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近两年中式小吃快餐爆红,扩张速度甚至超过传统西式快餐?

回答
近两年中式小吃快餐的爆红,尤其是在扩张速度上甚至超越传统西式快餐,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消费趋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中式小吃快餐爆红的深层原因:

1. 国民饮食习惯的根深蒂固与情感连接:
文化认同与乡愁: 中式小吃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和情感。无论是北方的煎饼果子、肉夹馍,南方的肠粉、小笼包,还是各地的特色面食、卤味,都与人们的成长经历、家庭味道紧密相连。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故乡味道的怀念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愈发强烈,中式小吃满足了这种情感需求。
口味偏好: 经过长期演变,中国人对中式烹饪的口味、香料、烹饪方式(如炒、炖、炸、蒸)已经高度适应。相比之下,一些西式快餐的口味(如浓郁的芝士、甜腻的酱料)可能不如中式小吃那样广泛地被各个年龄层和地域的消费者接受。
多样性与包容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巨大,造就了中式小吃品类极其丰富,几乎可以满足任何一种口味和需求。而西式快餐品类相对固定,选择性有限。

2. 消费升级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吃点好的”心态的转变: 过去,“快餐”可能意味着廉价、速食的替代品。但如今,消费者在追求便利性的同时,更注重“品质”和“体验”。中式小吃品牌通过精细化运营、标准化制作,提升了小吃的品质感,不再是“填饱肚子”的工具,而是“享受美食”的载体。
健康意识的提升: 尽管很多人认为快餐不健康,但与一些油炸过度的西式快餐相比,许多中式小吃,如蒸饺、包子、汤面、粥品,以及一些注重食材选择的品牌,更能迎合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饮食需求。一些品牌还开始强调“少油少盐”、“营养均衡”等概念。
性价比的考量: 在通胀压力和消费理性化的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性价比。相较于动辄几十元一份的西式快餐套餐,一份价格在十几元到三十元左右的中式小吃套餐,既能满足食欲,又相对经济实惠,更受大众欢迎。

3. 品牌化、标准化与精细化运营的突破:
从街边小吃到连锁品牌: 过去,很多中式小吃以街边摊、小店的形式存在,卫生条件、口味稳定性、运营效率参差不齐。而近两年,一大批中式小吃品牌成功实现了“从街边到店里”,通过品牌化运作、标准化生产流程、精细化门店管理和供应链建设,大大提升了消费者信任度和复购率。
供应链的现代化: 大型中式快餐连锁企业通过建立中央厨房、统一采购、冷链配送等方式,确保了食材的新鲜度和品质的稳定性,解决了传统小吃口味易变、品质难控的问题。这使得它们能够快速扩张,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成功模式。
数字化赋能: 线上外卖平台(如美团、饿了么)的普及,为中式小吃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流量入口。同时,品牌也积极运用小程序、会员系统、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用户粘性。

4. 资本的青睐与市场机会:
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饮食消费是其中的重头戏。中式小吃快餐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
差异化竞争: 传统西式快餐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巨头林立,竞争激烈。而中式小吃快餐市场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整体上仍处于整合和扩张的早期阶段,存在大量尚未被满足的市场空白和品牌机会。资本看到了这种“蓝海”效应,愿意投入资源支持有潜力的中式小吃品牌快速成长。

二、 扩张速度超越传统西式快餐的表现与原因:

1. 极高的开店效率和低启动成本:
相对较小的店面需求: 许多中式小吃对店面面积要求不高,可以开在商场、社区、写字楼等多种场景,甚至一些品牌主打外卖店或小型窗口店,这大大降低了租金和装修成本。
标准化产品和简化的流程: 一旦完成标准化生产流程,很多中式小吃(如煎饼、肉夹馍、粥品)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对厨师的技能要求不高,培训周期短,这使得新店能够快速开业和批量复制。而西式快餐(如汉堡、炸鸡)的某些工序可能更复杂,需要更专业化的操作。
快速的资金回笼: 由于客单价不高但翻台率高,中式小吃快餐通常能实现较快的资金回笼,为进一步扩张提供动力。

2. 对本土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中国胃”的普适性: 如前所述,中式口味在中国消费者群体中的接受度更高,这意味着品牌有更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
文化契合度: 中式小吃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交场景更契合。例如,早餐吃个包子或豆浆,午餐来碗面条或盖饭,下午茶来个点心,这些都是深入人心的消费习惯。

3. 灵活的经营模式:
单品爆款策略: 很多中式小吃品牌通过打造一个或几个具有爆款潜力的单品,快速吸引消费者,如巴奴毛肚火锅的毛肚、陈赫的贤合庄火锅的卤味,或者一些单品小吃如阿甘锅盔、袁记云饺等。这种聚焦式打法更容易形成品牌认知。
线上线下融合: 快速拥抱外卖平台,甚至构建私域流量,让品牌在疫情期间也能保持增长势头,并且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门店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4. 品牌孵化速度快:
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新兴的中式小吃品牌往往更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推广,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红合作等方式,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吸引年轻人关注。
加盟模式的快速复制: 为了快速占领市场,许多品牌会采取加盟模式。一旦品牌模式成熟、供应链和培训体系跟上,加盟商的积极性会大大加速门店扩张。

三、 值得关注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中式小吃快餐发展势头迅猛,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品质的持续稳定: 如何在快速扩张中保证每一家门店的产品品质和卫生标准,是品牌面临的关键问题。
品牌差异化: 随着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品牌需要思考的。
食品安全与监管: 餐饮行业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行业,品牌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人才培养: 快速扩张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店员和管理人才。

未来趋势可能包括:

更加精细化的品牌定位: 从大众化走向细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更加注重健康与营养: 研发更健康的烹饪方式和食材搭配。
科技赋能提升效率: 引入更多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优化后厨和前厅管理。
文化IP的打造: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深入地融入品牌故事和产品设计中,提升文化附加值。
对供应链的持续投入: 建立更高效、更安全的供应链体系,支撑规模化发展。

总结来说, 近两年中式小吃快餐的爆红及其超越西式快餐的扩张速度,并非偶然。它是中国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升级、饮食文化回归以及品牌创新能力提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者对本土味道的情感认同、对品质和便利性的双重追求,以及品牌在标准化、数字化和精细化运营上的突破,共同铸就了这一餐饮业的“新国潮”。然而,在享受增长的同时,如何应对挑战、持续创新,将是这些品牌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跟营销没啥关系,就是菜品标准化成熟了。


老话题了,建议上淘宝搜一搜“预制菜”:

价格乘个0.6,差不多就是这些菜品的生产成本。


还是那句话:从实惠的角度,应该支持预制菜。

大规模中央工厂式生产,一方面能降低食材采购成本,甚至能通过稳定的订单,降低农业端的生产风险。

另一方面,集中流水线生产能够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能得到保障,将来规范营养摄入标准也有基本切入口。

我去过萧山一家挺大的中央厨房(应该是供应全家便利店的),有冷库、有绞肉等加工设备、有蒸煮的烹制设备、有灌装到盒饭的设备、有速冻室,基本是全自动的(我就在炸这个环节看到有人工操作)。

乍一看都反应不过来这是厨房,卫生标准绝对强过多数餐厅的后厨。

作为半个工业党,规模降低成本、规模提升质量,这是信仰。


但问题也有很多。

一,这种标准没有强制化。

很多餐饮从业者其实已经在干中央厨房的事,但完全没有对应的质量标准。

很好找的,你打开你的美团饿了么,里面不是有很多“xx粥”“xx汤”“xx便当”嘛,都是这个模式。但我怕你去了他们的厨房一看,你会吐出来。

我至今不敢在外卖平台上点粥喝(有线下店的除外),因为我一胖友开过这类专供外卖平台的粥店加盟店,他家粥锅里漂过小强。

虽然北京的小强比较迷你,但恶心我也足够了。

外卖平台对平台商家几乎没有监管能力,但他们又要从总价上抽走将近三分之一,算法又鼓励低价和销量数据的竞争排名。

因此虽然这帮人也是“预制菜”(小作坊式),但质量标准和我一边抠脚挖鼻子一边做没啥区别。菜品新鲜度你就别想了,一大锅粥煮个三四天很正常,绝对“老火生滚”。

没办法,你卷嘛,那就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实现盈利了。

所以也别老嘲讽华莱士喷射,华莱士好歹是有符合国标的食品供应链。


二,别瞎吹。

肯德基麦当劳们那套就比较老实:我们就是集中养殖采购的鸡,预加工,冰冻运输,到店了解冻炸好,完事。

我们卖的就是食材标准化、冷链物流、操作标准化和门店位置。如果硬要整点玄学,那就是我家调味料好次。

但现在这帮中餐卖预制菜的,吹得没边了:明明店里一位厨师都没有,也要把中餐那套“刀工火候”给叨一边。

绞肉机的刀工和加热柜的火候,关你屁事。

6.5元的生产成本,你卖个13.5元就差不多了,店租人工水电能摊进去,利润也有。但这种模式和明星网红店还有外卖平台流量加盟店的套路一绑定,就能卖个23.5元。

还是打折后的,用了一堆券的那种。

欺负消费者不懂呗。


三,我个人认为不对的地方,就是“预制菜不要吹正宗”。

很多卖预制菜的,开嘴闭嘴就是“地道”、“正宗”、“老xx”,看着心烦。

手工业式的餐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必然遭到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挤压,这个趋势我认,毕竟效率和售价摆在这。反正能提供新鲜绿叶子菜的(广door人标准)外卖商家,已经越来越少了。

但你们别王莽篡汉噻。微波炉出来的预制扬州炒饭和猛火大锅出来的,不是一个东西。


总之,中式连锁快餐已经初步摆脱了手工业水平,实现了工业化突破,好事。

但野蛮生长阶段,破事也很多。

希望国家更细致的标准早日出台,外卖平台咱就别指望了。

user avatar

如果中式小吃快餐学会包装,那爆红和扩张是必然的事情。我们的实用性思维固然好,务实,但是商业的话需要一些没有那么实用,甚至是虚幻的东西,用普通话来说就是逼格,文雅一点就是精神的享受。


国内那些奶茶,其实卖的还是那杯奶茶,奶茶很早就出现了,我读书时喝的珍珠奶茶都是用粉冲出来的,几块钱一杯,也挺好喝的,但是这种没法和国外的品牌竞争,为啥?没有逼格。


国内经营餐饮业如果不从实用性思维的框架中跳出,一切都以实用为准,单个维度竞争,那么就变成,我的好吃,便宜,就这两个,这样除了内卷之外,也产生不了什么附加值,更是无法扩张出去。


能够扩散出去的,是思想和文化。现在的餐饮市场,你味道好价格便宜,如果只是小本生意,也不求做大做强,那么随便搞个漂亮的打包盒就可以了,如果是想做大,那么得把时间多花一点在品牌宣传上,消费者除了满足自己胃口需要,也是要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你手上拿着个东西,好吃是没错,但也要注意设计,还有就餐环境,服务等等,这些只要做得能让消费者觉得舒服,爽,有逼格,那爆红是迟早的事情。

user avatar

中式小吃这是正在回归原来该有的地位。西式小吃快餐在中国流行多年,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降维打击。


西式小吃快餐所代表的是一种工业文化。哈根达斯,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赛百味之类的,都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小吃快餐品牌,制作,出餐,供应链一连串都有成熟的体系运作,确保去到哪里都是这个味道。


只要味道调好,一切都标准化。中式小吃之前一直都是没有走标准化路线,口味偏差大,无法形成标准,保持水平,所以很难形成规模扩散出去。但这些都是过程,迟早都会进入工业化模式,这一天来临,就是中式小吃品牌大展拳脚的时代,另一种模式,就是差异化策略,小规模经营,然后加上讲故事做IP或者品牌,让非连锁经营的成为一种时尚,以此提升溢价(目前还处在有流量没质量为主的网红店时期),最终将西式小吃快餐的市场给慢慢夺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