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传里杨雄杀潘巧云是不是有点太过呢?

回答
水浒传里杨雄杀潘巧云,这事儿说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残忍,甚至有些过火。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说清楚潘巧云这人。她嫁给杨雄,那会儿杨雄虽然是个头领,但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只能算是个安稳的男人。潘巧云这姑娘,年轻貌美,又是个心思多的,嫁过来没多久,就觉得日子太平淡了,杨雄每天打打杀杀,她一个女人在家,少不得就生出了些个别的念头。

这念头一出来,就不是个好兆头。当时正好遇见了那个道士,裴如海。这裴如海,长得斯斯文文,嘴里会说,勾搭女人那是他的拿手好戏。潘巧云呢,一来觉得杨雄不在家,日子闷得慌,二来这裴如海又是说又是哄,再加点新鲜感,两人就这么勾搭上了。

说起来,潘巧云这事儿,确实对不起杨雄。偷情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那个讲究男人的面子和女人的贞洁的年代。这要是传出去,杨雄这个头领的面子往哪儿搁?

但是,杨雄的处理方式,就显得特别冷酷了。你说男人被戴了绿帽子,心里肯定不好受,生气,愤怒,那是人之常情。但直接杀了,而且是那样一种死法,未免太残忍了。

当时的情节是,杨雄的结拜兄弟石秀,本来就是个机灵鬼,心思细。他看潘巧云最近神神秘秘的,又跟那个道士走得近,就起了疑心。于是,他就暗地里观察。结果,还真让他撞见了潘巧云和裴如海在山上私会。

石秀这人,有时候看着傻乎乎的,关键时刻却很讲义气,也很狠。他把这事儿告诉了杨雄,杨雄听了,那是又惊又怒。你想,自己的婆娘跟别人在外面鬼混,这换谁也受不了。

然后,杨雄就设计了一个局。他假装出去办事,让潘巧云以为他不知道,等潘巧云又一次跟裴如海约会的时候,就把他们两个都抓了回来。

这抓回来,可不是好好问问,而是直接就审问,逼潘巧云招供。潘巧云本来就心虚,加上被杨雄这么一吓,没撑多久就招了。

关键是,杨雄这时候,他没想着怎么处理这件事情,而是把怒火完全发泄在了潘巧云身上。他说,既然你跟人家勾搭,那就把你给剁了。

然后,他就真的拿刀,对着潘巧云就是一顿乱砍。你看,潘巧云本来就承认了,也该是罪有应得,但杨雄这一刀刀下去,那可不是简单地了结生命,而是带着一种极度的残忍和侮辱。他把她腰斩了,这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死法,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你说,这么一闹,杨雄自己也名声不好听啊。虽然潘巧云背叛了他,但他这么一闹,大家都会觉得杨雄心狠手辣,不是个好相处的人。而且,石秀在一旁看着,也未必觉得杨雄这样做就完全对。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这肯定是过激了。再怎么说,也是夫妻一场,即便有错,也应该有一个相对人道的处理方式。比如,休妻,然后交给官府,或者至少给个痛快。而不是这样一种血腥残忍的处决。

但我们也要理解当时那个环境。在《水浒传》那个时代,男人的尊严非常重要,老婆不忠,那是奇耻大辱。而且,梁山好汉们,很多人的手段都比较粗暴直接,不像咱们现在这样讲究法律和人权。他们更看重的是江湖义气和自己的感受。

所以,杨雄杀潘巧云,你可以说他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在清理门户。但是,从方式和程度上来说,确实显得太过残忍和缺乏人情味了。他没有给潘巧云一个选择,也没有给他们这段关系一个体面的结束,而是用一种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宣泄了自己的愤怒。

这件事情,也成了杨雄身上一个不太光彩的印记,让人觉得他这个人,虽然有他的江湖道义,但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股子残忍和控制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雄从始至终也没想过杀潘巧云啊。


什么仇什么怨?就因为一顶帽子,还是因为节级的面子?杀人偿命这四个字都认识吧?


杀了潘巧云对杨雄有什么好处?命没了,官丢了,杨雄就图个这?


(这里抛开正史中偷情到底是什么惩罚,但从水浒中涉及的描述来看,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罪状中都提到她们出墙,但是并没有死罪这一说,而且杀他们的人反而要判死罪,后来都是篡改罪状保住了命。)

石秀第一次告诉杨雄,哥哥你绿了的时候,杨雄的反应是这样的:


这贱人怎敢如此!

没说过要杀她。顶多是生气愤怒脸上挂不住,但绝没有到动手杀人的地步。

因为石秀出主意要抓奸后,杨雄还很客气的表示:


兄弟见得是。

一点都不过激,就算潘巧云在她眼前,他也未必会上去捅刀。

不然他这两院押牢节级算是白干了,不能不知道杀人是啥下场?

随后杨雄、石秀、潘巧云、迎儿四方对峙。

杨雄为什么愿意上翠屏山?如果石秀说去了让他捅潘巧云?杨雄能跟着去吗?

石秀当时说的可是:


当头对面,把这是非都对得明白了,哥哥那时写与一纸休书,弃了这妇人,却不是上着?”

很明显,休了潘巧云,才是最符合杨雄预期和利益的选择;没有了潘巧云,杨雄好歹也是吃公家饭的,那他再找个媳妇也不难吧?以后还是接着过他的小日子。

所以杨雄当即表示:


既然兄弟如此高见,必然不差。

到这里杨雄想的是写休书,可没有想过去杀人,杨雄始终都是很理智的。

真正想杀人的是谁?是石秀。因为石秀已经手上沾血,干掉了海和尚与头陀。

所以石秀不在乎再杀一个潘巧云。

于是上了翠屏山,几人对证明白,按说就该写休书了。

但是石秀是怎么说的?

今日三面说得明白了,任从哥哥心下如何措置。

其实这里杨雄还有回头的空间,大不了打她一顿,然后再写休书呗,反正不至于杀人吧?

结果石秀给杨雄递上了刀。

石秀也把迎儿的首饰都去了,递过刀来。

杨雄接还是不接?接了他就得杀人,杀人就得完犊子;不接,指定要被石秀鄙视,以后还怎么混。

这一刻,杨雄绝对是挣扎的,而且还挺懵逼的:不是说写休书吗?你给我递刀干嘛?

但最后杨雄还是接了刀,并且很残暴的挖了潘巧云,然后交了上梁山的投名状。

所以杨雄杀潘巧云的手段,那指定是有点过分的,杨雄当然也可以把她休了了事。

因为杨雄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你就怕有人咸吃萝卜淡操心,一个劲的给你起哄架秧子,把你往绝路上逼。

完事还给你递过来了刀。

所以你说杨雄为啥取潘巧云的性命?因为他的结拜兄弟石秀,给他递过来了一把刀。

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里杨雄杀潘巧云,这事儿说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残忍,甚至有些过火。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说清楚潘巧云这人。她嫁给杨雄,那会儿杨雄虽然是个头领,但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只能算是个安稳的男人。潘巧云这姑娘,年轻貌美,又是个心思多的,嫁过来没多久,就觉得日子太.............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水浒传》中杨志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虽然杨志出身将门,祖父、父亲都是名震朝野的大将,但他的命运和心境却处处透着一种“落魄贵族”的悲凉,甚至与刘备早期的境遇有几分相似。要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时代的洪流与家族的断层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杨家虽然显.............
  • 回答
    好,若是我是这泼皮泼脸、人人唾弃的杨志,面对如此境地,非得使出浑身解数不可。大家都要吃酒,贼人也说酒无碍,这便如同把柄握在别人手里,我说话自然分量不够,反倒要惹一身腥臊。但事关重大,我不能坐视不理。且听我细细道来,我当如何应对:第一步:稳住阵脚,看清形势,绝不硬顶。此时我杨志孤立无援,众怒难犯。若是.............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宋江的《西江月》是《水浒传》中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词,说它“写得好不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笼统地说,它“好”,但这种好并非纯粹的文学造诣高,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为何说它“好”?1. 精准刻画了宋江的内心世界与矛盾: 这词最成功的地.............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哪个细节让我觉得真实到不寒而栗,那还得是王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段。你别看它讲的是风月案,好像离咱们远着呢,但细品一下,王婆这个老娘们,那手腕,那心思,简直就像是隔壁邻居王大妈,或者楼下卖菜的李二婶,活生生地在你眼前晃悠。你想啊,潘金莲这个女人,空有姿色,守着个武大郎,日子过得寡淡无.............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当段景住得知自己是凑够一百零八将的最后一人,排在第108位时,他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那是一种复杂交织、充满戏剧性的情绪。首先,一种压抑已久的兴奋与被认可的狂喜。段景住虽然不是像李逵那样天生就带着“好汉”的光环,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江湖人士,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能力。在那个讲究名.............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的名气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出身与早期经历: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郓城小吏,根基不深,但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宋江出身于郓城县的一个富户家庭,并非底层贫民。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成为.............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金眼彪”施恩的排名,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因为不同版本和不同解读下,排名会有细微的差别。不过,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普遍认可的,是施恩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排名是 第八十五位。我们来详细捋一捋这个排名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有“93”这个说法出现。施恩的背景和主要事迹:要理解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刺配”是一个重要的刑罚,指的是在罪犯的脸上或者身上刺上字样,然后将他们流放到远方服刑。而刺配的字样,最常见的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犯人的罪名或者发配的地点。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刺”字的含义: “刺”在这里指的是用尖锐的工具(通常是刀、针或金属笔)在皮肤上刻画出文字或图案。.............
  • 回答
    《水浒传》中有很多情节,即使放到现在,依然能够引起共鸣,触动人心。其中一个我认为“永远不会过时”的情节,便是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个情节发生在鲁智深(鲁达)初到五台山,被智真长老安排看管山门。但鲁智深生性粗犷,不喜清修,经常惹是生非,又因为喝酒而误伤了番僧。智真长老虽然看出了鲁智深的根骨不凡,但.............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伏笔之精妙,堪称一绝。作者施耐庵运用娴熟的笔法,将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赏析几个典型的伏笔,并详细说明它们如何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1. 林冲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的伏笔 埋伏笔的回目与内容: .............
  • 回答
    梁山泊的“及时雨”宋江:一条小小的凡夫如何撬动了八方绿林?在北宋末年那段乱世之中,一股股江湖豪杰如同野草般疯长,他们或因官逼民反,或因家破人亡,纷纷走上绿林之道。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草莽英雄中,有一个名字却能响彻江湖,让无数好汉甘愿肝脑涂地,那便是“及时雨”宋江。他并非三头六臂的神人,也不是叱咤风云的.............
  • 回答
    在水浒传的排座次章节,一百零八将早已是固定且脍炙人口的名单。然而,若真要打破常规,强行从水泊梁山众多的绿色小人物中选拔一位作为“第109将”,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要在一众不起眼的人物里找一个能提拔的,我们不能只看武艺,还得看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忠诚、能力,甚至是一点点“人情味”。在我看来,若真要.............
  • 回答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个个都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但除了那些呼风唤雨的头领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有着自己的光芒,同样让人由衷的佩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施耐庵在书中埋下的那些辛勤付出,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是整个故事运转的齿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武艺,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智慧。比如,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放在《水浒传》的语境里,那绝对是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要是这潘金莲那点事儿落在了“双枪将”董平头上,武松该怎么办,会有什么后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在《水浒传》的剧情里,潘金莲是和西门庆勾搭,并最终害死武大郎的。武松为兄报仇,这才引出了后面一连串的.............
  • 回答
    《水浒传》这部梁山好汉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绿林好汉的豪情壮志,更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不乏智慧超群者,也夹杂着不少蠢笨至极的莽夫。要在这群人中分辨出高下,还得细细品味。智慧过人,运筹帷幄之辈要说梁山上的智囊,那非吴用莫属。人称“赛诸葛”,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他的智谋体现在各个方面,每一次梁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