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里刺配刺的是什么字?

回答
在《水浒传》中,“刺配”是一个重要的刑罚,指的是在罪犯的脸上或者身上刺上字样,然后将他们流放到远方服刑。而刺配的字样,最常见的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犯人的罪名或者发配的地点。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1. “刺”字的含义:

“刺”在这里指的是用尖锐的工具(通常是刀、针或金属笔)在皮肤上刻画出文字或图案。这个过程是带有痛苦和羞辱性的。
刺字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标记身份: 明确告知他人此人为罪犯,并且其罪名是什么。
制造羞辱和警示: 刺在脸上或身上,让罪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罪犯的身份,起到社会性的惩罚作用,也对他人起到警示作用。

2. “配”字的含义:

“配”在这里指的是“发配”,也就是强制性的迁移。罪犯被剥夺了自由,被送到远离家乡的地方服劳役或接受其他形式的惩罚。
发配的地点通常是边远、艰苦地区,这样做的目的包括:
隔离罪犯: 使他们远离原来的社会环境,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惩罚和改造: 在艰苦的环境中劳作,既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改造”的方式。
边疆戍边: 有些发配是到边疆地区充当兵役或劳役,为国家效力。

3. 刺配的字样通常是什么?

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以及古代的刑罚制度,“刺配”的字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罪名: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例如,如果一个人因为打架斗殴被判罪,脸上可能会刺上“殴斗”之类的字样。如果是因为盗窃,可能刺上“盗窃”。
发配地点: 有时候也会直接刺上发配的地点,以便当地官府知道此人的来历和罪行,便于管理。比如,刺上“充军发配XX州/府”。
特定的警示语: 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刺上一些更具象征意义或警示性的词语。

《水浒传》中的经典例子:

《水浒传》中关于刺配的描写最为人熟知的就是:

鲁智深: 在醉酒后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发配到沧州。在发配的过程中,官府在他的脸上刺了字,虽然书中没有非常具体地描写“刺了什么字”,但可以推测是与他的罪名(“误伤人命”或类似的词语)或发配地点相关。后来他在五台山和相国寺都遇到了麻烦,别人一看他脸上的刺字就知道他是被发配的罪犯,因此对他百般欺凌。
林冲: 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在他的脸上刺了“贼配军”三个字。这个“贼配军”是当时对被刺配充军的囚犯的一种蔑称,带有极大的侮辱性。这三个字标志着他不再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而是身份低贱、被流放的罪犯。这三个字也成为了林冲悲惨命运的象征。
武松: 武松为兄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在发配途中,官府在他脸上刺了字,具体字样书中也未明确说明,但可以想象是与他的罪行(“打杀人命”)有关。

总结来说,《水浒传》中刺配的字,最主要是罪犯的“罪名”或“发配地点”,并且通常会伴随侮辱性的称谓,例如“贼配军”。 这些刺字不仅仅是一种刑罚的标记,更是对罪犯身份的剥夺和精神上的摧残,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命运和揭示官场黑暗的重要手段。林冲脸上的“贼配军”更是成了经典中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这个角色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看新版《水浒传》的时候,发现犯人都是在额头上刺一个”囚“字,觉得奇怪,至少跟老版水浒不一样,跟书中描述也不一样。于是,我就翻了一下资料,写了一篇文章,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犯人遭刺配,真是刺“囚”字吗?都是在额头吗?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刺的字就不对,更别提位置、大小和深浅了。事实上,水浒中也多次说过,犯人脸上的字是“两行金印”。既然有两行,显然不会只是一个字,也不会是在额角。

孙二娘道:“阿叔,如今官司遍处都有了文书,出三千贯信赏钱,画影图形,明写乡贯年甲,到处张挂。阿叔脸上见今明明地两行金印,走到前路,须赖不过。”——《水浒传》

酒保道:“面颊上有两行金印,多管是牢城营里人。生得黑矮肥胖。”——《水浒传》

由此可见,武松、宋江的刺字,都是在面颊上,而且字数很多,所以排成两行。那么,真实历史上,宋代犯人的刺字是什么样呢?

刺字的来历

刺字,也叫黥刑,因为要染黑留作标记,所以也叫“墨刑”。黥刑起源很早,夏商之前,就已经出现于古老的苗族。后来夏朝灭了苗族,继承了这种刑罚,从此中原地区也就有了黥刑。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就有黥刑。

当时太子犯法,作为储君,他不能被黥刑。按着新法,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就受了黥刑。

汉文帝曾经废除肉刑,把黥刑改为髡刑,即剪掉头发。但实际上,黥刑还是存在的,直到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黥刑依旧存在。唐朝之后,黥刑有变化,以前都是黥刑单独使用,犯了罪脸上刺字就可以。五代时,黥刑和流放开始捆绑为一体,即刺字后,还要发配到远地,就是水浒里的“刺配”。

另外,唐末五代时,因为藩镇割据严重,战争频繁,逃兵现象很普遍。为了防止出现逃兵,于是军队开始给士兵刺字,作为记号。宋代时,黥刑再次发生变化,原来,犯人不但要刺字发配,还要脊杖,这可真的是“加量不加价”了。北宋名将狄青,脸上就有刺字,这倒不是因为他犯了罪,而因为他是他小兵做起的。

水浒中,不少好汉都“享受”过这种待遇,像武松、宋江、林冲等人,都是脊杖二十或者四十,刺字,然后发配到两千里外。

刺字的对象

不是所有的犯人都会被刺字。宋代的刺字,主要是针对盗窃抢劫的罪犯,另外还有贪官污吏、不法军士以及故意杀人、殴打人致死、纵火烧别人的房屋、诬告他人谋反、略卖人口出境等犯人。这些人,统统都会脊杖、刺字、流放。

武松斗杀西门庆,宋江杀了阎婆惜,两人属于杀人,自然要刺字流放。

刺字的部位

刺字的部位不止是脸上和额头,还可以是耳后、背部。到底刺在哪里,看犯罪情况。若是遇到惯犯,还会多次刺字。

比如某人三次犯强盗罪,第一次,只是刺于耳后,有头发加上有幞头等遮盖,一般人不易看到,这样算是给犯人保留一定的尊严。第二次再犯,那就不客气了,直接刺在额头上,让别人都能看到。若是犯人还不悔改,第三次抢劫,那就会刺在脸上。脸部代表一个人的脸皮,刺在脸上可以让犯人羞耻。

若是盗窃总额小,或者一时头脑发热犯浑才小偷小摸,就会刺在背部。若非光着膀子,别人根本看不到,算是小小惩戒一下。

刺字的内容

犯人面部刺的字,不是一个“囚”,而是一长串内容,主要是所犯之罪、发配的地方以及服役名目。比如“抢劫,迭配到沧州,屯驻军重役”。这一点,水浒中倒是有表现,只是不太完整。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蔡京大怒,一纸公文让济州知府限期破案。济州府尹气不打一处来,二话不说把何观察何涛拉过来臭骂一顿,还说若他不破案,就把他发配到远恶军州。为了表示自己不留情,他直接就在何涛脸上刺字了。

府尹喝道:“……你是个缉捕使臣,倒不用心,以致祸及于我。先把你这厮迭配远恶军州,雁飞不到去处!”便唤过文笔匠来,去何涛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水浒传》

府尹也是有才,这居然还是个填空题。

另外,犯人不但要刺字,还要刺图案,图案有环形、方形、圆形三种,主要用来区别所受处罚。比如犯盗窃罪,就会在耳后刺个环形图案;判流放的犯人,刺方形图案;判杖刑的犯人,则刺圆形图案。

刺字的大小和深度

刺字的大小及深度也不一样,具体多大多深,也是看罪行的轻重。一般来说,盗窃、抢劫罪,刺字的大小不超过2分,重罪可以达到5分,最大的可以达到7分。

至于刺字的深度,通常都是在5分以内,但也可以根据罪行大小,有所增减。比如,只留在本城的罪犯,刺字深4分;发配稍远的,刺字5分,流放到沙门岛等远恶地区的,可以达7分。

这里的分具体是多少,我没查证,应该是一寸的十分之一,但这样一分也有2-3厘米,似乎太深了。我猜可能是针对脸部来说,比如5分,就是刺字覆盖面部一半。

​综合而言,不是所有的犯人都会刺字,即便需要刺字,也不一定都是在脸上或者额头。至于刺字之深浅、大小、图案、内容,也都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有意思的是,对于流放的罪犯,北宋时期,皇帝一般把他们发配到西北地区。因为西北地区环境恶劣,又处于战争地带,犯人到那边很痛苦。一些人受不了,干脆投敌或者逃跑。

到了南宋时,宋高宗赵构就改变策略,把犯人往南方发配,还让他们参与制盐、冶金、铸造等活动。

犯人既不用担心小命,又想着立功,所以南方地区因此还得到了大力开发。有人甚至因此认为,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就与这些人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资料:《水浒传》《宋代刺配制度考析》《刺配:《水浒传》推演情节的特殊方式》《“刺配”刑罚小考》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刺配”是一个重要的刑罚,指的是在罪犯的脸上或者身上刺上字样,然后将他们流放到远方服刑。而刺配的字样,最常见的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犯人的罪名或者发配的地点。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刺”字的含义: “刺”在这里指的是用尖锐的工具(通常是刀、针或金属笔)在皮肤上刻画出文字或图案。.............
  • 回答
    .......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宋江的《西江月》是《水浒传》中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词,说它“写得好不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笼统地说,它“好”,但这种好并非纯粹的文学造诣高,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为何说它“好”?1. 精准刻画了宋江的内心世界与矛盾: 这词最成功的地.............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哪个细节让我觉得真实到不寒而栗,那还得是王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段。你别看它讲的是风月案,好像离咱们远着呢,但细品一下,王婆这个老娘们,那手腕,那心思,简直就像是隔壁邻居王大妈,或者楼下卖菜的李二婶,活生生地在你眼前晃悠。你想啊,潘金莲这个女人,空有姿色,守着个武大郎,日子过得寡淡无.............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当段景住得知自己是凑够一百零八将的最后一人,排在第108位时,他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那是一种复杂交织、充满戏剧性的情绪。首先,一种压抑已久的兴奋与被认可的狂喜。段景住虽然不是像李逵那样天生就带着“好汉”的光环,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江湖人士,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能力。在那个讲究名.............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的名气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出身与早期经历: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郓城小吏,根基不深,但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宋江出身于郓城县的一个富户家庭,并非底层贫民。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成为.............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金眼彪”施恩的排名,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因为不同版本和不同解读下,排名会有细微的差别。不过,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普遍认可的,是施恩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排名是 第八十五位。我们来详细捋一捋这个排名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有“93”这个说法出现。施恩的背景和主要事迹:要理解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水浒传》中有很多情节,即使放到现在,依然能够引起共鸣,触动人心。其中一个我认为“永远不会过时”的情节,便是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个情节发生在鲁智深(鲁达)初到五台山,被智真长老安排看管山门。但鲁智深生性粗犷,不喜清修,经常惹是生非,又因为喝酒而误伤了番僧。智真长老虽然看出了鲁智深的根骨不凡,但.............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伏笔之精妙,堪称一绝。作者施耐庵运用娴熟的笔法,将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赏析几个典型的伏笔,并详细说明它们如何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1. 林冲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的伏笔 埋伏笔的回目与内容: .............
  • 回答
    梁山泊的“及时雨”宋江:一条小小的凡夫如何撬动了八方绿林?在北宋末年那段乱世之中,一股股江湖豪杰如同野草般疯长,他们或因官逼民反,或因家破人亡,纷纷走上绿林之道。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草莽英雄中,有一个名字却能响彻江湖,让无数好汉甘愿肝脑涂地,那便是“及时雨”宋江。他并非三头六臂的神人,也不是叱咤风云的.............
  • 回答
    在水浒传的排座次章节,一百零八将早已是固定且脍炙人口的名单。然而,若真要打破常规,强行从水泊梁山众多的绿色小人物中选拔一位作为“第109将”,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要在一众不起眼的人物里找一个能提拔的,我们不能只看武艺,还得看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忠诚、能力,甚至是一点点“人情味”。在我看来,若真要.............
  • 回答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个个都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但除了那些呼风唤雨的头领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有着自己的光芒,同样让人由衷的佩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施耐庵在书中埋下的那些辛勤付出,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是整个故事运转的齿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武艺,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智慧。比如,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放在《水浒传》的语境里,那绝对是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要是这潘金莲那点事儿落在了“双枪将”董平头上,武松该怎么办,会有什么后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在《水浒传》的剧情里,潘金莲是和西门庆勾搭,并最终害死武大郎的。武松为兄报仇,这才引出了后面一连串的.............
  • 回答
    《水浒传》这部梁山好汉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绿林好汉的豪情壮志,更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不乏智慧超群者,也夹杂着不少蠢笨至极的莽夫。要在这群人中分辨出高下,还得细细品味。智慧过人,运筹帷幄之辈要说梁山上的智囊,那非吴用莫属。人称“赛诸葛”,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他的智谋体现在各个方面,每一次梁山.............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地理变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并非朝夕之间就从“大湖泊”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它的消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地质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梁山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泊”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指湖泊、水泊。当时的梁山泊,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
  • 回答
    关于《水浒传》,确实有不少被大众熟知的“梗”,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等等。但如果深入挖掘,这部鸿篇巨制里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甚至颠覆我们惯常认知的东西。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宋江并非真心招安,而是另有“生意经”。提起宋江,大家的第一印象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