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里杨志的爷爷爸爸都是朝中大将,为何杨志就感觉像个n代没落的贵族,跟刘备似的,这是为何?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水浒传》中杨志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虽然杨志出身将门,祖父、父亲都是名震朝野的大将,但他的命运和心境却处处透着一种“落魄贵族”的悲凉,甚至与刘备早期的境遇有几分相似。要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 时代的洪流与家族的断层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杨家虽然显赫,但这种显赫是属于过去。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武将的地位早已不如前朝。当年杨家祖上可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但到了杨志父亲这一辈,甚至杨志自己,国家已经很久没有大型的、能够让他们一展抱负的战事了。

祖父与父亲的荣光,是“前朝”的记忆: 梁中书说的“先人三代,皆是名将”,这是一种家族的荣耀,但这种荣耀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印记,而非当下的实力。就像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子孙后代可能还保留着不少旧时的物件和光环,但家族的根基和话语权已经不在了。杨志的祖父、父亲可能是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的开疆拓土时代立下功勋,那个时代,武将是真正可以叱咤风云的。
断层与衰落的暗示: 《水浒传》并没有详细描写杨志父亲的具体功绩,更多的是一种“名将之后”的身份标签。这反而暗示了一种家族荣耀的传承,但具体的“实力”和“影响力”可能已经大幅度衰减。到了杨志这一代,他虽然继承了“名将之后”的身份,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能够依靠的家族力量,或者说,他父亲之后的家族地位已经不如往昔。

二、 个人才能与现实际遇的巨大落差

杨志本人并非没有才能,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抱负、也具备一定军事才能的青年将领。他武艺高强,箭法精湛,在战场上(比如青州剿匪)也曾表现出过人的勇猛和指挥能力。然而,他的才华却屡屡被现实环境所阻碍。

“打虎将”的空名与“背负”的标签: 他“三十六岁,生的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身如玉树,腰如杨柳,虽有征尘,却掩不住精神”,这副好皮囊和“打虎将”的绰号,本身就带着一种养成良好的贵族子弟的影子。然而,这个绰号更多是一种“背景”的衬托,而非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扭转乾坤的实力证明。
“寄人篱下”的尴尬: 从他卖刀到被逼上梁山,他一直处于一种“寄人篱下”的状态。在牛二面前,他因为身上佩戴宝刀,被人觊觎,结果因为“不忍一时之怒”,失手杀了人,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在二龙山,他又因为“高俅”这个名字而被排挤。这些经历都让他觉得自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理想与现实的背离: 杨志渴望的是像他父祖那样,在沙场上建功立业,获得朝廷的认可,光耀门楣。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奸臣当道,武将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想做一个忠君报国的将士,但朝廷却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最终将他推向了法外之地。

三、 性格中的“傲气”与“无奈”

杨志的性格中,既有将门之后的高傲,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一丝贵族式的“清高”。

“不与俗同流”的自持: 他不愿意像一般市井之人那样斤斤计较,也不愿意为了生存而折节下己。卖刀时的“金银自是嫌轻,看你银实,我便自收”,显示了他对金钱的态度。在街上与牛二发生冲突时,他最初的态度也是有所克制,直到牛二得寸进尺,他才爆发。
对“礼”的看重: 他对自己的身份有一定的看重,不希望被随意侮辱。这种“面子”和“尊严”在他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有时甚至会因此耽误事情。
“怀才不遇”的失落: 他的种种遭遇,让他内心积压着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他知道自己有本事,但却处处碰壁,这种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贵族,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四、 与刘备的相似之处(为何感觉像)

你提到他像刘备,这确实抓住了杨志身上一些共通的悲剧色彩。

出身的“名分”与实力的“空虚”: 刘备早期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这份“名分”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反而是“织席贩履”的窘迫。杨志同样是名将之后,但这份光荣也无法换来他在官场上的晋升和稳定。
早期屡遭挫折,颠沛流离: 刘备早期在黄巾之乱后,虽然有了一点名声,但之后也是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寄人篱下,屡遭失败,甚至流亡。杨志也是因为杀人而失去官职,然后四处奔波,最终被迫加入梁山。
都渴望“有所作为”: 刘备的终极目标是复兴汉室,建立一番伟业。杨志也渴望像父祖一样,为国效力,在战场上立功。他们都有一种“英雄气短”的无奈,即拥有英雄的志向,却缺乏实现英雄抱负的平台和机会。
都带着一种“孤傲”或“不合时宜”的特质: 刘备有他的仁德之道,他不会像曹操那样奸诈,也不会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他有自己的坚持。杨志也有他身为将门之后应有的气节,不愿意随波逐流,即使身处逆境,也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

总结来说,杨志之所以感觉像一个没落的贵族,是因为:

1. 时代背景: 他所处的北宋末年,武将地位不如前朝,他的家族荣耀更多是历史的余晖,而非当下的权势。
2. 个人境遇: 他的才能和抱负与严酷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屡遭打击,无法施展。
3. 性格特征: 他身上既有将门之后的傲气和对家族荣誉的看重,也有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无奈和清高,这些都使得他在底层艰难求生时显得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4. 命运的相似性: 这种“出身显赫却命运多舛”、“胸怀大志却屡遭挫败”的经历,与刘备早期那种“皇叔之后却寄人篱下”的落魄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这些因素的交织,塑造了杨志这个在《水浒传》中既有英雄气概,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落魄贵族”形象。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绿林好汉,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挣扎,却最终被命运捉弄的复杂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挂一个未授权私自转载的微信公众号——历史儿那点事

本人声明从未授权该公众号转载我的文章。


关于杨家将的事,水浒中没说,估计也是当评话中的朝中大将来处理的。但是历史上的杨家将是北汉降将,世代镇守麟州,属于西北边军体系,而且一直是半割据的状态,不是中央禁军体系。这笔是正史,如果按正史的话这话题就聊不下去了,咱们当背景知识,一笔带过就算了。

咱就单说这水浒里的杨志,很明显是个拎不清的人,每次判断形势都失策,这种人身家多少都没用。

杨志自称出身出身天波杨府,水浒第十二回载:“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这个殿司也就是殿前司,乃是皇帝宿卫的禁军单位,而制使官,按《唐律·释文》云:“天子所作之令,谓制使司。”在宋代不属于记禄官,属于差遣,相当于营连一级的下级军官受皇帝差遣外出办事的使臣。

而杨志负责的是个什么差事呢?书载:“道君因盖万岁山 ,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

也就是说杨志所负责的任务就是去太湖搬运花石纲。这是皇帝亲自下达的任务,而且不算啥难活,具体征收花石纲的任务有“苏杭应奉局”在苏杭置办好了,十船为一纲,花石纲这种东西也不会有强盗去抢。作为制使,只需要把这十船花石太太平平地运回京城,任务就顺利交卸了。在徽宗皇帝面前捞个苦劳也不算大事。

偏生杨志走了背字,黄河里刮了怪风吹翻了船。

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

杨志这一逃可就出了大问题,整个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宋刑统·杂律》“官船私载物”条:诸船人行船,茹船、泄漏、安标宿止不如法,若船筏应回避而不回避者,笞五十;以故损失官私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卒遇风浪者勿论。
《宋刑统》:诸在官无故亡者,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五日加一等。边要之官加一等。

也就是说如果杨志自述情况真实,且按照律条来判案的话,杨志遭遇大风失了花石纲并没有责任(当然道君皇帝情绪化起来不按律条以杨志进门先迈左脚为由事变判他个什么罪名这不好说)。但是出了事之后逃亡却是坐实了罪名。而杨志似乎是个法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亡。这是杨志第一次拎不清。

逃亡之后杨志流落关西遇赦,好歹事情有转机了,如果杨志去投奔西军老种或小种麾下,在边庭一刀一枪挣个出身,估计也能有起色,再不济去北军,投奔梁中书,凭自己的本事谋个差事,也还有些机会。但是这杨志却去筹集了一担子财货上京,希望谋求官复原职。这又是一次拎不清。

如今赦了俺们罪犯。洒家今来收得一担儿钱物,待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

王伦当初在梁山上给杨志分析得其实很有道理——

却才制使要上东京干勾当,不是王伦纠合制使,小可兀自弃文就武,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亦且高俅那厮见掌军权,他如何肯容你?

王伦说的中心思想就两点:

1.虽经赦宥,难复前职。你杨志虽然遇赦,但是顶多是不追究当初失职和逃亡的罪名而已,哪有还能官复原职的道理?

2.高俅掌权,必不能容。杨志失了花石纲那是办砸了皇帝钦点的差事,道君皇帝那里这事还没有翻篇,而高俅那厮又是个奸佞小人,只肯一味逢迎天子,怎么可能违逆圣意替杨志开脱?

你看这两点碰一起,杨志回京跑门路的想法怎么可能有好?

于是果不其然,杨志把全副身家折腾光了,终于把流程走到了高俅那里,结果被高俅一笔打回。

央人来枢密院打点理会本等的勾当。将出那担儿内金银财物,买上告下,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引去见殿帅高太尉。来到厅前,那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笔都批倒了,将杨志赶出殿司府来。

你说这事,怨高俅么?就杨志这每次都走岔路的折腾法,就是将门出身也没鸟用啊。

于是杨志没了出路只好东市卖刀,不合一时上头杀了泼皮牛二,这下杨志却不逃了。这罪名怎么算呢?

宋刑统 斗讼律一: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虽因斗而用兵刃杀者,与故杀同。为人以兵刃逼己,因用兵刃拒而伤杀者,依斗法。余条用兵刃准此,不因斗故殴伤人者,加斗殴伤罪一等。虽因斗,但絶时而杀伤者,从故杀伤法。

按照律条,斗殴杀人者处以绞刑,用兵器故意杀人者处以斩刑。虽然是斗殴,但是用兵器杀人的,按照故意杀人罪名来处理。如果是他人用兵器逼迫,而用兵器还击的,按斗欧处理。不因斗殴而故意殴打伤人的罪加一等。虽然事因斗殴,但是事后才又去杀人伤人的,按故意杀人伤人处理。

那么事情明白了——泼皮牛二和杨志争斗属于斗殴,但是牛二并无兵刃,而杨志手持利刃,所以罪名和故意杀人一致。应该按故意杀人处理。那就是该判个斩刑。

但是呢,杨志还有自首情节,这杀人后自首能不能免死呢?

按照名例率的自首条款

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法。本应过失者听从本。
【议曰】假有因盗故杀或过失杀伤财主而自首者,盗罪得免,故杀伤罪仍科。若过失杀伤,仍从过失本法,故云本应过失听从本。

杨志这斗杀本是死罪,有自首情节,但是自首情节只能抵消原罪,比如抢劫杀人可以抵消抢劫罪,斗殴杀人可以抵消斗殴罪,但是杀人伤人的罪名不能抵消,不能抵消杀人罪,那不还是得偿命?

事实上这个律条从唐代以来都是一致的:按照唐律疏议:“其于人损伤,不在自首之例。释谓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者,盖以与人情。”也就是说杀人伤人即使自首,也没有从轻发落的余地。

杨志这自首可就是自投罗网啊……

所幸这牛二是个绝户没有苦主,而推官又给他故意改轻了情节——

推司也觑他是个首身的好汉,又与东京街上除了一害,牛二家又没苦主,把款状都改得轻了。三推六问,却招做一时斗殴杀伤,误伤人命。

也就是本来是斗殴杀人,当街一刀两断的事,推官愣是闭着眼睛给他改成了斗殴伤人致死。这牛二被戳了脖子捅了两个透心凉之后回家躺了十天半月才断气。这已经属于睁眼说瞎话了,才算是放过了杨志这条小命,改判了脊杖二十,充军大名府司。

所以说句不好听的,这杨志痴长了这么多岁数,见事不明类瞎子,情绪波动如中二,做人做事毫无章法,轻重不分,进退失据,不该跑的事跑了,不该求的官求了,不该自首的罪名自首了。能混个囫囵人已然是祖宗有灵,就别怨天尤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水浒传》中杨志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虽然杨志出身将门,祖父、父亲都是名震朝野的大将,但他的命运和心境却处处透着一种“落魄贵族”的悲凉,甚至与刘备早期的境遇有几分相似。要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时代的洪流与家族的断层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杨家虽然显.............
  • 回答
    好,若是我是这泼皮泼脸、人人唾弃的杨志,面对如此境地,非得使出浑身解数不可。大家都要吃酒,贼人也说酒无碍,这便如同把柄握在别人手里,我说话自然分量不够,反倒要惹一身腥臊。但事关重大,我不能坐视不理。且听我细细道来,我当如何应对:第一步:稳住阵脚,看清形势,绝不硬顶。此时我杨志孤立无援,众怒难犯。若是.............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杨志碰上劫生辰纲的几个人时,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经历了从骄傲自信到震惊、愤怒、屈辱、绝望,最终走向落草为寇的巨大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他的心情:一、 任务前的踌躇满志与荣耀感: 肩负重任的责任感: 杨志接到押送生辰纲的任务,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差.............
  • 回答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杨志?杨志,作为《水浒传》中一个颇具争议和悲剧色彩的人物,其形象的塑造是作者施耐庵在一定程度上对宋代社会底层官吏和军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评价杨志,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性格、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梁山泊英雄谱中的位置。一、 杨志的性格特质:忠诚与落魄的矛盾体杨志身上最显.............
  • 回答
    水浒传中杨志两次押送生辰纲都失败了,如果他回去认罪,后果恐怕会非常严重,甚至可能比他后来落草为寇的命运还要悲惨。咱们就来细细掰扯掰扯,看看那时候的官场和律法,会让杨志面临怎样的境地。第一次送纲失陷:黄金失窃,泼皮闹事杨志第一次领受的是替生辰纲送礼的任务,这可是个肥差,也意味着责任重大。结果呢?在青州.............
  • 回答
    杨志卖刀,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他“背着祖宗的罪名”说起。杨志,那是名门之后,先人杨老令公,那是宋朝数一数二的名将。可惜啊,到了杨志这一代,虽然身子里流着的是好汉的血,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得到重用,甚至还因为丢了生辰纲,成了朝廷通缉犯,一路逃亡。话说,这逃亡的日子可不好过。杨志身上虽然有点功夫,但毕.............
  • 回答
    这事儿换我杨志来,那肯定是得不一样。说实话,那帮泼才跟我使性子,我都能忍,毕竟是公事,得有官威。但说到底,这趟生辰纲,押送得太顺了,顺得我都觉得不对劲。先说这批官兵,都是从各地抽调来的,鱼龙混杂,看着就不是什么精兵强将。我杨志打小习武,带过八十万禁军,知道怎么打仗,知道怎么带兵。这帮人,说句不好听的.............
  • 回答
    水浒时节,“智取生辰纲”一段,杨志这位“青面兽”,可谓费尽心思,从装束到路线,无一不严加防范,本以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十万贯的金银送往东京。然而,却在黄泥岗这个看似寻常的坡地上,被七个汉子轻易识破,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细究起来,杨志的失算,并非源于某一个单一的疏忽,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致.............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水浒传里杨雄杀潘巧云,这事儿说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残忍,甚至有些过火。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说清楚潘巧云这人。她嫁给杨雄,那会儿杨雄虽然是个头领,但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只能算是个安稳的男人。潘巧云这姑娘,年轻貌美,又是个心思多的,嫁过来没多久,就觉得日子太.............
  • 回答
    水浒传里,石秀劝杨雄杀掉他的妻子潘巧云和丫鬟迎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要说石秀为什么这么执着,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1. 石秀的“义气”和“恩情”石秀这个人,最讲究的就是“义气”。他认定了杨雄是兄弟,那就掏心掏肺地对待。当初,杨雄因为得罪了人,被下了狱,是石秀冒着生命危险去劫狱.............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宋江的《西江月》是《水浒传》中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词,说它“写得好不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笼统地说,它“好”,但这种好并非纯粹的文学造诣高,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为何说它“好”?1. 精准刻画了宋江的内心世界与矛盾: 这词最成功的地.............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哪个细节让我觉得真实到不寒而栗,那还得是王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段。你别看它讲的是风月案,好像离咱们远着呢,但细品一下,王婆这个老娘们,那手腕,那心思,简直就像是隔壁邻居王大妈,或者楼下卖菜的李二婶,活生生地在你眼前晃悠。你想啊,潘金莲这个女人,空有姿色,守着个武大郎,日子过得寡淡无.............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当段景住得知自己是凑够一百零八将的最后一人,排在第108位时,他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那是一种复杂交织、充满戏剧性的情绪。首先,一种压抑已久的兴奋与被认可的狂喜。段景住虽然不是像李逵那样天生就带着“好汉”的光环,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江湖人士,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能力。在那个讲究名.............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的名气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出身与早期经历: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郓城小吏,根基不深,但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宋江出身于郓城县的一个富户家庭,并非底层贫民。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成为.............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金眼彪”施恩的排名,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因为不同版本和不同解读下,排名会有细微的差别。不过,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普遍认可的,是施恩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排名是 第八十五位。我们来详细捋一捋这个排名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有“93”这个说法出现。施恩的背景和主要事迹:要理解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刺配”是一个重要的刑罚,指的是在罪犯的脸上或者身上刺上字样,然后将他们流放到远方服刑。而刺配的字样,最常见的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犯人的罪名或者发配的地点。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刺”字的含义: “刺”在这里指的是用尖锐的工具(通常是刀、针或金属笔)在皮肤上刻画出文字或图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