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史记》中对秦二世的死法有不同记载?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

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求求真,但即便如此,他所能接触到的史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描述近距离的宫廷秘闻时。

最主流、也最常被引用的说法,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

在《秦始皇本纪》中,关于胡亥的死亡,描述是这样的:

> “赵高矫制,称制,召诸公子,皆杀之。赵高已杀二世,因与子婴谋,矫制,召子婴,以为汉王。子婴已入,与二世遇,知二世有所忧,乃称汉王,与二世说,令二世自殺。二世自殺,遂欲为王,子婴恐,乃斩赵高。”

这段话描绘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赵高发动政变,逼迫二世自杀。然而,这个“矫制”和“称制”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到底是谁“矫制”?赵高又是如何“矫制”的?

接着咱们看《李斯列传》中的记载,那里对赵高逼宫二世的细节描述得更为详尽:

> “赵高恐,前曰:“陛下幸而得反,不至此。今有贼,所以不发者,何也?”二世曰:“吾恐其变,故不发。”赵高曰:“今不发,皆死。发,一死,不发,皆死。臣不与,臣尽力,臣之所有,臣与陛下。陛下之所有,陛下之所有。今不发,即皆死。今发,即可以破胡。”二世曰:“何以得之?”赵高曰:“胡有兵,陛下无兵,胡有杀,陛下无杀。”二世不能堪,乃曰:“诺。”赵高即去,发其兵,而杀胡亥。胡亥既死,赵高恐,使人召子婴,以为汉王。”

这里,赵高扮演了一个更加主动、甚至有点“胁迫”的角色。他以“不发兵,大家都要死”为理由,说服了二世,然后“发其兵,而杀胡亥”。关键在于“杀胡亥”这个动词。这和《秦始皇本纪》里的“令二世自殺”有所不同。《史秦皇本纪》更像是“被动”自杀,而《李斯列传》则更像是“被主动”杀死。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1. 史料的侧重点和来源不同: 《秦始皇本纪》是秦始皇和二世时期的大事记,它需要一个宏观的事件描述。而《李斯列传》则更侧重于李斯和赵高这两个核心人物的活动,尤其是赵高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逼宫逼死二世的细节,自然会展现得更淋漓尽致。可以说,《李斯列传》的描述更像是“幕后花絮”或者“宫廷惊悚剧”。
2. “逼死”与“弑杀”的界定: 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君主“自杀”和被臣子“弑杀”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臣子直接弑君,是要承担极大的道义和政治风险的。因此,赵高这样阴险狡诈的人物,即便最终动手,也极有可能会选择一种“体面”的方式,即逼迫君主自杀,从而将弑君的罪名模糊化。司马迁在记录时,可能也是基于对当时政治语境的理解,以及他所能获得的信息,才有了不同的侧重。
“令二世自殺”: 这是一种“被动”的死亡。赵高通过威逼利诱,让二世自己了结性命。这在名义上,可以避免赵高直接背负弑君的骂名。
“杀胡亥”: 这是一种“主动”的死亡。赵高直接动手,或者命令手下执行。这更直接地表明了赵高的罪行。
3. 司马迁的史观和表达方式: 司马迁写史,讲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注重人物的动机和心理。他可能在记录时,也融入了他对赵高这个人物的判断。赵高这个人,狠毒、权谋、心机深沉,他未必会满足于仅仅逼迫二世自杀,可能在最后时刻,为了彻底铲除威胁,他直接采取了更直接的手段。
《李斯列传》的描述,更能体现赵高“狼子野心,暴露无遗”的形象,也更符合他之后的行为逻辑。他已经掌控了权力,下一步就是自己称王,那么,留着已经成为傀儡的二世,也多一道隐患,不如一劳永逸。
4. 可能存在的史料并存: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流传着两种说法,或者说,事件的真相本身就是混杂的,赵高采取了某种方式,既让二世“不得不”自杀,但形式上又是被动完成的。比如,可能赵高设计了一个场景,逼迫二世在众目睽睽之下,或者在某种绝境下,自己了结生命,而赵高则扮演了最后的“推手”。
5. 对赵高行为的定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高评价极低,认为他“奸臣”、“乱世之奸雄”。那么,在描述二世之死时,他倾向于选择更能体现赵高“恶”的说法,也并不为奇。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不同记载,大概是这么几层原因:

信息来源和记录侧重点的差异。
“逼死”与“弑杀”在政治语境下的模糊界限,以及赵高可能采取的“名义上自杀”的手段。
司马迁对人物的判断和对事件的理解,使得他在不同篇目中,采用了略有侧重的表达。
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可能就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不管怎样,《史记》中对秦二世死法的这些细节差异,恰恰反映了历史记录的复杂性,以及司马迁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如何尽力去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画面。这些差异,非但没有削弱《史记》的价值,反而给后人留下了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这些差异,反而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伟大的史书,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被解读和理解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怎么看出来不同的,或者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矛盾之处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史记》这部巨著的编纂逻辑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说起。您提到“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韩信卢绾列传”,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严格来说,《史记》中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标题就叫“韩信卢绾列传”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这两位人物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的列传里,其中最核心、最详细的.............
  • 回答
    问我最喜欢《史记》里的哪一篇,这可真是个难题,就像问我最喜欢哪一颗星辰一样,每一篇都各有光芒,令人沉醉。但如果非要挑一篇,我大概会选《项羽本纪》。为什么是它?说起来,其实是很久以前,大概是在少年的时候,偶然翻到这段文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种扑面而来的悲壮,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以及其中人物鲜活得仿.............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史记·项羽本纪》中“斩李由”和“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两句话的出现,并非重复,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叙事重点和情节推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原文的语境和司马迁的叙事手法中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斩李由”。这通常出现在项羽早期参与反秦斗争的初期描写中。李由是秦朝的将领,时任三川郡守。当时陈胜、吴广在.............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汉史中,许多大臣在受到皇帝责备后选择自杀,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产物,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观念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治环境的严酷与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1. 君权至上,臣属地位的脆弱性: 汉朝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时代文学创作关注点和叙事策略的深刻差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古代权谋多为“一锤子买卖”,而现代权谋小说则更像是“俄罗斯套娃”: 古代权谋:“一锤子买卖”的简洁与决绝古代权力斗争的叙事,尤其是在史书和传统小说中,往往呈现出一种“一锤子买卖”的.............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权力的游戏》粉丝心中的疑问。一个统治了北境数千年的强大家族,怎么会到了故事开始时,家族成员数量显得如此“单薄”?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权力斗争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数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在维斯特洛.............
  • 回答
    关于岸本齐史老师是否“放弃”了《火影忍者》中的夕日红这个角色,其实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来印证这个词。不过,我们可以从作品本身的呈现、角色定位以及岸本老师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采访和创作思路来推断,为何夕日红这位角色在后期似乎“退居幕后”,或者说她的存在感相对减弱了。首先,要明确一点,《火影忍者》是一部篇.............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艾德·史塔克(Ned Stark)给人的那种疲惫和心事重重的感觉,绝非仅仅是因为他之后在君临城遭遇的政治风暴,而是贯穿了他整个北境守护者生涯,甚至在他踏入南境之前,这种状态就已经根深蒂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性格、责任,以及他所处的残酷世界。首先,艾德的责任感是压在他身上的第一座大山。 .............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中,劳勃·拜拉席恩对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史坦尼斯,表现出的疏离和不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性格差异、以及劳勃登基后的一系列事件。1. 童年经历与性格差异的萌芽: 劳勃: 劳勃从小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喜好冒险和饮酒的典型战士。他热爱狩猎、比.............
  • 回答
    《史记》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篇章,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基石,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记载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民族认同的源头、文化起源的叙事、以及后世政治道德的参照。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用处,便是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和炎帝并列为“.............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