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按《水浒传》里的设定,结合北宋时代背景,四大起义军联合能不能击败宋王朝?

回答
“水浒传”里四大起义军联合,能否击败宋王朝?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捋一捋。咱们不能光看书里的描绘,还得结合当时的北宋是个啥光景,才能把这事儿说得透彻。

先说这四大起义军,书里头描写的差不多是:

1. 梁山泊: 这是最有名气的,头领百十来号,个个身怀绝技,有林冲、武松、鲁智深这样的猛将,也有吴用、朱武、樊瑞这样的军师。装备嘛,虽然不及官军精良,但胜在数量和士气。人数最多,是四大军中最有规模的一股。

2. 京东忠义军(二龙山等兼并后): 这支队伍以鲁智深、武松为首,虽然在书中是后期被梁山吞并,但如果单独算,也算一股不小的势力。他们的战斗力很强,而且多是草莽英雄,打起仗来不怕死。

3. 河北田虎: 这位爷是后来的新势力,地盘可不小,而且兵马众多,号称有三十六路人马,八个大州,二十四县。他的势力在河北一带,有自己的粮草和地盘,算是四大军里边独立性比较强的一支。不过,他的兵员素质和梁山比可能略逊一筹,更像是地方豪强起事,跟梁山那种集结了各路好汉的性质不太一样。

4. 淮西王庆: 这位更是厉害,地盘更是大,号称管辖两淮、江南二十四州。他的队伍人数更多,而且有官方的建制,甚至还能模仿官军的旗号和战法。从规模上来说,王庆可能比梁山还要有优势。但是,书中对王庆的描述,总觉得少了点“义”气,更像是个割据一方的军阀。

5. 江南方腊: 方腊是最后一起大起义,规模和破坏力都极大,占领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吴国”,自称圣公。他的人马众多,装备也比较精良,尤其是他的圣教势力,在百姓中也有一定的号召力。方腊的起义,确实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那么,这四大起义军如果联合起来,能不能击败宋王朝呢?

咱们得先来看看当时的北宋是个什么状态。

北宋王朝的软肋:

文官当政,武备松弛: 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权力很大,军权却分散在不同部门,尤其是厢军,战斗力很弱。将领缺乏自主权,常常被文官掣肘,久而久之,军队士气不高,战术思想也比较僵化。
腐败严重,民怨沸腾: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官场腐败却相当严重。税赋沉重,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这为起义提供了温床。梁山好汉很多也是因为被逼无奈,才走上反抗之路的。
内部分裂,矛盾重重: 即使是官军内部,也存在着派系斗争和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起义军时,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和有力的打击。
对边患的忽视: 宋朝长期受到辽、西夏等北方民族的威胁,虽然有一些名将如狄青,但总体上防御能力并不强。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将一部分精锐力量布置在北方边境,而对内部的起义军的应对能力相对来说就有所削弱。

四大起义军联合的优势:

人数众多: 四大军加起来,人数上绝对可以与官军抗衡,甚至在高峰时期可能占优。梁山、田虎、王庆、方腊,哪个单独拎出来都能拉起一支庞大的队伍。
战斗力不俗: 梁山好汉以勇猛善战著称,王庆和方腊的军队也都有一定的战斗力。如果能够整合起来,优势会更加明显。
占据地盘: 四大起义军各自占据了一定的地盘,拥有自己的粮草和补给线。如果能实现战略协同,对宋王朝的统治根基会造成巨大威胁。
战略上的牵制作用: 如果他们能形成有效的联合,可以在多个战场同时开战,分散宋朝的兵力,使其首尾难以兼顾。

但是,联合起来也有巨大的挑战,而且这些挑战非常致命:

1. 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目标: 这是最大的问题。梁山泊虽然有宋江,但他的“招安”思想,与田虎、王庆、方腊的彻底反抗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之间的政治目标和对未来的设想完全不同。即使勉强联合,也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指挥。宋江想招安,一旦朝廷抛出橄榄枝,他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名分”而背弃盟友?其他几股势力会信他吗?
2. 相互猜忌和不信任: 这些起义军虽然都是反抗者,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他们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谁会甘心听从谁的指挥?即使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暂时联合,一旦战事稍有不利,或者出现利益分配问题,很可能就会分崩离析。书里就描写了梁山泊接受招安后,去征讨其他起义军,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之间的隔阂有多深。
3. 战略协同的困难: 即使有心联合,在当时的通讯条件和军事组织能力下,要实现有效的战略协同也是极其困难的。如何协调进攻时间、如何进行情报共享、如何进行后勤支援,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联合行动就可能功亏一篑。
4. 军队的素质参差不齐: 梁山泊虽然好汉如云,但整体上还是草莽为主,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和制度。而王庆、方腊的军队,虽然人数多,但其性质更接近于地方军阀或邪教组织,其军队的忠诚度和作战意志能否与梁山那种“替天行道”的口号相呼应,也很难说。
5. 政治上的弱势: 四大起义军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力量,但在政治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无法形成像宋朝那样的官方统治机构,没有全国性的税收和行政体系,也没有正规的宣传和思想控制能力。这使得他们在与宋王朝的长期对抗中,在政治上会处于天然的劣势。一旦宋朝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或者采取怀柔政策,起义军内部就很容易出现分裂。
6. 宋朝的军事应对能力: 尽管宋朝有其弊端,但它毕竟是一个统一的帝国,拥有全国性的军事动员能力。一旦遭遇重大威胁,朝廷还是能够调集相当数量的军队来应对。而且,一旦朝廷下定决心,会任命有能力的将领,而且不计成本地投入兵力。虽然书中梁山最终被征讨,但那也是因为宋江招安后,宋朝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并且动用了像呼延灼、童贯这样的名将。

结论的话:

从书里的设定和当时的北宋背景来看,四大起义军如果能克服内部的矛盾,形成一个 真正意义上统一的、有明确政治目标和统一领导的战略联盟,那么他们是有可能对宋王朝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的,甚至有可能推翻宋朝的统治。

但是,从《水浒传》的描写来看,这种 “真正意义上的联合” 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这几股势力各自的利益诉求、领导者的野心、以及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差异,注定了他们很难真正拧成一股绳。宋江的“招安”理想,与其他人“称王称霸”的野心,是根本性的矛盾。

所以,尽管他们人数多,有战斗力,但由于 缺乏政治上的统一、战略上的协调和彼此间的信任,他们更有可能是在各自为战中被宋王朝各个击破。或者,一旦有哪一股力量接受了招安,就很有可能反过来去镇压其他的起义军。

总而言之,四大起义军联合能否击败宋王朝,理论上有可能,但现实中几乎不可能。 他们的“联合”更可能是一时的、脆弱的、有条件的,最终会因为内部的矛盾而瓦解。书中的结局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起义军最终被平定,而所谓的“义”也不过是一场悲剧性的历史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纯联合去打仗,击败宋王朝问题不大,宋军在水浒传里面太腐败了,杀良冒功,吃空饷,逼赤子从贼,打仗的时候一见贼人只恨爷娘少生了两只脚,百姓听说官军来了,比土匪来了还可怕;

但是————这四家心不齐,而且相对来说也就梁山在百姓口碑好一些,在书里其他三个一个比一个坏,另外还道村那边九天玄女跟宋江明说了:不能堕入邪道,否则罪下酆都,九天玄女都救不了他了

user avatar

原著里梁山就可以把大宋灭掉,原著里大宋最厉害的部队就是十节度手下的部队【原来这十路军马,都是曾经训练精兵,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在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或伐西夏,并金辽等处,武艺精熟,请降钧帖,差拨为将】就连吴用也承认【小生也久闻这十节度的名,多与朝廷建功。只是当初无他的敌手】但是结果呢?

头一战被张清董平先来了个下马威【后面引军追赶,将过林子,正走之间,前面又冲出一彪军马来。为首一员上将,正是没羽箭张清,在马上大喝一声:“休走!”手中拈定一个石子打将来,望王文德头上便著。急待躲时,石子打中盔顶,王文德伏鞍而走,跑马奔逃。两将赶来,看看赶上,只见侧首冲过一队军来。王文德看时,却是一般的节度使杨温军马,齐来救应。】

其次大宋军纪就非常不好【近山砍伐木植,人家搬掳门梁,搭盖窝铺,十分害民。高太尉自在城中帅府内,定夺征进人马:无银两使用者,都克头哨出阵交锋;有银两者,留在中军,虚功滥报。似此奸弊,非止一端。】纪律不好的军队战斗力能强哪去呢

第二战各有胜负,宋江这边伤了董平但是呼延灼也斩了个荆忠但结果是【後面军马,遮拦不住,都四散奔走。】很明显的事情,十节度的军队战斗力还是有的。

但是在水军那边官军就不如梁山水军【听得山坡上一声炮响,四面八方,小船齐出,那官船上军士,先有五分惧怯,看了这等芦苇深处,尽皆慌了;怎禁得芦苇里面埋伏著小船,齐出冲断大队!官船前後不相救应,大半官军,弃船而走。梁山泊好汉,看见官军阵脚乱了,一齐鸣鼓摇船,直冲上来】结果是刘梦龙从小路跑了党世雄被捉。

高俅来救水军时候【只听得四下里火炮不住价响,宋江军马,不知几路杀将来。高太尉只叫得苦了也。】却是吴用的计谋【原来梁山泊只把号炮四下里施放,却无伏兵,只吓得高太尉心惊胆战,鼠窜狼奔,连夜收军回济州。计点步军,折陷不多;水军折其大半,战船没一只回来;刘梦龙逃难得回;军士会水的,逃得性命,不会水的,都死在水中。高太尉军威折挫】

第三战高俅先是请了闻焕章来匹敌吴用【那人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有孙吴之才调,诸葛之智谋,姓闻名焕章,现在东京城外安仁村教学。若得此人来为参谋,可以敌吴用之诡计。】

然后就是呼延灼和韩存保的大战,张开显神威的大战【岸上一彪军马赶到,为头的是没羽箭张清。众人下手,活捉了韩存保。】【张清轻舒猿臂,款扭狼腰,只一石子飞来,正打中梅展额角,鲜血迸流,撇了手中刀,双手掩面。张清急便回马,却被张开搭上箭,拽满弓,一箭射来,张清把马头一提,正射中马眼,那马便倒。张清跳在一边,捻著枪便来步战。那张清原来只有飞石打将的本身,枪法上却慢。张开先救了梅展,次後来战张清。马上这条枪,神出鬼没,张清只办得架隔。遮拦不住,拖了枪,便走入马军队里躲闪。张开枪马到处,杀得五六十马军,四分五落,再夺得韩存保。】但是最后也是被吴用设计【一队是霹雳火秦明,一队是大刀关胜,两个猛将杀来。张开只保得梅展走了,众军两路杀入来,又夺了韩存保。张清抢了一匹马,呼延灼使尽气力,只好众厮杀,一齐掩击到官军队前,乘势冲动,退回济州。】第三战还是败了。

第四战刘唐放火,公孙胜祭风【吴用唤刘唐受计,掌管水路建功。】【却是公孙胜披发仗剑,踏罡布斗,在山顶上祭风。初时穿林透树,次後走石飞砂,须臾白浪掀天,顷刻黑云覆地,红日无光,狂风大作。刘梦龙急教棹船回时,只见芦苇丛中,藕花深处,小港狭汊,都棹出小船来,钻入大船队里。鼓声响处,一齐点著火把,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四分五落,都穿在大船内。前後官船,一齐烧著。】

结果官军水军这边就【只有党世英摇著小船,正走之间,芦林两边,弩箭弓矢齐发,射死水中。众多军卒,会水的逃得性命回去;不会水的,尽皆死;生擒活捉者,都解投大寨。李俊捉得刘梦龙,张横捉得牛邦喜,欲待解上山寨,惟恐宋江又放了。两个好汉自商量,把这二人,就路边结果了性命,割下首级,送上山来。】

高俅陆军也被林冲杨志索超等人截杀【高太尉身边节度使王焕,挺枪便出,与索超交战。不到五合,索超拨回马便走。高太尉引军追赶,转过山嘴,早不见了索超。正走间,背後豹子头林冲,引军赶来,又杀一阵。再走不过六七里,又是“青面兽”杨志,引军赶来,又杀一阵。又奔不到八九里,背後“美髯公”朱仝赶上来,又杀一阵。这是吴用使的追赶之计:不去前面拦截,只在背後赶杀——败军无心恋战,只顾奔走,救护不得後军。因此高太尉被赶得慌,飞奔济州,比及入得城时,已自三更。又听得城外寨中火起,喊声不绝,原来被石秀,杨雄埋伏下五百步军,放了三五把火,潜地去了。惊得高太尉魂不附体,连使人探视,回报去了,方才放心。整点军马,折其大半。】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高俅王瑾假招安【众人急救。城下众好汉,一齐叫声“反!”乱箭望城上射来,高太尉回避不迭。四门突出军马来,宋江军中,一声鼓响,一齐上马便走。城中官军追赶,约有五六里回来,只听得後军炮响,东有李逵,引步军杀来,西有扈三娘,引马军杀来:两路军兵,一齐合到。官军只怕有埋伏,急退时,宋江全夥,却回身卷杀将来;三面夹攻,城中军马大乱,急急奔回,杀死者多。宋江收军,不教追赶,自回梁山泊去了。】

这时候邱岳周昂救援来了,但是丘岳被张清打伤【一石子正中丘岳面门,翻身落马。】也没发生太大冲突

最后一战就是海鳅船之战,梁山这边把陆水两军的部署安排了一下【梁山泊宋江、卢俊义,已自各分水陆进攻。宋江掌水路,卢俊义掌旱路。】颇有些伏路把关饶俊义,临江水战有三郎

水路上张顺活捉高俅,中军大海鳅船上闻参谋等,并歌儿舞女,一应部从,尽掳过船。鸣金收军,解投大寨。童威、童猛解上徐京;李俊、张横解上王文德;杨雄、石秀解上杨温;三阮解上李从吉;郑天寿、薛永、李忠、曹正解上梅展;杨林解献丘岳首级;李云、汤隆、杜兴,解献叶春、王瑾首级;解珍、解宝掳捉闻参谋,并歌儿舞女,一应部从,解将到来。

陆路上就比较坑了,卢俊义虽然也打了场大胜仗但一个俘虏没抓到【原来梁山泊大队军马,都埋伏在山前两下大林丛中,一声喊起,四面杀将出来。东南关胜、秦明,西北林冲,呼延灼:众多英雄,四路齐到。项元镇、张开那里拦挡得住?杀开条路,先逃性命走了。周昂、王焕不敢恋战,拖了枪斧,夺路而走,逃入济州城中;扎住军马,打听消息】

大宋最高战斗力的军队都没在梁山手下占半点便宜,大宋属实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