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吴用始随晁盖,为什么后来弃晁盖转投宋江?

回答
《水浒传》中,吴用最初是和晁盖一同聚义梁山泊的,但后来却选择了追随宋江。要理解这一转变,得从吴用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变化说起。

一、初遇晁盖:英雄相惜,义薄云天

吴用最初在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事件中崭露头角。当时,吴用以“军师”的身份为晁盖献计献策,可以说这场智取生辰纲的成功,离不开吴用的智谋。他算准了官兵的行动路线,设计了黄泥冈的戏码,让押送生辰纲的官兵丢尽脸面,也让晁盖等人得以发财。这次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吴用的动机: 吴用当时是东溪村穷困潦倒的秀才,虽然有满腹经纶,但生不逢时,仕途不顺。他看晁盖为人仗义疏财,又敢于对抗贪官污吏,正是自己怀才不遇、希望有所作为的理想人物。晁盖的“义”深深打动了他,也给了他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用现在的话说,晁盖给了他一个“创业平台”。
晁盖的看重: 晁盖虽然是武将出身,但颇有识人之明,他看到了吴用非凡的智慧,将他奉为座上宾,并尊称他为“军师”。在梁山泊的早期发展阶段,吴用确实是晁盖倚重的智囊,为梁山泊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发展水军、抵御官兵等,使梁山泊的实力不断壮大。

二、梁山泊的内部矛盾与晁盖的局限性

然而,随着梁山泊的发展,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替天行道”的初心与发展方向的摇摆: 晁盖虽然有反抗官府的决心,但他的政治抱负相对有限。他更多的是出于江湖义气和对官府腐败的不满,带领众好汉在梁山泊落草为寇。而吴用,作为一名读书人,他的眼界自然更开阔。他看到梁山泊的壮大,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单纯的“打家劫舍”能否长久?是否应该有更明确的政治目标?“替天行道”的口号虽然响亮,但如何真正实现,需要更深远的战略规划。
晁盖的局限性: 晁盖虽然勇猛,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相对有限。他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可能不够周全,而且他的号召力更多是来自于个人魅力和江湖声望,缺乏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强大领导力。
“招安”的争议: 虽然在晁盖时期,“招安”的说法还未正式提上议程,但从吴用的长远考虑,他应该能看到,一味地与官府对抗,最终是难以长久的。一旦朝廷派出大部队围剿,梁山泊的力量是难以匹敌的。因此,寻找一种能够让梁山泊兄弟们获得合法地位、继续实现“替天行道”理想的出路,或许已经在吴用的心中萌芽。

三、宋江的出现:新的希望与战略眼光

宋江的出现,为梁山泊带来了新的转机,也深深吸引了吴用。

宋江的个人魅力与政治手腕: 宋江虽然武功不高,但他最大的特点是“仗义疏财”,在江湖上有着极高的声望,被誉为“及时雨”。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相当的政治敏感性和战略眼光。他深知官场规则,也懂得如何笼络人心。他能够将梁山泊的这群各路英雄,从一盘散沙凝聚成一个有组织、有目标的力量。
“招安”的呼声与可能性: 宋江是梁山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行“招安”政策的人。他认为,梁山泊的兄弟们并非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很多人是被逼上梁山的。通过招安,不仅可以洗刷梁山泊众人的“污名”,更可以让他们有机会为朝廷效力,实现“替天行道”的政治抱负。而吴用,作为一个渴望实现政治抱负的读书人,看到宋江提出的“招安”这一路线,无疑看到了一个更为光明、更为现实的出路。他或许认为,与其在梁山泊这样的小打小闹,不如加入朝廷,为国家做出贡献。
梁山泊领导权的过渡: 晁盖在征讨方腊(一说为曾头市)战死后,梁山泊的领导权出现了真空。这个时候,谁能接过这面大旗,谁能带领梁山泊走向更远?宋江凭借其在江湖上的声望、个人能力以及对梁山泊发展的清晰规划,逐渐赢得了众人的支持,包括吴用。
吴用的战略选择: 吴用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军师,他能够判断出哪条路更适合梁山泊的发展,也更能实现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晁盖去世后,他很可能评估了宋江和自己对于梁山泊未来的规划,最终选择了宋江。他或许认为宋江的“招安”战略虽然充满了风险,但却是比一直与官府对抗更为现实和长远的道路。他愿意跟随宋江,运用自己的智慧,共同去实现这个目标。

总结来说,吴用从晁盖转向宋江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对梁山泊发展方向的判断,对领导者个人能力和政治抱负的考量,以及他自身渴望实现政治理想的驱动。

对晁盖的忠诚,更多的是基于“江湖义气”和“英雄相惜”的早期感情。
而对宋江的追随,则更多地掺杂了对“政治前途”、“实现抱负”的现实考量。

吴用是一位深谙“顺势而为”之道的智者。他看到了宋江身上凝聚梁山泊众人的能力,看到了“招安”所带来的可能性,也看到了自己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舞台。因此,他选择了与宋江同行,即便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牺牲,但对于吴用而言,这可能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晁盖和智劫生辰纲都是《水浒传》原创的角色和具有重大意义的段落。

在后世研究《水浒传》中,通常认为晁盖就是直接借鉴了方腊的人物形象,从方腊的人物事迹中汲取了养料。

为什么晁盖不是108将?因为最早的故事源头中并没有晁盖,而是讲宋江起义的故事。宋江有真实历史原型,晁盖是完全虚构的人物。

晁盖是后来施耐庵创作的时候,加上去的。

在元杂剧中,讲述水浒英雄故事,反映水浒的军事斗争场景中,往往是宋江当主帅,吴用是军师。宋江决策,吴用进行军事部署。他们二人始终是军事上的搭档,无数的战役都是他们二人指挥的。

宋江吴用就是最佳拍档。

而《水浒传》这本书,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故事蓝本,元杂剧进行的二次创作。不可能将原先的架构全部推翻,彻底背离故事发展轨道。

在剧情设计中,我猜想应该是智劫生辰纲这一段,作者认为主要由晁盖领导策划似有不妥。因为整本书中对于晁盖的刻画,主要是江湖豪气,武功高强,极具领导魅力,但同时智谋不足。如果将晁盖刻画成有勇有谋有领导能力,那么到最后怎么把晁盖这个人物剔除108将这个行列?这在逻辑上会有硬伤。

如果把吴用放进来,由吴用担纲参谋工作,那么剧本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在设计晁盖之死中,晁盖不听劝,执意攻打曾头市,只带了20个头目,却没有带吴用。缺少了吴用的晁盖,军事指挥就出现了失误。作为军事主帅,是怎么将敌人放进可以直接攻击中军的弓箭射程之内,从而中箭身亡的?这不但合理地解释了晁盖死亡的原因,也为后世争论晁宋二人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

前面要用吴学究的计谋,成功策划智劫生辰纲,后面在没有吴用情况下表现晁盖缺乏军事指挥才能。

晁盖是推动《水浒传》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重要的串场人物。

晁宋二人政治斗争是几百年以来解构《水浒传》故事中,人们各种分析的结果,不一定是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各种版本都有,里面有些对话和段落并不一致。说不清这里面删改情况。

而这个题目很显然就是想了解晁宋二人政治斗争的一些分析品评。

在我看来,智劫生辰纲中的这个“智”就是在凸显吴用的智谋,体现出智多星的价值。整个行动表现出晁盖的领导能力,烘托出晁盖的造反精神,反衬出宋江的“忠”。因为后面要写招安,如果宋江主谋劫生辰纲,那么后面力主招安,有点说不过去。晁盖领导造反,宋江为了梁山好汉的前程无奈推动招安,这就是一种分工。

而吴用从最初的故事中就是宋江的智囊,并不是所谓的弃晁盖投宋江。只是在故事桥段的安排上,给了大家这样的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中,吴用最初是和晁盖一同聚义梁山泊的,但后来却选择了追随宋江。要理解这一转变,得从吴用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变化说起。一、初遇晁盖:英雄相惜,义薄云天吴用最初在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事件中崭露头角。当时,吴用以“军师”的身份为晁盖献计献策,可以说这场智取生辰纲的成功,离不开吴用的.............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如何评价《水浒传》里的吴用?吴用,《水浒传》中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的一位,位列天机星,是梁山泊的军师。他以其超凡的智慧、深邃的谋略和深厚的学识,在梁山泊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要评价吴用,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他的人物性格、行为动机、以及对梁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在《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古典名著的粉丝圈里,简直是常年不熄的“战火”导火索。说实话,吴用跟诸葛亮比,就像是拿一把绣花针去跟一把倚天剑比,感觉是有点不太公平的。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俩人到底差在哪儿,又有哪些值得一说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位人物,虽然都是.............
  • 回答
    将水浒传中的军师吴用放到三国时期进行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吴用的特质、能力以及三国时期军师的普遍水平。这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思考,因为两部作品的风格、背景和对人物的塑造都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吴用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能力:吴用的核心特质与能力: 智谋过人,善于策划: 这是吴用最突出.............
  • 回答
    读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您会有这种感觉,那太正常了,而且说得直白点,吴用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如诸葛亮。这倒不是说吴用不好,只是这俩人物所处的平台、所承载的使命以及作者的塑造侧重点,差异太大了,导致他们即便都是“军师”,也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我试着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首先,得从他们.............
  • 回答
    吴闲云对《水浒传》和《西游记》的解读,尤其是他提出的“暗线”理论,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他在当下的文化评论圈占据了一席之地。至于他的解读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过度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学术界对他的看法也呈现出多元且略有分歧的态度。吴.............
  • 回答
    吴语中“吃水”、“吃茶”的说法,很多人直觉上会认为是“喫水”、“喫茶”的口语化表达。这背后确实有语言演变和习惯的影子,但具体情况要稍微细致地聊一聊。首先,我们要明白,汉语的“吃”这个字,在古代和现代都有比较广泛的用法,不光是“入口进食”。比如,我们说“吃力”、“吃苦”、“吃亏”、“吃官司”、“吃香”.............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权力关系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人性格、政治智慧、权力结构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晁盖为何无法驾驭宋江: 一、性格与价值观的冲突1. 晁盖的理想主义与宋江的现实主义 晁盖作为梁山泊的早期领袖,性格正直、重义气,追求“替天行道”的理想主义。他重视.............
  • 回答
    《水浒传》中晁盖的“被架空”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斗争过程,涉及权力转移、人物性格差异以及梁山内部派系斗争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这一过程的详细分析: 一、晁盖的崛起与初始权威1. 智取生辰纲的功勋 晁盖作为《水浒传》中“聚义”的核心人物,最初以“七星聚义”劫夺生辰纲的壮举闻名。这一事件不仅让梁山从草莽.............
  • 回答
    《水浒传》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但书中描绘的生活细节却是宋朝和明朝的混合体,并且在许多方面更倾向于明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的视角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施耐庵本人是元末明初人。他创作《水浒传》时,身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
  • 回答
    《水浒传》之所以如此精彩,除了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梁山好汉之外,那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也功不可没。他们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展现人性百态,或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人物。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位我认为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配角:一、 孙立——治军严谨,深藏不露的“军师”孙立,人称“病尉迟”,是.............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写下反诗,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直接导致了他被捕下狱。然而,将宋江最终被判重刑,甚至差点丧命的罪名坐实,并将其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背后确实有一位“小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个人就是黄文炳。要详细说明黄文炳如何陷害宋江,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点来叙述:一、宋江写反诗的.............
  • 回答
    《水浒传》中对人物饮食的夸张描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精心设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这些惊人的食量和豪放的吃喝场面,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作者对人物性格、社会现实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表达。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一、.............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着重刻画了一群被逼无奈、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仔细审视小说内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浒传》中的好汉,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上的某些特定阶层或群体涌现出来的,很少有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底层辛苦劳作的小喽啰(例如普通农.............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很多情节和人物的描绘,在年少时读来可能只觉得热闹、悲壮,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成年后重读,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社会现实、人性洞察和历史反思。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成年后才能看懂的《水浒传》的细节: 一、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少年时,我们容易.............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杨志碰上劫生辰纲的几个人时,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经历了从骄傲自信到震惊、愤怒、屈辱、绝望,最终走向落草为寇的巨大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他的心情:一、 任务前的踌躇满志与荣耀感: 肩负重任的责任感: 杨志接到押送生辰纲的任务,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