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中史进为什么很快把家业败光,混成一个流浪汉,读起来,就感觉史进智商不再线似的?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华州史家庄的一名富户,家境殷实。史太公只有一个儿子,从小对他百般疼爱,加上母亲早逝,史进从小就生活在一种相对放纵的环境中。这种缺乏有效管教的环境,使得史进身上带着一股少年人的鲁莽、冲动和不计后果。
对家业缺乏概念和责任感: 作为富家子弟,史进从小接触的是吃喝玩乐,而非家业的经营和管理。他对如何维持和发展家业没有概念,更没有培养起相应的责任感。他所认为的人生价值,更多地是体现在个人武艺和江湖义气上,而不是对家族生计的承担。
虚荣心和好胜心过强: 年少气盛,又家境富裕,史进从小就养成了爱面子、好胜的习惯。当他发现自己武艺高强时,这种好胜心更是被放大,容易被激将,不愿意示弱。这种性格特点,在后续的经历中也多次显现,导致他冲动行事。

二、 被江湖的虚幻美好蒙蔽,迷失方向:

崇拜“侠客”形象,向往江湖生活: 史进自幼就听惯了江湖上的故事,对那些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侠客充满了向往。当王教头来到史家庄,更是点燃了他心中对江湖的渴望。他将学习武艺视为摆脱平凡生活、进入“理想江湖”的途径。
缺乏对江湖险恶的认识: 他对江湖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理想化,认为江湖就是一个可以自由自在、惩奸除恶的舞台。他没有认识到江湖中同样充斥着危险、欺诈和残酷,更没有考虑到个人在江湖中的生存能力是否足够。
将学武作为逃避家业的借口: 可以说,史进学习武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去打理家业,而学习武艺给了他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去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目标,从而逃避现实的责任。

三、 离开家乡后的鲁莽行为和判断失误:

“打死人”事件的处理不当: 史进因为与朱贵打斗,失手打死了人。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江湖仇杀的常态,但他作为史家庄的继承人,应该更谨慎地处理此事。他的一时冲动,直接导致了他必须离开家乡,而这又进一步加速了他家业的衰败。
对“卖酒”的认识偏差: 当他为了生计,在酒馆卖酒时,他对卖酒这个行业的理解也显得十分天真。他并没有将卖酒作为一个严肃的生计来经营,而是带着一种江湖人的姿态,随意待客。这种心态,自然难以维持生计。
受人利用,自身警惕性不足: 在他漂泊江湖的过程中,多次受到他人的利用。例如,他结交的朋友很多,但真正能帮他的人却很少。他的善良和江湖义气,有时反而成为了他的弱点,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四、 命运的安排和作者的意图:

“梁山好汉”的集体命运: 史进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梁山好汉”群体命运的一个缩影。很多上梁山的好汉,原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被卷入了江湖的洪流,放弃了原本的生活。他们的“败家”和“流浪”,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小说情节的需要,也是为了塑造他们成为脱离凡俗的“英雄”形象。
塑造悲剧英雄的开端: 史进作为第一个登场的英雄,他的经历也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江湖之路并非坦途,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他的失败,也是一种铺垫,预示着未来其他好汉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总结来说,史进之所以很快败光家业,混成流浪汉,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性格缺陷: 年少无知、鲁莽冲动、虚荣好胜,缺乏对家业的责任感和经营能力。
价值观念偏差: 过分迷恋江湖的虚幻美好,轻视脚踏实地的生活和经营。
行事冲动,判断失误: 在关键时刻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缺乏长远考虑。
江湖环境的残酷性: 对江湖的险恶认识不足,容易被人利用。
情节的需要: 作者为了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和推进情节发展。

虽然史进在智商上可能不如一些老谋深算的梁山好汉,但更准确地说,他的失败在于他缺乏成熟的社会经验、对人生责任的认知不足以及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他的理想化和江湖习气与现实的生存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他的经历,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成长中的少年人在接触复杂江湖时的迷茫、冲动与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宋朝,智商在线的基本都去考科举了。

如果文举考不上,也可以考武举。

史进的家境算是相当不错的。在宋朝,这个家境绝对能支撑的起他脱产读书。而宋朝科举的频率以及平民在进士中的占比都是最高的。即便史进中不了进士,能中个举人或者秀才,凭借着家里的资财,也足以在乡里混出个名望。

而大宋纵然有千般不好,但至少对有功名的人来说,倒是个不错的时代。对于史进来说,只要有了功名,基本就有了免死的身份,随他怎么折腾日子都不会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史进的选择是舞枪弄棒。按照史太公所说:

老汉的儿子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母亲说他不得,一气死了。老汉只得随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父教他;又请高手匠人与他剌了这身花绣,肩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史进的母亲都因此被气死了,而史太公为了史进也“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最有意思的是,在拳打镇关西一节中,史进和鲁达遇到了李忠:

分开人众看时,中间里一个人,仗着十来条杆棒,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插把纸标儿在上面,却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
史进见了,却认得他。
原来是教史进开手的师父,叫做“打虎将“李忠。

李忠在《水浒传》里的战斗力如何,读过《水浒》的人想必都清楚。史太公能请这样的人为史进“开手”,只能说明史太公年龄虽大,却也没有辨人识人的能力。再加上史进又不好读书,智商不在线也就很正常了。

实际上,在《水浒》中,智商不在线的人不止史进一个。有意思的是,在《水浒传》的座次中,在宋江和卢俊义之后,是吴用和公孙胜。而在地煞星的排名中,排第一的是神机军师朱武。这几个人在《水浒传》中均以谋略擅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名,在作者的意识里,多读书也还是有用的——至少排座次的时候也能排前面。

另外,别看朱武只排在地煞星里面,但在后来的征战中,朱武基本都是作为卢俊义一方的军师的。卢俊义麾下统领的天罡星将领,也要受朱武的指挥。在地位上说,他跟吴用是差不多的。

当然,爱好舞枪弄棒也并非是什么大问题,但史进真正的问题是没有分寸,忽视了朱武等人“匪”的身份从而与他们结交。在《水浒》里,凡是“通匪”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能全身而退的。无论是最开始的史进、晁盖,还是后面的宋江、柴进,只要是跟“匪”有交往,那就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匪”本来就是社会秩序的反叛者,有些人虽然的确是被官府欺压的,可一旦落草为寇,也少不得干杀人越货的事情。如此一来,“通匪”在官府眼里自然也是不能饶恕的大罪。

这就像是今天的很多富二代,若只是喜欢豪车名酒,天天换女朋友,倒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只要家里有钱供他们花,他们也就是名正言顺的做个废物而已。可这些人一旦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勾结起来,或者被人盯上,那后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现在很多毒贩,就很喜欢挖掘富二代作为客户源,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人染上毒瘾。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即便家里有钱,也要让孩子拿个正儿八经的学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去干。这工作倒也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让孩子接触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免跟那些有问题的人交往。

从史进的事推而广之,在历朝历代的农民战争中,找出几个武功高强的人领兵打仗从来不是什么难事。真正困难的是找到读书人来出谋划策。面对位列地煞星之首的神机军师朱武,史进基本上是没法“逃”的。

user avatar

我所写的内容属于戏言,不可全信,博君一笑尔。

《水浒传》的几个名字的戏说部分。

宋江----拱手相送(宋)万里江山。

孝义黑三郎和宋徽宗是一路货色,算来算去,最后生生将一副好牌打烂。

晁盖----看似朝日,实则远日,终究无情落花去。日乃权力中心,而晁字,虽近实远。不过是做他人嫁衣裳。

吴用----名曰智多星,其实无用。一生筹划,最后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史文恭----史文恭手夺了晁盖的性命。在历史的演绎中,晁盖只有这般下场。

史进----历史就是这样的人推动的,一个中二的,一根筋的人,串联起了历史,让历向前发展,步。

鲁智深---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是宋江的那样人物,而是一个心地善良,赤胆忠心的人。看似愚鲁,有大智慧且深藏不露。

武松---武艺超群,其思想从愚忠到最后完成独立性格。松,像松柏一样坚定。武松的成长过程,是作者的大手笔。

林冲---林冲觉醒的一刻非常晚,风雪山神庙才最后看破。本来野猪林就该醒悟,那个时候,林娘子还没有死。伙着鲁智深,冲动一回,林冲的悲剧本来可以避免。冲动有时候是人生的关键一步。

卢俊义---卢乃饭器。安放盛酒器的土墩子。俊也好,义也好,其实不中用。

李逵---逵的本义为“行走在人工堆垒而成的土岗上”李逵就是宋江的一个工具。

高俅---爬得再高有个球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