,我们得把他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首先,“嘲讽”与“挖苦”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他表达不满的一种极端方式。 崔永元早年以.............
  • 回答
    近两年中式小吃快餐的爆红,尤其是在扩张速度上甚至超越传统西式快餐,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消费趋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中式小吃快餐爆红的深层原因:1. 国民饮食习惯的根深蒂固与情感连接: 文化认同与乡愁: 中式小吃承载着几代.............
  • 回答
    《小舍得》中南俪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是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高度内卷化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她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财力和心血,但这种方式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要详细地看待南俪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南俪教育方.............
  • 回答
    《小欢喜》里乔英子被宋倩逼到跳海那一段,至今想来仍让人心头一紧,甚至有些窒息感。这不是简单的一句“父母逼孩子”,而是把一个极端的个体困境,通过宋倩近乎偏执的母爱,活生生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要理解这一幕,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宋倩这个角色,以及她和英子之间那种沉重而扭曲的“爱”。宋倩,一个单亲妈妈,她的世界.............
  • 回答
    《小欢喜》里方圆中年被裁员,这事儿可太真实了,让不少中年观众看着心里堵得慌。你说他一个好好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社畜”,突然就面临失业,而且年纪不小了,想再找个能安稳干下去的工作,那是难上加难。首先,咱们得说说方圆这个角色。他不是那种特别出挑的尖子,但也算是个“老实人”,勤勤恳恳,为公司也付出了不少。人.............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高小琴和祁同伟的感情无疑是全剧中最复杂、最令人唏嘘的一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之情,更是权力、野心、欲望、绝望与救赎的纠缠,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些官员在名利场上的迷失与堕落。要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 共同的起点与命运的相似性: 卑微的出身.............
  • 回答
    权力的游戏:提利昂·兰尼斯特与龙母的联姻,是一场未竟的理想《权力的游戏》中,提利昂·兰尼斯特的故事线,无疑是让无数观众牵肠挂肚的一条主线。从一个被家族嫌弃、被社会唾弃的侏儒,到最终成为七国最高统治者的有力竞争者,他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智慧、狡黠与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然而,当他选择效忠丹妮莉丝·坦格利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