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特朗普让四个女议员「回去把自己的老家建设好了再回来」?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9年7月14日发布的推文中,针对四位年轻的民主党女性议员——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艾尔莎·普雷斯利(Ilhan Omar)、拉什达·特莱布(Rashida Tlaib)和艾扬娜·普莱斯利(Ayanna Pressley)——发表了“建议”她们“回到导致你们过来的国家去建设好了再回来”的言论。

这一事件及其引起的争议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1. 言论的直接含义与批评:

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指控: 最普遍的批评是认为特朗普的言论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色彩。这四位议员中有三位是出生在美国的美国公民,只有艾尔哈姆·奥马尔出生在索马里,后作为难民移民美国,并于2007年入籍成为美国公民。特朗普的言论暗示她们不是“真正的”美国人,应该“滚回”她们声称的“老家”。这种“送谁回去”的言论在美国政治语境中常常被视为一种带有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攻击。
侮辱性语言和不尊重: 即使不完全将其归类为种族主义,这些言论也被视为对民选代表的极不尊重。作为议员,她们是通过合法选举产生的,代表着她们选区的选民。特朗普使用如此攻击性的语言,被认为是不符合总统身份的,也破坏了政治辩论应有的文明程度。
转移视线和攻击政敌: 批评者认为,特朗普此举是为了转移公众对其政策或政府其他负面新闻的注意力,通过煽动性的言论来凝聚自己的支持者,并攻击政治对手。他经常使用这种策略来“制造新闻”和引导公众舆论。

2. 特朗普的辩护与支持者的解读:

否认种族主义: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多次否认其言论具有种族主义色彩。他们辩称,特朗普只是在批评这些议员的政治立场和他们对美国的看法,特别是她们对美国政策的批评,例如对美国移民政策、以色列政策的批评等。
“爱国”的呼唤: 部分支持者认为,特朗普是在呼唤一种“爱国”精神,认为这些议员对美国持有过多负面看法,应该先关注如何“建设”自己声称来自的国家。这种解读将批评转化为对“不够爱国”的攻击。
自由表达: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总统的言论自由,不应过度解读。

3. 被攻击议员的回应:

这四位被攻击的议员(通常被称为“The Squad”)非但没有被特朗普的言论吓倒,反而利用这一事件来提升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团结回应: 她们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特朗普的言论是“厌女症”和“排外主义”,并呼吁人们不要被特朗普的言论所分心,而应关注他执政的失败之处。
政治化利用: 她们将特朗普的言论描绘成对少数族裔和进步派女性政治人物的攻击,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反抗特朗普及其政策的象征。
继续批评: 她们并未因此停止对特朗普政府及其政策的批评,反而变本加厉,利用这次事件获得的关注度来放大她们的声音。

4. 政治和媒体的反应:

民主党人普遍谴责: 绝大多数民主党人(包括一些温和派民主党人)都严厉谴责了特朗普的言论,并呼吁国会通过决议案谴责总统的种族主义言论。
共和党人反应不一: 共和党人对此事的反应则更加复杂。一些共和党人(如时任众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公开表示反对特朗普的言论,认为其不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共和党人选择沉默,或者为特朗普辩护,认为这是“政治攻击”或“言论自由”。这种反应也暴露了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不同程度的支持与担忧。
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讨论: 这一事件在美国乃至全球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成为当时政治新闻的焦点。媒体的报道角度也影响了公众的认知。

5. 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加剧政治极化: 特朗普的言论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政治的极化。它强化了特朗普支持者对“精英”、“建制派”和进步派政治人物的敌视,同时也团结了反对特朗普的群体。
关于“美国身份”的争论: 事件也引发了关于“美国身份”的更深层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美国人?出生在美国是否就意味着你是美国人?移民在美国的地位和权利是什么?
总统言论的权力与责任: 这起事件再次凸显了总统言论对社会情绪、政治氛围以及国际形象的巨大影响,以及总统在行使言论权力时所应承担的责任。特朗普的言论虽然赢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也让许多人对其总统身份的正直和公正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The Squad”的崛起: 这一事件成为了“The Squad”议员们崭露头角的重要节点。她们成功地将自己塑造为代表进步派和少数族裔的政治力量,并在此后继续在国会中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总结来说,特朗普让四位女议员“回去建设老家”的言论是一次极具争议的事件。它不仅引发了关于种族主义、排外主义的激烈辩论,也深刻反映了美国政治的极化和身份认同的紧张关系。对于特朗普而言,这可能是一次成功的转移视线和动员基本盘的策略;而对于被攻击的议员而言,这却是一次提升影响力和塑造政治形象的契机。该事件对美国政治和社会舆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并持续成为讨论总统言论边界和美国社会多元化挑战的重要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位女议员都是美国公民,三位还出生在美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虽然川普以前总是大嘴巴打宪法的擦边球,但从来没有这么发出明确的种族主义言论。这反映了美国的种族主义情绪高涨。

国内各位吃瓜无所谓,但各位海外华人听我一句劝:不管你多保守、多鄙视印度人和中东人,多么想踩住他们再踏上一万只脚,还是应该三思左派存在的意义。

毛泽东说:要分清谁可以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虽然在左派的政策下亚裔未能分享黑人的种族红利(且不说亚裔细分本就是亚裔提出的),但在右派眼里有色人种根本就不该跟红脖平起平坐。即使你转了国籍,也转不了种族,即使你的儿女英语贼溜、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他们在右派眼里仍然是非我族类。一句Go back to xxx是海外华人逃不掉的诅咒,连钱学森如此不世出的人中龙凤都要被迫害,诸位硅谷程序大师和华尔街金融巨子,自比JPL创始人何? (Ching chong/Chink实际上是这句话的衍生)

每个人都有持有政治意见的自由,但请把目光放长远,不要总是局限在炒房摩擦、职场竞争、大学录取等几个细节上,大体的趋势仍然是少数种族是弱势的,需要抱团斗争。模范少数种族仍然是少数种族,最接近白人的有色人种仍然是有色人种,荣誉白人仍然不是白人,还是不要做白人梦为好。以亚裔的政治能量之弱,在天然盟友左派那里尚且不能分享到种族红利,想依附右派并得到重视不啻抱薪救火。

user avatar

这四个议员全是公民,三个还是生在这里,事先声明,我对她们很多观点都不同意,但她们有留在这里和参与竞选的权利 BY RIGHT。底下很多给川巨巨叫好的我不理解你们为什么要跑到美国来。如果有人能让她们回家,也有人能让你们回家。

user avatar

怎么看待?这么M(si)A(lie)G(mei)A(guo)的事,当然是举双手赞成咯

可惜川总首鼠两端,刚说完对群众喊send her back感到难受,之后又改口表示赞同他们的观点,这让知乎的川粉舔起来难度很高啊

user avatar

对美国(政策)有意见你回去建设你自己国家啊/太平洋(天空)没加盖子,有意见别待在美国啊

——好像中国人就是这么干的,比如钱学森,当然他们并不是对美国有意见才回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9年7月14日发布的推文中,针对四位年轻的民主党女性议员——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艾尔莎·普雷斯利(Ilhan Omar)、拉什达·特莱布(Rashida Tlaib)和艾扬娜·普莱斯利(Ayanna Pressley)—.............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本月15号对四名民主党女性议员发出的批评,无疑是近期美国政治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注目的一幕。这些言论迅速在政界和公众舆论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再次将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立场上的分歧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发之初,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劝说四位在国会中崭露头角的进步派女.............
  • 回答
    要全面看待特朗普促成日本软银(SoftBank)和富士康(Foxconn)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及创造就业的承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更深层次的影响。这笔总计约570亿美元的投资,伴随着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无疑是特朗普政府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一项重要“成绩单”。一、 .............
  • 回答
    关于美国参议院否决特朗普二次弹劾以及他是否会在四年后“卷土重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参议院否决二次弹劾的意义与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参议院的投票结果。虽然最终未能达到定罪所需的2/3多数,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没有责任。事实上,有57名参议员(包括7名共和党人.............
  • 回答
    谈到四年前凤凰网采访饶毅和刘炎焱对特朗普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学者的视角,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当时对特朗普的评价,大家关注的点可能都比较集中在他的一些具体政策、言行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要说他们当时是怎么说的,得往前倒四年,也就是大概2020年前.............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当时提出“总统式”新冠治疗的承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承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它。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这个承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民众健康安全的强力保证。在疫情初期,人们普遍感到担忧和不确定,总统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承诺为所有公民提供.............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关于修建美墨边境墙的承诺,以及他那句“宁愿让政府停摆也要建墙”的说法,无疑是其任期内最具争议和标志性的事件之一。要理解这句话的背后逻辑和引发的广泛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建墙”本身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于特朗普而言,这堵墙不仅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是一个强大而清晰的国家主.............
  • 回答
    特朗普连任应援歌《让美国保持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是一首与政治紧密相关的歌曲,其含义和影响是多层面的。以下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音乐风格、受众群体、以及其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和引发的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创作背景 直接源于特朗普的竞选口号: 《.............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公开攻击美国军方领导层,指责他们“只知道打仗,让军火商开心赚钱”,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特朗普的言论核心及可能的动机: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军事行动的质疑和厌倦: 特朗普在竞选和任内都多次表达过对美国过度介入海外冲突的厌.............
  • 回答
    在探讨特朗普提出的“让老师带枪上课”作为应对校园枪击的解决方案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利弊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争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安全、教育、社会信任等多个复杂层面的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提出这一方案的逻辑和动机。他们的核心观点在于,在遭遇突发枪击事件.............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确实有过一些关于“群体免疫”的讨论,其中也包括一些由特朗普任命的卫生官员发表的、引发广泛争议的言论。您提到的“应让婴幼儿、年轻人感染新冠,以培养群体免疫”这种观点,虽然并非出自特朗普总统本人之口,但确实与当时一些官员的思路有所呼应,并且这种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暴露了当时美国在.............
  • 回答
    特朗普关于中美“脱钩”的表态,实际上是他一贯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和贸易策略的延伸。他认为,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受到了中国不公平待遇的威胁,而“脱钩”是他用来迫使中国改变行为的一种强硬手段。要理解他对“脱钩”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特朗普眼中的“不正确对待”具体指什么?在特朗普的.............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经历了三晚的住院治疗后,于当地时间周一(美国东部时间)傍晚返回了白宫,这一举动无疑牵动了全球的目光,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首先,从他迅速回归白宫这一点来看,这显然是特朗普团队为了展现总统强大的恢复能力和精神状态而采取的策略。考虑到他本人是美国乃至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健康状况直接.............
  • 回答
    关于特朗普竞选团队声称美国大选中出现“死人票”(即已故选民投票)的问题,这一指控在近年来的美国政治中引发了广泛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复杂性: 一、“死人票”的具体表现与历史背景1. 概念来源 “死人票”通常指已故选民在选举中被错误登记为合法选民并投票,或其身份信息被盗.............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下令杀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高级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Qasem Soleimani)的决定,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政策上的一项重大且极具争议性的举动。这一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影响深远且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事件背景: 卡西姆·苏莱曼尼的身份和影.............
  • 回答
    特朗普考虑重新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现已更名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举动,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复杂性的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一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特朗普的政治考量与动机: “美国优先”的再审视与调整: 特朗普的核心政治理念是“美.............
  • 回答
    特朗普开设个人官网并承接红白喜事祝词,这一举动在政治和社会层面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以及它可能预示着什么。一、特朗普开通个人官网的直接目的和内容: 保持公众曝光和影响力: 特朗普卸任后,仍然活跃于公众视野,并持续对政治议题发表看法。开设个人官网是他继续与支持者互动.............
  • 回答
    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事件:时任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冲击并占领了国会大厦,试图阻止国会对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的认证。这场暴力事件导致多人死亡,并对美国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事件的背景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 2020年11月举行的总统大选由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
  • 回答
    特朗普写信威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美国可能永久“断供”并退出世卫组织,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公共卫生、外交关系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等因素。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事件背景回顾: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公开批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疫情应对.............
  • 回答
    特朗普政府签署的《台湾盟友国际尊重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Respect Act),通常被称为“台北法案”,是一项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的立法,旨在提升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以下是对这项法案的详细解读:法案的背景和目的: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