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这词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
宋江的《西江月》是《水浒传》中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词,说它“写得好不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笼统地说,它“好”,但这种好并非纯粹的文学造诣高,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

为何说它“好”?

1. 精准刻画了宋江的内心世界与矛盾: 这词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宋江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面上看,这首词充满了对江湖生活的歌颂,歌颂兄弟情义,歌颂“快意恩仇”的绿林好汉形象。他写“仗义疏财,挥金似水;谈笑说,世事如棋”,写“兄弟情,肝胆相照”,这些确实是他作为“及时雨”宋江最外显的特质。

然而,词中也暗藏着宋江深层的无奈和挣扎。比如“心在山林,身居庙堂”,这是他内心深处渴望自由、不愿受官场束缚的真实写照,也预示了他最终走向反叛的根源。虽然他极力表现出对当前状态的满意,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名利”的淡泊(“不恋浮名,不恋浮财”),与他最终接受招安、身不由己走向悲剧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矛盾正是宋江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而《西江月》恰恰将这份矛盾具象化了。

2. 体现了绿林好汉的江湖情怀与生活态度: 词中描绘的江湖生活,是充满血性和江湖义气的。兄弟们“肝胆相照”,可以“谈笑说,世事如棋”,一起“行令饮酒”,这是一种对自由、平等、互助的朴素追求。在那个等级森严、官逼民反的时代,这种江湖生活方式,对于被压迫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寄托和反抗象征。

词中对“忠义”的强调,虽然在后来的招安中被曲解和利用,但在当时梁山好汉的语境下,更多的是指对兄弟的情义和对不公的反抗。宋江通过这词,巧妙地将这种江湖情怀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的层面,让他的行为和号召更具说服力。

3. 具备浓厚的叙事功能,推动情节发展: 这首《西江月》出现在宋江刚刚上山,成为梁山泊的真正头领时。它不仅仅是一首个人抒怀的词,更像是宋江在确立自己领导地位时,向梁山众人宣示自己的理念和未来的方向。通过这首词,宋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远见的领袖形象,将原本分散的盗匪队伍凝聚了起来,为梁山集团的壮大奠定了精神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词的“好”在于它的功能性——它有效地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让读者在领略宋江的才情之余,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统治合法性与吸引力。

4. 语言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尽管不是顶级文人的创作,但宋江的《西江月》在语言运用上是颇为老练的。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典故或生僻的字眼,而是采用了一些相对通俗易懂但又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如“仗义疏财,挥金似水”、“肝胆相照”、“快活”,这些词语直白地表达了江湖好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同时,词的节奏明快,押韵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特别是那些对江湖生活充满向往的读者。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反而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更像是一位江湖领袖在众兄弟面前激情澎湃的抒怀。

为什么它不像“顶级文学作品”但依然“好”?

如果以纯粹的文学标准来衡量,比如和李清照的婉约、苏轼的豪放相比,宋江的《西江月》可能在技巧上显得不够精炼,在意境上不够深远。它更多地是服务于人物和情节的“匠心”之作,而非孤立的“抒情”之作。

词句的直接与朴素: 词中的许多表达比较直接,比如“快活”、“兄弟情”,缺乏文人词汇中常见的含蓄和意境的铺陈。这与宋江的人物设定有关——他并非出身名门,而是底层出身的公职人员,虽然有些文墨,但其语言风格更偏向于实用和直率。
主题的“现实主义”倾向: 它的主题更多地聚焦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江湖生活,而非寄情山水或个人情感的升华。它描绘的是一群被压迫者如何聚集起来反抗,如何形成自己的生存法则。

总而言之,宋江的《西江月》写得“好”在于:

它成功地用一首词,精准地勾勒出了宋江这位复杂人物的内心挣扎,传达了梁山好汉的江湖情怀与生活理念,同时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的叙事功能,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好”,是一种与人物、与故事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雅词,而是属于那个时代、那个群体、那个角色的“歌”。

所以,评价它“好不好”,更应放在《水浒传》这部作品的整体语境中去理解,它完成了宋江作为领袖的“自我宣言”,也让读者对这个“及时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是一种“为我所用”的文学创作,因为服务于故事,所以显得格外生动和有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先来看几首写得好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稍,春睡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第一首作者辛弃疾,第二首苏轼,第三首柳永。看出高低来了没?


王国维《人间词话》开篇: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以辛弃疾的这首为例,明月、清风、鸣蝉、蛙声,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没有一个词讲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处处能体会到夏夜田园的自然情趣,令人心驰神往。


苏轼、柳永的两首词所表达感情不同,但手法类似,都是寓情于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再看宋江的这首。且不说全是初级词汇,通篇除了用了个把自己比作猛虎的庸俗比喻之外,既没有任何修辞,也没有任何典故,更没有情感上的起、承、转、合,说好听点这种手法叫做“直抒胸臆”,说不好听点就是打油诗。


对比一下辛弃疾,同样是很简单的用词,但是辛弃疾是有层次的:明月清风是静态,别枝惊鹊是动态;稻花香是嗅觉,蛙声一片是听觉,七八个星是视觉,两三点雨打在身上是触觉;把全身感官都调动起来之后,最后一句“路转溪桥忽见”,整个画面就完全动起来了。


这就是大师和普通人的区别。


而即使是普通人的直抒胸臆,宋江的格局也很不怎么样。


总共八句话,前面六句都是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最后笔锋一转: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全文翻译一下就是:老子从小牛逼,长大更加无敌。后来混得不如意,只能假装怂逼。如今沦为囚犯,实在可恨可气。假若东山能再起,杀光天下傻逼。


这就是典型的报复社会心理。宋江刺配江州,明明是因为杀阎婆惜在前,勾结梁山在后,又指使燕顺在青州杀死数百名无辜百姓逼迫秦明上山。如今在江州还能喝酒吃肉,国家哪里对不起你了?江州百姓和你有什么冤仇?


怀才不遇,难道不是应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让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闭嘴吗?“血染浔阳江口”算什么,这和砍小学生发泄的匪徒有什么区别?


同样是怀才不遇,林冲也曾在朱贵酒店写下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虽然林冲的诗也很简单直白,但人家只说“威镇泰山东”,而不是什么“血染浔阳江口”。好人坏人,一目了然。


作为对比,可以再看两首同样直白的作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什么叫霸气?什么叫胸怀大志?


第一首是黄巢托物言志,发誓要席卷大唐天下;第二首则是完颜亮直抒胸臆,扬言挥师南下饮马西湖,再对比一下只想着报复社会的宋江,也好意思“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这首《西江月》所表现出来的格局和追求,和他本人的所作所为倒是非常契合。后来李逵在江州一路砍杀百姓,血流成河,真正为宋江实现了“血染浔阳江口”。


知乎居然还有很多人问宋江和刘备相比如何,其实仅就从这首词都可以看出来,拿宋江比刘备,实在是太对不起刘备了。



更多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水浒中的招安?

潘金莲为什么要毒死武大郎,能不能西门庆给武大一笔钱?

如果宋江另立朝廷,有没有可能成功取代赵家王朝?

宋江和刘备相比如何?

《水浒传》中晁盖的死,为什么如此蹊跷?

宋江只不过是一个小县城的小吏,为什么那么多人认识他并崇拜他?

水浒的吴用能跟三国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么?

武松在水浒108将中武力值如何?

金庸的巅峰之作是哪一部作品?


(以上同时发布于个人公众号“直说”,欢迎关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说了对比,对比的是辛弃疾、苏轼、柳永,得出结论这首词如何不如。

这不是废话么……这哪里是宋江写的词不如,这是施耐庵写不过辛弃疾们。

当然,施耐庵也没啥丢人的,论写词,宋代以来,谁能比得过辛弃疾苏轼柳永?何况水浒传来自话本,话本讲究的是通俗易懂,你写个辛弃疾那么满篇用典的,别说听书的老百姓不明白,就算是看小说的小市民也懂不全。


在《水浒传》中,根本没有这首词写的不好的说法。所以压根没有在词里面这首对比不好如何。今人如果这么对比不好,那最多说施耐庵水平有限,写不出好的诗词。


当然,如果非要比较,还是有的。但是比较对象不是那些优秀词人作品,而是宋江同时写的另一首反诗。说起水浒传,宋江“浔阳楼题反诗”这一段是深入人心的。大家都知道这个情节。一说起宋江的反诗,几乎都很熟悉;但这首同时写的词知名度就低得多。拍的影视作品中,也是往往只拍了题诗阶段,把这首词删了(新水浒倒是拍了,反倒被认为败笔)。这就说明,如果一定说这首词不好,那是因为远不如同时写的那首诗


至于不如的原因。在小说中黄文炳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黄文炳的解读,实际上对比出了这首《西江月》和反诗相比的问题:立意不高、胸襟不大

在《西江月》中,基本就是流水账一般把自己苦恼说出来,最后的结尾也是个普通的报仇。这种高度,实际上李逵可以有、三阮可以有、刘唐可以有、雷横可以有,甚至王英、燕顺、周通这些档次的人都可以有。说白了,就是我不如意我苦恼,有机会了我会报仇。这种意境不是一个领袖该有的,就是一介武夫的层次。

而在反诗中,则是四句话层层递进,最后直抒胸臆,写出了作为一个不得志的草莽英雄的理想。敢笑黄巢不丈夫,说明自己要做惊天动地的枭雄,要做一个震撼九州的领导人,要直接把名字写进历史。自己和黄巢一样出身低微,但是未来要做的比黄巢还让人惊叹!这种意境,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吗?梁山好汉里,出身低微的草莽们,理想充其量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个层次,今天过得嗨别管明天;出身高一点降将们,也不过是能够回归主流封妻荫子。有谁能像宋江这样,虽然身为草莽,却有着超越黄巢的志向?

这种境界,这种胸怀,是整部书中少有的,能胜之的只有方腊了。


所以说《西江月》比起反诗,确实是不好的,他也就是一介武夫的层次,而不像后者那样,真正写出宋江的志向和胸襟。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可惜的是,宋江最终在接近黄巢的时候,没能做到超越黄巢的地步,而是选择了更务实的道路。浔阳楼是少有的宋江精神突破理智的时刻,所以写出这篇诗作。但回归了理智的宋江,终究收起了这种更大的胸怀,选择更加稳定的道路。

“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曾经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公明,当终于离理想最近时候,却走了投降的道路,这或许才是这部书真正悲剧所在。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因为《西江月》这个牌子的特殊性

这是典型的曲艺口

所谓说书听赞儿,相声听贯儿

说白了就是诌出来让底层老百姓听个乐呵的

那时候的老百姓听个江湖段子,你就得这么写

你给老百姓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个境界不是底层听书听戏找休闲的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更不是他们需要去理解的

而西江月的仄平平仄短短长短的句式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比较“有节奏有“文化”的同时显得通俗能懂”

所以西江月其实是曲艺口中最常借用的,甚至变调变字数都很正常,很多开篇定场诗词,都是西江月

比如说那个著名的词谜

生在江南地界,流落塞北幽州,(实)指望金盏配玉瓯,不料(想)拿我胡诌
内有红娘为伴,外有锦被蒙头,宽衣解带任君游,好俊一身白肉

而最被常用的西江月其实是东周列国的开场词,被冯梦龙拿来用,其实是改了杨慎的词,后来反正是袍带历史书都会用这个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前人土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还有老郭那个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
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逗号)我也没辙


这里加入的一些曲艺口叫“小字眼儿”的东西,把西江月成功民谣化了

总的来说就是底层文人教化万民的顺口溜小谣,大部分都用西江月来写

古典的底层文艺作品需要满足这么一个特点,就是比底层认知“高半截儿”

话语要白中有文,这个文还得是最浅近的文言,得和前后的白话能搭上,叙事要述中有评,要用半白不文的“先生话”来讲,这样老百姓对这个故事,对故事宣讲人有个仰视的角度,能让说书唱戏这个劝人的方子可信,同时又不会距离过远,先生给书听老百姓听得懂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学会了点儿文词儿和道理,目的就达到了。

而宋江的西江月其实就是描写他醉酒胡诌,但是怎么能让老百姓觉得他在胡诌,还得是文化人呢?李白苏轼喝了酒那种胡诌的水平肯定是不行的,那个境界和语言模式并不底层,你就得写得通俗一点儿,或者说,如果在宋词和顺口溜两端中间取一点,这个点要无限接近顺口溜而不是宋词本身,宋词这个牌子载体本身就是为了构建上面这个仰视感而存在的,而西江月又比较好胡诌,所以就用西江月了

所以你看宋江的词里每句话,都有点儿文言,什么经史,什么爪牙云云,但这些老百姓是会觉得“文”,但是又其实能听得懂

曲艺类作品用语大都有这种风格的,比如说赠毛伯温为啥也经常当定场诗,就是这个原因,看着是律诗,其实是稍微文一点儿的顺口溜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辛弃疾善写西江月,所以很多后来的词都往辛弃疾上靠,老郭经常拿来定场的那篇也是

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人淒涼,小橋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萬想
心中不得寧靖,青春好讀文章,十年苦讀在書房,方顯才學益廣

这一篇应该是后世游戏之作,因为这是个半字续尾回文词,繁体字就看出来了,而且实在是没有什么表意连贯性可言,应该就是为了写而写的小玩意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江的《西江月》是《水浒传》中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词,说它“写得好不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笼统地说,它“好”,但这种好并非纯粹的文学造诣高,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为何说它“好”?1. 精准刻画了宋江的内心世界与矛盾: 这词最成功的地.............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的名气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出身与早期经历: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郓城小吏,根基不深,但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宋江出身于郓城县的一个富户家庭,并非底层贫民。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成为.............
  • 回答
    梁山泊的“及时雨”宋江:一条小小的凡夫如何撬动了八方绿林?在北宋末年那段乱世之中,一股股江湖豪杰如同野草般疯长,他们或因官逼民反,或因家破人亡,纷纷走上绿林之道。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草莽英雄中,有一个名字却能响彻江湖,让无数好汉甘愿肝脑涂地,那便是“及时雨”宋江。他并非三头六臂的神人,也不是叱咤风云的.............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的“财力”问题,可不是件小事,细究起来,他之所以总能“钱”途无量,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这背后也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说宋江这人,最擅长的就是“结交”和“经营人脉”。你想想,他不是靠着自己的“高超技艺”或者“祖传基业”发财的。他的钱,很大程度上是“化缘”来的,而且是“化”得特.............
  • 回答
    抛开作者“作者要他死”这个笼统的安排,我们仔细审视《水浒传》征方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江集团的“胜利”几乎是踩着无数兄弟的尸体堆积起来的,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军事上的失误,才导致了那般惨重的伤亡。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作者的阴谋”,而是深层次的战略战术以及领导层问题所致。一、 .............
  • 回答
    “水浒传”里四大起义军联合,能否击败宋王朝?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捋一捋。咱们不能光看书里的描绘,还得结合当时的北宋是个啥光景,才能把这事儿说得透彻。先说这四大起义军,书里头描写的差不多是:1. 梁山泊: 这是最有名气的,头领百十来号,个个身怀绝技,有林冲、武松、鲁智深这样的猛将,也有吴用、.............
  • 回答
    对宋江的评价千差万别,而这些评价往往能投射出读者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通过对宋江的评价,我们可以窥见读者身上体现出的以下几种特征: 一、 对“忠义”标准的理解程度和侧重方向这是对宋江评价最核心的分歧点。宋江身上最突出的标签是“忠义”,但不同读者对这个词的解读却大相径庭。 高.............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谁最有可能联手推翻宋江的统治,我觉得得数“花荣、秦明、呼延灼、徐宁”这拨人,也就是那些原本在朝廷里有身份有地位、投奔梁山后又被宋江刻意边缘化,但又拥有实际兵权和作战能力的核心将领。他们不是林冲那种被逼上绝路的,也不是武松那种江湖侠义的,他们更接近于宋江一样,原本是体制内的人。为什么是.............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座次安排,确实有不少分析文章认为是宋江主导或最终拍板的。这背后的逻辑,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书中的情节、宋江的人物性格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梁山好汉的座次安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一.............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鲍国安老师和李雪健老师演的宋江,那可是两代人心中的经典,也各有千秋,很难说谁绝对“更好”,就像你说的,很多年轻朋友可能对80版的《水浒传》没那么熟悉了,但那版绝对是很多观众心里那杆秤。先说说80版《水浒传》和鲍国安老师的宋江。要说80版,那可是开创性的作品,至今仍被誉为“经.............
  • 回答
    听到宋江已逝的消息,梁山好汉们各怀悲喜,情绪复杂。最先得到消息的头领,恐是那曾与宋江一同征战,出生入死的老伙计。 比如鲁智深、武松、花荣、吴用。他们或许会先是一愣,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随后,便是胸口一阵闷痛,好似有什么东西被生生剥离。吴用,这位曾经运筹帷幄的军师,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定会脸色煞白,仿.............
  • 回答
    要论《水浒传》中的宋江能否“灭掉”宋朝,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了。咱们得先掂量掂量宋江这伙人的斤两,再看看他们所面对的宋朝,这俩谁更扛揍。宋江这伙人的“本钱”:首先得承认,梁山聚义是个了不得的壮举。宋江手底下拢共拢住了108位好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108个人,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本事: .............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和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你说他们俩性格都挺软弱的?这话可有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他们一个梁山泊的头领,一个三分天下的开创者,论起个人能力,好像都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军师。但说他们“软弱”,这词儿用得,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先说宋江。这人吧.............
  • 回答
    水浒传里,要说方腊的综合实力是否强于宋江,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看双方的头领,梁山好汉如云,各有所长,卢俊义、林冲、武松、鲁智深这些都是万人敌的猛将。而方腊阵营里,虽然也有像方天定、厉天闰、石宝这样的悍将,但整体的顶尖战力似乎稍显逊色。然而,我们不能只看个人武力。方腊作为一方之主,他统御的是一.............
  • 回答
    哈哈,我太理解你这种“被宋江气死”的心情了!这绝对是《水浒传》的魅力之一,宋江这个角色,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气又无奈的矛盾体。无数读者都有过和你一样的感受,而且大家对他的看法,可以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极具争议性。咱们就来详细扒一扒,为什么宋江能引起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大家都是怎么看他的:一、 .............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让人挠心挠肺,也让人心痒痒想。想当年,那一百单八条好汉,哪个不是身怀绝技,一身反骨?宋江这个及时雨,能把这帮龙盘虎踞的江湖汉子聚拢到一起,本事不小。要是真不招安,直接拉杆子自己干,那场面,那格局,啧啧…… 我给你说道说道,这宋江要是称王,会是个啥样的王朝。一、 龙穴之地与根基稳固首先.............
  •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
  • 回答
    水浒传这部小说中,宋江的地位和受推崇程度确实是很多读者感到困惑的地方。他并非武功绝顶,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个人魅力,甚至身上还背负着杀人的罪名,但却能聚集起梁山一百单八将这样一群叱咤风云的好汉,并且受到他们大多数人的拥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宋江自身特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梁山泊的发展需求以及小说作.............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宋清的名字可能不像宋江、武松、林冲等人物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绰号——“铁扇子”——却也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要详细解释宋清为何被称为“铁扇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他的人物性格、他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这个绰号本身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一、 字面理解与基本.............
  • 回答
    《水浒传》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但书中描绘的生活细节却是宋朝和明朝的混合体,并且在许多方面更倾向于明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的视角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施耐庵本人是元末明初人。他创作《水浒传》时,身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