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有可能,《水浒传》中梁山的那个内部派系最有可能联合其他派系推翻宋江的统治权?怎么操作?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谁最有可能联手推翻宋江的统治,我觉得得数“花荣、秦明、呼延灼、徐宁”这拨人,也就是那些原本在朝廷里有身份有地位、投奔梁山后又被宋江刻意边缘化,但又拥有实际兵权和作战能力的核心将领。他们不是林冲那种被逼上绝路的,也不是武松那种江湖侠义的,他们更接近于宋江一样,原本是体制内的人。

为什么是他们?

1. 共同的利益诉求: 他们这些人,包括后来的关胜、双鞭呼延灼、病尉迟孙立、金枪手徐宁、丑郡马宣赞、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大刀关胜,以及花荣这个宋江的铁杆亲信,但花荣的出身和才能决定了他不甘心屈居人下。这些人原本都是宋朝的官员或将领,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规划。宋江的招安政策,在他们看来,是将他们再次纳入体制,但却是以“贼寇”的名义,而且是以一种低姿态去求一个可能存在的官职,这与他们原本的身份和尊严不符。他们可能更希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然后以“平叛”或“救国”的名义,重新获得朝廷的承认,甚至是自己掌握话语权。

2. 相对的独立性: 相比于李逵、鲁智深这类纯粹被逼上梁山的,或者像杨林、汤隆那种技术型人才,这拨人本身就有自己的班底和威望。比如呼延灼,他可是原先朝廷的步军都指挥使,带出来的兵都是精锐。秦明、徐宁也都是一方将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本身就具备了形成一股强大力量的条件。

3. 宋江的策略造成的隔阂: 宋江虽然收纳了许多好汉,但他最看重的是“义”和“忠”,以及自己的“大哥”地位。他对那些有野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会采取一种“怀柔”但又“限制”的手段。例如,他会重用但不会让他们掌握绝对的决策权,有时甚至会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这自然会造成一些人的不满和疏离感。

4. 能力和经验: 这几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懂得排兵布阵,也熟悉官军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他们才是梁山最坚实的骨干。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在军事上形成对宋江的挑战。

如何操作?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梁山内部的“忠义”文化已经被宋江营造得根深蒂固,而且宋江本人也颇有个人魅力。要推翻他,绝非易事。但如果非要设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步骤:

第一阶段:暗流涌动,拉拢人心

1. 秘密接触与共鸣: 由其中一位在众将中声望最高、最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比如呼延灼或者关胜,如果他后来真的对招安不满的话,或者说,如果假设关胜没有那么轻易被宋江收服),在不被宋江察觉的情况下,秘密联络其他对宋江领导层,特别是对“招安”路线有异议的核心将领。他们的谈话可能围绕着以下几点:
“我们当初上山,是为了避难,现在宋江一心求招安,这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朝廷会怎么看待我们?我们这么多好汉,最后落得个‘被招安的贼’,这算什么?”
“宋江只顾着他的忠义名声,却不顾我们这些人的前途和尊严。他把我们当棋子,什么时候能真正坐上主导?”
“我们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难道就甘心一直听一个没上过战场的头领(这里可以稍微夸大宋江的实际军事指挥能力不足之处,虽然他有谋略)的号令?”
“等招安了,朝廷肯定会清算我们,我们还有好日子过吗?”

2. 制造话题与质疑: 利用一些梁山内部的事件,比如宋江做出某些在他们看来“不明智”的决策,或者在分配利益、战功时出现让他们不满的地方,公开表达一些质疑的声音,但不能直接攻击宋江,而是通过“关心集体”的名义。例如,在某次议事时,他们可以提出:“宋江哥哥的招安之心昭然若揭,但我辈兄弟,有些人在江湖上的恩怨,一旦招安,朝廷是会管我们这个‘贼’字吗?是否应该先考虑一下兄弟们的后路?”

3. 拉拢中间力量: 除了核心将领,他们还需要争取一些在战场上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普通将领,甚至是一些在梁山内部有影响力的基层骨干。这些人可能对宋江的“招安”路线也存在疑虑,或者仅仅是被宋江的个人权威所压制,但如果有新的强大力量出现,他们也可能改变立场。

第二阶段:制造分裂与孤立宋江

1. 分化瓦解宋江的核心圈: 尽管宋江有三位核心的“护卫”——李逵、武松、鲁智深,但他们的忠诚更多是基于对宋江个人恩情的报答,以及他们本身的江湖脾气。如果能抓住他们的某些弱点,比如李逵对宋江言听计从,但也容易被煽动;武松和鲁智深性格豪爽,如果他们觉得宋江的某些做法对不起“兄弟”,也可能产生动摇。
针对李逵: 可以通过一些“隐晦”的手段,比如在宋江不在时,由花荣或秦明这些人,故意给李逵一些“委屈”或者“被忽视”的感觉,然后私下里对他说:“李逵兄弟,你这身功夫,跟着宋江哥哥,总是被人支使,连大哥的性命都要你来拼。你看那几位大哥,都自有班底。若是宋江哥哥出了什么事,谁能保你?”同时,可以挑拨他对那些“文官出身”的将领(比如萧让、吴用这种文官)的不满,让他们觉得这帮人只是依附宋江,没有真正把他们放在眼里。
针对武松和鲁智深: 这两人最看重的是“义气”。如果能制造宋江在决策上“不义”或者“对兄弟不公”的假象,他们可能会产生动摇。比如,在一次宋江因为招安而做出某种牺牲妥协时,他们可以私下对这两人说:“鲁大师、武二哥,你们看宋江哥哥为了招安,连一点兄弟情义都可以不要了吗?上次对付方腊,多少兄弟牺牲,现在又要我们去当炮灰?”

2. 制造军事上的不信任: 在一些军事行动中,故意制造一些小的失误,然后将责任推到宋江的“不当指挥”或者“对某些将领的偏袒”上,以此来削弱宋江在军事上的权威。例如,在某次攻城战中,如果宋江坚持一种战术,而联合派认为另一种更好,他们可以故意执行得不彻底,然后事后找借口说:“这战术,兄弟们觉得风险太大,执行起来也心有余悸。”

第三阶段:兵变与夺权

1. 选择时机: 这个时机非常关键。最好是在梁山内部气氛最为紧张,或者宋江正准备推行一项他们极力反对的“招安相关”的重大决策之时。也可以是宋江外出联络招安事宜,梁山内部防御相对薄弱的时候。

2. “兵谏”与武力控制:
集中兵力: 由花荣、秦明、呼延灼、徐宁等人,利用他们各自拥有的亲信部队,在特定时间点,控制梁山的关键区域,如山门、粮仓、马厩等。
公开指责: 在集结部队后,由其中一位更有口才的将领(比如花荣,他本来就口才好),代表所有不满的将领,公开陈述宋江的“罪状”,包括“不顾兄弟死活一心求招安”、“排挤有功之臣”、“决策失误贻误军机”等,宣称是为了“梁山泊的未来和兄弟们的尊严”,要“挟持”宋江,让他改变主意,或者直接废黜其首领地位。
控制关键人物: 同时,需要迅速控制住宋江的亲信,尤其是李逵、武松、鲁智深这几位。这会是行动中最困难的部分。可能会采用智取,比如用某种计谋将他们调离,或者直接武力压制。如果他们拼死抵抗,那场面就会非常血腥。
争取中间派: 在行动开始后,立即向梁山全体好汉发布号令,说明他们的行动目标,争取那些摇摆不定或尚未明确表态的好汉加入。

3. 建立新秩序: 如果行动成功,废黜宋江后,他们需要迅速建立新的领导班子。可能由这几位核心将领共同执政,或者推选出一位新的领导者。他们需要处理好“招安”问题,或许会选择继续与朝廷对抗,或者另寻出路。

潜在的困难与风险:

宋江的威望与“忠义”: 宋江在梁山建立的“忠义”文化是强大的精神枷锁,很多好汉是真的信服他。这种文化认同的改变非常困难。
内部的忠诚度: 梁山好汉众多,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有政治野心。很多人可能只想过安稳日子,或者真心追随宋江的“义气”。
李逵等人的反扑: 如果李逵等人没有被有效控制,他们作为宋江的忠实拥护者,会是最大的障碍。
外部的军事压力: 如果他们在梁山内部发生内乱,朝廷很可能会趁机加大军事打击力度,这会让他们腹背受敌。
成功后的权力分配: 即使推翻了宋江,这些有能力的将领之间,也可能因为各自的野心和利益而产生新的矛盾。

总而言之,花荣、秦明、呼延灼、徐宁这批原本的“官军”出身的将领,最有可能联合起来挑战宋江的统治。他们的操作核心在于制造内部矛盾、分化宋江的支持者,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利用他们的军事实力进行一次果断的行动。但这个过程充满了巨大的风险,需要极高的组织性和默契,以及对梁山内部复杂人心的精准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也做不到,因为宋江能做寨主是所有梁山头领的共同诉求。

宋江代表了梁山正规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宋江代表了梁山头领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宋江代表了梁山头领们的根本利益。

宋江上山之后,梁山的组织机构才变得完善,有各种专门职司,有了完整的布防体系。梁山与一般土匪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有庞大的后勤管理体系,制定了比正规军更严格的纪律。

就拿打华州那一仗来说,七千军队长途行军六七百公里,大部分人要靠脚板走,需要的时间短则二十来天,长则四五十天,梁山军急着去救鲁智深和史进,应该不太从容,走得比较快。但是既没有沿途大肆杀掠,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掉队和逃亡,这对于古代军队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看看明代军队行军是个什么情况。

甘肃巡抚梅之焕和甘镇总兵杨嘉谟统领的军队,在崇祯三年正月走到安定县(今甘肃定西)时也发生哗变。据参加者的口述,这次兵变的原因是,入卫行程远达六千里路,没有发给安家粮食;统兵官员迫于朝廷严旨,一个劲地赶着士兵们快走。士兵们负载的盔甲、铳炮又重,困苦不堪,“几日人马俱倒。”他们愤愤不平地说,“左右是死,不如就死在这里”。于是在王进才、殷登科、吴天印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格杀出面阻拦的参将孙怀忠、把总周道昌、连登魁。夺取了营中饷银,“介马西驰”,自行返回驻地。到达兰州时,被巡抚梅之焕布置的内奸,把兵变的领袖人物王进才等杀害。经过整顿以后,一部分军队继续东行勤王,一部分坚决不愿意去的被遣还原戍地。

甘肃镇驻地张掖到定西的距离和梁山到华州大致相当,结果明军走这一段路的结果是军队光走路就自己垮了。到当然,这是明末军制败坏时期的情况,在明朝的鼎盛时期,优秀军队做得并不会比宋江差,否则朱元璋也不可能统一天下了。在治军方面,宋江的水平在封建军阀中绝对是一流的,必须有很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很严格的纪律,才能支撑起这样的长途行军。物资保障充足,纪律严格,在冷兵器时代就是战斗力强大的同义词。

这种体系,整个梁山只有宋江搞得出来,吴用在指挥打仗时比宋江强,可是宋江上山之前他也没做过这方面的建设,虽然很多后勤保障没有侯健、孟康这样的专业人才搞不出来,不能赖吴用,但是制定纪律这样的事,晁盖、吴用、公孙胜他们也没搞出来。晁盖只定了一条规矩:不许胡乱杀人。另外就是在战利品分配上有一些规定。再看其他山头,连这个都没有,桃花山的李忠、清风山的燕顺,都是很标准的土匪模式,组织纪律性很差,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底线也不高。哪怕是正规军官和地方治安干部出身的鲁智深、杨志、武松,也没有在二龙山搞出类似于梁山的纪律和后勤体系出来。但是没有这些东西,绿林好汉永远就只是土匪而已,靠个人的勇力智谋怎么和国家机器对抗?《水浒传》中的正规军队再菜,也有起码的纪律约束和朝廷源源不断的粮饷支撑,一支起自草莽的军队只有有了后勤保障和纪律,才能和正规军队对抗。在现实历史中是这样,在《水浒传》中也是这样。

宋江也是第一个为梁山提出了路线规划的人,以招安作为核心目标。晁盖倒不是说一定不能招安,但是他从来也没把招安当个正事,晁盖是个很爱意气用事的人,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现在兄弟们打家劫舍、喝酒吃肉很自由很开心,他也就很满足了。鲁智深是个有智慧的人,对朝廷的腐朽看得很清楚,比宋江要清楚得多,可是他拿不出对策,实际的结果还是和晁盖一样,维持山寨的现状。

可是,当土匪是无法长久的。靠打劫无法让众兄弟永远有饭吃,更无法满足很多头领的精神需求。梁山能够聚拢起一大批朝廷军官出身的人,就是因为宋江规划了招安的路线。前面有十节度做榜样,在绿林中混出名堂,就可以招安成为朝廷军官,边疆建功。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关胜、呼延灼这些人怎么可能甘心给宋江卖命,他们绝不会愿意当一辈子山贼。

梁山上没有任何一个头领是真正反对招安的,他们反对的都是招安的某项具体内容。比如说阮氏三雄,他们唱歌也是唱“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三阮之所以反对招安,是因为他们鄙视高俅等贪官污吏,对于宋徽宗,对于大宋并不敌视。鲁智深、武松是梁山上对朝廷的黑暗认识得最清楚的人,他们早就感觉到招安之后会被贪官污吏们迫害,所以反对招安,如果朝政清明,或者有清官良将罩着他们,鲁智深和武松也不会反对招安的。比如说,如果梁山再晚些年赶上说岳的年代,岳飞要招安他们去打金兀术,鲁智深和武松还会反对招安吗?哪怕是李逵,他也喜欢当官,觉得当官好,只不过他虽然想当官,却只想服宋江管,因此讨厌朝廷。

宋江推动招安路线,给了梁山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让众兄弟之间除了义气的纽带之外又多了利益的纽带,这才维持了梁山的团结。一个没有奋斗目标,只靠交情维系的武装集团是不可能长久的,然而,梁山上绝大部分头领都是不具备给山寨规划这种目标并制订执行方案的能力的。

我之前写过一个杨志的分析,提到他上梁山之后,还会不会记恨生辰纲的事,我的结论是不会。要是生辰纲安全送到,杨志不过是继续给梁中书当家丁而已,他杨家将的光荣难道就能恢复了?可是跟着宋江就不一样了,只要受了招安,就有机会去前线。打了胜仗,他就是抗辽英雄,打了败仗,他也是殉国的烈士,这才能重新夺回杨家将的荣誉,死后有脸面见祖宗。除了自身的荣誉和出路,梁山头领还有很多有家眷的,他们也担心自己子孙后代的出路,也只有招安,能让他们的家人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他们的子孙有出路。

但是除了宋江之外,整个梁山只有吴用考虑了这些,还必须依靠宋江才能做出计划。梁山的其他关键人物,晁盖、公孙胜、林冲、柴进、鲁智深等人,谁也没有能力去规划这些,甚至没有想到这些。宋江的能力是梁山众兄弟必不可少的,有宋江的梁山是一个迅速成长的军阀集团,没有宋江的梁山就只是土匪。所以,也没有任何人能取代宋江的地位。宋江能做梁山的寨主,完全不是因为什么阴谋,而是因为他最有能力维护梁山众兄弟的根本利益,最有能力带领兄弟们过上吃喝不愁还有精神追求的生活,为整个山寨的未来做准备,这才能得到众兄弟的一致拥戴。梁山上再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因此也没有任何人能取代宋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