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水浒传不是由一个作者拍拍脑袋写出来的,这本书有明显的传承痕迹,其故事自宋代开始就有传说,后来不断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个路数,金瓶梅、红楼梦前八十回则是由一个作者写的)。
水浒传的众多好汉以及他们的绰号,都是来自于各种历史上存在的ip,只是有些我们不知道罢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两宋之际的军贼、忠义、游寇、盗贼等民间自卫武装。
就拿扈三娘来说,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物?有!但是这个人物原名不清楚,从宗泽的一些奏折的蛛丝马迹中判断,她可能姓王,是马皋的妻子,与马皋一起在靖康之变前后组织溃兵勤王。马皋本是盗贼,或是溃兵出身,后来都受了宗泽节制,升到统制。她的绰号,就是“一丈青”。
后来宗泽死了,杜充继任东京留守,不信任这些义兵,便让桑仲、“赛关索”李宝、马皋、岳飞四统制前去打另外两个统制“王大郎”王善、“张莽荡”张用,这便是著名的南熏门大战。
再后来,马皋被副留守郭仲荀诛杀,“一丈青”王氏才开始独立领军。后来,张用在淮西受到闾勍的招抚,闾勍首先收了一丈青为义女,于是便做媒把一丈青嫁给了张用。这个一丈青是个女丈夫,就算嫁给张用后,她打的旗号依然是“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
这就是讲,在历史上原来曾经做过敌对势力的两方(其实也算不得敌对),张用和王氏,受到招抚后被撮合成为夫妻。水浒传的故事源头可能就在这里。
后来张用再次因为乏粮而叛,后来又被岳飞招降,他拜岳飞为义父。
至于水浒传里面为什么一丈青姓扈,这是作者将当时的另一个人扈成与一丈青结合的结果。历史上的扈成也属于两宋之际的民间武装一类,被戚方兼并,戚方曾经与岳飞一起在太行山上打过游击,为人长于投机钻营,岳飞很瞧不起他,后来完颜亮南侵时他还带兵抵抗。
这里再讲几个ip:水浒传里面的大反派,同时又没有结果的大名府的守将天王李成、大刀闻达,就是历史上投靠刘豫伪齐政权的天王李成、大刀徐文,这两人出身于军贼和募兵,其中李成的势力很大,一度席卷淮西,后来被岳飞打败投降伪齐,又带兵占据襄阳,最后被岳飞打败,徐文则是与上司不和从海路投靠伪齐。伪齐的首都就是大名府。而伪齐的子皇帝刘豫,曾知济南,金人来攻,他杀勇将关胜而降。另外浪子燕青就是在太行山上组织忠义社的燕人梁青。张横则于太行山相保聚,往来岚、宪之境,曾大败金人。杨志为“招安巨寇”,刘唐为“京东剧贼”。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扈三娘会心甘情愿为宋江做事?
一种可能是我前面讲到过的故事源头来自于闾勍招降张用,撮合张用和王氏。
还有一种可能,与明代小说出版行业有关。明代市面上流行的袍哥、演义、战争小说,最喜欢搞一些把漂亮的女将强嫁给丑陋的男性的剧情,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这和今日的网络小说流行种马开后宫一样,比如说封神演义里面的邓婵玉嫁给土行孙,这段剧情有谁能够接受?
ps:我知道你们都为扈三娘鸣不平,觉得她这么一个“漂亮的可人儿”居然屈身于一个矮小猥琐的王英,我还不止一次见过穿越水浒收扈三娘的网络小说。但是我还是要提醒一句,除去浪漫主义情怀,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封建男权社会,那些能够登上历史舞台的以带兵打仗闻名的女性,可能真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样。比如著名女将秦良玉:
是日行至曹庄,遇马门秦氏。体甚肥大,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吹角打鼓乘轿而气势颇壮。厥夫马姓云者已死,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领各队。凡女兵四十余名,着战笠,穿战服,黑靴红衣,跨马驰突,不啻男子骁健者。凡战阵器械俱以车运。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辽贼,盖其自奋,非朝廷命也。
四川女将军宣抚使司掌印女官秦氏上本自募領手下兵三千赴辽讨贼。兵部奖谕其弟秦明屛、其子马祥麟并格外加衘,激劝忠勇云。闻秦氏能使五百斤大刀,其子祥麟,年今十六岁。
施耐庵本人参加过张士诚造反,对土匪是什么心理和行径知根知底。
所以,说什么古典小说不严谨、有bug的都散了吧。依我看这个很严谨。
说什么凶手是李逵,不是宋江王矮虎的也散了吧,你这不是把扈三娘当弱智吗,扈三娘好歹是个战将,难道还会把仇记在小喽啰上?
说到底,题主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无法想象战争中人类的心理。
扈三娘是战败被俘的,不说在宋朝,就算是晚几百年的元朝明朝清朝,俘虏是什么待遇?
外族之间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蒙古人屠灭全世界,有南京大屠杀。同族之间亦有曾国藩屠城,以及血洗常宁,张献忠屠川(存疑)。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扈三娘作为一个战将,不会不懂这个。
说白了,扈三娘身为一个俘虏,当她听到己方战败,全家覆灭的消息时,报仇就已经是个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她的选择只有两条:一是死,二是想办法活着。
很明显她不想死。
那她能怎么活着?
身为女将,活着不难,肯当奴隶就行。被抓上梁山,供军士淫乐。你想想这条路她想走吗?
当然,好一点的就是被敌方战将看中,纳成侍妾。靖康之耻之后,南宋的皇后就曾被金国王爷包成二奶。古代作为战败方的女子,这种下场算好的了。也就是官家的女人看着漂亮才有这待遇,平常女人被抓住还不是轮奸之后弄死?
所以,扈三娘的选择并不是:嫁给王英或者不嫁给王英。
而是:嫁给王英或者沦为奴隶。
宋江如果下令让她给自己当奴隶,也没人救得了她。但宋江给了她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出路,嫁做正妻。而且还成了梁山头领的义妹,这基本是绝处逢生还捡了一笔金子。
因此她觉得宋江仁义。
古代被俘虏之后投降的人多了去了,而且大多数投降前就有亲戚朋友死在对方手里,有的投降后还会导致妻儿老小被原主杀光。但是他们在死和生之间还不是选择了苟活?
你想想现在的阿富汗,如果一个库尔德女人被ISIS抓住当了性奴,眼看和自己一起遭难的人受尽凌辱,大半还死于非命。突然一个军官把她挑出来,要娶她为妻,让她不用继续做性奴。她怎么选?如果不想死的话,还是跟军官走更好吧。
同样的道理,秦明一家被宋江坑死,为啥还投降宋江呢?
因为他走不脱了,要么选择死,要么选择降。报仇?想多了!过去的事情,只好假装忘了。
至于秦明和扈三娘后来为啥没有叛变,那就不知道了,或许是觉得投奔其他地方不会过得更好吧。
世上事情本就是这样。
绝大多数人受过天大的不公,过后也只好算了,生活还要继续。(最后一句删了,哈哈)
希望有人喜欢看我的专栏故事:
我看了很多回答,大部分试图来解释扈三娘嫁给王英的合理性。我想提供另一个思路,假如我们认定作者这种安排确实是不合理的,那么《水浒传》的走向应该是怎样呢?
《水浒》这部书汇集了一百单八将,人际关系非常复杂,而且众兄弟上山的缘由各各不同,在作者笔下这都是“天罡逢地煞,意气自然投”,是宿命让大家走到了一起。但是仔细分析,有的人是亡命江湖,专来落草;有的人是败军之将,无奈投诚;有的甚至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被算计、被强拉入伙。这些人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依照天降石碣的碑文排了座次,论称分金银、成匹穿绸缎,表面上是其乐融融,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人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其中类似于扈三娘全家被杀却与王英成婚之类的悖论比比皆是。举几个例子:
1.秦明全家被宋江和吴用设计害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上山,虽然宋江安排花荣的妹妹嫁给了秦明,可是号称霹雳火的秦明心里会没有一点恨意?更何况花荣也是害死秦明全家的元凶之一,秦明娶花荣妹妹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2.董平本是东平府的守将,因为程太守不肯将女儿嫁给他才反投了梁山,强夺了人家女儿不说,还把程太守一家大小全数杀死。连小霸王周通抢劫民女还知道按照礼数拜拜老丈人呢,怎么五虎将的董平就做出这么毫无人伦的事?他与程小姐的婚姻会幸福吗?
3.美髯公朱仝因为私放雷横被刺配沧州,因为相貌堂堂深受知府的器重,让他照看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小衙内。做知府的体己人可比在郓城县当个都头有前途的多,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因祸得福。可是好好的职业生涯就被吴用的一条毒计给破坏了,李逵把小衙内一杀,彻底绝了朱仝体制内的上升通道,只好被迫落草。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朱仝和李逵这两个人有可能在一起和谐共事吗?
4.像卢俊义、徐宁、萧让等人都是被赚上山,“赚”其实就是欺骗,可以说这些人假如不上山,很大可能他们生活的境况会更好,让他们整天在山寨中与江湖草莽盘桓,心中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呢?
我相信这些显而易见的矛盾,绝不是只有现在的读者们才能感受到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或明或暗的血雨腥风。现在通行本《水浒传》是在梁山大聚义、排座次之后很快就确立了以接受招安为目标,并且从情节上很快实现了这个目标。招安之后,又迅速的征辽、征方腊,以外部矛盾掩盖了内部矛盾,从而以一种较为残酷的方式化解了上述给读者带来疑惑的地方。
然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满足于原书的这种处理,自己给《水浒传》写了一部续书,用激化内部矛盾的方法给梁山好汉们安排了另一种结局。
此人叫程善之,上世纪三十年代写了一部《残水浒》,给清朝通行的金圣叹评本《水浒传》作续,金本《水浒》只有七十回,止于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以卢俊义一梦做结尾,没有后来招安的情节。程的《残水浒》就从这里写起,以梁山好汉互相之间的矛盾作为着力点,把前七十回中累积的恩恩怨怨都作了较为合理的安排,使看起来固若金汤的梁山泊从内部分化瓦解,最后被张叔夜击败投降。我们来看看关于上述矛盾《残水浒》是怎么处理的:
1.秦明故意安排了一次祭拜去世家人的追悼会,广发请帖,邀请设计害死他们的宋江、吴用、花荣等人参加,来了一出哭灵牌指桑骂槐,在宋江面前大声朗读祭文,
宋江明知当面骂他,不好招架,忍气吞声地看完。
2.程小姐心中对杀父毁家仇人不共戴天,怀了董平的孩子,毅然用腹部撞击桌角导致胎儿流产,绝不肯为仇人生儿育女。偷偷在董平喝的酒里下毒,把董平毒死,为家族报了大仇。尤其是等宋江带众人来查问时候的这段描写,十分震撼人心。
程小姐砉地长笑一声:“宋公明!叫你知道,你的董平被我杀了。他信从你们的引诱,强迫无辜的弱女,于今报复到了他,差不多也要到你了,如今先给个信。董平杀得我一门,我便杀得董平。他是贼是仇,我杀贼杀仇。你们大家听着:休道妇人失了身.就不得不受人牢笼。须知失身不是失节,失身是没有力量,失节是没有志气。没有力量,是无可如何的,志气不改,总有一天,复仇的机缘到手。没有志气,跟贼党,替贼效力,那才是下等人,才算失节呢!宋公明,于今愿遂了,志酬了,毒饱了,我也走了!”猛地大叫一声“好!”那股鲜血,直从口里喷出几尺长来,站在前面的头领,不是躲得快,几乎被她溅着。再看时,那程小姐,身子往后一仰,恰倚在壁上,铅粉般的白面,朱砂般的嘴唇,定着乌溜溜的双眸,泚着白森森的牙齿,两袖张开,脚分八字,直挺挺不动。梁山上好汉许多,都不敢向前。
3.一丈青扈三娘趁着李逵在水边洗澡时候偷袭,取了他性命,还割下首级直接交给宋江。
早见左首座前一位女头领,婷婷袅袅地走向前来,众头领看时,乃是一丈青扈三娘。三娘两手还捧着一个粉红包袱,从从容容,走到宋江面前,微微一笑。这一笑,直笑出满面杀气,连宋江、吴用也吃怔住。三娘道:“公明哥哥在上,实不相瞒,李逵并未曾走开,是小妹子杀了。头颅在此,不须更烦寻觅。小妹子一身做事一身当,听公明哥哥处分好了!”说着,轻轻将包袱解开,一颗头发蓬松齿牙暴露的怪头颅,石灰淹着,还不曾坏,谁说不是黑旋风呢!
后面扈三娘解释了杀李逵的原因,无非是报父母家族之仇。还故意挤兑宋江,说宋江当日有将令敢动扈家庄一草一木者斩,她这是在替公明哥哥执行将令。说得宋江哑口无言。朱仝也站出来给扈三娘行礼,
宋江还未开口,忽地旁边闪出一位大胡子来,迎着扈三娘深深地几大揖道:“感谢贤妹!真正女英雄!我朱仝枉然为人,大半世怀恨在心,几次不好发作。贤妹,你真好气概!好胆量!我朱仝真正惭愧死!”
而这本书最大胆的,是直接质疑了宋江作为梁山聚义头把交椅的合法性。第一是通过玉臂匠金大坚之口,直言排座次所依照的石碣天文都是伪造的。
公明哥哥无奈,只好和吴军师想出这件石碣天书的法子来,把我们两个鬼也似的关在一间小屋子里。天天写,天天刻。说也好笑,蝌蚪古篆,哪里寻得这许多字。我们只得杜撰些杂凑上去,费若干气力,总算告成。又请出公孙先生,弄些玄虚,公孙先生吃央求不过,勉强答应。其实那晚已有好几位兄弟疑心是从山顶上放一个绝妙广东焰火,还有说闻到硫黄味的。事后公孙先生便有去志,还劝我们遇事小心,军中尤须避开,怕有借军法杀人灭口的事。
这里插一句嘴,本书作者是有见地的,蝌蚪古篆确实没有这么多字能覆盖天罡底衫一百单八将的诨号姓名。
第二是在全书最后,通过已经荣任统制的关胜之口,说出了晁盖之死的惊天大秘密。
忽一日,新任熙河路统制关胜,因过班到京城引见,特地来狱中访问宋江等众。宋江等俱憔悴不堪。关胜一见面,先拱手道:“恭喜哥哥,朝廷改元大赦,大众可以望免罪了!”宋江倒无话可说。宋太公叹道:“天呀!赦罪是真的么?”关胜道“怎么不真?”说着,从靴页里掏一纸呈文底稿来,原来投诚军官四十一人,公保宋江等,从此悔过,决不为非。如其再犯,甘当同罪。宋太公接过看了。关胜又含笑说道:“适才已托人打听过,三四日内,必有喜信。”宋江看到纸尾,列名最先的是卢俊义,往后一排排下去,直到王英为止。内中却不见吴用、林冲的名字。宋江忍不住问关胜道:“小弟有句瞎问,怎地吴军师、林教头名字都不在内?是不是诸位不曾去问过他?”关胜正色,望着宋江道:“公明哥哥,你应该晓得这个缘故。”宋江道:“委实不晓得。小弟待他们二位,自信并不曾敢有失礼……”关胜道:“哥哥既不知,那便恕弟粗鲁,从直说了。他们两位,我和卢大哥都邀约过,异口同声,说是:‘假若保了哥哥,怕对不起晁天王。’”宋江大惊道:“这真是冤枉,晁天王中箭时,我又不在场,这是史文恭射的,于我何干?”关胜道:“据林冲哥哥说:后来捉住史文恭,曾经留意检点,他壶里的箭,没有一枝刻过名字的。而且刻字的箭,和史文恭所佩的弓,也长短不配。事后有一天,两个小校打架,一个说你是放冷箭害晁天王的,我要报仇;那个说诬陷。告到你哥哥面前,你亲自拔剑,把两人齐斩了。吴军师说你怎地如此暴躁,你叫吴军师不用再提。而且晁天王死后,你哥哥延着不肯出兵报仇;后来倘若史文恭肯得还马,晁天王的仇,也不见得再问。吴军师还有一句话道:‘你哥哥早年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所用的钱帛从哪里来?不都是柴大官人津贴!你哥哥得手以后,几回想害他性命。’可有这件事么?”宋江被关胜一顿数说,目瞪口呆,急急地回答不出。关胜又道:“就是这一次,卢员外便说过,论你哥哥平时孝义的名,这回不顾七十多岁的父亲,轻身逃走,也甚不合。只是梁山上事,是我们破坏,不要被江湖上看得太不顾交情,所以只好担保。而且料想这次以后,你哥哥江湖上信用全失,再组不成第二次梁山泊,哥哥要从此明白才好。”关胜说完,起身飘然自去。宋江回过头,早瞥见三十几对眼珠,一颗颗冒着无限杀气,齐齐向身上射来。宋江坐在杀气之中,不言不语,缩着头,静候赦书。
原来晁天王是死于宋江的算计!
这部《残水浒》在《水浒传》诸多续书中,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这部书把前七十回中有悖人伦常理的地方都作为伏笔,在合适的时机一点点引爆梁山泊内部的火药桶,最后风流云散,一地鸡毛。我想题主既然看到了这些矛盾,想必也会有兴趣读一读这本奇书吧。
ps.今年我的“中国古代小说”课程是以精读《水浒传》为主体内容,近来翻了不少的水浒传资料,看到@大金世祖完颜构兄的回答非常钦佩,人物考证细密,我举双手赞成。还有高赞答案 @白康 兄,对人性的分析非常到位,无疑是回答题主疑惑的最优解。
《水浒传》把元代的道德标准迁移到了北宋。
小说中宋江做法的合理性需要建立在元朝被普遍承认的“抢婚制度”上。因此扈三娘没觉得宋江仁,并不情愿,但是碍于宋江的做法是义气深重,即是“合宜的”,所以没有理由推却。
义气深重,推却不得
抢婚是古代蒙古族两种婚配习俗之一,另一种是聘婚。成吉思汗之前,处于奴隶社会的蒙古部落大多都是抢婚制度。成吉思汗自己也经历过聘婚然后被抢婚,于是禁止了蒙古人之间的抢婚习俗。但是抢婚制度依旧屡屡发生在部落与对外族的征服中。
元代各个民族的婚姻制度,在本民族基础上,相互影响。当然影响主要的方向是蒙古人影响其他民族。除了抢婚制度之外,蒙古人的“多妻制”(不是一妻多妾)收继婚姻制度一样被很多汉族人效仿。
在当时的蒙古社会,抢来的妇女不会因为被掳来的身份而失去正当地位。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等同于明媒正娶。因为,成吉思汗的母亲就是被抢来的。
元代版本《西厢记》中,对于抢婚如何影响汉族人的习俗则有更加直接的体现。
郑恒与崔莺莺早有婚约,礼教观念横亘在莺莺和张生之间,但是抢婚制度给了张生机会。于是就有了红娘对郑恒理直气壮的辩驳:
当日孙飞虎将半万贼兵来时,哥哥你在哪里?若不是那生呵,哪得俺一家儿来?今日太平无事,却来争亲,倘被贼人掳去呵,哥哥如何来争?
争亲两个字,说明了此时“订婚”的效力已经被“抢婚”取代。注意:元代抢婚的效力甚至可以取消婚约,这一点在扈三娘的例子很关键。
而在唐代《莺莺传》里,张生只是救下兵变中的崔氏母女,然后两人私通。但最后结果却是张生将崔莺莺抛弃,并自诩为“善补过者”。相比而言,元代《西厢记》则首先有订婚,然后抢婚实际上合理合法取代了之前的订婚,达成了圆满结局。
这种剧情的变化,是元代蒙古人婚姻习俗对于汉族婚姻影响。在同时期的《西游记》中,妖怪抢已婚妇女来做压寨夫人的习俗,一样是当时社会习俗的映射。
因此,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中,宋江的做法并不是逼着扈三娘在嫁给王英或者死之间选条路,这样无论如何施耐庵以第三人称视角也不会说“义气深重”“有德有义”。
无论是名义上的“聘婚”还是实质上“抢婚”,关于婚事本身宋江做的合乎理法(即“义”),扈三娘无话可说,但“推却不得”已经暗暗体现了扈三娘的不满。
那为什么不以死抗争为家人报仇呢?
元代的道德观不要求被“抢婚”的扈三娘以死明志或者报仇。毕竟,抢婚是大多数战争、杀戮的产物,若道德要求被抢者动不动以死相争,就没法成立了。
参考资料:杨波.略论元明戏剧中的抢婚与收继婚风俗[J].文化遗产,2015,No.35,56-61
大家都散了吧,不要替施耐庵着急,找各种原因圆这个故事了。说扈三娘一家是李逵杀的,又不是宋江下的命令?那扈三娘就能心安理得地在梁山待着,和李逵抬头不见低头见了?说已经饶她不死了,还想咋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扈三娘可是个不让须眉、气性挺高的女汉子啊,被灭门都能忍?就算不能报仇,人家林娘子一个弱女子还知道有个词叫自杀呢,扈小姐就可以在山上开开心心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了?说嫁给王英是被逼无奈,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得眼泪往肚里咽?征田虎的时候,琼英处女做先锋,王矮虎一看是个漂亮小妞,又想上去耍流氓,被姑娘一戟刺伤大腿,扈三娘是啥表现?扈三娘看见伤了丈夫,大骂:“贼泼贱小淫妇儿,焉敢无礼!”飞马抢出,来救王英。明显是伉俪情深嘛,难道这也是在逢场作戏?还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别扯了。
其实就一句话,这些都是在以现代人的观点来强行解读《水浒传》,以求证明这是一部伟大的名著,不会这么不讲道理、不合逻辑的……
但别忘了,《水浒传》再伟大,再优秀,再经典,它也是一部古典小说,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它。
研究古代文学的,有个观点叫“伦理悬置”。所有古典小说都是这样,《水浒传》也不例外,而且表现尤甚。这个词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古代小说对人物的道德要求不严格,不像现代人一样,要求正面人物,或主角,不能有违背伦理道德的地方。比如李逵的嗜杀,搁现在看就是个变态魔王,但在《水浒》里,他还是个英雄。再比如梁山好汉对女人的态度,搁现在看就是不尊重女性嘛,但在《水浒》里,那叫政治正确。另一方面,“伦理悬置”也指,为了剧情需要,古典小说会牺牲一些逻辑的合理性,所以会有很多在现在看来(不,可能在古代看也是)不近人情、不合情理之处,而这一点,《水浒》特别有代表性。
比如秦明,一家老小被宋江用毒计害死,还能这一篇说揭过去就揭过去,还立马娶了花荣妹子,按现代眼光看,这还算人吗?但在古典小说里,who care?我让他上山就行啦。
比如李逵下山接母,结果老娘被老虎吃了,只带回李云、朱富上山。李逵讲述下山经过,说完老娘被虎吃了,众人没反应,接着说李鬼剪径,“众人大笑”,宋江还笑着说,被你杀了四虎,今日山寨却添了两虎……而李逵也没有不满的表现。搁现在看,这他妈的都是什么兄弟,全无心肝!但在古典小说里,who care?好啦好啦我知道李逵老娘死了大家应该悲伤,但我要往下讲故事啦。
再比如,那么多朝廷将领打梁山兵败被擒,只要宋江亲解其绑,纳头便拜,要将梁山之主相让(喂,晁天王还没死呢,你就是个二当家啊),那些将领就投降了?就没一个宁死不降以报君恩的?搁现代看,这也太没操守了吧?但在古典小说里,who care?哦,关于这一点施耐庵还是试图解释一下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感宋江义气,二也是上应星宿。但搁现代看,糊弄鬼呢?施耐庵你看着我的眼睛,你这样说不会感觉心痛吗??但,who care?
同理,扈三娘这事,也是这个道理,伦理悬置,我就是要让她上山,就是要让她嫁给又丑又矮又猥琐的王英,怎么着吧?没道理?who care?
记住,《水浒传》是几百年前写的,是给明朝人看的,而且在那个时代,是不入流的,是从平话演变来的,是给小市民看的,大家就是看个热闹,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现在看网络爽文一样,就是图个过瘾。
至于逻辑,who care?
我们应该欣赏名著的美,但不能强求名著的完美,认真,你就输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