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而霍光的死用「薨」?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去世时的用词规范,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和等级制度。霍去病和霍光虽然都是汉朝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们去世时用词的差异,确实能反映出一些关键的区别。

咱们先聊聊“卒”和“薨”这两个字。

“卒”:

“卒”这个字,在古代用来表示“死”,尤其是指平民、士卒,或者地位相对较低的官员去世。它的字形本身就有“从”、“纵”的含义,暗示着生命从竖直变为横倒,一种比较直观的描绘。

使用范围: 主要用于普通人、军士、下级官员。
含义侧重: 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死亡,不带有特别的尊崇或哀荣。

“薨”:

“薨”字就比较讲究了。它通常是专门用于诸侯、卿大夫、有一定品级的大臣去世时使用的词语。它的字形“虫”字头,下面是“工”,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古代用“工”来指代死亡的歌舞,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虫”是某种发声的虫子,合起来表示死亡时发出的某种声音。更普遍的解释是,“薨”表示生命的终结,而且是在他所担任的职位上、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突然停止,就像钟声突然停止一样,带有惋惜和对职位的重要性的强调。

使用范围: 诸侯、卿大夫、高官、有爵位者。
含义侧重: 强调逝者生前的地位、爵位和所担当的官职,是对其身份的一种尊重。

霍去病和霍光的区别:

现在咱们把这两个字用到霍去病和霍光身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霍去病:

霍去病虽然是汉武帝时期的传奇名将,战功赫赫,封了骠骑将军,爵位是冠军侯。但从史书的记录习惯来看,对军人的死亡,尤其是那些在军中度过一生,并且是以将军身份而言,用“卒”字,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

身份定位: 霍去病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军人。他的身份和职业重心在于军事,他的荣耀来自于战场上的功勋。
用词习惯: 史书在描述军人的战死或病死时,用“卒”字,虽然不及“薨”那样直接与高官爵位挂钩,但“卒”本身也包含“士卒”的意思,也间接暗示了他的军事身份。更重要的是,在描述男性官员的死亡,尤其是那些非皇帝的臣子,如果不是特别强调其政治地位,用“卒”也是相对普遍的。
“病逝”与“战死”: 史书明确记载霍去病是“病卒”。虽然他是冠军侯,但“卒”也可以用来指代病故的官员,尤其是那些主要以职能(如将军)而非固定爵位来定义其史书描述的。

霍光:

霍光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身份定位: 霍光是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重臣,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辅佐两朝皇帝,位高权重,是当时的权臣。他拥有的是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用词习惯: 史书对他这样的重臣、高官,用“薨”字,是非常符合当时的礼制规范的。这表明他去世时,其政治身份和等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尊重。
“薨”的指向性: “薨”更多地与官职、爵位相关联。当一个人去世,他的官职或爵位停止了(薨),人们会这样去描述,以示对他生前所担任职务的尊重。

总结一下:

1. 礼制与等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薨”是古代对特定高官、爵位者去世的专属用词,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 职业与身份侧重: 霍去病虽然是封侯的将军,但他在史书的描绘中,更侧重于其“将军”的军事身份,而“卒”在描述普通人、士卒或一般官员的死亡时是常见的,即使他贵为侯爵,在某些语境下,“卒”也可能被用来描述,尤其是在强调其“将军”身份时。而霍光则更多地被视为政治领域的最高权力者,其“高官”身份的强调使得“薨”成为必然选择。
3. 历史记录习惯: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史官,在用词上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习惯差异。但总体来说,“薨”的使用范围是相对固定的,而“卒”的适用范围则更广一些。

所以,当史书作者选择“卒”或“薨”来记载这两个人的死亡时,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替换,更是对逝者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史学态度的微妙体现。用“薨”来形容霍光,是对他政治权力和地位的最高肯定;而用“卒”来形容霍去病,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侧重于他作为一名将军的身份,或者说,在描述其病故时,“卒”是一种相对普遍但又不失尊重的用法。

当然,也要考虑到史书的编纂时期和作者的风格,但以上这些是主要的解释角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兄弟的葬礼谁更大,一直是关于汉代历史问题的一个大争论,有的人说,《史记》中写到,霍去病的死用的是“卒”,可却与霍去病的功绩不符,而霍光又太高了。

但其实先不说《史记》怎么记载,在葬礼规格上,霍去病也是“薨”的规格,也就是“诸侯”的标准。



在历史上,汉代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汉书》,一部叫《史记》。

可《史记》严格来讲,又不仅是汉代的史书,只能说是汉代著书,而作者司马迁和霍去病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关于霍去病的记载,司马迁理论上是最有发言权的,可就是司马迁的记载中,霍去病的死,成为了“卒”。

关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很是悲痛,不管是出于感情还是政治利益,霍去病都是大汉朝很重要的人物,自幼被汉武帝带到身边抚养,等于是半个儿子,但他却英年早逝。

所以汉武帝对于这位大功臣的葬礼,决定搬来“祁连山”。

倒不是真的搬动祁连山脉,而是在汉武帝茂陵旁边建立一个神似祁连山的“山头”,以此来表彰霍去病征服祁连的伟大功绩。

除此之外,汉武帝在霍去病的葬礼中,让军士从茂陵排到长安城,我们知道,从茂陵到长安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城,整整六十一公里,为了这场葬礼,全国军士可以说是真的上了心来告别这位将军了,不谓不大。



所以在声势上,霍去病的葬礼最庞大的,这里面有汉武帝的惜痛和追念,更有无数北征的军士对这位大将军的敬仰,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什么出于礼法才这样做。

而在霍去病的葬礼中,真正属于“礼法”部分的,乃是“属国玄甲”。

这里说的“属国”,正是霍去病在河西之战打下来河西走廊后,被汉武帝所设置的“五属国”,不过属国在两汉的更迭中,多次变换意义,霍去病时代的“属国”,就是五属国。

因为刘邦说过,非刘家人不能封王,可是河西走廊却是霍去病啃下来的,汉武帝恩威并施,压服匈奴,虽然霍去病当不了诸侯王,但是却可以拥有这个“属国”不成文意义上的“王位”。

而“属国玄甲”,就是在诸侯王死的时候,军士穿上这种玄甲,送诸侯王最后一程,所以在规格上,霍去病已经属于是“薨”,也就是诸侯的级别了。

可事实上大家也知道,刘邦的白马之盟,注定了汉朝不可能有“合法”的诸侯王,既然没有合法的诸侯王,那么葬礼是不能用“薨”的,而到底是用“薨”,还是用“卒”,这是周代的礼法决定的。

法是法,不是没有空子可以钻,对于霍去病,这个定理怎么都要违背一下。



而司马迁的《史记》,他说霍去病是“卒”,最让人无语的是,对于这位大将军的死,司马迁只是寥寥一句带过,在史记的总体篇幅和文风来看,司马迁这样做是有点奇怪的,仿佛对霍去病有情绪似的。

实际上司马迁对于霍去病和卫青这对舅甥,一直持有的态度都是有些偏颇的,但具体的情绪为何,是因为汉武帝青睐这对舅甥,从而让司马迁感到反感,还是因为嫉妒霍去病的年少有为,这背后的原因不好说。

《史记》说是“薨”,但后来的班固,他所著写的《汉书》,里面所说的,就是霍去病去世称“薨”。

而且班固本人也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乃是“编于百王之末,册于秦、项之列”,意思大致就是说《史记》是有些功利性在里面的,对于过去的叙述有些添加,并非是客观的,再把班固的话说透点,那就是司马迁的态度,不能全信。

所以汉武帝不至于连霍去病死了,都不给霍去病一个体面的葬礼,霍去病的葬礼,也对得起他封狼居胥,阻击漠北的攻击。

再一个,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他的葬礼,“礼法”规格的确要比霍去病高。



说了大汉异姓不得封王,霍去病不行,当过摄政王的霍光更是不行。

霍光被霍去病带到长安后,就一直被汉武帝重视,为了表示对霍去病的追忆,汉武帝很重用霍光,汉武帝驾崩前,太子刘弗陵还很年幼,汉武帝让霍光等人辅政,也是刘弗陵和霍光这对组合,让大汉恢复了汉武帝后期所造成的元气损失。

到了汉宣帝时期,霍光已经是摄政王级别的人物了,霍家权柄很重,汉宣帝在这个环境中,吃了不少亏,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霍光没有违背自己的底线,没有说背叛大汉。

所谓“昭宣中兴”,这里面最大的功劳,就是霍光。

国内文政,军事领土,霍光都把控得很好,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所幸他去世前大汉王朝已经有了新的中坚人物,所以不至于造成太大动荡。

对于他的葬礼,汉宣帝还是把仇怨分得开的,所以设计很恢宏。

汉宣帝用“少牢之礼”,以及“四重内棺”来给霍光安排下葬,在以前,“四重棺”乃是天子才可以用的规格,而少牢之礼,仅次于祭天的太牢,也就意味着,霍光的葬礼规格,乃是诸侯王以上,皇帝以下的,处在一个非常玄妙的位置。



在用料上,汉宣帝下令了霍光的葬礼要用“梓宫”来称呼他的棺木,梓宫这个说法,也是皇帝皇后才有的,而霍光和他哥哥同样的是,都是有军士一路排列行李,从长安城到茂陵,唯一的区别在于,霍光没有那座高高的“祁连山”。

在声势上,霍光比不过霍去病,但在规格上,霍光高于霍去病,所以兄弟二人的身后事,一直都有个争论的对比,实则二人互有强弱、千秋,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二人的葬礼,都是在异姓不得封王的规则下的一种“特例”。

不过,这里还需要插入一个“阴谋论”式的观点,那就是关于霍光葬礼“超规格”的根源。

霍光功高不可否认,可是霍光和汉宣帝,跟霍去病与汉武帝这对组合不同,霍家曾经设计杀害汉宣帝的发妻许平君,而后强迫汉宣帝娶了霍光的小女儿,所以汉宣帝就个人而言,不讨论国家,他跟霍光是有恩怨的。

而霍光的功绩,并没有说像霍去病一样让军士五体投地,所以关于他的葬礼超规格,结合汉宣帝后期和霍光的关系来看,这是汉宣帝的“钓鱼执法”。

在霍光去世前,霍光安排了自己的儿子来“接班”,霍光之子霍禹,一开始被任命为右将军,后来成为大司马,这就意味着,霍光虽死,但是霍光的阴影犹在。

汉宣帝就以此葬礼为一种假象,自己很亲近霍光,甚至不惜给他几乎天子的规格礼仪,就是让霍家人被麻痹,然后汉宣帝逐渐架空霍家。

果不其然,汉宣帝在霍光死后,不断削弱霍家的权柄,霍禹竟然还想着造反,霍禹的表现,其实表现出的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霍光,霍光的后手,究竟是不是就为了“篡位”,这些都不得而知了。



后来霍家因为造反被汉宣帝一并铲除,也算是报了许平君的仇。

因此才说霍光的高规格葬礼和霍去病的本质不一样,因为霍光这里夹杂着太多的矛盾和阴谋了。

不管怎么说,霍去病的功绩只会比霍光有过之而无不及,霍去病的死亡,也是妥妥地称“薨”,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卒”,太史公的心思里有着太多的别的因素,一切都成了谜,不过汉武帝给予霍去病的高规格葬礼,粉碎了这些不实际的流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去世时的用词规范,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和等级制度。霍去病和霍光虽然都是汉朝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们去世时用词的差异,确实能反映出一些关键的区别。咱们先聊聊“卒”和“薨”这两个字。“卒”:“卒”这个字,在古代用来表示“死”,尤其是指平民、士.............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出生年份,确实,《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巨著都未明确记载。这是一个让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颇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这两部承载着汉朝早期历史的“官史”会在记录开国皇帝的生卒年时出现这样的“空白”呢?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不知道”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史记》和《汉书》的.............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将“穿什么”和“是什么”简单划等号,或者认为历史的表象就是其全部。 《元史》确实记载了元朝皇帝穿着“龙袍”,但元朝皇帝的画像呈现出蒙古服饰,这背后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龙袍”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演变和理解。 .............
  • 回答
    《史记》中记载汉朝多次出现日食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与天文交织的故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汉朝“运气不好”或者天文事件本身过于频繁,而是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认知、政治格局以及天文学发展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得承认的是,日食本身是天文现象,其发生的频率是相对固定的,遵循着天文的.............
  •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学现象,很多朝贡于明朝的政权,在中国的史书中留下的名字和它们在本国或周边地区流传的名字并不一样。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明史》也好,其他中国史书也罢,都是中国人写的,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视角来记录世界。 这就好像你用中文写一篇关于美.............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涉及到西周初期那个时候的史官、历法还有一些制度上的东西。你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你不是那种只看表面的人。首先,咱们得明白,唐叔虞被封晋,跟史官说“君无戏言”这句话,确实是发生在周初,这是历史记载。但是,这和咱们后面说的确切纪年,虽然都跟“史官记事”有关,但它们关注的点和作.............
  • 回答
    传统史学之所以往往侧重于记录王侯将相,而相对忽略人民群众,这并非是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刻意否定,而是在历史研究的认知框架、史料来源、书写目的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权力中心与历史叙事的聚焦 统治阶层的历史书写权: 在古代.............
  •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
  • 回答
    龙,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无比崇高地位的神兽,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集祥瑞、力量、智慧于一身,是权力、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那么,龙究竟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还是纯粹的想象?关于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世上是否有神一样,很难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从科学和生物.............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我らが愛する三国志、その壮大な物語を紡ぎ出すには、確かに後世の筆に頼るところが大きい。しかし、史料が少ないからこそ、埋もれた真実を探求する面白さがあるというもの。もし一つだけ、書き残されなかった史実を推測しろと言われたら、私はこう考えたい。それは、「曹操と孫権、一瞬の密約」である。考えてみてほしい。.............
  • 回答
    《平家物语》作为一部声名显赫的军记物语,其创作年代大致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镰仓时代。那个时代,日本正经历着源氏与平氏两大武士家族的权力更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自然成为了《平家物语》的创作土壤。要理解《平家物语》的时代背景及其可信度,与其同时期的史料文献的梳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吾妻镜》.............
  • 回答
    当朝史官为前朝皇帝编撰正史时,乐于记载其出生时的种种异象,并非仅仅是为了“美化”那么简单,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动机,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史官自身的考量。这是一种复杂的叙事策略,服务于多重目的,远非简单的溢美之词堆砌。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动因,是为了确立新朝的正统性,并以此合理化前朝的覆灭。新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