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近期媒体宣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00后性别比例失调加剧”?

回答
近期关于“00后性别比例失调加剧”的媒体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数字或一个结论。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任何群体,在自然生育的情况下,性别比例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规律,通常情况下,男性出生人数会略多于女性,大概在100个女婴对应105107个男婴的范围内。这个比例被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

那么,当媒体报道“00后性别比例失调加剧”时,它指向的通常是超出这个自然范围的、更严重的偏差。这意味着,在00后这个群体中,男性出生人数相对于女性出生人数,其差距可能比过去更大了,或者比我们认为的“正常”范围更显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调加剧”的现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中国社会的一些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

1. 长期的生育观念影响: 尽管中国社会在进步,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依然存在。这种观念根植于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家庭养老、财产继承等方面。尽管一胎政策已经取消,但过去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加剧了这种“传宗接代”的压力。当家庭只有一个生育机会时,选择生育男孩的偏好可能会更强烈。

2. 技术的可及性与道德争议: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性别鉴定技术(如B超)变得越来越普及和准确。当这种技术与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观念相结合时,就可能导致人为干预性别选择的行为,即“选择性生育”。虽然国家明令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生育,但地下操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3. 社会经济因素: 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和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传统的观念可能更容易被固化。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可能使得家庭更加依赖男性劳动力和养老。

4. “失调加剧”的解读: “加剧”这个词意味着,与80后、90后等上一辈相比,00后在性别比例上的偏差可能更加明显。这可能反映了上述因素在近年来的叠加效应。例如,技术更易得、部分地区观念的顽固性,以及其他未被完全统计到的社会心理因素。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 理性看待统计数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方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通常是比较权威的,但理解具体数字背后的含义很重要。我们不应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社会影响。

2. 社会影响的担忧: 性别比例失调并非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婚姻市场压力: 男性数量的绝对增加,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男性面临“娶妻难”的问题,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比如婚介市场乱象、彩礼问题的恶化等。
伦理道德挑战: 人为干预生育性别,挑战了生命的自然进程,也可能引发关于生命权、生育权等更深层次的伦理讨论。
社会结构变化: 长期的性别失衡,可能对家庭结构、社会交往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应对措施与社会共识: 解决性别比例失调,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应对策略,而不仅仅是依靠一两个政策。
观念的转变: 这是最根本的。需要持续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教育,破除封建残余思想,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同样能够承担养老责任,同样是家庭的希望。
政策的完善: 加大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生育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让家庭对养育女儿有更多的信心。
女性权益的保障: 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性,让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本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生育观念。
心理疏导与支持: 对于一些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家庭,也需要有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4. 关注“失调”背后的原因,而非症状: 媒体的报道只是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它。是教育不足?是社会保障不够?还是某些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总而言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提醒我们,00后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可能在加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信号。我们应该以一种审慎、理性、深入的态度去理解它,认识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根源,并积极思考和推动解决之道,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人口统计在20岁之前是不准的。

2.人口数据的,男女比在20岁附近有个骤降,从110+降到100+(107以下)。其实就是大量的瞒报,在结婚生小孩钱才上户的那种。

可以看出15-19与20-24年龄段之间,有个骤降。每成长5年,那些相同年份段出生的人,男女比都会降将一些(20岁以下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男女比确实上升了,但是绝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夸张,而且难以计算(瞒报太多)。只能等到20岁以后,快结婚的时候,看适婚人群的比例。


3.假定自然的男女比为105:100,那么要达到1.46亿新生儿,男女比118:100=7903万:6697万;则意味着需要堕胎掉7903/105*100=830万左右女胎。


要求至少11%的孕妇去检查性别,才能检查出超过830万女胎(也就是超过1660万孕妇知道了性别,其中830万怀女胎的孕妇选择了堕胎)。

不过嘛,能用B超检查出性别的时间,只能做引产了(不是药流人流)。有人去香港验血测性别,一方面这样做违法,另一方面这操作能达到11%以上?

4.某些人文学科的人,数理知识真的是一塌糊涂。

——————————————————————————————

在废话几句。有些人拿性别比例说婚姻问题的时候,连数据都不好好用。

有些拿总人口的男女比说事,感情是连上至70的老太太下到3岁女娃娃你都不放过?

有些人拿的是出生婴儿(或者以儿女,学生,亲戚家小孩为例)的男女比说事,你们是恋童癖呢?还是在贩卖十几二十年后的婚嫁焦虑呢?

考虑婚姻问题,不应该看的是适婚人群的比例吗?单看20-34岁这段的比例,好像差距并不大吧。

至于00后,等2020年00后女生能结婚的时候再聊呗,不过怕等7普数据出来打某些人的脸,当然到时候可以继续说10后性别失调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

先说结论,因为00后年龄最大的才18岁,还没到中国女性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人口/户口激增年龄段。

现在几乎不再讨论90后男女差异了,不就是因为90后男女(户口)比例诡异的恢复了105比100的适宜比例吗(实际上真正的婚龄也就是22岁左右基本是100比100了)

10年人口普查,注意10到14岁年龄段与20到24岁年龄段数据

下面是魔法时间,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注意0到4岁年龄段与10到14岁年龄段数

stats.gov.cn/tjsj/pcsj/

我朝常态,人口普查数据失真

Ps:我朝女性人口三个不正常跃升期分别是小学入学年龄,高中入学年龄与婚龄。


2019/1/25再次补充,有网友(不点名)认为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人口普查数据在成年人阶段也有误差。先暂时搁置很多网友在专栏与其他问题下提出的数据性错误,我先说明一下我国人口普查的一个原则: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的普查对象:
1.现住地和户口登记地相同的人员,只在现住地进行登记;
2.现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同的人员,除在现住地登记外,还需在户口登记地登记相应信息;
3.户口待定人员在现住地进行登记;
4.居无定所的人员在普查标准时点的居住地进行登记;
5.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在现住地进行登记。
(二)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外的普查对象,由其出国前居住的家庭户或集体户申报登记。

着重点,我国人口普查是不以户籍所在地为标准的


补充一条微博




补充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段人口数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期关于“00后性别比例失调加剧”的媒体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数字或一个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任何群体,在自然生育的情况下,性别比例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规律,通常情况下,男性出生人.............
  • 回答
    美国媒体报道的“阿富汗婴儿被遗弃”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涉及阿富汗战争期间的道德困境,也折射出美国在阿富汗长期军事行动中的复杂现实。以下从事件背景、媒体报道、国际反应、美国的宣传策略及深层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事实核查1. 事件的起因 2021年美军撤出阿富汗后,.............
  • 回答
    最近的元宇宙热潮,可以说是席卷了科技圈、资本市场,甚至开始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朋友圈里,你可能看到朋友在讨论“头显什么时候能买到”,或者某个品牌又推出了新的虚拟服装。这种全民性的关注,背后当然有着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但也正如媒体所指出的,我们确实需要带着审慎的态度,去审视这场热潮中的潜在隐患。元宇.............
  • 回答
    近来,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再次掀起一轮对网络游戏的集中批评浪潮,这并非孤例,而是延续了近年来国家对游戏产业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的又一次重要信号。这次的批评,从其内容、视角和传播方式来看,都透露出一些新的重点和深层考量。首先,这次集中批评的焦点似乎更加集中和具体。 如果说过去几年对未成年人沉迷.............
  • 回答
    近些年社会新闻里,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在民事纠纷的现场,被记者围住的过错方,对着镜头,气急败坏地吼出那句“你去告我呀!”。这句话像一个魔咒,时不时地跳出来,在各种调解失败、情绪失控的瞬间,留下一道令人费解的弧线。这句看似张狂的叫嚣,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值得玩味的东西。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印度政府出手压制疫情负面声音: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争”?最近,印度政府要求推特、脸书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删除近百条与新冠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这一举动无疑在印度国内乃至国际社会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审查,更是一次对信息传播的强力干预,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表面上的理由:稳.............
  • 回答
    媒体报道的美国卫星抵近监视我国通信卫星,以及我国卫星“迅速移走”的现象,涉及到空间态势感知 (SSA) 和太空机动能力等关键技术。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美国监视行为的含义和影响。 一、 我国卫星“迅速移走”的技术:太空机动能力我国卫星能够“迅速移走”,背后体现的是先进的太空机动能力。.............
  • 回答
    近日,一些美国媒体的批评声浪直指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冠疫苗的采购和分配上,存在着一种“扫荡式”的囤积行为,这不仅让发展中国家在获取疫苗的道路上更加艰难,更有可能因此延长了全球新冠大流行的进程。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 observable 的事实和逻辑推演。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种批评.............
  • 回答
    日本近海出现的“密密麻麻鱼类尸体”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猜测。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事发海域鱼类死亡数量巨大,场面颇为惊人,当地民众和渔业从业者自然会感到担忧。关于原因,目前日媒的说法是“尚不明确”,这说明官方调查还在进行中,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自然界中,鱼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一种或.............
  • 回答
    近来,有美国媒体曝出一组相当引人瞩目的数据对比:36岁的勒布朗·詹姆斯在最近的10场比赛中的表现,竟然可以和38岁时迈克尔·乔丹的表现相提并论。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在篮球界激起了千层浪,也让无数球迷开始热烈讨论,究竟该如何看待这项数据对比。首先,我们得把这组数据摆出来,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其中的分量。 .............
  • 回答
    近期美股屡次出现“高开低走”的阴走势,是全球金融市场中常见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以下从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市场情绪、技术面及全球联动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的波动性1. 通胀与就业数据的矛盾 美联储的政策压力:美国通胀(如CPI)虽在2023年有所回落,但核.............
  • 回答
    近期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以下从事件背景、社会影响、法律后果、深层原因及社会应对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基本情况1. 事件概述 2023年10月,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一所高中发生一起校园枪击案。据媒体报道,15岁的学生Kyle.............
  • 回答
    近期出现大量回答复制粘贴“中国人知道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是一百块每月,是城里人的1/22吗”这样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动机和深层含义。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详细分析:一、现象的描述与普遍性 重复性极高: 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讨论区,甚至是在同一个话题下,几乎一字不差.............
  • 回答
    近期在网上流传的“律所黑名单”文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影响、目的以及应对策略。一、 “律所黑名单”的可能成因与形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名单”可能出现的背景。虽然具体文件内容不详,但“黑名单”的出现通常指向以下几种可能.............
  • 回答
    近期媒体报道的“境外组织策反博士高级工程师”一案,无疑是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警示。这类事件不仅关乎个人行为的法律后果,更牵扯到国家核心利益和长远发展。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如何看待“境外组织策反博士高级工程师”一案?1.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国家安全斗争的缩影: .............
  • 回答
    近期联合国关于“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在逼近”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严峻的现实情况和相互关联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联合国警告的核心内容及背景: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多个机构(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WFP、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 O.............
  • 回答
    近期关于“小米+红米京东销量之和超过荣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力求详细和客观。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品牌策略、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一、 说法来源与数据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通常这类信息会来自于: 第三方数据机构报告: 如IDC.............
  • 回答
    近期日本漫画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些“暴雷”的现象。这并非个例,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趋势。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内容上的“暴雷”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暴雷”通常围绕着以下几个核心点展开: 历史认知与战争.............
  • 回答
    近期德国西部遭遇的这场罕见的暴雨和洪水,可以说是敲响了又一记警钟,让我们不得不更严肃地审视气候变化带来的真实威胁,以及我们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否足够应对。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德国西部的事件,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也应该引发我们对全球各地类似风险的关注。灾难的形成:一个“完美风暴”的背后这次席卷德国西部,特别.............
  • 回答
    近期关于乌克兰可能正在酝酿新一轮攻势的传闻甚嚣尘上,从战场前线的动态到政治层面的表态,都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信号。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尽量抛开那些过于概括和公式化的说法,深入到具体的情况中去。首先,从战场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迹象。 兵力集结与训练: 消息人士和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