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里,如果你是晁盖,怎么保住梁山之主的位置?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

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说到底,得有个准头,不能变成纯粹的打家劫舍、滥杀无辜。不然,和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军有什么区别?

我得时不时地在兄弟们面前,把这个“道义”二字拎出来说道说道。别看我们是草莽英雄,也得讲究个规矩。

立下更细致的规矩: 现在咱们这群人,上至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下到渔夫王小二、猎户杜千,成分复杂,背景各异。光靠“不杀好人”这个原则,有时候也容易含糊。我得把规矩定得更细致一些。比如,什么样的官不能碰?百姓的钱财能不能动?对待投降过来的官军,怎么处理?不能为了点儿好处,就坏了咱们的招牌。我得找个机会,召集众头领,把这些规矩白纸黑字写下来,立在忠义堂前,让谁都得遵守。谁要是坏了规矩,该怎么罚,也得说清楚。

赏罚分明,笼络人心: 梁山泊最宝贵的是什么?是这群兄弟。我不能只想着自己坐得稳,还得让兄弟们觉得跟着我有奔头,有前途。

功劳该赏,不能吝啬: 打仗立功的,该给钱给粮,该升官的,绝不含糊。像穆弘、穆春这种家底厚实的,可以让他们管管钱粮;像孙立这种会练兵的,就让他们带兵。大家都有出路,自然就愿意拼命。
过错该罚,但要留有余地: 犯了错的兄弟,该罚就罚,但也要看情况。如果是因为一时糊涂,或者有客观原因,惩罚可以严厉但不能是灭顶之灾,让他们知错能改,下次就不敢了。不能把人都逼到绝路上去,那样只会埋下隐患。
重视军师和谋士: 我不是那种只会舞刀弄枪的头领,我也知道脑袋瓜子比拳头管用。吴用、公孙胜这些文人,虽然出身不同,但本事是真本事。我得把他们抬得更高一些,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尤其在重大决策上,不能一意孤行。

发展梁山,不只是打劫: 光靠打劫过日子,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且很容易树敌过多。我得考虑一下怎么让梁山泊发展壮大,不光是兵力,也包括经济。

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咱们梁山泊周围的地盘,虽然都是官府的,但也可以想办法“借”点过来。比如,利用我们熟悉地形的优势,搞点“保护费”性质的事情,但要有个度,不能赶尽杀绝。或者,我们可以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利用我们的水泊优势,搞点水产养殖?或者在安全的地方开辟农田,自给自足一部分?甚至可以和周边一些愿意跟咱们做生意的商贩建立联系,互通有无,也能增加收入。当然,这些都要在不触犯我们“道义”的前提下进行。
招揽人才,不拘一格: 不光是武将,我们还需要有各种技能的人才。比如,懂经营的,懂医术的,懂土木工程的,甚至懂“外交”的。凡是有真才实学,又愿意真心投靠梁山泊的,我都得想办法招揽进来。这样才能让梁山泊真正成为一个有组织的、能长远发展的势力。

对外策略,保持谨慎: 梁山泊现在虽然是股力量,但终究是孤军奋战,对面是强大的朝廷。我得对外策略上,保持足够的谨慎。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能不打的仗,尽量不打。尤其是一些小股的官军,或者一些偏远的山贼土匪,除非他们主动来惹事,不然没必要去招惹,那样只会消耗我们的实力,还落得个“残暴”的名声。
寻找盟友或缓冲地带: 看看有没有和朝廷离心离德的势力,或者一些对朝廷不满的土豪劣绅,可以尝试和他们建立一些联系,形成一些合作或默契,至少能为我们争取一些喘息的机会。
“招安”问题,必须慎重对待: 这话可能听起来不太对味,但我必须得考虑。宋江那批人对“招安”那是执念。如果有一天,朝廷真的能给出一个相对体面的条件,让我们可以保留一部分实力,而且不至于被赶尽杀绝,那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这个前提是,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一点儿底气都没有。如果我们能把梁山泊经营得有声有色,有钱有粮有兵,甚至能影响到周边的几个州县,那我们在和朝廷谈判的时候,才会有更大的主动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点儿主动权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个人形象和领导风格: 作为一把手,我自己的形象也很重要。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我不能只在上面喊口号,自己却贪图享乐。打仗的时候,我得冲在前面;平时,我也得和兄弟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疾苦。
知人善用,避免猜忌: 我要信任我的兄弟们,尤其是那些真正有能力、有忠诚度的人。不能因为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对人家产生猜忌,那只会让真正的能臣寒心。
沟通和协调: 梁山泊的头领们,性情各异,摩擦在所难免。我得花心思去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不能让内耗削弱我们的力量。

说到底,当晁盖,不是光靠“仗义”就能当一辈子一把手的。得有眼光,有魄力,还得有脑子。把梁山泊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有组织、有凝聚力的、能自己养活自己并发展壮大的势力,而不是一群松散的、只知道打劫的强盗。只有这样,才能让宋江那些人想动梁山泊的脑筋时,得掂量掂量。

如果我能做到这些,别说当梁山之主,就算让梁山泊成为一方强权,也不是不可能。当然,这都是纸上谈兵,真到了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不过,既然问了,我就得认真想想,怎么才能让这梁山泊,不至于那么快就变了颜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能力明显比你强的小弟想好好给你卖力,你却天天想着怎么压制住他,防止他篡权——

上一个这么想的好像叫王伦。


——————————————————


冷知识:宋江是唯一想遵循晁盖遗言的人

【宋江大意,只要卢俊义建功,乘此机会,教他为山寨之主。吴用不肯,立主叫卢员外带同燕青,引领五百步军,平川小路听号】

【宋江看了,心中一喜一怒:喜者得卢员外 建功,怒者恨史文恭射杀晁天王,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user avatar

梁山泊就是一支阶级和派系复杂的联盟团队,宋江上山时就已经带了大量部队,足以与晁盖平起平坐,宋江当二把手可是靠硬实力的。

有一个鲜明案例就是隋末农民起义的瓦岗寨,李密还不如宋江。问题在于上山后招募了大量直属于自己的人马,尤其是落魄军官和技术人才,逐步替换了农民干部。

宋江同理,宋江带着清风山部上山后实际形成三个权威,建山元老林冲(小资),生辰纲派晁盖(流氓无产者)和清风山派宋江(小资)。宋江上山后的蜜月期在于晁盖派把持着领导权,三派形成微妙平衡。

天平倒向宋江的关键之一在于三山派的加入,鲁智深和林冲关系密切,武松和宋江关系密切,晁盖帮逐渐弱势。

关键之二在于大量体制内军官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加入梁山,使得原来以流氓无产者和劳动阶级为主的梁山泊变成了小资产阶级为主的团队。

原本晁盖的政治纲领很简单,就是占山为王乐逍遥,符合旧阶级团队思想。新的阶级团队需要新的政治纲领,在晁盖不能提出后自然被宋江逐步顶替。林冲的认可使得天平倒向宋江,连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吴用都被拉了过去。

而且本来军官和技术人才在能力上就比晁盖的狗头们要强,大部分还都是宋江招募上来的,晁盖被架空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晁盖非要身先士卒去打曾头市,因为他很着急,他眼看着梁山泊话语权流失,他啥也不懂只能靠军功维持。

有回答提出晁盖不亲自打曾头市就行了,事实上晁盖中箭后大部分将领只是冷眼旁观,到底冷箭谁射的都不清楚。所以就算不打,在吴用都叛变的情况下,晁盖最后会不会突发疾病猝死很难说。


所以避免被篡权最好的办法一是分化不同阶层和派系,二是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

第一,最开始就要把林冲立为二把手,把宋江立为三把手,刻意分化林冲和宋江,这样就能保证军官派和官吏派不合流。

第二,紧密团结林冲,林冲是枪杆子代表,而且林冲个人没野心没脑子。要达成晁不离林,林不离晁的作用,这样宋江就没有插手余地。

第三,重大人事变动和干部招聘不假于他人之手,必须亲力亲为,科举殿试都要弄成天子门生,何况核心干部任免。要施恩于新干部,形成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

第四,多给新上山的干部单独立功机会,树立新的派系分化其宋江关系。

第五,强干弱支和定期调动,梁山泊领土扩张后适时把各个派系分封出去,并定期更换头领,不要让他们聚集在一起。

第六,以上都可以不做,最关键的是政治纲领要明确。

聚义堂是聚义了,聚了后干啥晁盖没想明白。忠义和替天行道就是纲领,宋江说的义和天就是皇帝。

晁盖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再进一步,也打出替天行道,但晁盖的义和天是天命道义,核心就是推翻朝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凡晁盖能像个领袖一样做主心骨,给军官文人立一个封爵幻想,也不至于最后众叛亲离。

user avatar

我始终记得一个细节。

梁山江州劫法场打破无为军之后,行踪已露。路过黄门山,重兵拦路,不知吉凶。梁山寨主晁盖的本能反应是举起朴刀,护在宋江身前。那会宋江甚至还没上梁山。

所以晁盖要怎么保住梁山之主的位置?他根本没在乎过。他亲自深入重地来为朋友拼命,而且不在乎再拼一次。没人保证他一定能平安无事活着回去。为了兄弟义气,他可以死,但绝不会躲。这才是梁山大寨主晁盖。他若有一点自作家门的私心,他都不成其为晁盖,不会成为梁山之主。又何谈保?

我自问不是坏人,但我对朋友做不到这种地步。所以我也永远成为不了晁盖。如果我是晁盖?对不起,我不配。

知乎或者说现世,对水浒的道德经常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但即使在那被目为鬼蜮地狱的世界,人心都没坏到这种地步。

user avatar

想保住梁山寨主啊,很简单,你别去打曾头市就是了,只要你不死,你就是寨主——即使晁盖死了,宋江也是唯一想着遵守晁盖遗言的人,宋江想架空晁盖自己当?难不成施耐庵是被宋江逼着写的吗?

吴用主意只恐卢俊义捉得史文恭,宋江不负晁盖之遗言,让位与他,因此不允。宋江大意只要卢俊义建功,乘此机会,教他为山寨之主,不负晁盖遗言

所以你只要听宋江的,那么就没任何问题,而且晁盖还提出让位过,除非晁盖是装模作样不如李忠周通燕顺王英郑天寿朱武邓飞林冲等其他兄弟,因为这些人对于让位没什么抵触,能者居上,新来的有本事那么就该当寨主,宋江这样本事明显高于晁盖还不愿意和你争权的,还防范个啥啊,老老实实划水不香吗?

至于规划,题主你看看还道村那节吧,老天都说明白了,还能干啥

user avatar

题主太不了解晁盖了,你不会真以为晁盖打曾头市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吧?

你以为的晁盖:利欲熏心,占山为王,活生生的王伦二世,结果被野心家宋江一步步架空,情急之下孤注一掷反而身亡,死不瞑目。

真正的晁盖: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权欲淡薄,侠义心肠,满心都是田园牧歌小日子的心思。

晁盖的性格,从上山的过程就可见一斑:劫完生辰纲后跟没事人似的,继续回到村里当他的地头蛇,连个后续预案都没有;兄弟劝他上梁山,他就去了,上了山懵懵懂懂看不出王伦赶人的心思,被吴用说出真相也不想火并,直到吴用再三劝告,才同意动武。当了寨主以后,从来没想着怎么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和王伦差不多,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小日子就行。兄弟有难他愿意去救,但没事他也不会找事。

这样的人,他真要保住自己位置,又怎么会去救宋江呢?宋江号称及时雨,江湖威望甚隆,远在他之上,他难道不知道?他就是因为单纯的讲义气才救宋江上山,宋江要带着梁山干点大事,他也乐得当个橡皮图章,从来没想过和宋江争权。

他之所以要去打曾头市,不是因为他要争权,是觉得自己名义上还当着这个大哥,结果天天窝在山上什么功劳都没有,跟吃白饭似的,内心有愧,面子上挂不住。他只是希望亲自去立个功劳,也算是对梁山的壮大有贡献,对众兄弟有个交代。只是他低估了曾头市,没打赢,还中了毒箭,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他不死,这个橡皮图章的位子依然会继续坐下去,直到招安。

原著没有明写晁盖对招安当官的态度,但以他的性格,完全支持宋江招安是不可能的,写作上既要处理清楚梁山这两个大哥的矛盾,又不能影响聚义的情怀,还要安排好晁盖的结局,不能有违和感,难度是非常大的,那反正晁盖到了招安的时候已经没用了,就先把他写死,省得麻烦,也算是一种合理选择。

当然假如硬不写死的话,以晁盖对宋江的尊重,不会公开站出来反对宋江,流血事件也不可能,最后估计在多番刀光剑影后他会离开梁山,不去朝廷当这个官,同时也许有三阮之类的个别好汉会跟着他离开,梁山的主体则依然在宋江带领下接受招安,后续剧情不受影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