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浒中很多人不赞同招安却不散伙?

回答
水浒中许多好汉不赞同招安,却又未能因此散伙,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社会、个人及梁山内部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招安背后的复杂考量

“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讽刺: 这是许多好汉心中最直接的疑虑。他们是被逼上梁山,所作所为在官方看来是罪大恶极的叛逆行为。招安意味着这些人需要被赦免,但这种赦免往往伴随着被招安后的不公待遇,甚至是被进一步的打压和利用。他们担心,一旦归顺朝廷,过去的一切“功绩”都会变成“罪证”,被清算或被用来作为朝廷牟利的工具。
对朝廷的失望与不信任: 水浒故事中充斥着朝廷腐败、奸臣当道、百姓疾苦的描写。高俅、蔡京、童贯等奸臣当政,正是导致许多好汉走上反抗道路的直接原因。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对朝廷的信任度极低,认为朝廷的招安并非真心招揽人才,而是为了暂时安抚、瓦解梁山力量的权宜之计。他们相信,一旦失去价值,或者朝廷认为时机成熟,就会对他们进行无情的镇压。
自由与约束的权衡: 梁山泊的生活虽然充满风险,但却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他们不受官府的束缚,可以凭借自己的武力解决问题,遵循自己的道义。招安则意味着要接受朝廷的约束,听从调遣,从事他们可能不认同的战争或行动。对于习惯了江湖生活的他们来说,这种约束是难以接受的。
职业道德与社会认同: 许多好汉本来就是军人、官吏,他们对体制有一定了解,也明白一旦招安,可能会被派去征讨其他起义力量,这与他们“替天行道”的道义理念相冲突。他们不愿成为朝廷压迫百姓的工具。

二、 梁山内部的复杂利益与权力结构:维持统一的驱动力

宋江的“招安派”核心地位: 宋江是梁山泊的实际领导者,他本人在招安问题上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宋江的政治野心和对“名垂青史”的渴望是他推动招安的重要动力。他相信通过招安,可以为梁山好汉博得一个正面的名声,并为自己赢得功名利禄。他的政治判断和策略往往能够压制住一部分反对声音。
部分好汉的现实考量: 虽然许多人反对招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好汉,特别是那些出身相对普通、没有强大背景的人,他们参加梁山更多是为了生存和出路。对于这些人来说,招安可能意味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出路,避免了长期的亡命生涯。他们可能将招安看作是风险较低的选择。
“义”的束缚与集体认同: 梁山好汉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义气”。一旦宋江决定招安,即便有人不赞同,也可能因为“义气”而暂时服从,不愿意因为个人意见而破坏梁山整体的团结。散伙意味着失去强大的集体保护,个体生存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的沉默与无奈: 像林冲、鲁智深、武松这样在道义上更坚定的好汉,虽然内心可能不赞同招安,但他们也认识到梁山好汉众多,众口难调。而且,他们在梁山已经有了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直接对抗宋江的招安决策,可能会导致梁山内部的分裂,让他们自己也失去号召力,甚至被排斥。因此,他们往往采取一种“听命行事”,但可能在行动中保留自己的原则或有所保留的态度。他们的沉默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无奈。
利益的牵扯与权力制衡: 梁山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分配和权力制衡。一些与宋江关系密切的好汉,或者本身就希望回归官场的好汉,会积极支持招安。这种内部的派系力量也会制约反对者的行动。

三、 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威慑:散伙的风险更大

官军的持续围剿: 在招安之前,梁山泊一直面临着朝廷官军的持续围剿。散伙意味着这数千名好汉将分散开来,成为朝廷更容易各个击破的目标。单打独斗,他们很难抵挡官军的强大力量。
没有其他出路: 在那个时代,一旦被朝廷定为叛逆,除了招安或被剿灭,几乎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没有一个像样的替代性组织或势力能够接纳他们。

四、 矛盾的演变与结局的注定:个人选择与集体命运

道义与现实的冲突: 许多反对招安的好汉,他们的不赞同更多是一种道义上的坚持。但当面对梁山整体的决定,以及散伙可能带来的更大危险时,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历史进程的推动: 梁山好汉的故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他们的命运往往是在体制的压迫和自身的局限性中被推向一个注定的结局。宋江的招安是这种历史进程的体现,而好汉们的未能散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反抗者的困境。

总结来说,水浒中许多好汉不赞同招安却不散伙,是因为:

1. 对招安本身的疑虑与不信任(理想破灭、朝廷腐败、对未来的担忧)。
2. 梁山内部以宋江为核心的强大号召力与“义气”的约束力(集体认同、个人利益、权力结构)。
3. 外部严峻的生存环境(官军围剿、缺乏他路)。
4. 道义坚持与现实生存之间的艰难权衡。

他们不散伙,不是因为真的认同招安,而是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和梁山集体的惯性。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最终,这种矛盾也预示了招安后悲剧性的结局,许多好汉在为朝廷征讨中牺牲,或在招安后的政治斗争中被排挤甚至杀害,印证了他们最初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阳节宴上,反对招安的有:鲁智深、武松、李逵

盗御酒时,反对招安的有:吴用、关胜、林冲、鲁智深、徐宁、刘唐、李逵、史进、穆弘、李俊、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张横、张顺

“除宋江”那回,反对招安的有:卢俊义、吴用、花荣

实际上,他们反对的不是招安,而是“这次”招安。

李逵是要拿出来单算的,他是真的从头反对到尾,但是李逵的脑回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也不是不喜欢当官,但是他只喜欢在宋江手下当官,招安显然满足不了他的需求。

鲁智深和武松是仅有的两个在宋江开始招安计划之前就出于自己的理智和逻辑反对招安的。他们俩过去也都是给朝廷卖过命的,但是给朝廷卖命却落不到好下场,他们对于“给朝廷卖命”这件事并不反感,但是反感给现在这个朝廷卖命。认为现在的朝廷就是一个黑透了的由贪官组成的朝廷,因此反对招安。

而盗御酒和除宋江那两次,被宋江逼上梁山,一直被认为属于最希望招安的那一拨的卢俊义、关胜、徐宁却站出来带头反对招安。他们根本不反对招安这一总体方针,但是对招安的方式有要求。

像三阮这样的人,也不是打心眼里不肯做官,不肯当官军,对于他们来说,做官是好事,但是做官的前提是他们受到尊重,不被欺负。既然朝廷是由蔡京、高俅这样的人把持的,梁山头领接受了招安没法保证不被欺负,当然大家群情汹汹反对招安。

所以,越是当过官,熟悉朝廷那一套的人,就越抵触前两次招安。

看看盗御酒那次各人的言论:

林冲说:“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幺。中间未必是好事。”

关胜说:“诏书上必然写着些唬吓的言语,来惊我们。”

徐宁说:“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

结果事实证明,他们仨都猜中了。如果梁山接受了这次招安,结果必然是被打压、被拆散、被陷害,这样的招安当然是众头领都不可能接受的。

还是吴用的话说明了本质问题:“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

在这个问题上,吴用看得比宋江准得多,朝廷就是贱骨头,你越给他们脸,他们就越张狂,只有打疼了他们,打怕了他们,打得他们不敢再提“打”字,招安了之后才有可能保证梁山的权益。因此,总体来看,大家反对招安,都只是反对招安的价码而已,要一起争取一个对梁山更有利的价码,这种时候当然要更加团结,怎么能散伙呢。

只有鲁智深和武松看得最清楚,梁山想要的价码是朝廷无论如何都开不出来的。这个朝廷黑透了,没救了。

但是散伙?怎么可能,喝酒吃肉的时候有你,现在要打大仗了,你要散伙?以后还有没有脸在江湖上混了。帮其他梁山兄弟打仗,打完仗再功成身退,这是起码的江湖义气。

梁山要是晚些年出场,换岳飞去招安他们,一个反对的都不带有的。

————————————————————

借着和人抬杠,说说梁山的战斗力。

1.石碣村杀官军,主场设伏,胜。

2.大破黄安,主场设伏,胜。

3.江州劫法场,客场奇袭,胜。

4.白龙庙之战,正面对战,胜。

5.智取无为军,客场奇袭,胜。

6.一打祝家庄,客场中伏,败。

7.二打祝家庄,客场中伏,败。

8.三打祝家庄,内应,胜。

9.高唐州第一战,正面对战,败。

10.高唐州第二战,正面对战,败。

11.高唐州第三战,客场设伏,胜。

12.高唐州第四战,正面对战,胜。

13.高唐州第五战,客场设伏,胜。

14.高唐州第六战,客场设伏,胜。

15.一战呼延灼,正面对战,败。

16.二战呼延灼,正面对战,败。

17.生擒凌振,主场设伏,胜。

18.三战呼延灼,主场设伏,胜。

19.生擒呼延灼,客场设伏,胜。

20.打青州,内应,胜。

21.打华州,内应,胜。

22.一打芒砀山,正面对战,败。

23.二打芒砀山,客场设伏,胜。

24.曾头市第一战,正面对战,平。

25.曾头市第二战,正面对战,平。

26.曾头市第三战,敌方内应加客场中伏,败。

27.曾头市第四战,正面对战,败。

28.一打大名府第一战,客场设伏,胜。

29.一打大名府第二战,正面对战,胜。

30.一打大名府第三战,正面对战,胜。

31.一打大名府第四战,客场设伏,胜。

32.一战关胜,主场奇袭,败。

33.二战关胜,主场奇袭,败。

34.三战关胜,正面对战,平。

35.四战关胜,内应加主场设伏,胜。

36.二打大名府第一战,正面对战,胜。

37.二打大名府第二战,客场设伏,胜。

38.三打大名府,内应,胜。

39.凌州第一战,正面对战,败。

40.凌州第二战,客场奇袭,胜。

41.破曾头市第一战,客场设伏,胜。

42.破曾头市第二战,正面对战,败。

43.破曾头市第三战,客场设伏,胜。

44.破曾头市第四战,内应,胜。

45.汶上县之战,正面对战,胜。

46.东平府第一战,正面对战,平。

47.东平府第二战,客场设伏,胜。

48.东平府第三战,内应,胜。

49.东昌府第一战,正面对战,败。

50.东昌府第二战,正面对战,败。

51.东昌府第三战,正面对战,平。

52.东昌府第三战,客场设伏,胜。

大聚义之前,梁山一共作战52次,其中32胜、5平、15败。胜率62%。

如果说梁山利用敌方的叛徒或者利用梁山周围的地形是投机取巧,那么那些正面交锋的对战以及在客场野战时和敌人斗智总不能说是投机取巧了吧?梁山打的32场胜仗中,正面对战和客场设伏多达21次,使用内应不过6次,主场设伏4次,还有1次是同时使用了内应和主场设伏。

所以,说梁山只会靠地利,只会诈降的说法是完全靠不住的,在野战之中他们照样能爆锤官军。尤其是白龙庙那一战,梁山一百四五十人,官军五七千人。官军的骑兵冲锋,“顶盔衣甲,全副弓箭,手里都使长枪”,被梁山拿着朴刀板斧的无甲步兵甚至水手硬揍回去了。“杀得那官军尸横遍野,血染江红,直杀到江州城下。”这战斗力纵观全书谁能比?当然,这里面也有官军实在太菜鸡的因素,被花荣射死一个军官,就小题大做把自己的阵型给搅乱了,这要是给他们一发炮弹,估计他们能自己踩死一半。

梁山打的那15场败仗中,还有8场败仗的对手加入了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梁山更加强大。

再看梁山面对官军主力的战绩。

梁山此前历次出兵,最多一次是打曾头市,出动2.2万人,推测反围剿时总兵力在3万左右。

先是童贯,带了十万大军征讨梁山。

一战童贯,官军锐气最盛的第一波进攻被梁山仅靠秦明、董平、索超三队先锋就在陆战中硬生生摁了回去。“前部先锋三队军马赶过对阵。大刀阔斧,杀得童贯三军人马,大败亏输,星落云散,七损八伤。军士抛金弃鼓,撇戟丢枪,觅子寻爷,呼兄唤弟,折了万余人马,退三十里外扎住。”

二战童贯,童贯摆出一字长蛇阵,梁山在水战中只歼灭官军五百人,剩下还是靠陆战打的。童贯的兵力是梁山的三倍,可是从头到尾都在跑路,一次反击都没有。“杀得童贯胆寒心碎,梦里也怕,大军三停折了二停。”

然后高俅又带着十三万人来征讨梁山,“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等处,武艺精熟。”刘梦龙也曾经在西川讨贼,按照《水浒传》的设定,除了全程当背景板的种经略,这已经是大宋的最强军团。

第一战,王文德、杨温和董平、张清打了个平手。

第二战,“水军折其大半,战船没一只回来。”

第三战,韩存保让梁山活捉了。

第四战,水上还是火攻破水军,陆地上还是吊打高俅,高俅的兵马折其大半。

第五战,高俅在自己的主场设假招安计骗梁山,结果依然被吊打。

第六战,丘岳和周昂又带了七千“一等精锐军汉”来增援,还准备了海鳅大船,结果被梁山打上门来烧了船场。

第七战,船终于造好了,又招募了一万多水手。最后结果依然毫无区别,水上船被凿沉,陆战也被杀崩。

一仗打赢是侥幸,两仗打赢是侥幸,连打了九仗,八胜一平,还净是以少胜多,这还是侥幸吗?毫无疑问,梁山军的战斗力比官军不知高到哪里去。

至于辽国和方腊,表现得比高俅、童贯强,但是和梁山一比还是差得远了。和辽国的最后决战,大破太乙混天象阵,十万宋军把二十万辽军杀了个片甲不留,完全是碾压式的胜利。南征的时候,梁山总兵力不过6.5万,方腊可是有不下四十万人,还占尽了地利,结果还是被梁山堵着门揍。梁山在方腊的主场,牺牲了59个头领和几万兵,干掉方腊近百个将领和四十万人马,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这里还要提一下李逵四人组的经典战绩:

宋军内有几个探子,却认得高可立、张近仁两个,是杀韩滔、彭玘的,便指着黑旋风道:“这两个领军的,便是杀俺韩、彭二将军的。”李逵那里听了这说,也不打话,拿起两把板斧,直抢过对阵去。鲍旭见李逵杀过对阵,急呼项充、李衮舞起蛮牌,便去策应。四个齐心滚将过对阵。高可立、张近仁吃了一惊,措手不及,急待回马,那两个蛮牌早滚到马颔下,高可立、张近仁在马上把枪望下搠时,项充、李衮把牌迎住。李逵斧起,早砍翻高可立马脚,高可立攧下马来,项充叫道“留下活的”时,李逵是个好杀人的汉子,那里忍耐得住,早一斧砍下头来。鲍旭从马上揪下张近仁,一刀也割了头。四个在阵里乱杀南军,黑旋风把高可立头缚在腰里,轮起两把板斧,不问天地,横身在里面砍杀。杀得一千马步军退入城去,也杀了三四百人。

兵力对比是一比二百五,结果一千南军损失了一小半,李逵他们四个毫发无伤。

按照《水浒传》的设定,梁山还真就是那个年代地表最强,这帮人早就超过现实中的人类极限了。

user avatar

梁山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在我看来《水浒》里写得最精彩的故事是林冲的故事。林冲是真正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曲求全到许多读者都觉得他窝囊的程度,但是依然没有逃脱要被杀人灭口,家破人亡的命运。

林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而且他其实才是《水浒》当中隐含的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林冲风雪山神庙之后杀了陆谦可谓是快意非凡,然后呢?林教头另一个非常麻烦的现实问题就摆在眼前了,那就是何处安身呢?作为通缉犯,就算你武艺高强,你总要吃饭睡觉吧。刘唐和武松都在睡觉的时候被人给绑了,鲁智深因为肚子饿连个道士都收拾不了,怎么吃饭,怎么睡觉?

最后林冲上了梁山,王伦对他未必比高俅要慈善多少,处处排挤。可是林冲也没有办法,因为还是那句话,无处安身!

梁山壮大的时候,还有二龙山,桃花山,这些占山为王的人看似也是条出路,可是如果没有梁山做后援,他们其实也免不了不剿灭。所以梁山这伙人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出路。要么合在一起找活路,要么被各个击破。散伙就是死!

至于招安如果大家仔细看《水浒》真正手脚干净,被逼上梁山的其实只有林冲。其余的人有的本来就是恶霸强盗,比如穆宏张顺周通之流;有的是被“赚上山”来比如关胜呼延灼;有的是滥用私刑杨雄石秀;有的则是被恶霸强盗欺负走投无路比如武松,谢珍谢宝;还有的其实是自己作死,比如鲁智深,宋江。

总之这伙人并没有直接被所谓“体制”逼得无路可走,只有林冲是真的被“体制”给逼上梁山。所以梁山泊上大大小小头领们对“体制”还存有幻想也并非是一件多么难理解的事情。

之所以说林冲是《水浒》里的隐线,是因为林冲的故事显示出了北宋朝廷从上到小的腐朽趋势。或者可以这么说,《水浒》中的大宋之所以败落就是从高层开始的。当国防部长纵容自己的养子欺男霸女,当堂堂皇帝要嫖宿妓院,当皇帝大搞花石纲,北宋的丧钟已经敲响。所以《水浒》里的大宋是一个从上到下败坏的社会,这种社会状态虽然高层混乱,但底层秩序还未被动摇,高朝换代的动能还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北宋就算亡国了,迅速还能建立起南宋划江而治,因为人心还是向宋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选择反宋是绝对不会有出路的。《水浒》里虽然有大量的不平,可是却鲜有描写大规模的饥荒,瘟疫,地震,流民。对比于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那种几十万几十万人活不下去的人间惨剧,《水浒》的宋代那点儿不平事不过是封建朝代的日常而已。正因如此,梁山盗匪们散伙才难以生存。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土匪哪怕反对招安也无法离开梁山的原因。

实际上,历史学家对北宋靖康之耻的评价大都也都把账算到了宋徽宗头上。有的朝代亡国是历史必然,身为皇帝也无法扭转乾坤,有的朝代亡国就是皇帝作死。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就要看后来能不能再建立一个政权给本朝续命。凡是能续上命的,大都是气数不当绝,皇帝作死。凡是续不上命的,几乎都是皇帝的骚操作太奇葩。王莽,宋徽宗,晋惠帝,都是奇葩中的战斗机

user avatar

梁山确实很强,但施耐庵对平衡性的安排还是很不错的,远没有到秒天秒地的地步。梁山主要强在将多将强(因为宋江的超强集邮能力),但地盘和基本还是太小了,就一个水泊根据地,貌似连梁山所在的郓州(东平府)都没有占据(攻破东平府、东昌府之后就收兵回梁山了)。

董平军马在前,大叫:“城上快开城门。”把门军士将火把照时,认得是董都监,随即大开城门,放下吊桥。董平拍马先入,砍断铁锁;背后宋江等长驱人马,杀入城来。都到东平府里,急传将令,不许杀害百姓、放火烧人房屋。董平径奔私衙,杀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夺了这女儿。宋江先叫开放大牢,救出史进,便开府库,尽数取了金银财帛,大开仓廒,装载粮米上车。先使人护送上梁山泊金沙滩,交割与三阮头领接递上山。史进自引人去西瓦子李瑞兰家,把虔婆老幼一门大小,碎尸万段。宋江将太守家私散居民,仍给沿街告示,晓谕百姓:害民州官,已自杀戮;汝等良民,各安生理。告示已罢,收拾回军。

梁山地处北方,离中原很近,已经威胁到了宋朝根本,容易招来官军重兵围剿。汴梁距离梁山不过250公里而已,广济河还是与河南相连通的,官军围剿起来后勤比较方便。周围州县,大多属于华北平原(梁山所在的京东西路,地处曹操当年起兵的兖州一带),打下来了很可能也守不住。今日得一州,宋军旬日必来争,无险可守,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更何况书中梁山也就两三万人马(所以宋江打下的地方似乎从来都不守,都是劫掠一番后就归山)。连个祝家庄都打得那么辛苦,也跟梁山兵力不足有关。

北宋虽然无能,但是啥都缺就是不缺兵。纸面上可是百万大军,送掉一波再来一波,高太尉书中短期内(1年?)竟然就打了3次之多,梁山可以胜官军一万次,也只是占据水泊而已,只要败了一次,就会全盘覆没,好汉们对这点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也就是说梁山其实是有点像新野时的刘备,区别是刘备还可以往南方转移,梁山四面都被宋朝官兵围死了,战略转移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相比之下方腊可比梁山地盘大多了,小说里的方腊是结结实实的打下了8个州(田虎王庆不是原作姑且不论),都快有一个路的地盘了,还都是江南富庶地区。只要再进一步打下江宁、扬州等地,差不多就具备划长江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了,有这么大的基本,所以方腊比较硬气。

小说中方腊地盘

也就是说,三方特点是,梁山将强兵少,北宋将弱兵多(当然也有徽宗无能高太尉瞎指挥的因素),方腊将强兵也多,但将不如梁山强,兵也不如北宋多,所以败给宋江。梁山后期能有那么惊人的战绩,跟用了北宋的10万大军也有一定关系。

所以,因为上述原因,大多数好汉都很清楚只要反围剿失败一次就会满盘皆输,所以并不反对招安(更何况梁山里本来就有不少原朝廷的人,真的亡命之徒并不多),正如有答主所说,更多是希望得到有条件招安。

而且在接受招安前后,宋江的威望正值最顶峰,招安前梁山大聚义、两破童贯三败高太尉,招安后又大败大辽,一段时间内几乎是百战百胜。本来黑三魅力值就最高,之后又连续爆威望,如此谁还好意思跟他对着来,于是,多少也使众好汉容易低估招安路线的凶险程度,高估宋江的个人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