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中,晁盖死之前为什么不让位给宋江,而是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

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思维往往会变得更加纯粹,也更看重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他不是在跟宋江“争位”,也不是在玩什么政治手腕。他当时最想做的,是完成自己“替天行道”的宏愿,是为梁山泊的未来找到一个可靠的接班人,更是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承诺。

咱们回头看看晁盖这个人。他为人仗义,有江湖义气,虽然出身不算显赫,但能力和胆识都不在话下,也确实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召集好汉的能力才坐上梁山泊的首领之位。他对宋江虽然欣赏,觉得宋江有才能,能笼络人心,但宋江的出身和过去的一些经历,可能让晁盖觉得他身上还带着一些官场上的“气”。而晁盖自己,是受官府迫害才落草为寇的,他心中更倾向于一个真正能理解并贯彻“替天行道”精神的人。

再说那句“若哪个好汉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这句话,其实是一种非常江湖气的许诺和一种特殊的考验。

江湖气与承诺: 在晁盖看来,能够冲在前面,勇猛地与敌人搏斗,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擒拿仇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过硬的本领和担当。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是有勇气、有能力、有决心的。晁盖用这种方式来寻找最合适的人,也表达了他对那位英雄的敬意。
对宋江的保留和对吴用的信任: 为什么不直接给宋江呢?这可能跟晁盖对宋江的某种“保留”有关。宋江虽然有才华,但他的“招安”思想在梁山众好汉中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包括晁盖本人在临终前可能也对宋江后来的选择有所顾虑。他可能觉得宋江更适合做个“军师”或者“副手”,而不是最终的决策者,至少在他看来,宋江身上还不够那种“彻底反抗”的觉悟。

而吴用呢?吴用是晁盖最早拉拢上山的好汉之一,是晁盖最倚重的智囊,号称“智多星”。吴用的智慧和对梁山泊的贡献,晁盖是看在眼里的。更重要的是,吴用在梁山泊的经营和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晁盖的左膀右臂。晁盖在临死前,能依靠的、信任的,除了自己的武艺,就是吴用的智谋。他把“梁山泊主”的位置交给吴用,也是一种对吴用能力的肯定,更是希望吴用能凭借他的智慧,继续带领梁山泊走下去,找到出路。

一种“意外之喜”的期待: 晁盖可能也想看看,在自己倒下之后,梁山泊的这群好汉谁能站出来,谁是最有担当的那一个。如果真是有一个像陈茂、黄信那样的人物(假设性的例子)冲出来,那也说明梁山泊的实力和人才济济。而吴用,作为智囊型的领导者,他未必会冲在最前线去“捉”人,但一旦真的发生了,他这种“顺理成章”的继承,也更能体现他的智慧和全局观。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当时的“捉”和“射死”的语境。

“捉住射死我的英雄”这句话,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捉住射死我的(凶手)”。在那个混乱的战场上,谁能一箭射中敌将,从而扭转战局,谁就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而晁盖死前那句遗言,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和对战场上表现最突出者的肯定。

当时,梁山泊的众位好汉正在与敌人激战。张清的飞石是梁山泊的克星,也让晁盖身负重伤。谁能克制张清,或者谁能在后续的战斗中,冲在前面,击败敌人,甚至擒住或者射杀那个对他造成致命伤害的人,谁就证明了自己的勇武和对梁山泊的忠诚。

后来,确实是吴用运用计策,让花荣射死了张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晁盖的遗言,虽然不是吴用亲自去“捉”或“射”,但他是通过自己的智慧策划,完成了这个目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吴用以“智”代替了“勇”,实现了晁盖的遗愿。

所以,总的来说,晁盖临死前不直接传位给宋江,而是说出那样的话,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对宋江的顾虑: 担心宋江的招安思想会与梁山泊的根本理念冲突。
2. 对吴用的信任: 认为吴用是自己最可靠的助手,能凭借智慧带领梁山继续发展。
3. 江湖式的考验与承诺: 激励好汉们勇于拼搏,同时也是为梁山泊寻找最优秀的接班人。
4. 对“替天行道”的坚守: 希望继承者能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个理念,而不是仅仅为了权力。

当然,后世对这段情节也有很多解读。有人认为晁盖其实是心存芥蒂,不信任宋江;也有人认为这是晁盖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但无论如何,这句遗言确实为后续梁山泊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让吴用和宋江的领导权之争,以及梁山泊最终的命运走向,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把晁盖想的太复杂了。他能说出这句话,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什么想传位给林冲,什么想打宋江的脸,他要是有这么多花花肠子,至于在梁山混成那副德性吗?


他之所以要说捉住射死他的人,才能当寨主,并不是什么难题,也不是什么意外。


因为这货也不知道,是谁射死他的。咱们知道箭上写的是“史文恭”,问题是晁盖不知道啊?


自始至终都没有人给晁盖说,箭头上写着“史文恭”仨字,所以他只能说“射死我的”。


那为什么只有抓住“射死我的”,才能当山寨之主呢?因为晁盖心思很简单,怕没人给自己报仇呗。


真以为他是皇帝啊,传皇位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给朝臣太子们斗智斗勇啊?都想什么呢?


一个寨主而已,屁大点事,晁盖当然可以顺位传给宋江,但是这俩人的隔阂已经很大了。


晁盖其实是有点怕的,怕自己死了没人报仇,因为自己被忽视的太久了。他也没有信心确定,真的让宋江接班了,宋江会不会为自己报仇。


那干脆加个附加条件吧。


所谓抓住射死我的,其实就是灭了曾头市,替自己报着一箭之仇呗。


所以太复杂的权力交接斗争,那是不可能体现在晁盖身上的,他没有那个智商和情商去玩。


但你要说用有仇不报非君子,恩怨分明是丈夫,这样的江湖逻辑去理解,那就很通俗易懂了。


我就是怕没人给我报仇,所以我死不瞑目,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给我报仇。然后遗言已交代,扭头安心走了。


事实也是这样,晁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晁盖死后宋江想发兵报仇,结果被吴用劝住,宋江也就此作罢。然后就去刷大名府的副本了。


最后的最后,晁盖的鬼魂,还亲自出场去抓史文恭。你品品,这报仇得多心切?


但梁山高层都很清楚,曾头市这个副本,真就没有去刷的必要,如果不是晁盖折在那里。


人家就是个庄子,不是州府城池,你打赢了你骄傲吗?你要是再打输了,丢得起那人吗?


再说了,梁山与曾头市,属实没有利益纠纷,你说就为了一匹马?你觉得宋江、吴用是憨憨吗?


说到底一句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说的话也最实在:晁盖就差说,一定要给我报仇了,不然我托梦找你们了。


这就是晁盖的格局所在。

user avatar

这句话单从字面看来,晁盖确实没有直接让位于宋江。所以,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解读成晁盖对宋江不满;更有甚者,直接抛出阴谋论,认为是宋江杀了晁盖。

针对这些说法,我先结合原文,进行一下说明:

1、问:杀害晁盖的凶手究竟是谁?

答:史文恭无疑。

史文恭正走之间,只见阴云冉冉,冷气飕飕,黑雾漫漫,狂风飒飒,虚空中一人当住去路。史文恭疑是神兵,勒马便回。东西南北四边,都是晁盖阴魂缠住。

作者的这段旁白,向来是阴谋论者最头疼的一段话。因为他们从来无法解释,晁盖阴魂为何要缠史文恭?所以,大多数阴谋论者,秉承着断章取义的传统,直接忽略这段话。

当然,也有更大胆的阴谋论者,抛出了“神鬼情节不足为信”和“晁盖死了也是个糊涂鬼”的说法,试图否认这段旁白的合理性。我想,能这样说的人,可能根本没看过明朝的小说…

神鬼情节和阴魂追凶这两种手法,是明清小说家惯用的桥段。不仅仅是水浒三国这种名著,在“三言两拍”、《包公案》等作品里,也再常见不过。轻易否认作者的旁白,很难说是蠢还是坏。

2、问: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如何?

答:一个字:好!

当夜帐中伏枕而卧,忽然阴风飒飒,寒气逼人。宋江抬头看时,只见天王晁盖欲进不进,叫声:“兄弟,你不回去,更待何时!”立在面前。宋江吃了一惊,急起身问道:“哥哥从何而来?屈死冤仇不曾报得,中心日夜不安。前者一向不曾致祭,以此显灵,必有见责。”晁盖道:“非为此也。兄弟靠后,阳气逼人,我不敢近前。今特来报你:贤弟有百日血光之灾,则除江南地灵星可治。你可早早收兵,此为上计。回军自保,免致久围。”宋江却欲再问明白,赶向前去说道:“哥哥阴魂到此,望说真实。”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

宋江生病,晁盖这个已死之人,又不远万里,从冥府跑来指点宋江。作者这段旁白,可以说第二次打了阴谋论的脸。

当然,对于一部明朝的作品,如果有人还是以唯物主义来高标准严要求,那能说什么好呢?装睡的人,怎么也叫不醒。

3、问:晁盖和宋江有无路线之争?

答:没有。

从全书来看,晁盖还没来得及考虑到梁山的出路,就已经死了。追着死人问出路,不怕贻笑大方吗?

另外,书中还有一处细节,对此进行了小小的说明。

彭玘劝道:“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

可以看出,对于路线问题,晁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可也存在招安的倾向,根本不存在什么路线之争。

综上,权力的游戏,从来不是一纸文书一句话,就能决定胜负的。阴谋论里的晁盖,不像一个山寨的大头领,倒像一个闹脾气的小孩子。所以说,这些说法看看就好,奉为圭臬则大可不必。

质疑完了,回归正题。

晁盖这么说的原因,除了急于报仇的性格因素之外,个人感觉,作者还有剧情安排的考虑。

四大名著之中,除了红楼,其他三部都属于群体创作。也就是说,书中的大多数故事,原本是独立的。比如晁盖打曾头市、卢俊义上山,就是两个故事单元。

对于作者,想要把故事串在一起,就必须安排一些过渡情节。这些痕迹,水浒里比比皆是:

鲁达给泼皮演示功夫,突然冒出个林冲在一旁喝彩,笔锋一转进入林冲的故事单元;林冲下山打劫,偏偏又与杨志打个棋逢对手,就进入杨志的故事单元;宋江在庄里转悠,恰巧又踩翻了武松的火盆,便进入了武松的故事单元……

晁盖这个遗嘱,亦是如此。单独看或许有点奇怪;而继续阅读,就不难发现,作者的目的,是引出卢俊义这个故事单元(原型来自元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同时奠定卢俊义的副手地位,为以后的情节服务。

当然,由于这些过渡,是后来添上的,自然会透着大量巧合,也是情理之中。总体来说,并无大碍。

最后,附图一张,聊以自嘲,狗头保命…


user avatar

没那么多毛病,这就是符合性格的一句遗言。

首先如 @史笔流芳 所言,有的版本根本不是这么说的:


然后我们即便看通行本,其实也没什么弯弯绕。人说的话要符合他的性格,鲁智深说话就应该是“洒家是个直肠子”,李逵说的话就应该是“入娘撮鸟”,宋江说的话就应该是“小可宋江今日拜见大人……”

我们来看看别的人物的临死前的行为:

鲁智深圆寂之前,大彻大悟,那篇偈语说的是自己恍然大悟之后对人生的理解:今日方知我是我!

我是我!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是什么就是什么!愚蠢的人类不用理解我,更不要尝试约束我!

宋江临死之前呢?担心的是“梁山的忠义名声不能被坏了”,因此杀了李逵,因为这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他最挂念的事物。

李逵临死前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我死了,可千万将我同哥哥一起埋葬。”因为他一辈子以宋江为目标,为偶像,为精神依托,所以临死前他最念念不忘的是死后也和哥哥在一起。

吴用和花荣呢?也差不多,他们以宋公明为知己,失去了宋江自己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张顺临死前呢?“我这条命报答哥哥,也不为多。”“我大江大浪走遍,哪见过这么好的水!死在这也是个快活鬼!”因为他重情义,而他又精通水性,所以他才会这么想。

这些人临死前的所想所说,都是他们一辈子最关心的事儿,他们关心什么,取决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那么晁盖是个什么人呢?

是个想当大侠的保正,追求犯罪刺激的黑道大哥。

他的世界,就应该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跟豪杰交朋友,劫富济贫同时济自己。

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他还把战争理解成江湖斗殴,一言不合,做老大的不上谁上?这种级别。

这么一个爽利人,临死之前,尤其是被人暗箭射死,会说什么?

“弟兄们,给做大哥的报仇啊!谁能报仇谁以后就是大哥!”

这是他一辈子的行为模式,自然也是临死前的执念。

没什么弯弯绕——你得考虑晁盖的智商,清醒的时候他也没拿过多少主意,临死之前还指望他能整谁一下?

况且,这种遗言即便是给宋江挖的坑,其实也非常容易破解:哪次军事行动不是以宋江为主帅?部下抓住的俘虏就不能算主帅的功劳吗?不是主帅的安排调度,部下抓得住俘虏吗?

人头很容易就给过去了,只要愿意的话。

最后,阴谋论最大的特点就是顾头不顾腚,咬死晁盖是要坑宋江的人从来都解释不了晁盖冤魂报信和缠住史文恭情节,只能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都不信的话,比如“这是封建迷信”这种苍白无力的话(这本来就是想象的世界,说这个有什么意义?)。

像金圣叹那种鸡贼,也没法否定,只能玩点“背上事发”这种小肚鸡肠的文字游戏。

综上所述,答案很简单:

因为晁盖是个江湖人,这种人被害死,当然最惦记的就是报仇。

————

受到 @张小生 的启发,补充一下:

从写作目的的角度而言,这句遗言,从简本的“你自立为寨主”变成“射死我的做梁山之主”,不是用来干扰宋江的,而是用来保证卢俊义的地位的。

如果作者(下文姑且称为施耐庵)不想带来争议的话,他完全可以让晁盖说不出任何话,如果施耐庵想写宋江觊觎晁盖的位置的话,他完全没必要又弄出来个卢俊义来让宋江好不容易架空并折腾死了晁盖之后还嫌不过瘾再拽个人来再折腾一次。

施耐庵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一定要在后期空降一个二把手来,我们只能推测。可能是因为历史版本(早期的各种流传版本中,李进义——即后来的卢俊义——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都比现在多得多),可能是因为剧情本身(吴用不适合做二把手,因为宋江偏文,二把手需要个偏武的人物,而已有的武将中并无一人有明显压制其他人的能力和经历),也可能是因为“职业习惯”(我个人曾经推测古代的起义军可能有“请一个地方知名人物来做名义领袖”的固有认知)。

不管是因为什么吧,总之施耐庵决定要在故事后期插入一个梁山副指挥了,那么这个故事应该怎么写?

这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人写得太牛逼了的话,就会破坏已经写好的形象,写得太弱的话,又根本无法让他顺理成章地坐上二寨主的位置。这一点水浒跟三国不一样,刘备那边是一直缺乏诸葛亮这样的一个人才,所以诸葛亮的出现可以很容易地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赢得老班底的拜服,成为二把手也就顺理成章;但是水浒不同,梁山并不缺乏武力方面的人才,所以这一套路行不通。实际上为了不干扰前期描述过的经典武人形象,施耐庵都没有选择让卢俊义和哪个梁山高手分出胜负,因为胜了败了都不行,都会影响一边的形象。

那么就只能换一条路:让这个空降的二把手立一个谁都立不了的大功,功劳要大到谁都没意见。

什么功劳能这么大?那就是一个足以让他当一把手的功劳,但是原来的一把手宋江又足够深入人心,所以众人退而求其次,让他“委屈一点”当二把手,这样的二把手位置才是稳固的。

那么如何搞出来这么一个大功呢?一个办法是救了一把手的命,但是这个桥段已经出现过多次了,再来一遍并不能服众,也失去了故事的趣味性;另一个办法就是用上一任寨主晁盖的遗言来拔高史文恭这颗人头的地位。

因此施耐庵让晁盖说出了那句遗言,这句遗言符合晁盖的性格,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来,而又把“活捉史文恭”这一个一般的功劳拔高到了足以当上寨主的功劳。如果没有这句话的话,宋江就没有足够的理由把位置让给卢俊义,也就没有足够的理由直接把卢俊义提高到老二的位置,更没办法展开最后的赌赛,让最后几个武将归位。

由此可见,虽然卢十回的插入略显突兀(如果前面有给卢俊义类似于柴进的描写进行铺垫会更好些),但是显然施耐庵在行文结构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实际上从宋江上梁山开始,梁山已经人才济济而且开始有了分工的迹象,团队结构趋于完整,这时候再往里添新人尤其是本事大的新人就越发困难——看看说岳就知道了,岳飞团队发展壮大后收的武将,鲜有形象出彩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因为他们的展现方式无非就是能打能打再能打,人人比赛着在金兀术身上刷战绩,封神其实也有这么个问题。

而水浒则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把团队成熟后的扩张历程写得津津有味、不落俗套的。杨雄石秀是主动投奔来的,孙立是靠立下功劳来保证地位的,公孙胜是类似于诸葛亮这种补短的,徐宁是战争需要主动挖角特殊人才,呼延灼是带技术加盟,鲁武等人是势力兼并,关胜是带实力加盟……到了单、魏、樊这儿的时候,其实能写的方式已经差不多了,所以他们的能力已经有点“实力通货膨胀”那味儿了,武力上难以超越那就法术or科技来凑,而到了要把卢俊义安排进来的时候,眼看着要走上俗套的时候——为了写新人只好让他们越来越牛逼——施耐庵及时控制住了这种膨胀,而选择了“武力高其他人一等”+“立下不二之功”来保证了卢俊义的老二地位,这两者其实前面都已经用过,所以只好让这次卢俊义武力更高些,功劳更大些。而前者如前所言,又不能铺开了夸张了写(否则林冲武松等早期英雄形象将打折扣),只能大致暗示一下,所以只能在后者上多下功夫,把“前任寨主遗言”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上(这一资源利用在这里也是最合理的,否则的话,比如按照早期水浒版本,晁盖死在祝家庄,那么宋江倒是顺理成章地做了寨主,可是遗言还有什么用呢?到后面需要卢俊义做副寨主的时候,又去哪儿再找这种功劳呢?就像方腊这颗大人头最应该给鲁智深的道理一样,因为鲁智深的佛性前文有铺垫,这里需要收笔,所以武松断臂擒方腊这种现成的传说也只好舍弃)。写完卢俊义后,各种花样已经基本用尽,施耐庵可能也没法再想出什么更新鲜的花样来了,再写下去只会显得冗长,所以用董平张清两个最适合作为收束的绝活哥形象来结束扩张阶段,转入大聚义。

user avatar

换你你也会立这样的遗嘱吧?

一个人被人射中毒箭,痛苦了几天,临死前不想着报仇,不想着把那个害自己那么痛苦的人千刀万剐,却想着让位给谁??

这么伟光正的吗?

要不再伟光正一点?死前劝大伙要招安,要从良,要精忠报国???要不把梁山未来的五年计划一下再走吧?

你们啊,对面临痛苦面临死亡的人,要求太高了。

如果你们经历过极大的痛苦,就不会对晁盖那么高要求了,相反还特别能理解晁盖当时的话语。

我父亲肝癌晚期的时候,我那天跟老婆刚领证回来,兴冲冲地跟父亲说,您儿子终于成家了。然而,我父亲却没能表现出我所期待的喜悦,只是点点头。

为什么呢?因为病痛折磨着他,疼到什么都不想,只想着止疼,只想马上吞进一颗吗啡,好缓解痛楚。

我有一篇回答被知乎日报收录:zhihu.com/question/5882

这里说的是遇到危险伴侣却逃跑该原谅吗?

我的观点是,这事不可提前预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在真正的危险下会是什么反应,说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假设罢了。

就像我们要假设晁盖应该直接安排宋江当下任领导,要他明明白白交代身后事之类的,但当时的晁盖能做到吧?一个被毒箭折磨到快死的人,你还希望他理性地安排以后的事?他心里想着的无非是止痛,以及报仇雪恨。

这就像你家财万贯,某天在路上被一个小混混暴揍到快死,临走前难道你会好好安排说家里的遗产要分成几份,一份给妻子,一份给儿子,一份给女儿?你想的只是,给我找出那个混蛋,给我弄死他,仅此而已。

其实那个问题下,有个最高赞的回答,说是她老公某天闻到煤气味,阻止她进门自己进去关煤气的事,她用这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老公面临危险不会逃跑。

但其实明眼的都明白,闻到煤气味反应时间太长了,根本就算不得危险环境。

这是我要说的另一件事。水浒里其他人面临死亡的反应,跟晁盖的反应有本质区别。

宋江李逵喝毒酒而死,死前没有像晁盖那样。

鲁智深戴宗那样的死法,死前也没有像晁盖那样。

吴用花荣上吊自杀,死前同样没有像晁盖那样。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死,是有准备的死,是自己选择的死。而晁盖的死,是突然的死,是被动的死,是带有不甘、冤屈的死,更是极大肉体痛苦的死。

有了反应时间,也就有了理性克制,他们说的话也就比较像平时的自己。

而晁盖的死,其实就像金圣叹那样,被砍头了耳朵里掉出了纸团,上面写着“好疼”,是真的好疼。

跟疼痛对抗已经耗费晁盖所有力气与精神,最后只能喊出句“帮我报仇!!”

这事谁痛过谁知道。

user avatar

我很奇怪,你们都是从哪看出晁盖有脑子的?

干了劫生辰纲这么大的事,还觉得能在家当土财主,连后路都没考虑。

王伦就差直接撵人了,他还在这儿感谢王头领大恩呢。

听人讲花荣的箭法,他直接把不信写在脸上。

江州劫法场的时候居然没准备撤退方案,一群人跟着李逵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处理杨雄、石秀问题时完全不动脑子,只考虑尊严问题。

最后打曾头市,只顾着自己冲出去和人单挑,林冲都能看出来的问题他瞪眼看不出来。

这么一个人,难道还指望他在连续好几天“水米不能入口,饮食不进,浑身虚肿”的情况下给宋江下套?这就是黑社会老大被人害死时的正常反应而已。晁盖是个优秀的黑社会老大,他的能力也仅限于一个黑社会老大。

吴用对晁盖的评价是很准确的:“兄长性直,只是一勇。”晁盖脑子里根本没装多少东西,就是江湖义气这点事。一个单纯的老实人,因为年纪大、武功高、讲义气还有钱当了大哥,哪来那么多弯弯绕。

user avatar
晁盖带同诸将上马,领兵离了法华寺,跟著便走。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前军不敢行动;看四处时,又且路径甚杂,都不见有人家。军士却慌起来,报与晁盖知道。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斋鸣,喊声震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村口林冲等引军接应。刚才敌得个住。   
两军混战,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林冲回来点军点,三阮、宋万、杜迁,水里逃得自家性命;带去二千五百人马止剩得一千二三百人,跟欧鹏,都回到寨中。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

作者写的莫名其妙 。

撞见一彪军马

为什么不直接写:撞见曾头市的人马?

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

这种箭杆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很容易得到。

又是晚上,其实看不见是谁射的这支箭。

晁盖的武功高强,未必对付不了从远距离射来的箭,但是从身边近距离射出的箭,有可能就防不住了。

药箭,一般作战很少使用药箭,因为药物涂抹到箭头上,很容易挥发,效果不明显,大规模使用到部队,意义不大。

也就是说,晁盖应该是意识到这支箭是自己人射的。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著宋江,嘱咐道: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众头领都听了晁盖遗嘱。宋江见晁盖已死,放声大哭,如丧考妣。众头领扶策宋江出来主事。

晁盖刚落气,

众头领扶策宋江出来主事。

晁盖的话大家都听到了,但是根本没当回事,立即让宋江出来主事。

晁盖可没有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史文恭),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这个史文恭的出处就是源自那支箭杆上面史文恭三个字的推理,但是晁盖并没有这样说。

嘱咐道: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这个地方是空白),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把杀人凶手确定为史文恭,是宋江等人认定的。

晁盖想要宋江找出真凶,抓出来,然后做山寨之主。

宋江根本没有理这个茬,直接就按照箭杆上的文字,一秒钟破案。

也就是说,史文恭早就被认定为凶手,是内定的。

梁山兄弟未必不怀疑,特别是劫生辰纲的元老派,心头没得点小九九?

特别是吴用的这样人物。

吴用这个人其实很复杂,但是主要原因是元老派最后形成的势力不行,及时雨的团伙占据了主流,他也不得不向宋江靠拢。

玉麒麟活捉史文恭,那是因为玉麒麟事先就埋伏到位,这个功劳想不要都不行。

而玉麒麟敢坐上这第一把交椅吗?

元老派、林冲、及时雨江湖党、降将帮、投诚的地主士绅。这些关系复杂,玉麒麟是搞不定的。

前面有晁盖这样的高手都中药箭而亡,这是前车之鉴。

让贤只是一出戏,玉麒麟懂的。

这样,宋江的嫌疑就被排除了,至少没人敢说什么。

晁盖是被谁害死的?

这个案子破不了,谁要真心敢找出真相,这就是在自寻死路。

史文恭被活捉,也没有审问,直接就剖腹剜心,享祭晁盖。

案子就此成为铁案,再没有了风波。

这个说法一直是很盛行的,关键在于作者故意流出了破绽。

晁盖知道自己死的冤枉,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晁盖一直是被形势裹挟着,一步一步走上了这条路。

路是自己选的,只能认清事实。只是他始终不愿意相信这是宋江干的。

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宋江所为,只是宋江的招安大计不能被破坏,这是贯穿这本书的主旨。

user avatar

晁盖和宋江这两个人本质上是格局的问题,一个是县城押司,一个是东溪村村长,县城干部天生对村干部有从骨子里而来的强大压制力,同样是黑白两道通吃,村上的能通吃过县上的?

从两人的外号就能看出端倪,宋江外号是什么,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宋江以笔吏起家,惯常玩的就是人治游戏,尤为熟练,公门之内好修行,这种社会游戏没有多年侵润根本就提不起来段位,人的属性就是社会关系的组合,宋江的声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他的这种社会关系资源最大化分配调度的能力就是他日后指挥梁山的内在根基,宋江的声望可横跨州县,而晁盖是德行一村,一村的规模远远比不得一县。

那么晁盖的外号又是什么,托塔天王,一看就知道是以蛮力,抗塔闻名,除此之外没了,在水浒的世界比蛮力比的过人力极端的打虎武松,还是能比的上倒拔垂杨柳的鲁大师?

梁山是宋朝社会,或者说是中国社会,还是遵循整个大社会公约,梁山的社会公约是什么,公门为大官本位思想。梁山排名较高的全都有朝廷背景,个个心存回去的思想。所以诏安是必然的,而诏安这个大任晁盖扛不起。

武松见到县官,纳头便拜,县官给他一个都头,从此自称都头武松是也。这个称号在他心中重于打虎武松。没做都头之前逢人便称打虎武松,因为打虎确实是超人之举,确实值得时刻挂在嘴边。但打虎只一人,都头何止万千,官本位思想无疑。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先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才是林冲,在梁山,大家称呼林冲为林教头,你在朝廷什么地位什么身份你在梁山还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大家还是从骨子认可。

晁盖先是村长,才是大哥,宋江先是押司,才是小弟,而第一个身份重于第二个身份,晁盖如何能不听宋江的?

两位大哥的差距也很明显,一言之,晁盖实在是没有格局,他的没有格局是由于他身处的环境他的眼界造成的。就像老毛未出村去湖南省城上学之前,连世界地图是啥样都不知道,晁盖以新手村的思想格局被宋江吊打符合客观实情的,他的格局决定他的人物塑造,他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他既定命运,看他干的那一件件事情就知道,梁山三代领导人,晁盖比王伦强不到哪里去。

要做大哥首要是能力,号召力,江湖声望,而武功最不重要,晁盖就只占了个最不重要的武功,正因为武功还过的去,冲锋陷阵死在头一个,后面小弟屁事没有,干大哥干成这样就别要啥自行车了,要啥都不好使。别人是丫鬟的身子,想做小姐的命,他是大哥的身份,但只会做小弟做的事,试想做大哥的把小弟的事都做了,大哥的事谁来做了,所以只能宋江来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王伦是这样,晁盖也是这样。梁山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故事的情节已经不得不让晁盖死了,他不死没法写下去,或者说死对他本人来说是最体面的结果。他是个老实人,是个好人,却唯独不是个好大哥。

晁盖最大的作用就是开篇生辰纲七人聚义,拉开水浒故事序幕。铁不过老乡,同村吴用最后都投靠宋江,吴用有得选吗,没得选,睁眼一看,当大哥的只能是宋江。但凡晁盖有一点大哥样,能扶上墙都不用如此,但烂泥的本质就是扶不上墙,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个,个个都有本事,能当大哥的绝无仅有。

梁山大哥历代三个死于非命的就有三个,当大哥既是个高技术活也是危险活,不能说我长的像大哥就是大哥,晁盖就是个大哥可几乎所有人都感觉的到大哥是宋江。你认为你是大哥别人也看你是大哥,没用,不是大哥本质上就不是大哥,大哥这种气质不是当当大哥就会有的。

晁盖干的事有几个像话,第一件劫生辰纲,好好的地主村长不当,被穷学究吴用撺掇,铤而走险去做贼,七人中有骗子白胜,流氓刘唐,事情败露是迟早的事情,一起干事的人都啥素质没点数。还没安排个后手,想一出是一处,事发事情败露几乎在转瞬间,跑路的还没有宋江送信跑的一半快,宋江一席饭时间,从县城跑到东溪村给晁盖报信,然后再回去,浑然天成,时间管理大师,这时候县上才派人去村上拿人,结果在晁盖家门口撞上了,雷横朱仝不放水,晁盖差点没跑掉,这种人能干啥事。

给宋江送钱让刘唐去,赤着个发这么明显标志大街上就把宋江拦住,拿了一包鼓鼓的金条要给宋江,这是要害宋江?送信把信都能弄反,这人事安排能领导谁?

时迁来投,嫌人家是小偷不收,自己梁山是杀人越货的,却看不起偷盗的,同样看不上,看宋江是怎么做的,不动声色,看不上归看不上,放在心里,该用,能用,用着顺手还得用,后来时迁屡次立功,而且还是大功,头功,这等人才发掘还得靠宋江。杨雄石秀时迁三人一起来投,不收,一个场景得罪三人,也就是未来的两个天罡星,一个大功地煞。这三人是宋江主张收的,最后你说这三人会听谁的安排。这样的场景只要存在36次,晁盖能把108人得罪完。









现在能明白能理解吴用能二话不说一声不吭的投了宋江吧,这样的人格局在此,不可改造,打着不走牵着倒退的主,吴用既不能指点也不能劝。看破不说破做该做的事就行了。话跟该说的人说,事跟能做的人做,该做的事是什么,找宋江,跟真大哥讨论。当一个人认为话都没必要跟你说,解释都没必要时,是他人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这本身就是问题。

我觉得水浒电视剧这一段拍的很微妙,石秀杨雄来投,宋江连马都没下,眼都不正眼看,杨雄石秀是跪在地上回话的。同样对比,呼延灼被降,宋江噗通的一下就跪在地上,安敢害将军性命。同是兄弟,也是分等级地位的。一个是跪人,一个是被跪,中间的微妙差别足以说明身份的问题。上面说不分达官显贵,三教九流那是话术,实际上分的清清楚楚。




燕青又如何!本事高强,诏安出力找李师师吹拉弹唱都是小事,还为此献身,这么关键的人物,天罡排最后一名,我当时找燕青的天罡,找到最后一名才找到,一直没想明白为啥把燕青排最后一名,是了,还是身份的问题,为啥,奴仆身份。所以把这些串联起来梁山从头到尾就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诏安,为的是改变身份,要不解释不了土匪窝里这么讲究身份究竟为了什么。

晁盖的身份很尴尬,他管不了事,宋江带回来一堆降将系,没有一个人鸟他,宋江不带那么多人上梁山,不收降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寨等,就指望晁盖那点人,降将系都懒得去打梁山,都瞧不上这点军功。晁盖的威望指挥不动人,所以一到指挥人的环节就是宋江来干,唯一一次下山打曾头市,晁盖带了几个人?几乎把他能带动的都带了,他带的人同宋江下山时带的人差异太大了,一看就知道只是个名义大哥,而这名义上不管事的大哥,管起事来还不如不管事。

这不刚想管事,去打曾头市就死了,在未打方腊之前梁山从未折过人。大哥头一个死当成了笑话。林冲看出不对劲,劝阻,一根筋根本不听,我是大哥,我必将带头送人头,还是村头斗殴心态,晁盖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东溪村和西溪村抢水吃的阶段,还是村头一人抗塔的能耐。

晁盖最后的遗言留了还不如不留,反正大哥怎么着都是宋江干,只差个名义,活着时都这样,死了留遗言就能有用呢?临死了搞笑一把?活跃气氛?

像周星驰九品芝麻官中的场景包龙星让他老娘拿出尚方宝剑活跃一下气氛,最后还不是自己吞剑。身前不行,死后留下遗言反而能成了,那就奇了怪了,闻所未闻。事实上大家都当屁。当格局和威望都没有的时候说话就是放屁,又何况是死后说的话连屁都算不上。

听劝别当大哥了,如果能重来,还是老老实实回村里抗塔吧。

宋大哥有宋大哥的兄弟,华强有华强的朋友,不对,串戏了,是宋大哥有宋大哥的朋友,晁大哥有晁大哥的兄弟,晁大哥的兄弟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葫芦娃。宋大哥的朋友,最少一百零八。


晁大哥笑了,小弟宋江也跟着笑了,李逵跳将出来,大喝道,宋大哥都笑了,你们怎么都不笑,谁若不笑,我两板斧下去,将其裁成三截,拉去喂狗。宋江道,铁牛,你这厮安敢无礼,众位哥哥在此,如何敢放肆。众人劝道,公明哥哥息怒,铁牛生性活波,一片赤忱,切莫怪罪与他。李逵道,是了是了,我看现场沉闷,活跃一下气氛。吴用道,你这厮,众人都哈哈大笑,聚义厅中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
  • 回答
    关于晁盖的死,在《水浒传》这部巨著中,确实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细细品味之下又疑点重重的事件。他这位梁山泊的“托塔天王”,英勇盖世,一贯是顺风顺水的,偏偏在一次并非绝顶危险的战役中,被一支冷箭射中,最终一命呜归西,这其中的蹊跷,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晁盖率领.............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权力关系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人性格、政治智慧、权力结构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晁盖为何无法驾驭宋江: 一、性格与价值观的冲突1. 晁盖的理想主义与宋江的现实主义 晁盖作为梁山泊的早期领袖,性格正直、重义气,追求“替天行道”的理想主义。他重视.............
  • 回答
    《水浒传》中晁盖的“被架空”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斗争过程,涉及权力转移、人物性格差异以及梁山内部派系斗争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这一过程的详细分析: 一、晁盖的崛起与初始权威1. 智取生辰纲的功勋 晁盖作为《水浒传》中“聚义”的核心人物,最初以“七星聚义”劫夺生辰纲的壮举闻名。这一事件不仅让梁山从草莽.............
  • 回答
    《水浒传》中,除了梁山聚义的108位好汉以及他们的首领晁盖,书中还塑造了许多同样拥有响亮外号的人物,这些外号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浓缩了人物的性格、经历、武艺甚至是一种象征。细细梳理,你会发现,这些“有外号”的角色,虽然不如108将那样群星璀璨,却也都在故事的脉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这部波.............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晁盖为什么话少,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他这个人物本身,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和环境。晁盖这人,在书里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义气为先”的江湖豪杰,是个草莽英雄。他不像那些朝廷里的官僚文人,整天拿腔拿调,满嘴之乎者也,也不会像后来的宋江那样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晁盖这个人,更像是那种行动派,有什么.............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水浒传》中,吴用最初是和晁盖一同聚义梁山泊的,但后来却选择了追随宋江。要理解这一转变,得从吴用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变化说起。一、初遇晁盖:英雄相惜,义薄云天吴用最初在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事件中崭露头角。当时,吴用以“军师”的身份为晁盖献计献策,可以说这场智取生辰纲的成功,离不开吴用的.............
  • 回答
    水浒传里生辰纲事件后,白胜在大牢里招供了晁盖等人的名字,这一点是剧情的关键转折。但随后晁盖等人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劫狱救白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极具挑战性,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得把这件事拆开来看,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它显得不那么符合常理。首先,白胜招供的后果有多严重?在当时的官僚体制.............
  • 回答
    《水浒传》之所以如此精彩,除了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梁山好汉之外,那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也功不可没。他们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展现人性百态,或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人物。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位我认为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配角:一、 孙立——治军严谨,深藏不露的“军师”孙立,人称“病尉迟”,是.............
  • 回答
    《水浒传》中对人物饮食的夸张描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精心设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这些惊人的食量和豪放的吃喝场面,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作者对人物性格、社会现实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表达。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一、.............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着重刻画了一群被逼无奈、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仔细审视小说内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浒传》中的好汉,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上的某些特定阶层或群体涌现出来的,很少有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底层辛苦劳作的小喽啰(例如普通农.............
  • 回答
    关于阎婆惜为何不珍惜宋江,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阎婆惜“不识好歹”。宋江给她的钱财固然不少,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远不止是金钱可以衡量和维系的。咱们一层层地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宋江给了阎婆惜多少钱财,以及这些钱财对阎婆惜来说意味着什么。宋江那时候在郓城县也算是个.............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宋江的形象,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要断言他是绝对的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恐怕难下定论,更像是一个披着侠义外衣的复杂个体。从他初登场时的“孝义黑三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梁山好汉。他对父亲的孝顺,对朋友的仗义疏财,这些无疑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品质。尤其是在江湖.............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王伦,作为梁山泊早期的一位首领,他的错误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以及梁山泊的发展停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心胸狭隘,妒贤忌能:这是王伦最致命的错误。他本身武艺平平,虽然因为早年在江湖上的资历和一些权谋,成为了梁山泊的头领,但他的能力和格局与后来的.............
  • 回答
    《水浒传》里那些让人背后发凉的细节,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完的。咱们不聊那些广为人知的情节,就抠抠那些藏在文字缝隙里,细一琢磨就让人心底发毛的玩意儿。1. 鲁智深与金翠莲的“缘分”:一场悲剧的冷酷开端大家对鲁智深路见不平,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鲁智深和金翠莲母女的这次相遇,看似是侠.............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金枪手徐宁,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无疑是一位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不像那些出身草莽、性格桀骜不驯的头领们那样张扬夺目,却以其精湛的武艺、忠厚的品性以及一段堪称“被逼上梁山”的无奈经历,在梁山众好汉中占据了独特的一席之地。要说徐宁,我们得先聊聊他的出身与特长。他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法教.............
  • 回答
    《水浒传》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固然写得波澜壮阔,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但细细琢磨起来,里面确实有不少地方叫人觉得有点“不对劲”,不像是咱们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事儿。下面我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地方,在咱们这普通人的眼里,显得格外离谱。一、 好汉们这身板,仿佛自带“主角光环”的“神力”咱们先不说那些.............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地煞星三十六员,虽然名号众多,但要论武艺高强,能够位列地煞前五的,在我看来,定是以下几位,他们的身手确实是名不虚传,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首先,我要提的便是“浪子”燕青。别看他年轻,一张俊脸,文弱书生的模样,可他的本事可不是盖的。这位燕青,那才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十八般武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