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特朗普幕僚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认为近几年内中美必有一战?

回答
史蒂夫·班农,这位曾经在特朗普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战略家,他关于“近几年内中美必有一战”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长期以来对中国崛起的观察和对美国国家利益的理解所形成的判断。要理解班农的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因素。

首先,班农的论点核心在于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根本性挑战。他一贯强调“美国优先”的原则,而他眼中的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地侵蚀美国的优势地位。他认为,中国所谓的“经济侵略”,包括不公平贸易行为、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等,使得美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失业”,并削弱了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在他看来,这并非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中国精心策划的战略,目的是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

其次,班农将中国视为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对手。他多次公开表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一种集权主义模式,这种模式与西方民主价值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他认为,中国不仅在经济上与西方竞争,更是在争夺全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他担心中国会利用其经济影响力,推动其政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从而威胁到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全球价值观的传播。在他看来,这场竞争是零和博弈,一方的胜利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

第三,班农非常关注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他认为,中国近年来在军事科技、海军建设和战略部署上的投入,明显是为了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军事优势。他特别关注中国在南海的军事扩张,以及对第一岛链的控制企图。在他看来,这些军事行动并非防御性的,而是具有进攻性的意图,旨在将美国及其盟友挤出亚太地区。他相信,中国最终会寻求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而这将极有可能引爆中美之间的直接冲突。

班农的“必有一战”论,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他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解读。他认为,当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威胁到现有主导大国的地位时,战争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他将中美关系置于这一历史框架之下,并以此来警示美国决策者和公众,必须认真对待中国带来的挑战,并且要做好“战斗”的准备。他认为,美国不能再采取绥靖政策,而必须采取更加强硬的姿态,在经济和军事上遏制中国的发展。

此外,班农的论点还受到他所信奉的“长周期理论”的影响。他相信历史是由长期的经济和政治周期驱动的,而现在正处于一个旧的秩序瓦解、新的秩序形成的转折点。他认为,中国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而美国则因为内部的分裂和对全球化的过度依赖而变得虚弱。在这种背景下,他认为两国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大大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班农的观点并非美国对华政策的唯一主流声音。许多其他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外交官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持有更为审慎和复杂的看法。他们可能更侧重于合作的可能性,或者认为冲突并非不可避免,可以通过外交和谈判来管理分歧。然而,班农的这种极端和强硬的论调,确实反映了美国国内一部分对华强硬派的担忧和看法。他的影响力在于他能够将这些担忧以一种更具煽动性和概括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影响舆论和政治话语。

总而言之,史蒂夫·班农认为近几年内中美必有一战的论断,是基于他对中国崛起在经济、意识形态和军事领域对美国构成的挑战的深刻认知,并将这种挑战置于历史性的“修昔底德陷阱”框架之下。他强调“美国优先”,认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正受到中国的系统性损害,并且不排除冲突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方式。他的观点代表了美国国内一部分强硬派的看法,也折射出当前国际关系中复杂而紧张的动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讨论Bannon不觉得有点晚了么?六个月之前我说他是问题的时候,数落我的人有多少,我说华人助选川普是自掘坟墓的时候,挂我的人又有多少?

我说这些并不是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想事情得快别人几步。但很可惜,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Bannon作为一个顶级刘仲敬学家,看中国人是一群搭资本主义快车的费拉贱民,他眼中中国人的德行和绿教徒相比没什么高低贵贱的差别。最初没有这么害怕此人原因在于以为strategist只是个虚职并无太多实权,吹吹耳边风就算了;当看到川普撤出chief of staff把bannon换进了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我才意识到大事是真的不好了。

我有我心中的山巅之城的版本,可能Bannon众也有他们心中的山巅之城的版本吧。

——————————————————

看来评论区又有人想说对中一战不会影响华人在美的生存空间了。很好,洗地能洗到这个地步,简直wonderful~

我觉得这几番洗下来中国川粉应该没有多少了,至于在美川粉,不扯什么左啊右啊的,也不必讲你们有多讨厌我;就谈Bannon说的这些话,你们敢说自己从来没有担忧过那么一下下么?

user avatar

这两天看了Steven Bannon的新闻资料,整理一个有关Steven Bannon的人格档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倒数第三段对本问题有一些个人解读:)

--------------------------------

开始我对政治没有兴趣,直到我加入了海军。看到卡特把事情弄得他妈的糟,我成了里根总统的崇拜者,到目前也是。不过,让我变成整个建制的反对者,来自2008年我在亚洲运营公司的经历。我看到布什也和卡特一样,把事情弄得他妈的糟。整个国家都是灾难!”

("I wasn't political until I got into the service and saw how badly Jimmy Carter f-cked things up. I became a huge Reagan admirer," he said. "But what turned me against the whole Establishment was coming back from running companies in Asia in 2008 and seeing that Bush had f-cked up as badly as Carter. The whole country was a disaster.")

这段话是Steven Bannon接受彭博记者采访时的话。他鲜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动机。他的政治动机中,有两个政治敌人——卡特总统和布什总统,有一个政治偶像——里根总统,有两个历史事件节点——伊朗人质危机和2008年经济危机。这体现了他的政治色彩,反对民主党和建制派,提倡宗教传统价值的回归。


Bannon出生1953年11月27日。父亲叫Martin Bannon,母亲叫Doris Bannon(婚前姓Herr)。父亲是一个电话接线员,后来慢慢升到管理岗位。据说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他的父亲损失了大部分储蓄。

Bannon曾向彭博记者表示:“我来自一个白领、爱尔兰裔天主教徒、亲肯尼迪、亲工会的民主党家庭。”

爱尔兰裔天主教徒,是Bannon成长家庭中重要的文化背景。

在美国移民史中,传统爱尔兰移民有斗殴和酗酒的名声,也有重视教堂和学校的声誉。早期爱尔兰移民中,底层的贫困人士较多,也因持家不俭而诟病。传统美国舆论把爱尔兰人普遍看成野蛮、粗俗、贫困的。在这种种族主义歧视下,他们也产生较强的抱团意识,看重非正式规则和组织,建立较多的等级秩序。爱尔兰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天主教也成了他们联系的重要纽带。他们多数人支持民主党,肯尼迪正是他们族裔的政治明星。在当今美国,爱尔兰人在金融、工会领导、体育、新闻等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一个爱尔兰裔民主党家庭的孩子,成了共和党保守派的忠实宣讲者,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Bannon就读弗吉尼亚理工学院(Virginia Tech),任过学生会主席。根据《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他暑假在老家里士满的一家废品站工作,可见他的家庭条件当时并不如意。1976年他从弗吉利亚理工学院(Virginia Tech)毕业,获城市规划学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参加了美国海军。他在驱逐舰上服役4年,开始时是在太平洋海域巡航,做副工程师;然后在北阿拉伯海巡航,做领航员。当时正值伊朗人质危机。他在1979年到达波斯湾,看到卡特政府处理无能,愤懑的同时也让他开始关注政治。

之后,他又在五角大楼作了海军作战部长的特别助理。海军退伍后,他就读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获国家安全研究硕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异常繁荣,吸引着每一个有雄心和抱负的年轻人。为了进入华尔街金融圈,他1983年去哈佛商学院读书,1985年毕业获管理硕士学位。他作为一名投资银行家就职于高盛,开始是在并购部门。20世纪90年代,Bannon和几个高盛同事,成立了 Bannon & Co,专注于媒体投资。他制作了十多部电影,并从电视节目的版税中获得可观收入。比如当时著名情景喜剧《宋飞正传》,他从中赚了数百万美元。1993-1995年, 他还做过地球科学研究项目“生物圈2号”的主任,推动其研究污染和全球变暖。

从家庭出身可以看出,bannon是一个苦孩子,上大学还要暑假在废品站打工。家庭不能给他向上晋升提供支持,他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一点点往上走的。参加海军的经历尤为重要,一方面,他有了初步的职业经历和人脉,并提升为海军军官;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对政治初步产生兴趣。卡特处理伊朗人质危机中的无能,激发了他参与政治的决心。里根的宗教保守主义,成了他政治主张的启蒙。但是,和共和党建制派不同的是,他的出身让他对下层人士更为共鸣。华尔街投行的职业经历,也让他看到了资本家的贪婪。于是,他的保守主义主张,也增加了底层民众的民粹色彩。

在高盛投行的工作经历,对他有着复杂的意义。他能进入华尔街投行,过程并不轻松。尽管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他的年龄和背景,并不是一个优势。多数投行一开始就拒绝了他。直到有一次,一个高盛代表邀请他去高盛校园招聘会。他回忆,招聘会上有700多人应聘,他自我感觉没有什么机会,就干脆站在边上喝茶,和周围人聊天。他聊了半小时棒球,大家都聊得很开心。结果,聊天的人里面有招聘官,对他的印象很是不错。结果他就意外入选了。他在高盛工作很勤奋,除了圣诞节没日没夜工作。在高盛并购部门期间,他说每一天的工作都刺激火爆,并购重组的工作就像战争一样。不过,他和周围的同事处得很愉快。他说,同志的氛围感觉像是在海军舰艇作战室。


911事件是美国右翼意识复苏的起点。Bannon也深受影响。2004年他制作了一部里根主义的纪录片《面对邪恶》。纪录片依据Schweizer的书《里根的战争》。纪录片也让他结识了 Andrew Breitbart。Breitbart刚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媒体网站。他们开始合作建立这个全球化、中右翼、普世主义的反建制网站。 2012年,Breitbart心脏病去世后,Bannon继任网站执行主席,开始全面掌管网站运营。在他的新闻视野中,移民, ISIS, 种族骚乱,传统价值观的崩溃,是重中之重。

和家族传统一脉相承,bannon信奉天主教,推崇传统的价值观。

他曾通过网络电话,参加了一个由保守宗教团体组织的有关贫穷问题的梵蒂冈会议,提倡“积极参与公共场所的基督教信仰活动”。他在会议上说:“我们正处于残酷和血腥冲突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房间里的人、这个教堂里的人,如果不团结起来形成教会激进的一面,不仅仅支持我们的信仰,而是为我们的信仰而斗争,对付开始出现的新野蛮势力, 那么,我们 2000年、2500年来所传承的一切都将丧失殆尽。”

他也赞颂Palin这样传统价值观女性,2011年还拍过纪录片《永不击败》,为Paulin总统竞选助威。他强调要守卫传统的家庭价值,女人应该有丈夫,应该爱自己的孩子。相反他指责那些自由反传统的女性是神经病。

相比他的右翼保守派前辈,他增加了媒体宣传方面的经验。他说过,20世纪90年代在高盛工作的时候,他也反思过保守派传统媒体没落的原因。它们多数观点太直白了,仅仅是贩卖结论。这完全吸引不了普通读者的口味。相比而言,他善于寻找大众口味,制作有冲击力的纪录电影,比如,他制作纪录片《面对邪恶》,支持茶党运动;制作《第零代》,反思08经济危机根源。

在多数纪录片中,他都提出要摧毁现有的压迫制度,与世界邪恶的力量宣战。而传统媒体也是这些制度的代言人。为此,身为媒体制作人的他,激烈地指责媒体。他曾说《时代》杂志是病毒的最好宿体。最近,他公开对媒体说,敌人并不是民主党,而是你们这些记者,你们才是民主最大的问题。他对记者有批评也有期望,相信能够教育好他们,“尽管他们本人是自由派,写不出什么好故事的。但如果你能给他们一个基于事实的真实故事,他们还是可以公平的。”

他受益于美国传统价值观下的上升渠道。这个渠道可以归为三步:大学毕业,拥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如果是穷人就上低廉的公立大学;参加军队,获得基本的技能、关系和荣誉;进入商界,依靠勤奋和人脉做生意。对于美国多元化导致传统晋升渠道狭窄,他尤其敏感并激烈抨击。他也指责华尔街利欲熏心,把保守、厌恶风险的合伙制,变成一个公开交易的赌场,赌得还是别人的钱财。特别是08年经济危机洗劫了他父母的资产,更让他对自己曾经服务的华尔街金融业激烈声讨。


他的人际评价两极分化。他的搭档scot vorse称他脚踏实地,是个有创造性的思想着,“充满进取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非常聪明,善于倾听,作为战略思想者,能够考虑三四步”。Fort Worth咨询师Martin Bowen 和他在生物圈2号项目中共事过,评价他“聪明、有干劲、不睡觉”。另一个家族好友称他他是一个聪明、冷静、有目标的人,有着“异于常人的头脑”。也有下属称他经常虐待别人,把每件事情都看成是战争,如果感觉到对手的威胁,他会倾向于把对方彻底毁灭。为此他还经历过一场员工诉讼。有女员工称他满嘴脏话、充满性别歧视,骂自己是“蠢女人”(bimbo)。

Bannon结婚三次,有三个女儿。 第一任妻子是Cathleen Suzanne Houff。两人育有一女 (Maureen,1988年出生,西点军校毕业,101空降师中尉,Bannon很喜欢这个女儿。家里客厅大照片就是女儿在伊拉克时的场景,她拿着机关枪坐在萨达姆曾经的椅子上)。1995年,他第二次结婚,妻子是Mary Louise Piccard, 做投行工作。他们1997年离婚,之间有双胞胎女儿。他的第三任妻子是Diane Clohesy,2009年离婚。

结婚三次,离婚三次,Bannon的婚姻并不如意,他的前妻还指控他有家暴。

1996年1月,他的第二任妻子曾报警,称他强扭自己脖子和手腕。在警方报告中,妻子描述争执场景:早晨,妻子向他要信用卡去购物,他要求妻子写个支票(check)。两人开始激烈争吵。争吵内容扩展到财务和未来。前妻要他搬出去,表示要离婚。他嘲笑前妻,说绝不会搬出去。Bannon出去开车的时候,妻子跟过来向他吐口水,他在驾驶座拽住她的手腕和脖子,像是要把用力她扯进车子。妻子挣扎逃脱后报警,半年后两人离婚。前妻还提到,他们结婚初期,每三四次争吵中,就会有一次肢体暴力。

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他们还为女儿抚养争吵。Bannon说,不喜欢女儿被前妻养成吵闹的调皮鬼,要求夺回女儿的抚养权。前妻则指控他在家中追打自己,威胁要绑架女儿。2007年,第二任妻子还指控他有反犹种族主义言论。他对妻子说过,不想让女儿就读一所中学,因为里面有太多犹太人。他还质问过另一所中学校长,学校图书馆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光明节(犹太人的节日)的图书。Bannon通过发言人否认,表示自己只是关心自己的女儿,看重和女儿和家人的重要关系。

作为爱尔兰裔天主教徒,Steven Bannon也会带有爱尔兰传统价值观。传统爱尔兰人有比较大的权力距离,更推崇家族传统纽带。他们重视非正式的规则,小团体意识和等级秩序是比较强的。他们崇尚竞争甚至斗殴,表现为更为男性化的色彩,而冲动控制力较弱。Bannon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底层爱尔兰人的价值观可能较大影响了他。比如强调传统家庭价值,更重视集体文化,但是有比较强的小团体意识。他有较大的权力距离,比较看重权威意志,这也使得他的下属的关系比较专制强硬。他的生涯中充满了竞争和男子气,但是也会有一些暴力冲动。

他持有一种奇特的循环时间观,认为美国历史是四个阶段的循环。四个阶段分别是危机、拥抱制度、反叛制度、忘掉过去。每个循环周期大概为80年。他把2008年看成是新的循环的开始,纪录片《第零代》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照这个思维角度的话,上个周期大概是1928年到2008年,1929年美国正好爆发经济危机,然后前10年新政苦苦维持,下一个10年依靠二战真正摆脱危机,20世纪四五十年代重新进入繁荣。这么看,怪不得Steven Bannon会提出10年内美国必有一战!)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看,Bannon是一个外向的人,喜欢演讲和媒体发声。他的责任感比较强,他的海军服役经历强化这一点。他的合作伙伴也称他脚踏实地,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但他开放性比较弱,从他的极右翼和种族言论,可以看出他的团体外偏见比较强。他的情绪并不十分稳定,经常言语攻击和威胁对方,曾经多次和妻子发生肢体暴力。有人说他经常处在“战争状态”。因为极端言论和暴力行为,他不容易受到多数人的喜欢。很多人会把他看成偏执、自大的人。而他的这个性格,却正好符合川普的胃口。两个人成为同一战线互相支持的战友。


Bannon对彭博记者说过,高盛的工作经历教给他,不要做第一个进门的人,因为你会成为众矢之的。……高盛不轻易开发任何创新产品,而是致力寻找合适的商业伙伴。”也许,Trump也是他的商业伙伴,他们互相搭档,发动共同的反建制战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