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里面杨志碰到劫生辰纲的几个人是什么心情?

回答
在《水浒传》中,杨志碰上劫生辰纲的几个人时,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经历了从骄傲自信到震惊、愤怒、屈辱、绝望,最终走向落草为寇的巨大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他的心情:

一、 任务前的踌躇满志与荣耀感:

肩负重任的责任感: 杨志接到押送生辰纲的任务,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差事,代表着朝廷的信任。作为一名武将,他将此视为一个展示自己能力、重振家业、获得晋升的机会。这种责任感让他倍感压力,但也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杨志出身将门,武艺高强,又是御拳教头,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充分的自信。他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项艰巨的任务,并且能够顺利完成,安然无恙地将生辰纲送到东京。
对前途的憧憬: 成功押送生辰纲,不仅能得到赏识,更有可能平步青云。他渴望借此机会摆脱过去种种失意的境遇,重新获得荣光。这种对美好前程的憧憬,让他对这次任务充满了期待。
一丝隐忧与警惕: 尽管自信,但杨志并非没有丝毫警惕。他深知生辰纲的价值和潜在的危险,也明白官场险恶。所以,他在出发前已经做了一些准备,比如招募壮丁,并对队伍进行了一定的管理。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对任务的谨慎,而非对强盗出现的预判。

二、 路途中对壮丁们的严厉管教与不安:

控制局面的掌控感: 在押送途中,杨志对那些被招募的壮丁们态度十分严厉,稍有不慎就加以呵斥甚至鞭打。他试图通过严苛的手段来维持队伍的秩序,确保他们能够乖乖地执行命令,不生事端。这是一种在掌控局面的过程中,想要巩固自己权威的表现。
对潜在威胁的警惕: 尽管表面严厉,但杨志内心深处可能也隐隐感觉到队伍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壮丁们看起来不像寻常的劳役,其中一些人的眼神和举止也显得有些异样。他对这种不确定性感到一丝不安,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戒备,而不是明确的恐惧。他试图用严厉来压制这种不安,让他们不敢有任何异动。

三、 遇到“强盗”时的震惊、愤怒与屈辱:

突如其来的震惊: 当七个汉子出现时,杨志首先感受到的是巨大的震惊。这些汉子并非他想象中的一般盗贼,他们的打扮、言语和气势都非同寻常。当他们开口索要生辰纲时,这种震惊被放大到了极点。他无法相信自己精心挑选和管理的队伍,竟然会有人敢于公开劫掠朝廷的重宝。
巨大的愤怒: 震惊过后,紧随而来的是熊熊燃烧的愤怒。这是一种被公然挑战、被践踏权威的愤怒。他觉得自己作为朝廷命官,被这些人如此轻视和侮辱,简直是奇耻大辱。他怒吼着想要拼命,想要用武力制止这一切。
屈辱感与无力感: 然而,当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敌挡这七个来势汹汹的汉子时,愤怒迅速被屈辱感所淹没。他引以为傲的武艺在他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自以为是的掌控力荡然无存。他看着生辰纲被轻易夺走,看着自己的手下纷纷倒戈,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他不仅是输了任务,更是输了面子,输了尊严。
对自身判断失误的懊悔: 在事后,他会更加懊悔自己当初的判断失误,没有更早地识破这些人隐藏的企图。他会责怪自己过于自信,过于轻敌,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

四、 逃亡过程中的绝望、恐惧与自我怀疑:

对朝廷的恐惧: 生辰纲被劫,这是重罪。杨志知道自己难逃严惩,很可能被处死,甚至牵连家人。这种对法律和朝廷的恐惧让他如惊弓之鸟,只能选择逃亡。
对前途的绝望: 曾经充满希望的前程,现在已经彻底破灭。他失去了官职,成为了逃犯,前途一片黑暗。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感到绝望,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任何美好的设想。
自我怀疑与迷茫: 作为一名武将,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能够完成任务。如今任务失败,甚至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和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还能去往何方。
孤独与无助: 在逃亡的路上,他孑然一身,没有人可以依靠。曾经的同僚、下属,现在都可能将他视为罪人。这种孤独和无助感让他备受煎熬。

五、 最终走向落草的无奈与转变:

走投无路的无奈: 在经历了种种打击后,杨志已经无处可去。朝廷追捕他,百姓畏惧他,他成了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境况下,他才被迫走向了江湖,走向了落草为寇的道路。
对秩序的失望: 经历过官场的腐败和生辰纲被劫的事件,杨志对当时的朝廷秩序和法律产生了深刻的失望。他可能会觉得,在这样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里,遵守规则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被逼上梁山的悲凉: 尽管最初是出于无奈,但最终的落草为寇,也标志着他彻底与旧的社会秩序决裂。这是一种被逼上梁山的悲凉,也是他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折的开始。

总而言之,杨志在遇到劫生辰纲的几个人时,其心情经历了从自信满满到极度震惊、愤怒、屈辱,再到绝望、恐惧、自我怀疑,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无奈地走向了落草为寇的道路。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转变过程,也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你们都没站在杨志的立场上看杨志。

举个例子,常被作为逼上梁山典型的秦明,上了梁山之后何尝有半句怨言,当然了,他确实不敢有,但是在战场上他真替宋江拼命,这可不是装的。他恨宋江吗?

秦明真的很在乎他老婆吗?

“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着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若寻见那人时,直打碎这条狼牙棒便罢!”

秦明更在乎的是有家难奔有国难投,老婆死了和城外百姓被杀了是排在一个等级的。不是因为秦明关心百姓,是因为秦明没那么在乎老婆。

要注意,施耐庵是生活在14世纪的人,他如果能见到我们现代人,感受恐怕和看见外星人差不多。

那个时代,花钱买个老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那个时代是公认的天经地义。我们看明朝的史料,凡是穷途末路要自杀的人,常常会让自己的兄弟、子女突围逃走,但妻妾多半是要一起自杀的,自崇祯以下鲜有例外。《三国演义》里刘安杀妻这种事,也并不怎么受批判。

元末、明末乱世中的军阀对待老婆更加随意,有时老婆押在上级那里当人质,他们到了前线照样肆无忌惮地造反,老婆被杀了再娶一个就是。更狠一点的如吴三桂、唐通,爹妈等一大家子押在李自成手里,照样背叛李自成,结果被李自成满门抄斩。

要离杀妻,尧君素杀妻,都被当成忠臣义士的典范,还有张巡,在城中断粮之时带头杀死自己的妻妾给士兵分食,守军纷纷效仿,而这一行为在当时是作为忠烈的表现被歌颂的。元明之际的军队在要打大仗时尽杀营中女眷以防将领士兵瞻前顾后的事也不在少数,反正天下女人有的是,打完仗再抢一个就是。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秦明死了老婆的问题,再带入秦明的立场想一下。他的老婆和现代女人简直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秦明的老婆,在当时的价值观中并不具备和秦明一样的人权。

秦明的老婆,只是他找了个媒人说媒,花些彩礼娶回来的配偶而已,结婚前八成是不认识的,结婚后秦明整日价忙着军务也不着家,两个人也没生孩子,夫妻感情绝没有多深厚。秦明和老婆的关系肯定还不如和黄信的关系好。在秦明心里,死老婆和丢官这两件事,还是丢官更严重些。宋江赔他个长得更俊,门第更好的老婆,死老婆这事就算揭过去了。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杨志。晁盖坑了他,这是肯定的,但是换个角度来想,晁盖对杨志其实算是不错了。

杨志是官军,任务是帮助梁中书用赃款向蔡京行贿,晁盖是强盗,目标是抢了杨志押送的财货,正常的强盗在制服杨志一伙之后应该做什么?

毫无疑问,肯定是找个僻静地方把杨志他们十五个人和枣子一块儿埋了,等到枣子长成了枣树,枣树又结了枣子,梁中书都不知道他的生辰纲到底丢在了哪。当然也不会再有二龙山的杨寨主,只会有某处枣林下的一堆肥料。

反过来,如果杨志抓住了晁盖,杨志肯饶了晁盖吗?

放到现在,劫匪抢了运钞车不杀司机显然没什么可吹嘘的,但《水浒传》却是14世纪的人写12世纪的事,辅以清朝民国留下来的关于水浒故事的各种衍生作品,戏曲也好,评书也好,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过去,晁盖抢生辰纲才是被歌颂的,他放杨志一马,是十分侠义的行为,理亏的是杨志。读者观众不至于恨杨志,但是对于梁中书这个大贪官被江湖豪杰戏耍是大呼痛快的。

到了二龙山,鲁智深、武松、杨志一起喝酒,杨志好意思提自己这段经历吗?

鲁智深落草,是因为杀了郑屠,救了林冲,得罪高俅;

武松落草,是因为杀了西门庆、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

杨志落草,是因为替皇帝送花石纲出错了,给高俅拍马屁拍马蹄子上了,然后给蔡京送赃款又出错了。

那两位在逸兴遄飞地讲如何杀贪官,揍恶霸,这个说:“想当初我拳打镇关西的时候……”那个说:“想当初我醉打蒋门神的时候……”杨志难道能在这时候说:“想当初我给蔡太师送生辰纲的时候……”

他只能说:“想当初东京有个泼皮牛二,恁地无赖,被我一刀杀了。”这才能聊得到一起去。

杨志当然不会认为自己行贿和给梁中书干活是什么严重错误,毕竟除了鲁智深这种奇葩之外,当时的军官都是这样的,不受贿,不欺压百姓就很不错了,按照当时军官的观念,杨志这样的算是道德水平很高了。

但是,杨志心里也知道,这么干不光彩,尤其是他还背着杨家将名声的包袱,所以越挣扎越痛苦。他和春风得意的关胜、呼延灼是不同的,他没有朝廷大员的赏识,没有当知府的朋友,就剩一身武艺还没人识货。梁中书虽然是提拔了他,也不过是拿他当家丁头目使唤而已。生辰纲被抢之后,杨志先是想到了要自杀,然后很痛快地决定落草,因为杨志对于自己原本服务的旧秩序是有极强烈的失望的。杨志的智力虽然堪忧,但是武功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可是他在这个边疆不宁,盗贼蜂起的时候居然捞不到一个上战场砍人的机会,被皇帝和权臣像家奴一样使唤,高俅看不起他也就算了,连梁中书家的一个老奴都骑在他头上拉屎。假如真有谁能拉杨志一把,哪怕让他带炮灰队去冲锋陷阵,杨志都会感激不尽的,但是杨志连个当炮灰的机会都没有,哪怕想去投老种经略,他都没有路费。所以他宁肯造反,先跟着鲁智深,再跟着晁盖、宋江,把朝廷官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这才终于逼得傲慢的朝廷放下身段,承认他们是才能杰出的义士,封授官职。

杨志丢了生辰纲之后,回去和梁中书分辩,也未必就是死罪,而他想选择的自杀和落草都是不归路。落草为寇说是有招安这条出路,可真正能活到招安的土匪可并不多。杨志上二龙山是怀着绝望和愤激的,而这股愤激并不是冲着晁盖,而是冲着大宋朝廷去的,就算生辰纲安全送到了,杨志照样还是个悲剧,给梁中书当家丁,难道就能恢复杨家将的光荣吗?相比之下,落草为寇受招安,挣到当炮灰机会的可能性还更大些。再结合说岳来看,杨家的荣誉最后正是靠先落草再招安的杨再兴来捍卫的。

所以,到了上梁山的时候,杨志已经不会再记恨晁盖了,或许反而会后悔当初王伦邀请的时候没留下来,白白受这许多折辱。从他决定上二龙山的时候起,生辰纲丢不丢都无所谓了,就是晁盖追上来把生辰纲还他,他也未必肯要。一个一直在别人的蔑视和嘲笑中生活的人,而且还是个有能力无处施展的人,处处背运步步倒霉,一朝扬眉吐气,有了鲁智深这个认可尊重他的兄长,有了尽情施展本领的舞台,难道还肯回去再给权贵当家奴吗?这种自由的滋味是会上瘾的,哪怕走的是不归路也不会回头。更何况,宋江又给这些官军出身的头领规划了一幅“受招安,去边关,封妻荫子美名传”的美好蓝图,谁还有心思算生辰纲的旧账。杨志挣扎了一辈子,最后求的就是一句“宣和中,从宋江征辽有功,寻征方腊,卒于军中,赠忠武郎,立庙享祭”而已,以求死后有脸见自家祖宗。杨志其实是一百单八将中结局最好的人之一,他想要的都拿到了,最后以破辽英雄的身份病死军中,终于配得上杨家将的名声。如果不上梁山,他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杨志心中最大的阴影,来自于杨令公撞死李陵碑、杨六郎镇守三关口、杨宗保大破天门阵,设想一下他知道朝廷派梁山伐辽时心中会多么狂喜,就会明白生辰纲对于落草之后的杨志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过眼云烟而已。跳槽到鲁智深手下的人,难道还会怀念梁中书吗?在大名府,杨志再受梁中书信任也是被任意使唤的配军,而在二龙山,他是二寨主,完全凭能力吃饭,所有人要么尊重他,要么害怕他,哪怕是呼延灼这样的剿匪官军对杨志都郑重对待,不敢轻蔑。从眼睁睁看着一帮饭桶对自己恣意嘲辱,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活得毫无尊严的生活,一下子跳跃到称王称霸,与鲁智深、武松称兄道弟,打得官军闻风丧胆的生活,一辈子的郁气出了一大半,区区生辰纲又算得了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